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港共批判“信報”看“一國兩制”            凌鋒        1999.9.2     

    香港特區政府和親共人士在北京的授意下以臺北駐香港代表鄭安國宣揚
“兩國論”為名,進行“革命大批判”,批判的鋒芒所至,訪問過鄭安國和
讓他在“香港家書”中發表五分鐘意見的香港電臺慘遭批判,不但指它“分
裂國家”,而且“越來越猖狂”,最近更把矛頭指向堅持編輯自主和言論自
由的廣播處長張敏儀,說她背後有不可告人的政治企圖。港共的意圖旨在扼
殺香港的言論自由,所以批了香港電臺以後,矛頭又指向“信報”。

    “信報”是面向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士的報章,以態度嚴謹、立場客觀和
敢言著稱,因此一向是中共的眼中釘,中共在香港的黨報不時會有謾罵“信
報”的文章出現,但這種情況在香港主權轉移後已有所克制,以示香港“
言論自由”。但近來大概由於中共對臺灣喊打喊殺,有些港共認為臺灣即將
“解放”,可將“一國兩制”拋到九霄雲外了。

    在“特殊兩國論”提出來後,“信報”并沒有表示支持,但它并不認同
以武力解決兩岸的分歧,該報也沒有主動去充當中共的傳聲筒而發表那些毫
無根據的聳人聽聞的戰爭消息,但因此就觸怒了港共。也鑒於特區政府近來
太向北京靠攏,不但請北京解釋基本法而拱手讓出香港的司法獨立和高度自
治,在北約轟炸北京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和“特殊兩國論”事件中,香港也不
顧自身的利益而完全站在北京一邊,既不准美國軍艦泊港、軍機降港,也不
准教宗保祿二世和臺灣國策顧問張京育訪港,在這以前大陸民運人士訪港參
加研討會也被拒絕。所以該報在八月十七日發表題為“實行高度自治保持香
港特色”的社評,認為現代國家中分權自治是趨勢,而中國由於長期實行高
度中央集權制度,對分權自治沒有經驗,香港近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說明特
區行政長官董建華未能把握“一國兩制”和“高度自治”的精神而被國際媒
體“唱衰”。因此雖然北京真誠希望“一國兩制”成功,但中港雙方還需要
有互相試探的階段,因此中國大陸需要更寬容的態度,香港才能建成為二十
一世紀的亞洲國際大都會,而不是中國大陸眾多城市中的一個。

    但就是這樣一篇措詞溫和的文章,也不容於港共當局。香港新華社立即
組織御用班子同時在“大公報”和“文匯報”以社論或來論的形式發動對這篇
社評的批判。他們這樣做無非是要給“信報”一個下馬威。加上臺灣有媒體報
導說如今香港的報章只有“信報”沒有捲入對臺灣的“文攻武嚇”中,自然更
使港共要向“信報”顯以顏色了。

    對中共這種用文革的批判方式以求達到“輿論一律”的目的本來也不必
驚訝,但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對臺灣和香港的陰暗心理,這對認識中共的“一
國兩制”大有裨益。

    在這一系列的批判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一國兩制’并非‘分權’
”、“駁歪曲‘一國兩制’的分權論”、“不當‘國際政治大都會’”等。

    從前兩篇可以看出中共還死抱“權力至上”的舊觀念,對“分權”採取
完全排斥的態度,也不把“一國兩制”視為分權,這些文章還進一步批判“
信報”社評所推崇的聯邦制國家中央和地方的分權經驗,由此也可看出所謂
“兩制”和“高度自治”的虛假性。在其他有關文章中,更上綱上線說“信
報”的這篇文章源自李登輝的“七塊論”,并且是中英談判時期的沉渣浮起
,“共同鼓吹分割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臺灣如果有人期望於中共
可以分權而高度自治,因而接受“一國兩制”,甚至於改國號等等的幻想中
,那麼這些代表中共官方意見的批判文章就告訴你,休想從他們手裡分到一
些權力。

    在有關“國際大都會”的批判文章中,強調香港就是中國眾多城市的一
個,最大的優勢就是“背靠祖國”,因此指“信報”“國際大都會”之說是
“要香港在政治上‘獨立’於中國之外”。文章還不惜將“信報”所說的“
國際大都會”歪曲為“國際政治大都會”,說﹕“香港市民最關心的是經濟
、就業問題,若有心將香港變成‘國際政治大都會’,并不是一個受歡迎的
建議。”

    作為國際大都會,本來就應該包括經濟和政治的內容,甚至還有文化上
的內容,很難只有經濟內容而沒有其他內容,例如紐約、倫敦、東京,誰能
否認它只是經濟大都會而完全同政治無關﹖就算上海,在中國政治上的地位
僅次於北京,能否認它也有重要的政治性嗎﹖否則“上海幫”怎會在中國大
陸的政治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汪道涵為甚麼在上海而不在北京﹖所以不論
是歪曲還是將經濟和政治割裂,都是無知的表現。不過反映出他們的心態則
是﹕一,不願看到香港成為真正的國際大都會而鋒頭在北京、上海之上﹔二
,不願看到香港的進一步國際化導致香港有別於其他大陸的城市而失控。

    江澤民在慶祝香港回歸一周年的大會講話中就表示過要把香港建設成為
社會主義祖國的“南方明珠”。在英國人治下香港已經成為世界的“東方之
珠”,而江澤民卻要把它降為中國的“南海明珠”,也就是中國眾多城市中
的一個,并不是江澤民沒有志氣,而是“愛國主義”在作怪,要去否定英國
統治香港的成就,那就勢必使香港向落後的中國城市靠攏。董建華明白這一
點,努力在抹掉香港“東方之珠”的光芒,新加坡就趁勢而起了。

    有鑒於此,臺灣要走出中共的陰影,臺灣要保持自己有別於中國大陸的
自由、繁榮特色,就要堅決而快速的將臺北和高雄走上國際化的道路,建成
為國際化大都市,國際化程度越高也就越穩定和安全。
中央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