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連載《那一次,我們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全景解讀》
樓主:端木賜香 時間:2008-01-10 11:12:00 點擊:39574 回復:650

上頁 1 2 3 4 … 6 下頁  到 頁 
新書連載01
 
  
 
   目錄
  前言:後鴉片戰爭時代,彆扭的姿態和夢中的自慰 2
  第一章 大英與大清,不是冤家不碰頭 7
  維多利亞女王VS道光皇帝 7
  英國對中國:單相思很久了 13
  乾隆對喬治三世:你到我身邊,帶著不懷好意的笑 19
  威爾士親王對嘉慶皇上:最後一輪“秋菠” 24
  大清在廣州:防火防盜防洋婦 26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們在廣州的闖關活動 28
  第二章 綜合國力: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比較 33
  西方第一號現代工業強國VS東方第一號原始農業大國 33
  那邊廂的放任自由主義和這邊廂的閉關鎖國 35
  那邊廂的熱兵器和這邊廂的冷兵器 37
  東方式的絕對專制和英國式的君主立憲 39
  那邊廂是科學的巨人,這邊廂是科學的兒童 43
  那邊是文藝的春天,這邊是文藝的冬天 45
  第三章 鴉片:大清人民就愛這一口 48
  鴉片:大清人民就愛這一口 48
  禁煙的“紅頭文件”何其多 51
  道光主持的一場禁煙大辯論 52
  琦善怎麼就成了弛禁派? 55
  道光與林則徐,君臣之間有關禁煙的一場嘀咕 57
  第四章 救星林欽差VS英國“佐羅”義律 59
  欽差大臣林則徐駕到 59
  英國:“佐羅”義律現身 63
  義律與林則徐,誰上了誰的圈套? 66
  甘結,兩大文明的衝突 67
  虎門銷煙,大清帝國“虛幻的勝利” 70
  林維禧事件,東西兩大文明的再次衝突 72
  第五章 戰前熱身與戰爭前奏 76
  戰前熱身 76
  道光耍起了二百五 80
  林則徐發給維多利亞女王的一封特色的信 81
  林則徐的夷情判斷、戰爭準備及特色的野蠻 83
  虎門銷煙後,英國國內所謂的民意 86
  戰爭前奏,英國議會關於是否出兵中國的辯論 91
  第六章 稀裏糊塗的戰爭就開始了 94
  戰爭開始了,英夷怕林則徐嗎? 94
  “布朗底”號在廈門:送不出去的最後通牒和看不懂的白旗規則 96
  定海(舟山)的失陷和林欽差的倒下 97
  英軍來到了大沽口,迎接他們的是直隸總督琦善 102
  天上掉下坨烏鴉糞:道光著伊裏布收定海! 105
  第三個欽差——欽差大人琦善駕到! 108
  虎門之戰(1):敗則敗矣,但成全仨英雄 111
  琦善和談:一不小心就成了賣國賊! 113
  虎門之戰(2):成全了關天培,一個最悲涼的英雄 118
  廣州之戰:楊芳的尿桶戰術、奕山的“漢奸”觀和廣州府的白旗 120
  三元里抗英的神話故事 124
  第七章 冷不丁的,戰爭就擴大了 128
  英國重新洗牌:義律下崗,璞鼎查爵士準備上崗 128
  廈門之戰,顏伯燾的花崗岩和怡良的禍水引流計 131
  第二次定海之戰與三總兵之死 133
  鎮海之戰和欽差大臣裕謙之死 136
  “歸國華僑”璞鼎查他老家——寧波淪陷了 137
  揚威將軍:卓越的書法家、無能的軍事家奕經駕到 138
  劉韻珂的“十可慮”和伊裏布的二次出山 142
  乍浦之戰:滿洲兵的頑強和滿洲家屬們的節烈 143
  吳淞之戰:陳化成,頓飯能吃一百二十個包子的英雄! 146
  上海和平失陷啦 147
  鎮江之戰:海齡副都統是英雄還是狗熊? 148
  第八章 戰爭的結束和戰爭的果實 151
  伊裏布、耆英、牛鑒與英夷:瞧不懂的媚眼與照會 151
  道光 :一個人的抗戰 154
  中英《南京條約》 155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虎門條約》 158
  中美《望廈條約》 159
  中法《黃埔條約》 161
  第九章 餘音嫋嫋 162
  鴉片問題 162
  廣州的民情和的兩個大“糞青” 163
  琦善的命運波折 166
  林則徐死得其時死得其所 168
  道光的羞愧和閻崇年的苛責 171
  恩格斯的預言和拿破崙的失望 172
  

樓主:端木賜香 時間:2008-01-10 11:29:52
  新書連載02
  
  前言:後鴉片戰爭時代,彆扭的姿態和夢中的自慰
  按我們的教材,鴉片戰爭無疑是中國近代化進程的起點——當然也有懷疑的——比如美國學者孔飛力認為王朝的衰落並不意味著舊秩序的衰落,而中國舊秩序的衰落至少不會早過1864年,即太平天國叛亂被滅亡的那一年,所以他認定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至少要推到1864年之後。日本學者濱下武志認為,如果把經濟關係的國際化作為近代標誌的話,那麼中國的近代應回溯到19世紀初;如著眼於中國國內舊制度的解體和新制度的萌生,則中國的近代似應開端於19世紀後半期。估計是小日、老美的素質教育搞得好,所以他們的學者總是與咱這邊的教材保持著“高度的不一致”。這裏且不論中國的近代化起于何時何事,單論距鴉片戰爭一個半世紀之後,我們的學者還在研究“中國離現代化尚有多遠”、“中國是否拉丁化”之類的課題,這種歷史的吊詭對我們不能不構成刺激:我們的現代化,何時完成?後鴉片戰爭時代,何時是個頭?!
  鴉片戰爭之後,社會似乎並沒有受到什麼觸動,正像電視劇《籬笆、女人和狗》裏唱的那樣,“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也還是那個月亮”,一切還是老樣子。
  對政府來講,鴉片戰爭只是個“地方事件”(濱下武志語),“剿夷”或者“討逆”而已,根本談不上什麼戰爭。道光甚至認為,英夷已達到了目標,以後再不會騷擾他了,把《南京條約》認作了“萬年和約”。咸豐做了皇上,比他老子還要頑固,御前集中了一批嗷嗷叫的強硬派。對外強硬不是什麼壞事,一種姿態而已,但是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敬酒不吃吃罰酒”、“挨整磚不挨半截磚”的二百五、半吊子精神去強硬,被打得半死還噘著死鴨子嘴愣不承認自己比別人落後,就是很大的壞事了。
  對事件的當事人——林則徐、鄧廷楨、琦善、耆英等封疆大吏來講,隨著條約的簽訂,似乎隨即就把自己作為主角參與的這次事件中的對手忘到了後腦勺,被時人稱作“雨過忘雷”,對於對手的素質及來頭,沒有起碼的探究興趣,哪怕僅是戰術上的“知彼”的要求,他們也不屑去做,或者,做的時候依舊眯著小眼兒甚至乾脆不睜眼。鴉片戰爭結束後,道光詢問參與《南京條約》談判的耆英:“逆夷接仗之際,所帶夷兵,何以能使有進無退?”(《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四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2169頁)耆英找到的一個原因是:“英夷武官四十以內不娶妻室,兵丁亦然,是以無所顧瞻,臨敵爭先。”道光批曰:“可惡之至。”(《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五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2320頁)真的是可惡,君臣兩個探討的結果竟然是英國人都是光棍,沒有老婆,所以打起仗來不怕死!
  戰後,也有幾個知識份子,比如魏源、徐繼佘等人把探究的目光轉向了西夷,但這種探究是有限的,影響力更是有限。魏源寫出了《海國圖志》,對美國的民主制度表示了一絲羡慕,重點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這一提倡,理論上雖然是正確的,但是無人接受;二十年後,有識之士接受了他的“師夷”理論,但是實踐上,又始終不知道所謂的“長技”到底應該包括哪些東西。徐繼佘寫出《瀛環志略》,對華盛頓“三尺劍取國而不私有”、“英吉利尤稱其雄富強大”表示了稍微那麼一點羡慕,就壞了菜了,被時人懷疑有漢奸嫌疑。史策說此書“張外夷之氣焰,損中國之威靈”;李茲銘認為徐繼佘作為一個封疆重臣居然敢一意為泰西造聲勢,“輕重失倫,尤傷國體”;稍後的曾國藩也認為此書“頗張大英夷”。這樣的世界地理著作既然是長敵人之威風滅自己之志氣的,那它在的命運就很不濟了,受了二十年的冷落。
  於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十年時間,清政府白白浪費了,並等來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時間,清政府還想白白浪費,歷史老人可能看不下去了,它讓太平天國玩了一把。而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乃是外國人組織的洋槍隊。洋槍洋炮的威力,讓的督撫們大開眼界,遂認定了洋槍洋炮就是夷之“長技”,於是,中國的洋務運動終於啟動了,而這時,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二十多年了。可惜的是,洋務運動只學西方的器物,不學西方的制度,這意味著中國近代化的跛足起行和單冀起飛,更印證了楊小凱先生所謂的“後發劣勢”理論。羅榮渠在《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延誤——一項比較現代化研究》一文中說,直到19世紀末期,清政府愣是“沒有完成向現代國家轉變所必需的基本認識轉變”。清政府的這種蒙昧,當時法國駐華公使施阿蘭對其的描述最為形象:“在1894年4月這一時期,中國確實處於一種酣睡的狀態中。它用並不繼續存在的強大和威力的幻想來欺騙自己,事實上,它剩下的只是為數眾多的人口,遼闊的疆土,沉重的負擔,以及一個虛無飄渺的假設——假設它仍然是中心帝國,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像個麻瘋病人一樣,極力避免同外國接觸。當我能夠更仔細地開始觀察中國,並同總理衙門大臣們初次會談,我驚訝地發現這個滿漢帝國竟是如此蒙昧無知、傲慢無禮和與世隔絕,還粗暴地標出‘不要摸我’的警告!”(施阿蘭:《使華記,1893-1897年》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第12頁)
  
  插圖:神秘紫禁城。大清朝骨子裏貼有“不要摸我”的警告牌。不過還是有人敢摸,先摸後揍。
  
  問題是,英國不挺這種警告,連著“摸”了大清兩回,更可惡的是,與中國的洋務運動起於同時的經過明治維新的小日本也學西方的小樣,前來摸大清了,這一摸可不了得,把大清政府的洋務果實全給摸沒了——中日甲午海戰,中國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誌著中國洋務運動的全面破產!
  按一般的說法,甲午海戰時,大清帝國的軍事實力排在第六至第八位之間,日本海軍實力排在第十一位至第十六位之間。(唐德剛:《晚清七十年》,嶽麓書院1999年版,第191頁)為什麼小日本能把曾經的師傅——大清揍得鼻青臉腫稀裏嘩啦?為什麼海軍實力遠不如大清的小日本能在甲午海戰中把中國海軍拍得一個子兒不剩?關鍵原因就在於,小日本不只學了西方的器物之精, 還學了西方的制度之美。光緒皇上在康有為的忽悠下,模模糊糊地明白了這一點,所以在他的力主之下,中國終於開啟了包含有政治改革訴求的維新運動。而此時,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三十多年了。更可惜的是,慈禧這個老太婆作為那艘破輪船的掌舵人,既沒有產生“咸與維新”的內在自覺,更沒有發現政治改革的外在緊迫,為了自家的寡婦(皇帝叫寡人,老太后便只能相對應著稱寡婦了)利益,一棍子把這運動給拍壞了。於是,大清的近代化再次跌盤。
  20世紀初,日本在日俄之戰中一舉打敗沙俄,這讓一直打算走親俄路線、希望聯俄制夷的慈禧老太嚇了一跳,驚嚇之餘,似乎明白了些什麼,遂扭扭捏捏地搞起了憲政,但是,歷史已經對清政府的諸般遲鈍與扭捏喪失了耐心,革命派要動手了……
  不得不承認,後鴉片戰爭時代,中國的傷痛與悲哀有限,沉迷和荒唐居多,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沉迷和荒唐與“民族主義情緒和民族主義憤懣”(費正清語)糾纏在一起,醞釀出一種強烈的鴉片戰爭後遺症,以至於直到今天,對於鴉片戰爭,某些國人和學者還保持著一種彆扭的姿態:
  宏觀方面,總體上承認,鴉片戰爭的失敗在於中國的落後。中世紀的政府、中世紀的軍隊、中世紀的組織技術,不足以抵抗近代化的西方文明國家。
  微觀方面,具體?述上,又有意無意地流露出這樣一種傾向:只要中國堅持抵抗,只要道光皇上用人得當,只要全體大臣都是林則徐,只要以琦善為代表的投降派不搞破壞,中國就可能獲得勝利……
  這種民族情緒從表面上看也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隱藏在它背後的假設:大清制度的落後是有限的,多幾個清官能吏就行;大清的經濟落後也是有限的,政府加大力度反貪就行;大清的文化,咳,五千年文明,世界先進文化代表呢;大清的科技落後也是有限的,嗯,只是一時落後,差那麼一點而已;大清的軍事落後也是有限的,清兵拿出不怕死的血肉築長城的肉彈精神就行……總之,如此這般,大清這艘破船就可以繼續自絕于現代文明與國際世界,順著自己的老航道,一條道走到黑,用不著回頭!
  保持彆扭姿態的同時,中國一些學者與民眾對鴉片戰爭的那種說不完道不盡的絮叨,在旁觀者眼裏,難免具有了祥林嫂式的嫌疑與色彩。歷史的罪惡雖然無所謂有效與無效之追訴期,但即使在鴉片戰爭那個時代,得到的同情也是很可憐的,或者說是很有限度的。正如美國學者孔飛力所言:“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亞洲受害者只有有條件的同情。” (孔飛力:《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中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 2頁)
  馬克思對中國大清政權遭遇外來打擊的同情,僅相當於對木乃伊遭遇風化的同情,他在《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一文中說:“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裏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正因為同情是有限的,所以馬克恩對鴉片戰爭的概括便有了一些超然,他在《鴉片貿易史》中對的禁煙作出了如此評價:“中國皇帝為了制止自己臣民的自殺行為,下令同時禁止外國輸入和本國人吸食這種毒品,而東印度公司卻迅速地把在印度種植鴉片和向中國私賣鴉片變成自己財政系統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半野蠻人堅持道德原則,而文明人卻以自私自利的原則與之對抗。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註定最後要在一場殊死的決鬥中被打垮;在這場決鬥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也不敢想像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
  說得太對了,奇異的對聯式悲歌:
  中國人•半野蠻人pk英國人•現代人。
  中國•陳腐世界pk英國•現代社會。
  而且,這場pk賽中,大清註定要被pk掉,“半野蠻人”鐵定不是“文明人”的對手!
  這對某些喜歡在鴉片戰爭中尋找安慰的中國學者,無疑是當頭一棒。因為他們在夢裏以各種方式自慰好久了:
  之一:他們遺憾清政府在戰爭中沒有“舉國一戰”。
  羅志田先生在他的《“”怎樣開始“崩潰”——鴉片戰爭的現代詮釋》一文中拿鴉片戰爭中的鎮江一戰和甲午中日戰爭時的臺灣抗日讓敵方遭遇重創來推斷:“這是否提示著清政府若能舉國一戰, 結果會有所不同呢?”不說“舉國一戰”是否會導致結果有所不同,單說這“舉國一戰”本身有無可能。國是誰的?張豈之說:“中國人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國家!”陳獨秀說:“中華民族自古只有天下觀念,沒有國家觀念。”顧炎武更是怕大家把亡國與亡天下混淆,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而矣!”一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天下,是文化的天下,而不是某朝某姓的江山!顧炎武這時候還想不到體制問題,更想像不到世界上會出現英國那樣的體現民意唯民意是移的民主政府,他只知道國是肉食者的,與食草之民無干,與吃不起肉的士人無干,與士民全無干,又怎麼“舉國一戰”?民眾學商紂王的奴隸,舉國倒戈還差不多。
  之二:他們幻想在與英國的較量中展開遊擊戰爭、人民戰爭甚至持久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臣蔣琦齡給咸豐皇帝上了一個《請幸太原疏》,內中提出了類似遊擊戰的戰術:“我眾彼寡,則分軍為三四,仿古人更休疊戰之法,或擾之不聽其休,或環攻以分其力,我敗有援,賊死無繼。”他說,北京的“婦孺皆有激昂思奮之意,豈行間遂全無同仇敵愾之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第二次鴉片戰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7頁)他的意思是,國軍完全可以“遊擊”戰了,但他沒有建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眾所周知,封建統治者,最害怕的就是人民力量的動員,人民,唯有人民,才是專制政府最大及最終的敵人,所以政府的國防思想就是防民甚於防寇。據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撫記》載,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奕經的幕僚臧紆青向奕經建議:從山東、河南招丁壯萬人,從本地招丁壯兩萬,讓他們分伏寧波、鎮海與定海,人自為戰,戰不擇地。各地士紳領團勇伏於城內,大軍伏舟港口,聲東擊西,內外交逼,英夷必敗。他的建議當然不會被採納。新中國的學者胡思庸,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寫過一則《論林則徐的思想》,也遺憾大清沒有用人民戰爭對付英夷。一看寫作年代,我們就明白他何以提出人民戰爭了。另外,他可能看到了林則徐在鴉片戰爭爆發後所提出的戰術:“或將兵勇扮作鄉民,或將鄉民練為壯勇,陸續回至該處,詐為見招而返,願與久居,一經聚有多人,約期動手”,“殺之將如雞狗”。(《籌辦始務始末》道光朝第一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470頁)林公這一招,頂多是兵勇壯勇戰,與臧紆青一個意思。林則徐比臧紆青還要歹毒的一個意思是,利用民力抗夷,能產生“以奸治奸,以毒攻毒”(《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二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頁)的奇效,但這並不妨礙當今的學者自作多情地把封建大吏們的這種借刀殺人法想像為人民戰爭!《林則徐傳》的作者楊國楨先生甚至幻想大清沿海官吏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把英軍“牢牢”地“牽制和分割”在各個戰場上。(楊國楨:《林則徐傳》增訂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頁)這種幻想,已是持久戰和人民戰爭的綜合了,他可能把道光皇上誤認作毛主席了吧?
  世界級的天才的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也提倡民眾戰爭。這傢伙1831年去世,他的《戰爭論》由妻子整理出版,被西方奉為軍事聖經。的蔣琦齡、臧紆青和林則徐等人,應該無緣看到此書;馬、恩、列、毛對此書都專心研究過;不知楊國楨、胡思庸等先生是否看到過?克勞塞維茨認為,民眾戰爭是對戰爭的擴大和延續,採用民眾戰爭可以擴大力量,但他並沒有忽略民眾戰爭的前提:民心和民意。一句話,政府可以利用民眾戰爭,但是,大清那樣一個既無民心又缺民意的極端腐敗專制的末世王朝,搞民眾戰爭的前提條件在哪兒呢?而的人民,軍事上的組織和技術若能對付得了現代化的英夷,那他們費那事幹嘛?直接把推翻不就得了!?
  之三:他們遺憾清政府罷免了林則徐這樣的清官能吏。
  他們幻想,如果鴉片戰爭由林青天來指揮,那麼結局將可能有所改觀。這種幻想乃是典型的“拿個人道德之長,來補組織與技術之短”。按黃仁宇先生的研究,組織與技術短缺,乃中國傳統政府的致命缺陷。黃先生的觀點,我舉三隻手贊同。如果說政府有毛病,則中國某些學者更甚于政府,他們動不動就拿個人道德來填補組織和技術造就的巨大空洞。鑒於諸多原因,咱這裏就不對這些史者點名了,只想點明,他們這種幻想可能是受了林則徐好友魏源的忽悠,因為魏源幻想得最典型,他在《道光洋艘征撫記》裏說:“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後可,必當軸秉鈞皆林公而後可。”老實說,魏源搞了個偽命題,“沿海守臣”和“當軸秉鈞”,怎麼能人人都成林則徐呢?林則徐的娘倒是生了兩個兒子,但林則徐只有一個。一個娘都生不出倆林則徐來,沿海守臣與當軸秉鈞又怎麼可能都是林則徐呢?這不是難為人家林則徐的爹和娘嗎?
  蔣廷黻先生很厚道,他沒有難為林則徐的爹和娘,而是順水推舟,在《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中假認全國官員包括道光本人都是林則徐,然後在此基礎上作第二步的推理:“全國文武官員儘是如林則徐,中國亦不能與英國對敵。”
  說得對,據時任福建汀漳龍道的張集馨記載,當時他曾就福建的水師營制徵詢過林則徐的意見,林則徐的回復是:“雖諸葛武候來,亦只是束手無策。”(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63頁)
  林則徐都服勁了,當代一些中國學者卻擠著眼睛愣是不服勁兒,煞是奇怪!至於閩浙總督顏伯燾,起初也是個大大的主戰派,下車伊始,即言對英和、撫皆不善,唯有剿而已。甚至有“無敵可剿,恨敵不來之語”。(《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五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3頁)問題是戰爭一開場,他老先生跑得比誰都快,淨身出逃,衣服財物都沒來得及拿。過後跟張集馨閒談,“暢論英夷船堅炮利,紀律禁嚴,斷非我師所能抵禦”,(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60頁)這讓張集馨感歎老顏前後判若兩人。不怨老顏前後判若兩人,只怨老顏領教了英船英炮的威力和英軍的組織技術,跟林則徐一樣,不服不行了。
  雖然認定全國官員盡如林則徐也不行,但蔣廷黻先生還是在表示,希望林公不要被罷。不過他的立足點高人一等,他說:“林文忠的被罷是他的終身大幸事,而中國國運的大不幸。林不去,則必戰,戰則必敗,敗則他的聲名或將與名琛相等。但林敗則中國會速和,速和則損失可減少,是中國的維新或可提早二十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毫無革新運動,主要原因在時人不明失敗的理由。林自信能戰,時人亦信其能戰,而無主持軍事的機會,何怪當時國人不服輸!”
  蔣廷黻先生想讓大清政府服輸,用心良苦,認為服輸後就會早些開始維新。不過,果如他所言,不罷林則徐,林則徐戰則必敗。但是國人會不會因此而服輸,則大可懷疑。因為之所以為,就在於它永不服輸的那種執拗與蒙昧。什麼時候服過輸?可以說,直到滅亡的那一刻,都對西方不服輸,西方夾著尾巴打,翹著尾巴挨人打。頭跌地上了,尾巴依然翹在天上。這就是風度!
  
  插圖:《萬國來朝圖》。直到滅亡,大清朝仍沉浸在“萬國來朝,百夷朝貢”的幻境中。
  
  戰爭考驗的是綜合國力,而綜合國力的體現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它跟某個官員的道德與能力無關,而跟體制及體制的合力有關。清政府拿中世紀的政府、中世紀的軍隊、中世紀的經濟、中世紀的文化來對抗近代化的政府、近代化的軍隊、近代化的經濟、近代化的文化,時間上講,那是過去對抗未來,相當於嬰兒戰巨人;空間上講,那是寡人對抗群雄,相當於只手駕群狼,如此情形下,還幻想前者戰敗後者的可能性,那不是白日做夢嗎?
  現在,讓我們咳嗽一聲,打斷大家的夢境,進入那紛擾的歷史現場,去觀摩一下這場16世紀與19世紀之間的對決吧!
  
舉報 | 回復
樓主:端木賜香 時間:2008-01-10 11:31:41
  香水:是在這裏連載。我這人糊塗,不敢亂挪地方,就固定這裏了。
  
  我想把書的封面發上來,奈何不會。
舉報 | 回復
作者:西門送客 時間:2008-01-10 11:47:45
  坐沙發,支持下。
  
  希望能掀起重寫中國近代史的熱潮。
舉報 | 回復
作者:西門送客 時間:2008-01-10 11:51:18
  你把封面圖片的鏈結發一下,等會就會弄上去的。
舉報 | 回復
樓主:端木賜香 時間:2008-01-10 13:54:22
  謝謝西門,還是不會。晚上叫老公教算了
  
  新書連載03
  
  第一章 大英與大清,不是冤家不碰頭
  
  維多利亞女王VS道光皇帝
  
  1840年~1842年,大清帝國的道光皇上很鬱悶。
  擁有四億人口、九十萬常備軍、一千多萬平方公里江山的上國被一個小女人領導的蕞爾小島上的蕞爾小國給打了,被迫簽下了不情不願的《南京條約》。這個小女人名叫亞歷山卓•維多利亞,後來被稱為“歐洲的祖母”;這個蕞爾小島叫大不列顛島,全部國土面積僅二十多萬平方公里,略相當於現在中國的一個廣西省;這個蕞爾小國叫“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代稱英格蘭,或曰英吉利,全部人口僅四千萬,陸軍十四萬,加上用於內衛的國民軍,算是有二十萬的常備軍。
  
  插圖:維多利亞女王(1819-1901)。英國歷史上最可愛的一位女王,代表了一個時代,一種風尚。
  
  身為帝國法人代表,道光皇上不鬱悶能說得過去嗎?大清,一直以全球老大自居來著。現在可好,突然從不知名的角落裏冒出一個不知名的英吉利,頻頻來大清國門口騷擾;騷擾還不算,竟然帶著仨瓜倆棗的人馬闖進來了;闖進來還不算,還逼我大清簽訂一個什麼勞什子條約,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個《南京條約》,我們都習慣叫它不平等條約。為什麼叫不平等呢?
  簽訂的程式不平等。用法律術語來講,這叫程式不公正。打個比方,即使您是出於好心,比如要白給我一百萬兩白銀,那也得經過我同意啊。我不同意,您愣給,俺不接您就打,逼俺接了,那就叫不平等,欺負人也不能這麼欺負嘛。
  
  條約的實際內容不平等。用法律術語來講,這叫實體不正義。《南京條約》總計十三項條款,有割地、賠款、釋放英囚、赦免漢奸、大英與大清國體平行、五口通商、廢除廣州行商、制定新關稅等多項內容。這些內容如何不平等,還真不好掰扯。蔣廷黻先生曾經概括過,當時的大清不但不承認所謂的國際規則,它的眼裏,簡直沒有所謂的國際的存在。所以大清所謂的平等,就是其他國家都得在他面前裝孫子,都得三跪九叩,都得認大清為老大,否則不叫平等。英國政論作家奧威爾的《動物莊園》裏有句經典:“所有的動物都平等,但有一種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而大清,就是動物莊園裏要求更平等的那一種動物。要求不來這個更平等,對大清來講,那不就是不平等了嗎?比如通商,雖然英國流行自由貿易主義,認為天賦人權,自由貿易也是人類的天賦原則,但是大清承認什麼天賦人權和天賦原則啊,它只承認天賦皇權與皇權絕對的原則。比如閉關鎖關、壟斷貿易、明稅之外交不完的雜稅,那都是我內政,你愛來不來,來了還嫌俺不夠自由並逼俺一道跟爾自由,成何體統?買賣要雙方情願,非得與俺做生意,羞也不羞?比如釋放英囚,我們古代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規矩,可你這英囚是俘虜,是放下武器的敵人,對你還講什麼人權?“40萬趙卒統統活埋”那是俺優良傳統。不管你是兵是民,反正只要是英國人俺就統統地抓,高興了,還可以學兩江總督裕謙,對英俘剝皮抽筋並用這皮筋制個馬鞭,管得著嗎?比如赦免漢奸,雖然我們肅反漢奸搞得有些擴大化了,被英國人雇傭的、會點英語跟外國人見面就“黑摟”的、和英國人做過生意哪怕就是賣西瓜給他們的、包括一聽英國人要打進來就捲舖蓋想跑的市民百姓,統統被我們整成漢奸了,但再怎麼擴大化,對付的也是俺家羔羊,跟爾何干?更嚴重的是,大英與大清從此國體平行官員平等,照會上凡出現道光皇上要抬格兩字的尊榮,維多利亞女王也得享受,中英兩國官員文書往來,也得按官職平行對待……
  反了天了,大清立國二百多年,哪受過這等鳥氣?當時的江蘇布政使李星沅看到《南京條約》的鈔本,割地賠款他不怎麼鬱悶,他最鬱悶的是“夷婦與大皇帝並書”這一條。臣子鬱悶,道光皇帝更鬱悶,堂堂的大清皇上,淪落到與一個“黃毛夷婦”平起平坐的份兒上,這臉可是丟大了。可憐的道光無緣看到親歷這場戰爭的英國海軍上尉賓漢所著的《英軍在華作戰記》,如果他看到了,可能得心絞痛的,因為這個英國大兵在作戰記的末尾洋洋得意地宣佈:
  
  “沒有人有足夠的勇氣否認中國已經俯伏在英國女王的腳下!”“中國被一個女子征服了!”(《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五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318頁)
  
  我暈,俯伏還不夠,還俯在人家黃毛夷婦腳底下,道光皇上要吐血了!老臉往哪擺?還怎麼好意思“皇上聖明”?
  
  事實上早在簽訂條約的三個月之前,道光就開始屈尊,不恥下問了。他在揚威將軍奕經的摺子上,批了幾條批語,希望他的大將軍能給他一個完滿的回答。有關英國女王這麼個黃毛夷婦,他問得最細:
  “該女主年甫二十二歲,何以被推為一國之主?有無匹配?其夫何名何人,在該國現居何職?”(《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四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1752-1753頁)
  
  這問題問得,那是相當的弱智。問題是,這麼弱智的問題,不說奕經回答不好,就是全大清的士大夫加一塊,也解析不出來啊。大清遭遇大英,那是雞遇上了鴨。
  
  這些問題中,道光最納悶的,首先就是夷婦如何做得了一國之主這等夷俗。因為大清國流行性別歧視,母雞不得司晨,否則家國不興。道光不知道,人家英國的母雞司起辰來並不比公雞弱,而且還用不著像中國的老母雞武則天那般豎著雞毛天天與成群的公雞們鬥智鬥狠。比如維多利亞這只小母雞坐上英國王位,就很有程式很能拿到臺面上很具英式風度。因為英國在1701年,通過了一個《王位繼承法》。規定,王位繼承者必須是新教徒。該法還確立了長子繼承原則和男性優於女性原則。王位根據年長順序傳給已故國王的兒子;如無子,則傳給女兒;如無子女或後裔相隔很遠,則傳給旁系親屬或其後裔。英國沒有儒家文化,沒有宗法制度,不但女兒可以繼承王位,就是女婿都行。只要跟王室血統沾一點邊,就有希望。更關鍵的是,人家沒有偷偷摸摸,一切都是公開的,在大家可以監督的程式下進行。當然,維多利亞之所以能混上英國王位,背後也有所謂的國情原因,那就是英國國王都得遵循一夫一妻制。不但一夫一妻,而且這一夫一妻還大都是近親結婚,導致兩口子生養不多甚至不生養或者生養了但孩子有些毛病。有那風流國王,在外面和情婦倒是生養頗多,且生養的孩子個個聰明,可英國的王位繼承沒有私生子女的份。於是乎,英國的王位繼承人不但候選人稀缺,且這些候選人資質平平,很難出現英明領袖康熙、人民的好領袖乾隆之類的國貨。更嚴重的是,說不定哪一天,英國王位就輪到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人身上了,玩得很玄。就說維多利亞吧,她是與乾隆同時代的那個神經病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孫女,由於自己的大爺大娘們包括她自己的父親集體不爭氣,不是早逝,就是無後,所以她就撿了個大笨棗,做了英國的女王。
  
  相形之下,大清這方面雖然也有規則,但它的規則讓人感覺拿不到桌面上來。早些時候,中國龍墩傳承並行父死子及和兄終弟及兩路。這種繼承法很不好玩,有些亂套,於是商晚期的統治者鼓搗出一個嫡長子繼承制。後來,趙匡胤和他弟弟趙光義不信邪,搞復古,鬧了一出兄終弟及,後果很嚴重,從此,趙老大的子孫就沒戲唱了不說,老兄還死得不明不白,民間都懷疑老弟拿著傢伙把老兄給錘了呢。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嫡長子繼承制就非常好玩,也有不好玩的地方。比如朱元璋堅持嫡長子繼承制,沒有嫡長子,就傳長孫,但是人家排在老四的朱棣就愣不服勁兒,不服勁兒的結果就是取建文而代之。清朝入關前後,由於是創業的非常時期,所以這個王位的傳承有些稀裏糊塗,潛規則可能是實力決定屁股。到了康熙時代,皇上覺得龍墩問題得有個說法了,你說一家子在全國臣民面前你爭我搶、你砍我殺的,忒不好看不說,還怎麼好意思教育國民們仁義禮智信?所以就模仿大明的嫡長子繼承制,立了皇太子。結果,問題又來了,康熙兒子多,大家都瞪眼守候呢,皇太子也覺得不安穩,於是,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開始了陽謀。乘亂的當口,身為老四的胤禎混水摸魚,居然當上了大清皇帝,這龍椅來之不易。兄弟互相殘殺,血流成河,不厚道不說,還影響大國形象。有鑒於此,雍正想了一個秘密立儲的辦法。具體規矩是:現任皇上秘密寫下接班人的名字(是不是嫡長子倒不在乎了,擇優而立),置於專門的錦匣之中,藏于乾清宮最高處一匾額之後,老皇帝駕崩前,再派專人取匣示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供匣藏身的匾上有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正大光明”,這四個大字乃清世祖順治親筆書寫。老實說,把接班人的選定搞到見不得人的境界,搞到被窩裏、褲襠裏,搞得鬼鬼祟祟的,然後標榜“正大光明”,這種自打嘴巴、嚴重挑戰民眾智商與情商的事體,大清王朝做得面不改色心不跳,突出體現了中國政治陰陽兩個層面的滑稽意味。
  
  插圖: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大清的皇位接班人名單,藏在其後。所謂的掛羊頭賣狗肉,莫不是出自此處?
  
  而道光本人混上皇帝崗位當然也不例外,照樣是正大光明偷偷摸摸地被老皇上欽定下來的。不過倒是側面說明,道光皇上能被選中,好歹還算是因了資質上乘。道光皇帝綿甯(綿寧做了皇上以後,改叫旻寧。因為祖父乾隆有交待,做了皇上之後,百姓得避皇上諱。而“綿”字百姓用得太多,所以須改為不常用的“旻”字,也算是對百姓的一種體恤吧)小的時候,就因智勇雙全而深受乾隆喜歡了。道光6歲讀書,先學四書五經,後讀《貞觀政要》、《資治通鑒》、《聖祖聖訓》、《開國方略》等。一目十行,經史通融。不說學富五車,至少有三車半吧;不說著述頗豐吧,但僅登基前的詩文就寫了四十卷,出版上中下一套的《道光文選》應該是沒問題的。8歲的時候,具體來講是1789年,道光就出名了。當年,乾隆爺爺率領皇子皇孫們在木蘭圍場狩獵比武。在校射場上,愛新覺羅•綿甯連發兩箭,兩中靶心。皇爺爺乾隆高興得當場下諭:小傢伙如果連中三箭,就賞其皇馬褂。小傢伙不慌不忙,張弓搭箭,射出後又中靶心。在眾人的讚歎下,小傢伙收起弓箭,跪倒在皇爺爺乾隆面前。爺爺直誇這孫子不失滿族家風,並故意逗問他想要什麼。小傢伙想要什麼,心裏明鏡似的,但他長跪不起,就是不回話。爺爺當然知道小傢伙的意思,命隨行人員速賞皇馬褂。由於事先沒有準備,一時找不到小馬褂,只好賞給小傢伙一個大馬褂,乾隆皇爺爺高興地將小傢伙一把抱起。這種異常的親昵,也反映了綿寧的資質。十年之後,也就是1799年,愛新覺羅•綿甯被父親嘉慶“正大光明”地秘密指定為皇位接班人。
  32歲的時候,綿寧又出了一次名,當時是1813年,天理教農民叛亂。二百多亂民打進了紫禁城,當時嘉慶皇帝正在木蘭秋圍,皇子綿甯先行而歸,正在上書房讀書,聞聽有變,急命太監取鳥槍腰刀,在養心殿下,連斃兩名亂民。另有一種說法,說太監與亂民相通,遞給愛新覺羅•綿寧的鳥槍內裝的是空彈。愛新覺羅•綿寧急中生智,取下衣服上的銅扣作彈,將翻牆的亂民擊斃,嚇得其他亂民紛紛退下。穩定局勢之後,綿寧做出如下動作:
  
  急草奏章,飛報父皇禁門之變情形;命關閉城門,各路官軍入宮捕賊;至後宮安撫皇母,並令弟弟小心守護;親自帶兵出宮訪查……
  
  二天一夜之後,綿甯順利平叛。嘉慶皇帝回來後,對皇子的嘉獎到了筆墨難宣的程度:封綿甯為智親王,封其所使用的鳥槍為“威烈”。除了精神鼓勵,還有物質獎勵,給綿寧發雙份工資,每年增加年薪一萬兩千兩。
  
  綿寧做了皇上以後,最大的武功是平定張格爾的叛亂。張格爾,生於中亞地區的浩罕王國。這傢伙本名和卓•亞海亞,尊稱“張格爾和卓”,翻譯過來就是“世界的和平”。這尊稱有些意思吧?因為在大清眼裏,張格爾的祖父們都是專職的地方恐怖分子。其爺爺乃大和卓布拉呢敦,其爺爺的弟弟乃小和卓霍集占。張格爾的這兩個爺爺跟道光的爺爺乾隆對著幹,鬧叛亂,被乾隆滅了。大和卓的兒子、張格爾的父親薩木克在大小和卓滅亡後出逃蔥嶺西邊的浩罕國,清政府每年拿一萬兩白銀,讓浩罕國國王代為監視薩木克……張格爾也算是繼承祖業吧,早年曾在阿富汗的首都咯布林留過學,而阿富汗受英國的控制,張格爾呢,接受英國人的顧問、訓練和武器,算是大英給大清培訓的第一批恐怖分子啦。從道光登基的那一年,一直搗亂到道光十一年,道光動用了楊遇春、楊芳等老將,與張格爾結結實實地幹了幾次硬仗,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把張格爾弄到北京,淩遲處死了。道光比上祖宗們,也算小有武功吧?
  
  閻崇年教授在他的《正說清朝十二帝》裏說道光皇上“無知無勇”,這可是睜著眼睛說瞎話。道光的資質雖然不可能超過他的爺爺乾隆,但就憑上述這三件事,怎麼著也算是智勇雙全了。
  可是,智勇雙全的道光碰上“黃毛夷婦”維多利亞,資質再上乘,也不是人家的對手。因為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決定了國王是個白癡,也不影響英國的國事;其兩黨制和責任內閣制,又決定了其實際的最高行政首腦必是全國最優秀的那個人。這種體制集中的全是精華,調動的則是全國的力量與資源,不像大清,僅是皇宮裏挑個最優秀的皇子,讓他一個人忙乎國計民生,來對付擅長於瞞、哄、騙的眾大臣,做吳思所謂的東方式的“冤大頭”皇上。
  
  依現在的眼光來看,道光關心的第二個問題,即維多利亞有沒有婆家,就很可笑了。英國女王有沒有婆家,與中英開戰沒有關係;人家就算淪為老處女,也不至於因為情緒鬱悶而拿大清尋開心;英國女王有沒有婆家,更與中英雙方的國力沒有關係。因為她婆家再能,也不致於給她送原子彈當聘禮。不過既然道光不恥下問了,我們還是得解釋一番的。事實上,道光問此問題的時候,丫頭剛剛結婚不久,正幸福得發暈呢。
  
  
舉報 | 回復
作者:西門送客 時間:2008-01-10 14:39:27
  作者:西門送客 回復日期:2008-1-10 11:51:18 
    你把封面圖片的鏈結發一下,等會就會弄上去的。
  
  
  作者:端木賜香 回復日期:2008-1-10 13:54:22 
    謝謝西門,還是不會。晚上叫老公教算了
  
  =========
  
  你把圖片鏈結位址發出來,發個站內消息給版主,就會給你弄的。
  
  網友不能直接貼圖。
  
舉報 | 回復
作者:zhxtan 時間:2008-01-10 14:53:00
  用這種筆法說歷史,太厲害了,如讀《晚清七十年》。
  
舉報 | 回復
樓主:端木賜香 時間:2008-01-10 15:25:48
  
  
舉報 | 回復
作者:warcraft 時間:2008-01-10 16:13:24
  好書。
  留個標記
舉報 | 回復
樓主:端木賜香 時間:2008-01-10 16:19:52
  
舉報 | 回復
樓主:端木賜香 時間:2008-01-10 16:29:02
  貼不上,有興趣的先自己打開吧:
  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1/9/18/16/117fad868f6.jpg
舉報 | 回復
作者:ljzbamboo 時間:2008-01-10 16:47:41
  拜讀!
舉報 | 回復
樓主:端木賜香 時間:2008-01-10 19:01:50
  新著連載04
  
  插圖:維多利亞和他的白馬王子阿爾伯特。女王的丈夫擔任何種領導職務?道光很好奇,結果很困惑。
  
  1840年2月,維多利亞女王穿上潔白的婚紗(潔白婚紗從此流行)與自己的表兄阿爾伯特結婚。阿爾伯特乃是維多利亞舅舅家的孩子,來自德國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這表兄阿爾伯特被人譽為“流動的百科全書”,其外在的風度與內在的學識讓維多利亞為之著迷。小女王在自己的日記裏感謝上帝,說她“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她給自己的舅舅寫信,向她顯擺自己是“多麼的開心多麼的幸運多麼的驕傲……擁有了阿爾伯特這麼完美的丈夫!”她說:“我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良宵!我最最親愛的阿爾伯特和我肩並肩地坐在腳凳上,他那激情洋溢的愛戀和柔情讓我感到無比的愛意和幸福,這一切我想都沒想過。他的雙臂緊緊地擁抱著我,我們一次次地親吻!他英俊的容貌和甜蜜的柔情讓我陶醉……有夫如此,我複何求!”她說:“他的愛情和溫柔比一切都重要,每次親吻他柔滑的臉頰,或是吻上他的雙唇都是一種無上的快樂……哦!我真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小女王確實很幸福:她和丈夫外出旅遊;她在宮廷裏開辦舞會;她把貴族青年邀請過來,進行生日聚會;她與丈夫在晚餐前做小遊戲,打板球或羽毛球,還跟孩子們嬉鬧;阿爾伯特有時跑到外面搭豬圈,回來給她朗誦《蘇格蘭宗教史》,或者在她面前掂著腳尖學跳芭蕾,或者在走廊裏與孩子們捉迷藏;她也可以和邁爾本首相出外騎馬(這個時候,首相的妻子正和英國著名的大詩人拜倫在一塊兒鬼混呢,老首相雖然對自己的老婆已構不成魅力,但是他的紳士風度卻讓小女王為之著迷);每天她也需要看好多公文,需要簽好多字,但是她喜歡,她樂意做這樣的事;當然,女王也會和丈夫生氣,有一次,兩人吵架之後,女王想要和好,但丈夫閉門不出,不見女王。女王主動道歉,去敲丈夫的門。丈夫問是誰,維多利亞回答說是女王。門沒有打開,又敲了幾次,裏面沒有反應。女王明白了,馬上換了溫柔的腔調說:“對不起,親愛的,我是你的妻子。”於是,門立刻打開了……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維多利亞既享受了做女王的尊榮,又享受了平凡女人才能擁有的那種世俗的幸福,這種尊榮與幸福,不知道光是否羡慕?他可知道,這個世界上,國王還有另一種活法,所謂人的活法?
  
  插圖:維多利亞一家。道光是否羡慕,帝王也可以有如此世俗而幸福的生活。
  
  眾所周知,中國皇帝,都不是人幹的。不說其他,單說後宮的母老虎,就令一般好漢招架不住。周禮明確規定,天子後宮的規模應該是: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這是有名有位的,實際運作中,理論層面上,每一個宮女都是皇帝的女人,所以我們的皇帝都處於日理萬機的嚴重的超負荷工作狀態中,很不人道。晉武帝坐著羊拉的車子四處慰問他的娘子軍,隋煬帝在迷樓裏和她的娘子軍藏貓貓。唐玄宗更是可憐,三萬的幹活,若一天接待一位女人的話,這三萬女人得他老兄接待一百年,辛苦到家了。可憐的道光帝雖然用不著陪老婆們捉迷藏,娘子軍的編制也不算太超標,有名有姓有位的妃子也就十來個,但十來個也夠嗆啊!武松打虎打了一個,李逵在喪母的激憤情緒下,才打了四個——倆大倆小嘛。
  
  1861年12月,阿爾伯特因傷寒而去世,女王“永失我愛”,這成為女王的致命傷痛。以後每逢丈夫的祭日,她都會在自己的日記中寫下相同的話語:“你的去世是一個巨大的悲劇,我的人生從此支離破碎”;她給親戚寫信說:“世界已經死去了”;她說:“他的觀點就是我的法律”。
  最後這句話,有些人認為太過分了。如果道光聽了,可能會持同感的。這裏牽涉到了道光最關心的第三個問題,那就是,阿爾伯特作為國王的配偶,在英國擔任什麼領導職務呢?這還得拿英國的法律說事。按照英國《王位繼承位》,阿爾伯特娶了英國的女王,那他就是英國籍了。準確地講,應該是英籍德僑。按照英國法律,女王的丈夫沒權參與政治,連去下議院旁聽議員辯論都不行。1856年,維多利亞利用自己的女王地位,又是央求,又是逼迫,要求首相引導議會通過一個決議,破格封阿爾伯特為王夫(Prince Consort)。議會拖了一年後才同意。道光要知道,所謂的王夫,就是“現任英國女王的丈夫”,不知道會不會噴飯?
  
  由上可以看出,維多利亞與道光最大的差距,就是他倆的政治生活與婚姻生活了,如果道光那種後宮生活也算婚姻生活的話。諸位說了,兩個人就沒有一點共同之處?有。我覺得,兩個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節儉。
  
  小的時候,維多利亞總是穿同一套衣服。小姑娘被灌輸這樣一種觀念:女人頻繁變換服飾不僅是揮霍浪費,而且是一種不良的品行。當然,這個時候她想奢侈也沒門兒,因為她出生八個月的時候,她的父親就死了,給家裏留下一屁股的債務。所以小時候的維多利亞,就是一個灰姑娘,當然成為女王後,並不意味著她就變成白天鵝了,因為小姑娘從哪個角度來講,都不叫美女。一般的女人,在有了條件之後,可能就要選擇做珠寶首飾和美麗時裝的展臺了,人長得不晃眼,起碼那些首飾和衣服可以晃人眼吧。但維多利亞明顯缺少這種偏好,做了女王後的她在服飾上仍然很儉樸,至於王冠上價值連城的珠寶,那僅僅是職業要求,此外別無它意。當然,維多利亞想奢侈,硬體也是有限的。英國早在中古時代,就確立了一個基本原則——“國王靠自己收入生活”。按照這個原則,國王像其他封建莊園的領主一樣,所有花費只能出自自己的領地,即自己直接管轄和經營的王室領地。對於王室之外的土地和農民,國王很難從中撥出一根毛來。如果他們得知,中國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面向全國人民收土地稅,他們會嚇傻的。因為英國國王給自己的官員發工資,都得自己掏腰包。按英國的傳統,英王只有在爆發戰爭,或國內出現某種特殊情況時,才能面向全國收稅。收稅時,還必需向全體徵稅物件(這些物件的代理機構先是貴族會議,後是議會)說明徵稅理由,否則甭想拿到一個鋼?兒。比如16世紀英國國王亨利七世藉口兒子封騎士、女兒出嫁,要求議會給自己撥9萬英鎊,議會大嘩,當時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後來《烏托邦》的作者、時僅26歲的莫爾在議會上發表了堅決反對的演講,最後亨利七世只搞到手裏3萬英鎊,羞人啊。亨利八世在位時期,作為國王的他在街上見了商人小約翰的運輸車隊,竟不無嫉妒地說:哼,這傢伙比我還有錢!當然他是白嫉妒,不能像道光父親嘉慶那般,嫉妒和大人,就可以找個罪名把他幹翻,然後獨吞他的財產。至於英國歷史上非常厲害的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雖然被自己國內的著名傳記作家描述為一隻兇狠的老母雞—“這只兇狠的老母雞一動不動地坐著,孵育著英吉利民族。這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變成熟,變統一了。她一動不動地坐著,但每根羽毛都豎了起來”——但老母雞再凶,豎毛再多,也僅是對外,無法對內。伊莉莎白多次向議會要錢,議會多次不批。搞得這個童貞女王不得不縮緊褲腰帶幹革命,以至於她手下的大臣都嘲笑她是個小氣鬼。你說議會把全國人民的錢袋子看得這麼緊,英國國王不小氣行嗎?維多利亞做國王時,好歹可以拿工資了——“王室年俸”。這工資來之不易,需要追溯到英國的“光榮革命”。光榮革命後,為了剝奪國王因給軍隊發薪餉而具有的控制軍隊的權力,避免軍隊吃國王的奶就聽國王的話的風險,議會決定對國王實行“王室年俸”制度。
  
  王室年俸,英語叫做“Civil List”。“Civil”是“非軍事的、文官的”的意思,“List”意為“名單”,合在一起,是指“文官名單”,即從國王那兒領薪金的文官人員的名單。英國國王只負責發放辦公室工作人員、法官、大使、非武裝人員的工資,軍隊的薪餉則由議會負責。這就是王室年俸的由來。最初,議會撥給國王的“王室年俸”為70萬英鎊。後來,喬治二世嫌少,議會又把他的工資增加到83萬英鎊。維多利亞他爺爺喬治三世聰明,跟議會商量:文職人員和武職人員的工資都應該由政府來支付,如果議會同意這樣做,他情願把有關稅收,例如郵政稅收和“國王地產”的收入如數交給政府,議會只需要每年發給王室一筆足夠王室成員生活的費用就行了。
  
  議會採納了國王的建議,同意每年給喬治三世80萬英鎊。這樣,王室年俸就變成了一筆政府撥給王室的生活費用,而不再包括文職人員的薪金了。後來,政府發現喬治三世“國王地產”的收入每年只有8.9萬英鎊,感覺自己虧大了:既要支付文職人員的薪金,又要支付給國王一家80萬英鎊的年俸,大大地不夠本兒。因此,當喬治三世死後,議會趁新君登基之際,趕緊降了工資,將王室年俸削減到每年51萬英鎊。維多利亞女王登位時,議會藉口女王年紀尚輕,且未婚,把年俸又削減為每年38.5萬英鎊。可憐的維多利亞,拿的工資比爺爺大爺們差遠了不說,比後任們也差遠了,哪咋奢侈啊?19世紀中期,中國的1兩白銀約等於美國的1.5~1.6美元,而1英鎊約等於5美元。如此算來,維多利亞女王年薪,大約100萬兩大清白銀,加上其他收入——領地收入和歷代英王相傳下來的固定資產,頂多算是小康水準吧?當然,維多利亞女王還有一項特權,那就是,全大英帝國,就女王不用交個人所得稅。但是即使這樣,維多利亞還是花錢有限,因為來錢有限啊!
  
  我們道光爺的節儉比上維多利亞,卻讓人不知說啥才好。道光沒有年薪,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個時候的大清,年財政收入約4000萬兩白銀,所以,理論上,道光皇上的年薪應該是4000萬兩白銀才是。但是,這麼富有的道光,居然把自己整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穿補丁衣服的皇帝。傳說道光皇上想吃冰糖肘子,一問禦膳房,竟然要五十兩銀子,可憐的皇上只好作罷;傳說道光皇上想喝碗粉湯,內務府的回復是,若做那樣的粉湯,得蓋一廚房,需經費六萬兩,若常年喝,還得再加經費一萬五,嚇得道光再也不敢說粉湯的事了;至於道光花在衣服上的補丁費,更是遠遠超過了大臣們。當時,皇上穿補丁衣服,大臣們也不敢含糊,紛紛效仿,在自己的膝蓋上縫塊圓綢布當作補丁。比如那個三朝元老、軍機大臣曹振鏞就實實在在地一直陪著道光皇上穿補丁衣服來著。道光與曹振鏞還就補丁及其費用交流過心得體會,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老曹朝服上的補丁花了七錢銀子,道光龍衣上的補丁居然花去五兩銀子。雖然給道光打補丁的內務府很有吃回扣、宰大戶的嫌疑,但是身為一個皇上,關心一碗湯、一個補丁的價格,因價高而不敢吃一盤冰糖肘子,實在是歷史上百年不遇的奇怪現象。看道光皇上的肖像,一張小黃臉瘦得像猴子似的,活脫脫的尖嘴猴腮,明白底細的人應該明白,那是營養不良兼貧血,餓的啊!
  
  插圖:道光(1782-1850)。他可能是大清歷史上最小氣也最節儉的一位皇帝。但個人品德,終究挽救不了體制的弊端和帝國的沒落。
  
  日籍華人陳舜臣說:“對專制帝國來講,皇帝的資質往往左右國家的命運。”(陳舜臣:《鴉片戰爭實錄》中譯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頁)這裏我們可以下判斷了,此話百分之五十正確。皇帝的資質確實主宰著專制國家的命運,但那是在中國的歷史迴圈圈裏。這話一旦放到國際大環境之下,放到兩種文明兩種制度的格局之上,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一句話,皇帝資質再高,整個王朝自絕於國際主流,面對新世界、新文明的挑戰,照樣玩不轉!
  
  南京條約簽訂的前一天,道光皇上在寢宮的臺階上散了一夜的步,唉聲歎氣,懊惱連天。可憐的道光,他不知道,英國對中國,那可是單相思很久了!
  
  
舉報 | 回復
作者:姜午陽 時間:2008-01-11 03:09:28
  不會太監了吧?
舉報 | 回復
作者:姜午陽 時間:2008-01-11 03:57:57
  甲午失敗在戰術上找原因比較合適,歸結到制度上有些牽強.
舉報 | 回復
作者:東家種樹 時間:2008-01-11 09:51:49
  我有一個喜歡歷史的同學告訴我樓主是女的,我還不相信。一直以為她是個男的呢。今天看了她的新書,不錯。女性寫歷史,視角應該會有些不同。頂一下,繼續關注。。。。。
舉報 | 回復
作者:冰紫掠渺渺 時間:2008-01-12 13:27:07
  太好了,上近代史的課,正需要資料!
舉報 | 回復
作者:ford-auto 時間:2008-01-12 14:22:22
  枯燥,囉嗦,超級多馬甲吹捧
舉報 | 回復
作者:輕瘋王通 時間:2008-01-12 14:40:40
  作者:端木賜香 回復日期:2008-1-10 11:31:41 
    香水:是在這裏連載。我這人糊塗,不敢亂挪地方,就固定這裏了。
  --------------  
  三糊塗移師煮酒?
舉報 | 回復
作者:綠雨入橫塘 時間:2008-01-12 14:40:59
  鼓掌!!!!
  在新時代裏,女性完全表現出比狗屁男人們更傑出的品性來了!以前我還一直不太相信。難道,中國人的智力一定需要由女性來拯救?
  
舉報 | 回復
作者:無逸齋主人 時間:2008-01-12 16:06:52
  太好了!從貓眼看到這兒啊,我得貼下來慢慢看.實體書大約什麼時候能上市啊?得搞來一本收藏.賜香姐姐,給你轉載一下行不行啊?這樣的好文字好見識,不讓更多人看到太可惜了!
舉報 | 回復
作者:堅硬的稀粥 時間:2008-01-12 17:31:20
  寫的很好,支持一下
舉報 | 回復
作者:丹珠雅灶 時間:2008-01-12 17:37:11
  中國人一直挨打,很多次,數不過來,只不過,有時候是被稱作國君、皇帝來打,有時候是被外國的國君來打!
  宋徽宗掠奪的宮女、古玩珍奇被金國搶走了就是搶,難道被宋徽宗搶進皇宮了就是自願、忠君愛國?
  就是人民內部民矛盾?
  鴉片戰爭造成了中國人民的損失,但是,我也注意了,販賣鴉片的中國人不比英國人少呢,那麼揚州嘉定屠殺看來就是人民內部矛盾了?
舉報 | 回復
作者:上海李蓉蓉 時間:2008-01-12 17:51:15
  支持端木姐姐!
  先做個記號,以後來慢慢細讀!
舉報 | 回復
作者:長刀之夜 時間:2008-01-12 18:28:53
  記號
舉報 | 回復
作者:修身而已 時間:2008-01-12 21:01:06
  趕上直播了,趕明俺工作有錢了,定買本書來捧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