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華專欄》迎接台灣的文藝復興
自由時報
2015-03-18 06:00

台灣太陽花運動之後,出現柯P政治文化;接

下來對神聖不可侵犯的某些宗教文化也發出質

疑。深入到文化層面,讓我想起義大利文藝復

興時期的《神曲》與《十日談》等作品。這是

對「人仗神勢」的挑戰。

台灣的民主政治,必須以民主文化為依託。過

去的寧靜革命只是實現表面上的民主,所以很

容易倒退,尤其是沒有轉型正義。而中國的獨

裁霸權,更是對台灣民主的重大威脅,它還有

台灣黨國買辦文化與依附政治權力的宗教企業

配合。台灣的文藝復興將逐步確立起台灣的主

體文化。在這方面先行的,應該是確立我們獨

立的話語權。

今年二月十七日,香港特區政府向各部門發出

《用詞正確》的內部通告,通令各部門採用「

內地與香港的關係」,以避免用「中港關係」

而有「港獨」之嫌。四年前的二月七日,馬英

九在新春茶會上早宣示,未來政府機關文書用

語一律稱「對岸」或「大陸」,不稱「中國」

,也是迴避台灣的主權獨立。可見馬英九比香

港殖民政權還要殖民。梁振英不便親自出面,

馬英九可是赤膊上陣。

為了堅持台灣主體性的話語權,多年來我一直

注意這個問題(除非國外的特殊情況),稱「

中國」而不稱「大陸」,稱「普通話」而不稱

「國語」(也不稱「北京話」,那是帶「兒」

的土話),稱「台語」而不稱「閩南語」,也

不稱「台灣省」。

去年秋天開始,我也盡量不用「兩岸」而與中

國同調。一九七二年簽署的中美聯合公報裡,

有一句是這樣說的:「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

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

」我以前說過,那是「中國人」的看法,不是

台灣人的認知;即使是中國人的看法,那時的

「海峽兩邊」都是獨裁政權,並沒有真正的民

意。美國用的是「海峽兩邊」,我們在美日安

保條約的庇護下,理應跟隨美國的「兩邊」用

詞,何況更符合「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台

灣主體用詞。民進黨開始可以「兩岸」、「兩

邊」混用,再根據情勢發展慢慢統一;對「大

陸」與「中國」的用詞亦然,因為美國承認中

國而不是承認「大陸」;雖然沒有與台灣建交

,卻是承認台灣「實體」的存在。

十天前台教會的春茗,台派大老羅榮光牧師建

議,應該將三月十八日定為「台灣青年節」。

我非常贊同這個建議,這是台灣青年的主體宣

示,也是對三一八的最好紀念。

(作者林保華為資深時事評論員,

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