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3 7 27《綠色參考》

(林保華主編;提供林保華等人的評論與綠媒以外的信息。)

全文刊於林保華部落格:http://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

更多中國資訊請瀏覽《共產中國》網站:http://redchina.ning.com

 

謝長廷香港行現場觀察;馬樂見香港普選?法匠總統;尊重異議才是真民主;朝鮮停戰60年;北韓指美發動

 

(林保華按:這是目前我所看到的,對最近謝長廷在香港舉辦的兩岸關係研討會最詳細與客觀的報導與評論,不是全面否定,也不是全部肯定;有肯定,也有指出不足或失誤之處,供日後改進。文章分三個部分,特此全文轉發,供各位參考。)

 

可以做「政治動物」,不要做「政治蝙蝠」--- 謝長廷香港行現場觀察三之一

李蔚 Jul 3, 2013

 

關鍵字:香港九二共識謝長廷司徒華維新基金會一中各表九二會談一中框架政治收網

 

由謝長廷主持的維新基金會,六月二十九、三十日在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的「協辦」下,在香港舉辦了一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研討會」。謝長廷會前、會中的幾次發言中,不只一次把這場會議和一九九二年兩岸海基、海協會的「香港會談」類比,深信維新基金會和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的這場研討會,必定如同達成「九二共識」的兩會香港會談一樣足以名留青史。

 

圖片來源:中央社

是什麼樣的比可性,讓維新基金會和其對應的中方人士對這場論壇感覺如此良好?筆者認為可以這樣總結:如果謝長廷廈門、北京的「調酒之旅」,還是中方對他「聽其言、觀其行」的「資格考」的話,這一次的香港研討會,意味著謝長廷已經得到中方的許可認證,成為中方和民進黨至少一部分人在檯面上被認可的溝通對口;當然在中共研究的語境裡,這樣的「對口」,也意味著輸送統戰利益的渠道。

 

研討會開場曾經出現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小插曲:依照原訂的會議程序,應該是謝長廷和中方代表,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先各自發表一段簡短的「開幕致詞」,然後才是謝長廷的主題演講。但可能是溝通時出現誤差,讓謝長廷在一上台「致開幕詞」時,就直接進入了「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開始了約莫十分鐘,中方工作人員發現情況不對,只好在謝長廷講得正興起時直接打斷,提醒謝長廷「主題演講」的時侯還沒到。謝長廷並沒有馬上停下來,而是再講了兩、三個段落才停住,「因為口有點渴了」。接著讓余克禮上台。

 

在謝長廷「搶先」發言的內容裡,有一段話直接點出了在現今「國共架構」下的兩岸交流方式所產生的問題:「所謂一中各表,在實踐的過程中往往只有一中,各表往往消失......民眾看在眼裡,這樣的一中就是中華人民國和國。」

 

接著上台的余克禮,一開始並沒有按照準備好的稿子演講,而是先脫稿回應了謝長廷的講話。最讓余克禮不得說的,是中方「協辦」這場會議的大原則:「贊同兩岸通過溝通,最終走向統一......這是我們這一次能和謝長廷董事長共同舉辦研討會的根本原因。」

 

在現場聽到這裡,筆者一度有些迷惑:謝長廷一開始就宣示「接受一中原則等同台灣被併吞」;但中方卻也旗幟鮮明的,一開始就揭示原則:促成兩岸最終的統一,是支持這場會議的根本動機;對於謝長廷再三闡釋的「憲法各表」,余克禮和另一位中國涉台學者黃嘉樹也再三回應中方不可能接受。兩造堅持的原則南轅北轍,這場會議還要怎麼「研討」下去?所謂的「中國/維新平台」,將來要怎麼運作下去?

 

這仍然要回到謝長廷多次比附的「九二會談」裡找答案。「九二會談」和這場香港會談性質相同之處在於,中共的目的都在於讓對手「上桌談判」,因此願意在原則問題上暫時略向後退。只求先和對手接觸,打開統戰的破口,先逐步滲透,等到時機成熟,布局完成,佔上優勢後再收網,並且回到向來的強硬原則,要求對手屈從他的意志。

 

「九二共識」就是最好的例子:黃嘉樹在圓桌論壇上說得清楚,中方從來就沒有承認「一中」可以被「各表」。但兩岸政府最終還是達成了某種諒解,讓會談可以進行下去,從李登輝時期跳接到馬英九政府,雙方簽署了二十項協議。但在達成二十項協議之後的今天,中共的言談從原本忍耐國民黨「一中各表」,到現在要求「一中框架」,口徑統一的背後,代表的就是「政治收網」。

 

在中共這個成立了超過一甲子的政黨裡,不難找到更多這樣的歷史案例。比「一中各表」更著名的,就是國共內戰期間,毛澤東用「新民主主義」吸引了大批被稱為「第三勢力」的知識份子站到共產黨這邊來。第一屆全國政協參加者也確實都是當時中國一時之選。但一屆政協設計的體制持續了多久呢?「人民民主專政」不旋踵就完全取代了「新民主主義」。更重要的是,當年站到共產黨這邊的知識分子下場如何?

 

有這麼多歷史教訓在前頭,如果還要想像自已能夠僅僅施些巧勁就轉動中共,或許要先惦量惦量自己的聲望,是不是超過當年如張東蓀等一派民主人士;或者自身擁有的政治實力,有沒有超過當年的李登輝領導的台灣中華民國政府?

 

如果沒有,最好還是守住自己的道義立場,不要有太多非分之想。平心而論,謝長廷在香港論壇中對自身立場的把握和宣示, 比起「調酒之旅」已經好得多了。但為了求香港論壇成局,身為一個民進黨員,謝長廷仍然做出重大退讓。也就是「台灣前途決議文」中關於「住民自決」的部分,在整個兩天的議程中,至少在公開發言的部分筆者完全沒有聽到。

 

也就是說,謝長廷陣營只取了決議的前段承認「中華民國憲法和體制」的部分,而它有意無意略去的部分,就是中國面對台灣、香港、圖博和東突問題時最不願意面對的部分:住民自決。這令我想起司徒華先生。

 

已故的司徒華先生是香港備受敬重的民主派先行者。這篇文章的標題,引述自他辭世後才發表的回憶錄中,總結自己十八年立法會議員生涯的一段話。

 

這位民主先行者的闡釋是:求生存,是動物的本能;同理,在政治場域求生存,也是政治人物的天性,無可挑剔。但重點是,政治人物要以任何方式求生存,都必須誠實面對選民,把自身立場說清楚。因此,謝長廷無可迴避的問題是:為了成就「中國/維新平台」,是不是要放棄台灣前途決議文中「住民自決 」主張?

 

或者可以再認真思考下一個問題:如果放棄了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後段,而只取前段。這樣一來,如果把謝長廷和馬英九、連戰、吳伯雄擺到一起,前者還有可以清晰可辨認的面貌嗎?或者,面對台灣人民,說的就是全文;面對共產黨,就只剩前一半?

 

一隻蝙蝠,你問它究竟是鼠還是鳥,它會怎麼回答?

 

這篇文章用「司徒華回憶錄」開始,不妨再用「司徒華回憶錄」做結論:「有人常常說:妥協是政治的藝術。我以為,出賣或背棄原則妥協,是「偽術」。......又有人常常提及「政治智慧」,我認為「政治道德」更加重要,沒有「政治道德」的政治智慧,只是沒有靈魂的「權術」、「詭計」、「伎倆」而已。」

本文作者是台灣資深新聞工作者

 

 

「民主止步」的潛台詞--- 謝長廷香港行的現場觀察之二

李蔚  jul 5 2013

 

在前一篇文章裡,筆者期望民進黨的政治領袖在面對中共時,至少應該守住「道義立場」。筆者以為的「道義立場」,就是七月一號幾十萬香港人奔走呼號而不可得的「民主價值」。

 

說到民主,中方學者在論壇裡的言談,很值得拿出來討論一番。謝長廷這一方的與會者,不管公開或閉門會上,都提到了台灣人民對中國專制體的抗拒。因而余克禮在開場講話時就搶先脫稿,用下頭這段話回應謝長廷:

 

「追求自由、民主、人權,是共產黨自成立之初最基本的理念。中國共產黨當初只有幾十個人創黨,短短三十八年,就成為幾億人口的執政黨。憑什麼?就是憑著追求自由、民主、人權的理念。......你不能說,中國共產黨不是追求自由、民主的政黨。」

 

余克禮說,但執政不同於在野,在野只要說點「讓一部分人高興」的話就可以了,但執政者必須考慮全局 。然後他說道:「你台灣再怎麼搞民主,也超不過我們文革時期的「小學生可以罷免校長。」言下之意,文革亂局是「民主過頭」的結果,因而現今中共執政,必須謹慎行事,不能亂搞民主,以免舊事重演。

 

第二天,黃嘉樹在圓桌論壇時再回應了「民主」的問題。他認為,「競爭性選舉」的有無,不應該做為衡量「民主與否」的唯一標準。然後他舉了一些政治哲學學者的論述,但基調不外「各國國情不同」之類。

 

然後他說:「或許你們對現在的制度挺滿意,但或許有一天,你們會懷念起蔣經國時代的制度也不錯啊。因為一開始選了半天,弄得又亂又吵,先選了一個壞蛋,後頭又選了一個笨蛋。這一定很好嗎?這你們自己來判斷吧......

 

筆者引述這些話的目的,並不是要深究、探討余、黃兩位教授對民主的認識。儘管亳無疑問,他們的言談是扭曲的,或者用更通俗的話,就是「硬拗」。如果純就政治哲學和中國近代史的知識而論,余、黃兩位教授的學識絕對不只於此,但何以必須硬坳到這種地步,背後必有潛台詞。

 

孟子說,「遁辭知其所窮。」他們的「潛台詞」值得玩味,因為窮盡言詞想要閃躲的,必定是一個共產黨「不願面對的事實」。

 

線索還是藏在黃嘉樹的話裡。他在談民主的這一段話語裡先提到,「以往綠營和我們的接觸少,事實上藍營和美國人和我們接觸時,早就提過這個問題。」但黃嘉樹強調,經過接觸和溝通之後,藍營和美國人也就不再提起民主這個這個話題了。

 

就筆者記憶所及,近年來藍營政治人物的確只有二零零五年連戰、宋楚瑜訪問中國大陸,在北大和清華的公開演講時提起過民主的問題。之後的確不再提了,這黃嘉樹說的倒是沒錯。

 

但是「美國」現今不和中國提民主、人權問題了嗎?這當然不是事實。不要說在每一次美中元首高峰會上,中國的人權狀況始終是各方關注的議題之一,有時甚至落實到例如魏京生、劉曉波這類個別案件。美國國務院每年出版的「中國人權報告」,也總是讓中國跳腳。後來索性中國也出了「美國人權報告」。所以在美中之間,人權不僅是議題,而且是「相互關注」的議題。

 

當然也有「美國人」不會和中國談民主,例如剛剛造訪中國的基辛吉(基辛格)以及委託他對中國遊說的企業家。他們想望的,是中國大陸市場或勞動力為他們帶來的商業利益,自然不需要去踩中共的痛腳。

 

從這裡就可以讀出中共方面的潛台詞:

 

第一,對於謝長廷率領的民進黨人,在公開發言或閉門會議裡批評中國民主制度落後的問題,中方代表必須回應。但因為中國對人民政治權利的保障實在太糟,辯無可辯,只能拿出一些完全經不起檢查的說法,或者「文革時期最民主」這種不倫不類的比喻。

 

第二,藉藍營和美國部分遊說集團的例子,變相暗示綠營人士,如果要從中方這裡拿到統戰利益,就不要踩共產黨的痛腳。

 

坦白說,如果不深究論述的品質,中方的與會者對自身立場的闡釋方式、對台灣政情的掌握以及如何「揚長避短」的辯論術實在達到一流水準。但反觀謝長廷團隊中,部分人士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實在還有極大極大的進步空間。例如深受謝長廷倚重的謝敏捷教授在圓桌論壇的發言中,對中共的「治理能力」大加稱讚,他的原話如下:

 

「治理能力的問題,我個人的回應是,這是兩岸可以特別來參考的。因為我們看到大陸在過去三十年,特別是過十年突飛猛進的經濟建設,行政效率非常的好。蓋一條地鐵,或者一項公共工程常常就是一年半,我們台灣的公共程常常要七、八年。這是台灣可以來學習的。

 

另外例如領導人培養的過程,例如大陸培養領導人的過程,就是要從縣、省、到中央部會,然後黨政交流,一步一步歷練上來,所以歷練非常豐富。第二,就是要表現非常傑出才可能出線。」

 

如果謝敏捷教授對中國情況有所了解,可以發現單單是中國公安部公布的統計,全中國一年所發生百人以上的「群體事件」(示威抗議)就超過二十萬起。這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來自公共工程的強拆強遷造成的人民抗議。

 

更何況,兩岸土地所有制完全不同,在中國城市土地國有,鄉村屬集體所有,政府要徵收建設用地,願意配合的人民以低價打發,不願配合的人民就暴力驅趕。在這種情況下造就的「效率」,大陸只要稍有良心的媒體記者都不敢苟同,更不要說那些在北京餐風露宿的各地訪民了。這真的是謝敏捷教授心所嚮往的制度?

 

再說讓謝敏捷教授讚賞不已的「領導人培育」制度。謝敏捷教授的理解的確不錯,但要形成這套機制的前提,必須先有個「組織部」,各級官員的派任都由它來考核、決定,而不是人民選舉產生,因為一旦由人民選舉,就可能選出「組織規劃」以外的人選。

 

更重要的,要實踐這套制度,必須有個萬年執政黨,全盤掌控政治資源和經濟利益,這才能吸引各方「人才」競相前來為我所用,據此無以進行有階段的「黨政交流」,然後培育出各階層的接班梯隊。

 

總而言之,姑且不論這個制度能不能選出「優秀的領導人」,但它必定是個集權體制下才會產生的人事制度。這難道是謝敏捷教授甚或謝長廷團隊所追求的政府圖像?

 

這是值得謝長廷團隊的關注的警訊:如果參與研討會的人士,對中國基本制度不能掌握,對台灣民主價值的觀念模糊,率爾發言的結果就是嚴重傷害維新平台和民進黨一再向人民標榜的價值。

 

難怪黃嘉樹會堅信,台灣會有人「開始懷念蔣經國時代的制度。」

 

 

「平台」愈通暢 政治愈失靈---謝長廷香港行現場觀察三之三

李蔚 Jul 5, 2013

關鍵字:九二共識謝長廷WTO服貿協議CEPA謝長廷香港行國共論壇李應元張志軍

 

不管「國共論壇」或是「維新平台」,這種兩岸三黨政治人物架設的「民間溝通平台」都有一個特色:台方代表是民,但陸方代表絕大多數是披著民間大衣的官。

 

 

圖片說明:廣東國台辦主任陳國興

 

以這次香港會談為例,謝長廷方面的代表身份清清楚楚,不是民代就是教授,會議手冊上載明什麼身份就是什麼身份。但中方的名單卻大有文章,除了台研所的教授外,事實上不少官員都以各種不同的名義在名單裡。

 

例如商務部台港澳司司長陳星,手冊上的頭銜是「海峽兩岸經濟交流協會副會長」; 廣東省台辦主任陳國興,名列「廣東省海峽兩岸促進會名譽會長」。

 

此外,掛名「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的幾乎個個有來頭:

 

黃文濤,國台辦研究局局長

圖片說明:國台辦研究局局長黃文濤(轉載自中評社)

 

張黎宏,國台辦研究局副局長

王明鑒,國台辦聯絡局副局長

唐怡,香港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

何建華,香港中聯辦台灣事務部副部長

趙宇,香港中聯辦台灣事務部調研員

 

名義上的「民間交流」,事實上會變成「民(台)官(中)交流」,它的後果就是掌握政治資源和資訊優勢的中方佔盡優勢話語權。這時台灣代表的身段就極難拿捏,不是淪為「上京陳情」,就是被對岸吃豆腐,淪為向「黨中央三呼萬歲」的臨時演員。每年國共論壇的新聞熱點:「國台辦宣布新一輪惠台措施」,就是最好的例子。

 

從這個角度出發,或許才能比較全面的理解為什麼會發生「放鞭炮」這樣的風波。

 

雖然已經陸續有人談過現場的情況,但我還是稍微仔細說一下過程:

 

事實上在第一天開幕致詞時,謝長廷和李應元就分別都提到了服貿協議的不當,而且發言強度很高。謝長廷舉巷弄之間的美容店為例,李應元還拿著一本以服貿協議為封面的新新聞做為輔助,強調台灣人民對此確實憂慮很深。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謝、李兩人的發言。第一天下午閉門的「分組討論」議程中,經濟組就安排了全程參與兩岸談判的商務部台港澳司司長陳星(她在手冊上的頭銜是「海峽兩岸經濟交流協會副會長」)向分組成員報告。根據第二天「圓桌會談」的總結報告,內容大致包括:

 

一、兩岸服貿談判人員,在兩年內開了六十場會談。平均不到二十天就開一次會。大陸內部為此做了無數次的協調。

 

二、談判結果概括起來,大陸對台灣開放比WTO承諾優惠百分之三十;台灣向大陸開放比WTO承諾減少百分之三十。一來一回則是大陸向台灣讓利百分之六十。

 

三、服貿協議內容,較香港和大陸簽署的CEPA更加開放。大陸方面可以說是利多盡出,「這個禮包,大陸還是希望台灣笑納」。

 

聽了總結報告,謝長廷才會提到:「如果這個協議對台灣這麼好,那應該是要放鞭炮才對,怎麼是會有這麼大的反彈?所以這其中一定有資訊的誤差,而這就是交流失衡的結果。......可能問題出在交流偏聽偏頗,這樣的結果對談判人員會很挫折。」

 

這就是筆者在現場所聽到見到的「鞭炮風波」的始末脈絡。不少論者批評謝長廷有意拍中國馬屁,但從兩天整個脈絡來看,筆者認為這個批評並不成立。但我認為謝長廷團隊的問題,恰恰就在用太大的力度,向中共人員批評服貿協議的談判結果。

 

這就牽涉到前頭提出的「身段」和「拿捏」問題。筆者的基本看法是:服貿協議的談判結果固然令人不滿。但無論如何,這是台灣的內政問題,應該在國內朝野政黨間自己關起門來討論,要遊行示威、霸佔主席台或抗爭打架都行,但總是應該利用國內現有的政治機制解決。

 

中國當然和服貿協議有密切關係,謝長廷、李應元可以拿它做為兩岸交流失衡的佐證,甚至適度向中方預告民進黨會抗爭到底,這都可以。但如果維新團隊用太大的力度、不適當的身段在中國學者官員面前一再強調台灣一般民眾如何又如何被服貿協議傷害,這恐怕就會形成一項極其不恰當的暗示:發言者期待中國再次主動「讓利」,作廢服貿協議,以幫助台灣市井小民。這才是筆者認為在「鞭炮風波」中的最大問題。

 

想像一種情況:如果中國方面真的接了謝、李連番做出的球,決定發布聲明:「為了體恤台灣基層小商小販的生計,中方願意就服貿協議部分內容與台灣重開談判。」這時台灣要如何回應?難道要再一次「感恩戴德」,三呼萬歲?

 

令人慶幸地,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沒有接這個球。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第一天上午中場休息被媒體堵訪,問道服貿協議的問題時,他回答:「這是台灣內部事務,應該循台灣內部機制解決。」比起來,似乎孫亞夫更能替台灣政治人物掌握「不要將內部事務對外表達」的分際。這真是諷刺!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台北市長郝龍斌會見了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郝龍斌同樣在張志軍面前強調了服貿協議對基層小商家的傷害。言談的方式和姿態一如謝長廷團隊。當然犯下的錯誤也殊無二致。??引中國力量處理台灣國內矛盾的風氣,起於二零零五年連戰訪問中國。從此開始,中國在國民黨和民進黨被撕開的裂口上予取予求。國民黨八年來享盡統戰利益,同時在「九二共識」這條戰線上結盟,向民進黨發動政治鬥爭。

 

圖片說明: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轉載自新華新聞)

 

然而如果要論政治立場的根本:共產黨的「終極統一」,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和國民黨的「中華民國體制」。藍綠之間的差異很明顯小於紅藍或紅綠。但差異小的不能調和,反而是差異比較大的藍紅之間反而能結盟。這真是令人感到既難解又哀傷。

 

自零五年起,國民黨自恃國共平台而繞開民進黨政府;八年後國民黨無意調整這種做法,當然要負最大的責任。但維新平台現在也開始依樣畫葫蘆,引共產黨力量對抗國民黨,把台灣內部的事拿到外部解決。

 

到現在就連國民黨內有意挑戰馬英九的山頭領袖,也學會了向中國示意要求讓利為自己加持。政黨、政團、派系爭相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把中共愈推愈高,逐漸成為台灣內政的最終仲裁者。

 

一個正常國家,制訂、執行外交政策向來都是由內而外,也就是內部先形成決策,不管是各方妥協還是貫徹多數意見。然後一致對外,由政府執行,別無分號。但台灣就是不同,國民黨在民進黨執政時通過國共平台,另搞一套自己的「大陸政策」;現在民進黨在國民黨執政時,內部派系也決定自己結合中共,也宣稱搞出了和國民黨不同的一套。這其中的共同點,就是繞開正常的政治體制,這些「平台」的會議可以閉門,資訊可以不公開,討論決議無需受監督。但它們的結論,卻可能大刺刺的指導行政部門。

 

諷刺的是,不管是國共平台、維新平台或「郝平台」,這些「平台」運作的愈順暢,就愈發證明了台灣內部的政治協商機制失靈。政治人物和張志軍握手的照片一次一次上頭版,他們愈是春風得意,台灣公民愈要戒慎恐懼。因為真正會被謝長廷這串鞭炮炸得屍骨無存的,是台灣的獨立自主地位。

 

 

台北札記﹕正視兩岸現實才是執政之路

 

【明報專訊】外界對民進黨的華山會議寄予相當高期望,一場熱烈討論下來,與會者認清,民進黨的問題不在「九二共識」,而是台灣民眾與外部環境對民進黨執政缺乏信心。至於要如何重建信心與信任,民進黨應回到其建黨的政治理念重新出發,用理念來說服民眾,在正視兩岸與國際現實基礎上,提出合理而務實的兩岸政策。

 

「九二共識」僅虛構名詞

 

自從民進黨認定「九二共識」是2012年總統敗選主因後,便多方醞釀調整兩岸政策。為與綠營拉開政策距離,國民黨選擇漸漸遠離「九二共識」主旨「一中各表」裏的「各表」,更加貼近「一中」,也因此才會有吳伯雄會見習近平時陳述「一中框架」,到馬英九當選黨主席時回覆習近平賀電時更直接引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民進黨因此認為,連藍營都拋棄「九二共識」,因此無必要處理它。

 

尤其是這次深入綠營赴會的國民黨籍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再次坦承「九二共識」只是個政治名詞,而且是在2000年創造出來的,並非1992年的「共識」,等於把多年來為「九二共識」背書宣傳的學者、官員、黨工統統摑了一巴。難怪一向不認同「九二共識」的民進黨人如此氣急敗壞,因為當年根本就是輸給一個虛構的「名詞」。

 

國共兩黨互信因「不獨不武」

 

當然,蘇起所言「九二共識」是代表國共兩黨間的信任關係,不過雙方的信任關係建立在前,「九二共識」名稱出現在後,因此「九二共識」並非國共互信的原因,而是互信之後的結果。國共互信的真正原因是「不獨、不武」。

 

挑撥兩岸關係 陳水扁失民心

 

陳水扁執政期間對內激起族群對立、對外挑撥兩岸緊張關係,以此來操弄選舉,失去大多數台灣人信任,也失去大陸與美國的信任。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未改「逢中必反」的路線,加上內部不團結,因而一個事後創造的宣傳用語就能輕易打敗民進黨。現在民進黨提出要讓台灣人民相信它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還真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意願問題,如果還是不願面對兩岸關係現實,能力再強也無用武之地。

 

(金柚子)

 

 

(林保華按:什麼叫做香港“一直試圖舉行普選”?根本在美化中共,真是情況是中共“一直阻撓舉行普選”。馬英九別因為要求“馬習會”而售賣香港。)

 

馬英九樂見香港朝向普選

 

【明報專訊】台灣總統馬英九前天表示,樂見香港有普選。又說不排除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面,假如國家有這個需求,且獲得人民支持,當然願意會晤,但有些條件需要雙方共同創造。

 

中央社引述前天馬英九在台北的總統府接受彭博通訊社專訪時表示,「我們知道香港在移交給中國大陸後,一直試圖舉行普選。我們知道中國大陸也作出了承諾,我們當然樂見香港朝這個方向改變。」

 

是否晤習由民意決定

 

馬英九說,他如與習近平會晤,一定是以中華民國總統的正式身分。雖然他不排除在2016年卸任前會晤習近平的可能,但他說,目前條件尚未成熟。

 

馬英九認為,大陸是否移除瞄準台灣的導彈,在軍事方面的意義不大,「移開了隨時可以回來,它(導彈)是活動的」。他說,最重要的前提還是國家有需要、人民願意支持,且在有尊嚴的情下,雙方才有可能會面

 

 

蘋論:馬英九是怎麼管的

20130727    台蘋

馬英九找國防部長討論軍中的人權改善問題,煞有介事地端出13項國軍改革人權保障作為,還宣稱要縮減軍事審判範圍;但是說來說去,對於洪仲丘案的真相調查還是未置一詞。猶記一周前,馬英九才對著家屬強調:「這個案子我管定了,一定辦出來。」但馬英九到底怎麼管?案子辦出來了嗎?這樣的記者會,能撫慰洪仲丘家屬的心靈嗎?

 

洪案真相遙遙無期

先別說過去一個禮拜依舊是媒體、網友辦案,國防部只能跟著後面滅火;就連洪仲丘案的偵審是否移出軍事法院的說法,也都一周數變。家屬要的真相遙遙無期,國防部昨天還如同念咒般地不斷重複所謂的軍方檢討報告。難怪洪仲丘的姊姊要怒批:「沒有真相,馬總統該負最大的責任。」

洪仲丘案是件慘絕人寰的悲劇,從當初269旅如何惡整洪仲丘、73當天到底發生什麼事,一直到急救過程是否延誤,涉及的人事時物,都必須對外坦白交代。但軍隊體系封閉、官官相護成習,內部調查其誰能信?

馬政府執拗於軍事審判的法律歸屬,不斷地在國防部與法務部到底該「聯合」或者「分工」的文字遊戲中打轉,關心洪仲丘真相的人,真只能同聲一哭了。

此案並不複雜,關鍵在受命調查者能否昭公信,胡志強建議政府成立專案小組調查,趙少康在本報論壇版建議應該快組「特別調查委員會」,都相當程度可化解外界對軍方調查的不信任。但馬英九不此之圖,找來相關部會首長商議後談的還是如何修法,甚或還宣稱「證據到哪辦到哪裡」,他不知道這個政權已經火燒屁股了嗎?

 

不要作秀轉移焦點

當馬英九說他「管定了」的時候,馬以及馬的屬下們,有沒有去問問洪家家屬要總統怎麼管?身為總統,馬英九有特殊的話語權,他既要氣蓋山河地宣稱自己「管定了」,就該知道這不是移轉焦點的臨場作秀,而是定國安邦、撫慰受難家屬的三軍統帥承諾。

但急著到處滅火的馬英九,有這樣的認知嗎?

 

 

辣蘋果:法匠總統(余艾苔)

20130727   台蘋

上周1985聯盟包圍國防部時,希望針對洪仲丘案引入第三方偵辦,國防部原本答應「一旦地檢署同意偵辦洪案,國防部與軍法單位會全力配合」。但3小時後,馬英九探視洪家時,卻表示涉案都是現役軍人,應由軍法依法偵辦。

外界認為總統府與國防部不同調,當時總統府還特別強調,馬總統是學法律的,清楚法律規定。

 

依法行政是藉口

總統府言下之意,好像就是認為學法的馬總統對法律的見解是不容被挑戰的。但也不過才事隔一周,馬總統卻在昨天的高層會議上指示兩階段修法,首先就是要把凌虐部屬罪移出軍法,而這擺明就是針對洪仲丘案而來。

學法的總統為何態度如此前後不一呢?原因很簡單,「依法行政」是執政者的藉口,因為他懶得解決問題,認為只要搬出這四個字,就可以卸責,無奈馬的不作為,連同黨同志都不相挺,郝龍斌與胡志強都認為軍法已無法取信於民了,如此一來馬還能不轉彎嗎?

「依法行政」不是不對,但若凡事都是如此制式反應,馬英九無異是「法匠」,既然無法突破現狀,也難回應民眾期待,馬民調只會愈來愈低了。

 

 

蘋中信:尊重異議 才是真民主 (劉靜怡)

20130727   台蘋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異議」(dissent)是現代國家普遍珍惜的重要基本價值,在民主的文化和憲政架構下,「尊重異議」被視為理所當然之理,真正的民主社會,不但容忍和鼓勵異議,且政府應透過體制性的手段,確保異議者可安心地公開發表不同於社會主流的主張,保護異議者批評或挑釁政府的權利。

 

應保護對立的權利

《憲法》之所以保障異議者的言論自由,是為促成言論市場的真正競爭狀態,讓各種意見得以在言論市場充分競逐,讓人民在各種資訊和意見紛呈的市場上尋找真理之際,同時也能獲得知識的增長和理念的啟蒙。此種知識增長和理念啟蒙,也是培育自主公民的基本養分,有助於人民追求自我實現。因此,當社會上的「多數」願意保護所謂「少數」異議者時,即使不是為自己有朝一日也恐變成少數而未雨綢繆,至少也為自己預留吸取知識理念的成長空間。

《憲法》之所以保障異議者的自由表達,是為確保升斗小民透過定期選舉,將治理國家的權力付託給統治者後,依然保有「主人」地位。所以,無論統治者是誰,《憲法》都保護人民和統治者對立異議的權利,保護人民得以肆無忌憚地批評政府,監督政府有無濫權,甚至藉以鼓勵知悉政府運作內情的「吹哨者」,揭發弊端。唯有保護主人的異議權利,才可能有實質的公民參與出現,實質的公民參與,不但是社會活力的根源,也是治療統治者偏誤的除錯劑,更是促成社會集體反省和體制改革的必要驅動力。

 

相對地,民主國家必須有各種便於人民充分表達異議和監督政府的管道,確保政府決策過程正當而透明。政府有義務就自己的施政與決策提出具體精確的資訊,和人民進行實質對話,充分接受檢驗,而非捨此不為,卻以家父威權姿態一邊四處宣傳服貿協議之類的爭議政策,一邊指責異議者扭曲政策。試問:若非開誠布公地進行實質雙向對話,焉能判斷誰才是扭曲元兇?當人民對實質辯論和監督不得其門而入時,游擊式的異議四起,何意外之有?

 

司法權應發揮制衡

政府面對異議者,率爾以違法相繩,無助於理性對話,頂多引發更多壓制異議者的爭議。若是立法者刻意以事前預防為前提,賦予行政權密度極高的盤查和管制權力,甚至賦予國安特勤單位控制公共空間的廣泛權力,無異於變相提高異議者發聲難度,甚至限縮或消滅異議者的自主表達空間,即使不稱為實質戒嚴,是否也該檢討此種立法有無違反比例原則的違憲之嫌?司法者是否該繼續容忍政府化身為邪惡的形式法治國家恐怖主義者,以保護異議者安全之名指揮警察特勤,濫行逮捕異議者的暴力?同樣地,當執法者曲解法定要件而認定異議者違法時,當執法者無限上綱地硬套《刑法》中「公共危險」、「妨害公務」甚至可笑的「污辱官署」等概念時,當掌握執法機器的行政權無法自我節制時,我們難道不該要求司法權發揮權力分立制衡功能?

以上是為確保自主公民永遠在場的民主憲政常識,無需高深抽象的法政哲學術語當後盾,你我面對理性但有積極作為的異議者時,不該容忍疏於維護異議者基本權利的官員,放言質疑抗議行動「不合民主方式」;因欠缺民主憲政素養的,非勤於維護民主的異議者,而是有負人民付託的廟堂之尊。

 

焦點評論:把江宜樺拉向邪惡的力量 (李中志)

2013年07月27日   台蘋

各界對行政院長江宜樺的學者身分有種莫名奇妙的期待,但也很快就落空,加上一連串的政策與國家暴力的使用,失望更進一步轉成憤怒。連自己的學生都甘冒大不韙,以公開信指責老師的墮落,而且一呼百諾,一天之內就有超過160名台大為主的畢業生以真名連署。對學而優則仕的學者而言,情何以堪?

 

許多批判的人故意用以前江教授鑽研的鄂蘭理論來攻擊江院長,其中最常引用的是鄂蘭獨到的概念─Banality of Evil。在馬總統之下的江院長,此形容堪稱得當。但若細讀批判邏輯與把Banality of Evil錯誤地翻譯成「平庸的邪惡」,那麼批評者對此概念的理解恐怕有待商榷。謹以此短文與先進切磋,願國人對鄂蘭此一重要的概念,有更精確的掌握。 

 

撇開道德執行公務

首先,光就純粹的英文翻譯而言,在「A of B」的用法中,A 是主體,而「of B 」用來形容A;中文則用「B的」先行於A前,形成如「愚蠢的人」的標準用法。例如,feather of birds顯然是指「鳥的羽毛」,不是「羽毛的鳥」。再如money of love應翻成「愛的錢」(例如,愛心捐款)。因此,Banality of Evil應翻成「邪惡的平庸」。

就思想而言,何以鄂蘭不以「平庸的邪惡」作為她挑戰法西斯的概念?當初鄂蘭是以《紐約客》雜誌記者的身分前往耶路撒冷,撰寫引渡自阿根廷的艾克曼與審判過程。艾克曼為納粹禁衛軍一級將領,負責希特勒滅絕猶太人的最終方案,掌控史上最先進的人類屠宰工廠,雙手沾滿600萬猶太人的血。艾克曼被處以絞刑的下場並不意外,但鄂蘭的觀點不在提醒世人去防範艾克曼巨大的邪惡;相反的,在鄂蘭筆下,艾克曼只是一個平庸的公務員,智能不高,忠實且努力地執行命令,以求個人的晉升,而在執行公務的過程中,道德的判斷不佔一席之地。 

 

選擇平庸被當宿主

鄂蘭本身是逃離納粹的猶太人,她對艾克曼個人的同情,立刻引來猶太團體的撻伐,60年後依然爭議不斷,但鄂蘭理論的精髓正由她的標題「邪惡的平庸」顯現出來。艾克曼的平庸正如多數的你我,問題在於,當邪惡的力量讓道德產生衝突時,我們要繼續平庸地遵循來自邪惡的命令,還是反抗?弔詭的是,邪惡的命令常是以合法的方式出現,而抗命反而是違法的,也可預見以卵擊石抗命的後果,但這就是自由人向靈魂負責的抉擇。艾克曼選擇平庸,那麼邪惡便以他作為宿主,他的命運從此再也與納粹不可切割了。

行文至此,如果我們仍同意以鄂蘭的「邪惡的平庸」來批判江宜樺,那麼我們必須承認江宜樺的本質是平庸的,不是邪惡的;但把他拉向邪惡的力量在哪裡?我想國人都很清楚了。 

 

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電腦科學教授 

 

 

朝鮮停戰60 中方提醒珍惜和平

 

【明報專訊】出訪朝鮮參加朝鮮戰爭停戰60周年紀念活動的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前晚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會面時,重申中國堅持的半島無核化立場,並提醒珍惜和平,金正恩回應稱朝鮮致力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但對於無核化卻隻字不提。專家指出,雙方言行顯示中朝在無核化問題上各有打算。

 

轉習近平口信 關係承前啟後

 

李源潮前日抵達平壤,官方新華社報道,他當晚與金正恩在百花園迎賓館會面時,首先轉達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給金正恩的口信,但報道並無說明口信的內容。李源潮表示,紀念朝鮮戰爭停戰60周年,是為了深切緬懷為保家衛國英勇犧牲的中朝兩國優秀兒女。他說,「回顧歷史,我們深感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應當倍加珍惜」。他又指當前中朝關係正處於承前啟後的新時期。

 

李源潮重申中方在無核化問題上的立場,他說,作為朝鮮半島近鄰,中方堅持實現半島無核化。中方願與有關各方一道,推動重啟六方會談,致力於推進半島無核化進程,實現東北亞的長治久安。

 

朝稱改善民生需穩定外部環境

 

金正恩回應稱,朝方珍視對華傳統友誼,願與中方加強溝通,增進合作。他又說朝鮮致力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需要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但他無正面回應無核化主張,僅說朝方支持中國為重啟六方會談所作努力,願與各方共同努力,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穩定。朝中社的報道稱,「會見始終在友好、親切和藹的氣氛中進行」。

 

李源潮是中共十八大後,也是金正恩上台後訪朝的最高級別中方官員,隨行者包括曾任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秘書的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賈廷安上將、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等。從朝鮮電視畫面看,李源潮與金正恩兩人會面時相互擁抱,並互贈禮品,李贈送給金的禮品包括花樽、漆器茶具以及錦緞等物品。

 

學者:平壤擁核武作籌碼

 

李源潮昨天在平壤還參謁存放在韓戰中犧牲的志願軍烈士名錄的友誼塔,並到安葬包括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在內的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憑弔。李源潮在兩地獻上花圈,默哀行禮。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梁雲祥對本報表示,朝鮮目前在國際上較為孤立,與中國的關係相對較好,實際上也完全是政治上需要。他說,「中朝關係在過去除意識形態一致外,關係也並不好,什麼鮮血凝成的這些,都是宣傳而已。」

 

他說,儘管中朝兩國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核問題上雙方有分歧,因此金正恩不提半島無核化,是代表其國家利益。梁雲祥說,朝鮮不但想擁有核武器,而且還想以此作籌碼討價還價,稱要他們放棄核武器就要其他所有國家都放棄。

 

明報記者

 

 

資深外交官:抗美援朝內涵已變

 

【明報專訊】中國資深外交官華黎明在《中國日報》網撰文稱,朝鮮停戰60年,中朝關係中「抗美援朝」內涵變化不可避免。中國不謀求與美國對抗,中美正朝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方向努力。中國鼓勵朝鮮棄核、朝韓和解實現和平統一,但絕不支持朝鮮發展核武器和導彈,也不支持任何不利半島和平的言行。

 

華黎明是前駐伊朗、阿聯酋、荷蘭大使,他在文中指出,60年前的727,《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訂,歷時3年多的朝鮮戰爭硝煙暫落。中國志願軍早在1958年就撤離朝鮮,而美軍至今駐紮韓國。從法律上講,美朝之間戰爭狀態還未結束。這是朝鮮半島形勢60年來跌宕起伏的根源。

 

半島和平告慰17萬志願軍英靈

 

文章說,60年過去,世界發生巨變。中國外交的意識形態立場全面淡化。中國需要一個和平的、有利自己發展的國際環境。朝鮮半島的和平對中國至關重要。「抗美援朝」和「鮮血凝成的友誼」是不可忘卻的歷史記憶,應該讓這種記憶和財富成為今天朝鮮實現和平發展、半島和平穩定與南北和平統一的動力。「若能此,也許我們還能告慰長眠地下的17萬志願軍烈士的英靈」。

 

 

北韓指美發動韓戰

擬向聯國申報密檔

港蘋

■朱福強說,北韓稱握有美發動韓戰的機密檔案。黃永俊攝

 

外界一直認定北韓是發動韓戰的罪魁禍手,過去60年,平壤政府一直等待機會「平反」。香港檔案處前處長朱福強早前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訪問當地,北韓官員向他透露,當局最近解封韓戰時期俘虜美軍所得的機密檔案,「證實」韓戰其實由美方發動,並擬申請把該批檔案列入聯合國世界記憶工程名錄,讓韓戰「真相」曝光。

朱福強是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區議會的特別顧問,本月中訪問平壤五天,在「人民大學習堂」(國家圖書館)為文化部門官員舉行工作坊,解釋世界記憶工程名錄的申報程序,「(佢?)音響相當好,有齊PowerPointprojector,絕對唔落後」。朱經常到南韓參加學術會議,驚覺北韓官員的英語能力普遍比南韓好,「佢?話主席(金日成)同將軍(金正日)好重視知識,學識英語,就更加了解敵人;佢?對自己領袖反而唔了解,聽到我話金正恩去過瑞士留學,當堂嚇親」。

 

朱福強認為,他們的「被害意識」仍然很強,竟擔心上述機密檔案遭人搶走,「佢話中國搶過佢??碑文。日本仔又???檔案」。在當地,他剛巧看見當局為慶祝「朝鮮戰爭勝利60周年」舉行官方預演,欲拍照遭阻止;他要求到國家檔案館參觀和查看機密檔案,對方以裝修為由婉拒。

世界記憶工程名錄每兩年更新一次。北韓從未參加此計劃。朱福強說,北韓打算明年初啟動申報程序,有關名錄旨在收集具國際影響的歷史文獻,須經聯合國審批.但他目前難以評論北韓能否成功「平反」。

記者 白琳

 

 

男子刀挾的士赴京機場被截

 

【明報專訊】北京首都機場近日連發「精神病人」鬧事事件,一名男子昨日挾持的士,聲稱要到首都機場鬧事。警方調派大批警力圍追堵截,終在其抵達機場前將他拘捕,警方調查後指他有精神病。另一名有精神病史的女子,日前在首都機場登機時,突然情緒激動聲稱要炸機,被警方制服後送院。

 

警指有精神病

 

根據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消息,昨晨857分,北京警方接獲的士司機報警,稱一名乘客上車後語無倫次,並攜有剪刀和水果刀,稱欲到機場鬧事。接報後,警方迅速調派警力,在的士司機配合下,於機場高速北出口處將疑犯制服。

 

據北京警方通報,經初步調查,疑犯姓白(44歲),山西人,其家人稱他有精神病,曾帶其到醫院就醫。

 

女子登機前 突呼:我要炸飛機

 

另外,周二(23日)晚940分,一名女子在首都機場T3航站樓一登機口準備登機時,突然情緒激動,高聲叫喊:「我要炸飛機!」據目擊者稱,擾攘十多分鐘後,機場醫院及警方派人將其制服後,用簡易擔架抬走。

 

涉事女子當晚是乘搭由北京飛往重慶的航班,該航班因此延誤至1130分起飛。警方透露,被制服的女子的確精神異常,她是在家人陪同下搭機的,當時身上並未攜帶危險物品。該女子前晚已被送至醫院治療,其家人也一直陪伴在她身邊。

 

 

港男娶內地女 去年2萬宗

 

【明報專訊】愛東倫常慘案中,內地婦下嫁七旬老翁獲得香港居民身分,令人關注中港夫婦的感情關係。根據統計處數據,本港男女人口比例持續失衡,女多男少,愈來愈多香港女性回內地尋姻緣;與此同時,內地亦有不少年輕婦女嫁給香港男子,獲得香港身分證,中港夫婦數字持續上升。有社工表示,中港夫婦關係易生矛盾,面對很多挑戰和壓力,特別是老夫少妻。

 

6700港女嫁內地男

 

據統計處日前公布的《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2013年版)》顯示,去年逾6700名港女北上嫁內地男子,比起26年前的675宗增加9倍。同期港男娶內地女性的數目,則由15,776宗增至去年20,161宗,增幅約三成,中港夫婦數字大幅增加。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表示,中港夫婦關係較本地夫婦面對的挑戰大,特別是老夫少妻。由於夫妻間年齡相差太遠,或有溝通困難,少婦更可能因照顧「老夫」健康而壓力增加。此外,少婦在港要面對港人歧視,回鄉則要面對經濟難題。施麗珊說,因為有些內地女性的親戚認為,嫁給港人便衣食無憂,要求她們給予鄉間家庭經濟援助,卻不知她們在港生活困苦,新來港婦女又不敢向內地親友講述實,情緒大受困擾,影響夫婦關係。她呼籲,夫妻關係若遇危機,應及早向社工求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