close

不團結的民進黨---民進黨敗選檢討之二            林保華

    民進黨總統敗選﹐其實也包括立委的敗選﹐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是﹕團結
的國民黨打敗不團結的民進黨﹐更廣一些說﹐是團結的藍營打敗不團結的綠
營。這是藍營吸取2000年總統敗選的教訓﹐所以2004年連戰與宋楚瑜釋前嫌
而合作﹔2008年總統選舉﹐本來連戰還有意參選﹐但是馬英九也有意﹐且先
搶了國民黨主席位﹐連戰雖然很不高興﹐為了大局也只好讓出﹐王金平更不
是馬英九的對手﹐雖然被馬英九抹黑而耿耿於懷﹐但是也沒有因此公開口出
惡言。

    民進黨的情況相反。2004年阿扁選總統﹐大家還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到
2008年阿扁不能再選的時候﹐所謂“四大天王”就各不相讓﹐還好台灣是民
主國家﹐君子動口不動手﹐否則真擔心會像當年太平天國一樣﹐出現“天京
事變”﹐東﹑北﹑翼各王混戰一場。為何美國總統黨內初選即使罵翻天而不
會影響黨的團結﹐而台灣民進黨內的總統助選﹐乃至立委初選會傷到骨肉﹐
以致失敗一方與勝利一方不能精誠團結呢﹖這就在於台灣是民主初級階段國
家﹐西方國家則有幾百年的民主發展階段﹔這點與經濟發展﹐例如工業革命
的歷史與農業現代化的歷史也是分不開的。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這個“攻破”﹐不一定指內部出現叛徒﹐只要
內部各自為政﹐或者四分五裂﹐使黨的戰鬥力減弱﹐就失去前進的動力﹐就
成為“無能”的黨。例如面對統派媒體的抹黑﹐執政黨無力反擊﹐連闡述自
己政績的能力都缺乏﹐似乎台灣真的是“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或只能
選舉而無力執政﹖這是不是因為總統一攤﹐行政院一攤﹐黨中央一攤﹖所謂
“黨政合議”﹐甚麼時候“合”過﹖即使選舉﹐是“分進合擊”﹐還是各自
游擊﹐甚至游而不擊﹖

    為甚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只能說﹐黨外與民進黨初建時﹐有一個共同目
標把大家團結在一起﹐為理想而犧牲自己﹐如美麗島與鄭南榕事件。這種理
想因為執政而喪失﹐因為嚐到了執政的“甜頭”﹐於是腦筋裡就掛念著如何
分享權力﹐爭取利益﹐把個人利益﹑派系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不顧大局到
可以借用國民黨的力量來打擊黨內的不同派系﹔或在國民黨攻擊本黨利益時
冷言相看而沒有挺身捍衛。這種短視的行為﹐導致整個大局的損失。

    毛澤東的中國革命“三大法寶”是黨的建設﹑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其
中黨擺在首位﹐因為沒有一個正確的有戰鬥力的黨﹐統一戰線與武裝鬥爭都
不可能成功﹐因為路線政策會出現錯誤。

    民進黨執政後﹐高層缺乏修養上的提升﹐出現貪腐現象﹐把派系利益放
在首位也為貪腐開綠燈﹐造成“吃相”的難看。阿扁對四大天王的“平衡”
﹐雖出於都給予機會的好心﹐卻因為派系的作怪﹐形成政務系統與黨務系統
的不穩定﹐人事變動頻繁﹐削弱了執政能力﹐也造成軍心不穩﹐並且成為國
民黨攻擊的借口。而“平衡”的機會卻造成相互不服氣﹐明爭暗鬥﹐加上媒
體的挑撥離間﹐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即使敗選後﹐內鬥也沒有停止﹐似乎
不輸光就不罷休,真是“親痛仇快”。

    2003年我見到呂副總統時﹐曾向她表示對民進黨內部喜歡各自放話而影
響團結表示憂慮﹐她說這是民主政黨的正常現象。後來更多了解了相關的派
系鬥爭﹐但也有人說﹐到選舉時對外會一致。但是實際情況遠非如此﹐聽得
越多﹐越使人寒心。如果心胸狹窄到只有派系利益﹐怎麼叫“民主”﹐又怎
能“進步”﹖

    民進黨內部如此﹐整個台灣內部也是如此。國民黨派系鬥爭也厲害﹐但
是執政幾十年﹐有協調的經驗﹐而且黨產多﹐容易以利益來安撫。問題是民
進黨如果用這個來與國民黨比﹐怎麼可以民主進步﹖

    民進黨現在選主席出現困局﹐眾望所歸的人不願出來﹐眾望不歸的人卻
躍躍欲試。無論如何﹐在出來前﹐先捫心自問﹐我出來競選是為了甚麼﹖有
沒有私心﹖有沒有這個能力﹖社會觀感又如何﹖
極光電子報2008-4-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