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2 14《綠色參考》
(林保華主編;提供林保華的評論與其他信息。)
林保華部落格:http://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


綠參:香港「網絡23條」的爭議;網絡23條出路 視乎政府讓步; 七成青年指中央不尊重港人;一地兩檢牽動主權意識.支那哈日族;反對中資併購台灣高科技產業記者會;彭博訪朱立倫:反對陸投資台IC設計業杜紫宸批「引狼入室」 品公主嗆不懂封測;蔡英文 《金融時報》評年度風雲女性;政治的醜態出現了;中國成長減速的風險;一位商人的神秘死亡


香港「網絡23條」的爭議
2015-12-13 11:18
《民報專欄》林保華

香港特首梁振英推出《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結果立法會不只泛民派議員反對,連親中的建制派議員也不想

支持,法案表決當天出席議員人數居然不到一半而流會。(資料照片,中新社提供)

「網絡23條」是近期香港特首梁振英要管制網絡所立的法規。23條指的是基本法第23條,也就是有關香港的國安條例。

2003年香港特區政府要為23條具體立法,激怒香港人,爆發近百萬人的遊行示威,一年後當時的香港特首董建華下台。

有關法律表面上冠冕堂皇,但是都很有針對性。它有以下的主要內容:一,《版權條例》(針對網上數碼版權侵權問題

);二,《個人資料(私隱)條例》(針對網上起底行為問題);三,《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針對網上分享色

情電影、色情圖片等物品問題);四,《防止兒童色情物品條例》(針對網上分享未滿16歲人士的各類性資訊,及色情

動漫、色情電玩等物品問題);五,《刑事罪行條例》第161條「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針對任何帶有能

夠犯法意圖的網上言論,無需任何有關的犯法行為存在)。

有關法例在曾蔭權擔任特首時已經提出,但是因為爭議大,所以進展緩慢。如今在雨傘運動與政改方案被否決以後,梁

振英有意連任下一屆特首之時,提出來要立法會通過。梁振英企圖以此來箝制網路,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所以引發輿論,尤其是網路輿論的強烈反彈,把它比為當年的23條國安法例在網絡的運用,引發全港關注。

這次梁振英推出的是《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12月9日在立法會進行二讀。由於泛民居於少數,如何抗爭在泛

民內部出現分歧。一種主張用「拉布」戰術(由眾多議員提出質詢或修訂,故意延長時間使之無法表決)來拖延;但是

也有認為這只是拖延而已,何況立法會主席可以終止拉布,因此主張採取街頭行動。但更多的認為先拉布再說,包括學

民思潮都這樣主張。為此反對拉布的長毛(梁國雄)還被一些網民包圍。由於網絡號召在9日那天包圍立法會,而立法

會外面的垃圾桶還發生爆炸事件,是否針對要來包圍的網民?當局正在進行調查。

但是9日表決當天,立法會出席的議員人數居然不到一半而流會。香港立法會有70位議員,在中午泛民準備提出質詢時

,清點人數才29人,缺席議員中19人是泛民主派、建制派更多達21人。可見,就連建制派也認為不妥,只是他們不敢公

開反對而得罪獨裁的梁振英。

在上述的內容中,最大的爭議,也是牽涉面最廣的就是《版權條例》,因為有283條,還有7個附表,太容易動輒得咎。

例如第202條:進行非錄製表演的錄製等須獲得同意;第203條:複製錄製品須獲得同意;第204條:向公眾發放複製品須

獲得同意;第205條:向公眾提供複製品須獲得同意,等等。

不久前梁振英出席經民聯晚宴,與歌手黃家強等人合唱《喜歡你》,然後把片段上載到梁振英自己的臉書。因為沒有得

到授權而違反版權條例,結果要補申請授權。為此,知識產權署署長梁家麗幫梁振英進行解釋,說行政長官作為公眾人

物,屬報導時事豁免範圍。行政長官自然有相關官員為他護航,一般小民百姓又如何?這樣的條例一推行,還有社交網

絡的生氣嗎?有了這個條例,網絡言論自由隨時會被封殺,尤其可運用「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來對付異議

人士,這才是香港人強烈反對的理由。

中國封鎖網絡言論是明目張膽式的,香港作為「一國兩制」地區,打起「版權」的招牌,還可能獲得西方國家的賞識。

然而其包藏的禍心,絕對不亞於共產黨。
------------


 西環集中營:網絡23條出路 視乎政府讓步
港蘋

立法會周三大會將就《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恢復二讀,面對建制派對支持草案放軟手腳,有泛民議員指局長

蘇錦樑及草案唯一「生路」,是認真考慮接受泛民提出的3項主要修訂,事實上業界反對泛民修訂的理據並非強而有力

,泛民修訂也有外國先例可援,一切只在於政府是否有決心,以及特首梁振英會否出手阻止。
該泛民議員指,雖然業界團體聲稱泛民三修訂殺傷力大,不能接受,「但只要睇清楚就知佢哋攞嚟講」。先說人力陳志

全提出的開放式公平使用原則,美國也有類似豁免,「美國版權持有人都接受到,點解香港版權持有人接受唔到?」至

於公民黨郭榮鏗提出合約凌駕性條款修訂,即版權持有人不能以合約條文凌駕法例豁免,也正常不過,「有乜理由私人

合約條文,可以凌駕政府法例之上?」
建制派放軟手腳

餘下是工黨何秀蘭提出豁免個人非牟利用戶衍生內容(UGC),有關做法在加拿大有先例,雖然許多版權擁有人及政府

官員以UGC沒有廣泛接納的定義,反對修訂,但也有學者提出可以以法例條文解決。該泛民議員更指,今次修例原意是

要更有效打擊網上大規模侵權行為,以免版權持有人利益受損,就算吸納泛民3項修訂,也不會影響效力,政府若有心

通過草案而建制派放軟手腳下,「不如同泛民、網民、版權持有人坐低傾,睇睇點吸納泛民3個修訂」,問題只在蘇錦

樑是否有決心以及梁特是否同意。

季陶
----------------


林保華按:
看來,香港的“天然獨”越來越強烈。

 七成青年指中央不尊重港人身份
港蘋
 
■調查發現普遍青少年認為現時香港未有港人自主,對中國政府的觀感亦偏負面。資料圖片
 
【本報訊】一項調查發現香港青少年的港人身份認同感高,以10分為滿分,認同感高達8分,但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則

偏低,其中高中生更低至3.8分。調查又發現僅三成受訪者感到中央尊重港人身份,僅兩成人認為中共「重視人民,盡力

為人民服務」。
僅兩成不抗拒中央

突破機構於去年9月至今年6月,隨機抽樣訪問了1,164名香港青少年,年齡介乎14至29歲,分高中生及成年青年(成青)

兩組,當中約六成人就業。結果發現,受訪者的港人身份認同感達8分,但成青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只得5.2分,高中生更

低至3.8分,後者屬「不認同」的水平。另外,近七成受訪者覺得港人身份不受中央尊重,又有近九成人認為中國政府只

強調「中國人」身份。
數據亦顯示,越是覺得港人身份不受尊重的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也會越低。突破機構事工研究發展經理陳競存認

為,回歸十多年來政府一直希望加強港青的國民身份認同,但「輕港人身份、重國民身份」的做法卻帶來反效果,造成

兩種身份不必要的對立。
研究又有問及港青對中國的看法,發現不抗拒中國政府的人只有兩成,認為共產黨重視人民的比率,也只得兩成。在管

治層面,僅四成受訪者認為港人能以自己意願管治香港,另外只得兩成人認為政改方案反映北京尊重港人意願,可見普

遍青少年認為現時香港未有港人自主,對中國政府的觀感亦偏向負面。
■記者陳建平
-------------------


林保華按:
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興建的文湖線,完工時的開支是預算的一倍,因為國民黨永遠佔多數的國會與議會乃至司法而平

安過關。至於被中國“蠶食”土地也是遲早的事情,先蠶食大企業再說。如果我們阻止了馬英九的賣台,維護台灣的主

權獨立與生活方式,哪一天,也會出現“支那哈台族”。


 練乙錚:律政與無賴.一地兩檢牽動主權意識.支那哈日族
信報 2015年12月14日

律政與無賴.一地兩檢牽動主權意識.支那哈日族

一、政策總是先於法律(變成無賴)

要明白為何高鐵「一地兩檢」如此令港人關注「一國兩制」受其破壞,先得了解事件背景和所包含的無賴因素。
2006至09年間,特府為落實世紀初本地政商界提出的「一小時生活圈」等港陸融合大計,謀求興建高鐵香港段項目;務

使議案過得立法會,當權派及其支持者採取了一開三的障眼法:不僅低報項目造價、高估工程進展速度,還把需要在港

境進行「一地兩檢」的法律問題輕輕帶過、使消聲遁形。法律問題明明是會衝擊「一國兩制」的特大政治地雷,但政府

當時的隱策略是「上得馬便是神仙」,待幾年之後工程完成一大半、生米煮成熟飯了,再來談具體怎樣通關,利用既成

事實的銀碼壓力,強行繞過深層政治問題,引入「一地兩檢」。

果不然,上週運輸及房屋局表示,如果現在完全放棄在建已經6年的高鐵工程,則連同已支付的650億元之外,還得額外

付出最少106億元收官善後,最終令高達756億元的總開支血本無歸。不放棄呢?那就要超支超支再超支,最後特府將以

844.2億元的總支出封頂;此即比2009年1月方案通過時的銀碼高出32%。更如果香港人不同意「一地兩檢」、以致省不下

過關客每人10多分鐘時間的話,高鐵香港段的「高速」就完全沒有意義,效率還不如現有的港穗直通車;那麼,整件造

價800多億元的工程就變成空前絕後的世界級大白象。

特府如此一直深謀遠慮到今天按腳本​​打死狗講價,強迫港人割出市區土地給大陸設立清關口岸,讓其海關人員和​​解放軍

在港執行大陸法律,還惡人先告狀把指出在港「一地兩檢」違反《基本法》的人打成用心不良搞破壞,遂賦予了整件事

一種獨特的無賴性。然而,這還僅僅是問題的開始,因為京港當權派為了取得在香港割地建關執行大陸法律的「理據」

,還需對《基本法》及民眾對《基本法》的理解動大手術,進行「定向」立法釋法。

於是,上月忽然有大陸法律教授指手劃腳說,在《基本法》頒布之前,北京便已把未來香港特區行政區域圖交由國務院

劃定,後來更在《基本法》寫上第7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境內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據此,中央政府指

令特區割地建關讓大陸邊檢人員在港地執法的權力來源便根本不成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只需立法明確授權陸方邊檢人

員在港地執法便可【註1】。這種牽強說法表面上引經據典,骨子裏不外是「香港權力中央給多少是多少」的翻版,是

「絕對正確」的,港人根本不可以理喻。

然後,乃有特區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提出「政策什麼時候都先於法律」的說法。這是一個胡言亂語不分輕重為政策提供

「理論基礎」的典型,也是當權派一眾法律權威的一個共同點。

誠然,「政策先於法律」,在某些低層次的法律和法規的製定過程而言,的確說得通;但是,為了保住一個減省旅客10

多分鐘過關時間的工程效益而對一部《基本法》進行修改,卻是小人穿大鞋,套不上。《基本法》是百多年世界性大歷

史作用力的集中體現,豈可為了成全一個只有極少數人認為必須、多數人無可無不 可的「一小時港陸生活圈」政策而肆

意篡改增刪?

二、「一地兩檢」是主權國家之間的事

當權派領導和他們的專家以似是而非的說法蠶食《基本法》賦予港人的權利,近年已是司空見慣,政改如是,現在關於

高鐵「一地兩檢」的爭議也如是;換作 這些飽含騙子邏輯的「理論」在97之前說得像現在那麼鋪天蓋地的話,當年的「

平穩過渡」不僅沒可能,港人還會在那個時候就開始滋生分離意識,對「高度自 治」的承諾敬謝不敏,更有可能因為矛

盾一早暴露,已經走上要求獨立建國之途,不待今天梁特言傳身教、激活啟發。

然而,諷刺的是,那樣發展的話,可能反而有利於達致今天當權派提出的讓大陸在港地「一地兩檢」,因為當今世界上

所有成功的、對等而無爭議的「一地兩 檢」(或類似做法),都是主權國家之間的協議結果。締結協議的國家(例如加

拿大和美國、法國和英國、波蘭和德國),國力不盡相等,但就算是較弱的一方,也因為有主權作後盾,人民有信心讓

政府與別國締結「一地兩檢」協議或條約,一如締結自由貿易合約一樣,不會導致主權遭蠶食之憂。

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一地兩檢」稱為「境外入境審查」(border preclearance),是美國和加拿大兩個主權國在1974至

2001年先後以各自的國內立法和彼此之間的國際「協定」(agreement)的形 式規範的,層級相當高。協定所賦予對方的

權利是對等的,也就是說,雙方都可以在對方的領土上建立境外入境審查口岸,處理進入本國的人流和物流查證。不過

,事實上,只有美國行使了這個權利,在加拿大境內設立境外入境審查站,站內由美國人員執行客貨入境檢查(但沒有

逮捕權);加拿大卻不覺得必要行使協定賦予的 對等權利,加國民間也沒有因此而覺得主權受美國蠶食【註2】。

英國和法國之間,在八十年代籌建海峽載車火車隧道之時,已經各自通過了國內立法,然後以之為基礎締結了雙邊的

Treatyof Canterbury,確立了彼此在對方隧道終端建立己方的人流入境和物品清關管制站。1993年,兩國更把詳細的做法

規定寫進雙邊簽訂的 Sangatte Protocol。2000年及後,有關規定更擴大至包括Eurostar載客列車和客輪的人流入境管制。這

些做法,主要是因為之前有不少沒有完整入境文 件的旅客從法國入境英國,抵達之後便申請政治庇護,而按照英國法律

,申請庇護期間不必離境,有時一呆就是很多年;新的做法,把沒有完整入境文件的訪英​​ 旅客拒於國境之外,每年可減

少幾千宗「不必要的麻煩」。儘管好處主要是英國得的,但就條約及具體做法而言,兩國是對等的【註3】。

波蘭和德國之間,按1982年聯合國《邊境物品管制統一化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Convention on the Harmonization of

Frontier Controls of Goods),在德國境內小鎮Ludwigsdorf興建了海關,進行物品的「一地兩檢」。波、德雙方的關口本身

及週邊附屬建築物如倉庫、停車場等的設 計,是完全對稱的,彰顯兩國主權地位對等【註4】。

然而,大陸和香港之間​​搞「一地兩檢」,便出現不對稱的問題。2000年之後,港深之間原有的口岸,已經不能應付不斷

增長的人流物流,於是港陸雙 方同意在香港西北深圳灣/后海灣建立深圳灣口岸。2006年,大陸欣然同意特府在深圳土

地上進行「一地兩檢」(特府須繳納地租);2007年7月1日(97回歸10週年之日)深圳灣口岸連同深港西部通道一併啟

用。大陸方面的法律問題都輕而易舉地解決,有論者則認為是為了今天反過來大陸要求在港進行「一地兩檢」的伏筆。

然而,是不是伏筆也好,今年特府和中央企圖在港方搞「一地兩檢」,卻遭遇民間強烈反對聲音和對「一國兩制」受大

陸蠶食的憂慮。這種不對稱,是完全可 以理解的:港陸政治地位和實力懸殊,港方派員在大陸「一地兩檢」,大陸完全

不會覺得受到什麼威脅,但反過來就不得了;大陸近10年在港的種種強硬表現,已 經蠶食了一國兩制的互信基礎,高度

自治在政改一役之後已是無法兌現。香港沒有主權,連「次主權」都不是,民眾產生了對大陸的不信任,自然無法同意

陸方在港「一地兩檢」、執法。

因此,香港和大陸之間的關係,跟外國主權國之間的對等關係完全不同;關係友善的主權國之間,搞「一地兩檢」不困

難,沒有很大的政治阻力。特府內外有 些人喜歡說:人家國與國之間尚且可以「一地兩檢」,港陸同屬「一中」,沒有

理由不能。這種想法犯了低等錯誤:正正是因為人家是對等的主權國,關係好就可以搞「一地兩檢」而任何一方的人民

不會覺得給矮化了。奉勸這些當權派人士頭腦清醒一些,明白問題所在,不要再拿外國主權國家之間的做法說事,免得

港人興起直 截而奇怪的念頭:你放開胸懷讓我們成為主權國家不就解決問題了嗎?那是非常危險的。

三、日本魅力沒法擋?

「支那人」哈日,早已是不爭之事,只差黨國及死忠支持者的口頭承認。當然,你若去問那些支那哈日族,他們也不會

承認的,不過,身體既然不說謊,大家 就不必太介意去作言辭上的查究,反而留心看看由此族的行為衍生的數據資料,

更有意思。大陸財經媒體財新網本月10日題為「中國遊客逛日本一半願當回頭 客」,轉介了瑞銀Evidence Lab的一份關

於大陸外出旅遊動態的有趣研究結果,讀後不僅讓人多些了解大陸人哈日的相對程度,還可從側面明白為何本地特府教

育局的吳局長也是此道中人, 面對日本魅力簡直沒法擋【註5】。

財新網文章的標題稍流於局限,文章的幾句簡介就比較全面:「去過日本的人想再去的熱情最高,紐西蘭和台灣是兩個

去了會愛上的地方,不過基於人民幣貶值大背景,人們出境遊的總體意願在下降。」

10月份,瑞銀訪問了大陸一二線城市的中、高收入居民當中3572名「過去6個月出過境旅遊和打算在未來12月之內打算出

境旅遊」的人。過去6個月 出過境旅遊的人士當中,最多人去的目的地頭七名依次是泰、日、韓、台、星、澳、紐,佔

百分比分別是30、22、22、15、6、4 、1(%)。這些目的地當中,日、星、澳、紐都是比較昂貴的,敬陪末席本是意料

中事,但日本卻反常地熱門,前往的人數剛好是後三者加起來的雙倍。(不知為 什麼,目的地當中沒有香港,但到香港

的陸客一定多於到紐西蘭的罷?可能在瑞銀/財新的眼中,陸客「到香港」已不當作「出境」;這或者反映香港有「身份

危 機」:在外人眼中,香港已經融合在大陸裏!)

泰國雖然吸引最多遊客,但12個月的回頭率甚低,20%不到;日本則最高,達到46%。在未去過某地而打算半年之內去

的人當中,想去日本的比例是 40%,想去泰國的只有19%。根據這幾個數字,筆者推算了一下,得出「12個月之內最多

人次前往或希望前往的目的地」,則是日本第一,而且是以超越約五 分一的明顯優勢拋離泰國。

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大陸的統治階級不僅把日本看作世仇,而且一要在外邊找敵人以加強內部團結意識的話,日本就

一定是首選,因為有太多的辮子好抓; 近年在大陸上演的「抗日神劇」更多如牛毛。可是,大陸的經濟精英(中、上收

入人士)卻對日本趨之若鶩。原因是什麼?大陸人給這個問題的解答實在多的數不 清,大家只需上網搜一搜就知道。因

此,筆者不打算具體給原因,只提出3個武斷的假說:

(一)大陸人覺得大陸社會很多方面都是和日本截然相反的,而且幾乎都是日本的好(例如:人有沒有禮貌,環境乾不

乾淨,廁所衞不衞生,社會和不和諧,重不重視文化傳統,做事認不認真,產品可不可靠);

(二)大陸人又覺得大陸社會有些方面是和日本雷同的,對著日本人有「親切感」、「舒適感」(例如:有等級分明的

大老文化和相應的潛規則,老人威權和男性中心十分明顯,都是「恥文化」社會,講面子,講關係);

(三)不相反也不雷同的方面,在似與不似之間,日本卻顯得神秘而吸引(例如:飲食、書法、功夫、宗教、傳統服飾

、語言文字、師生關係)。

第三點,可說是所有中國人社會對日本的共同感覺;但是,如果拿香港來作比較,第一和第二點大致上不成立。第一點

和第二點容易導致心理不平衡、愛恨交 加,但第三點應該不會;所以,和香港人比,大陸人有更多的原因哈日,但大陸

人哈日的同時,又會不由自主咒罵「小日本」,香港人卻少有這種矛盾心理。

據報道,吳局長哈日,最喜歡的就是日本料理、雜誌漫畫,再還有就是日本學生的「制服誘惑」罷,都是屬於第三點下

面的。

註1:大陸法律教授宋小莊提出割讓香港土地與大陸進行「一地兩檢」的報道見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一地

兩檢-大陸學者-中央有權指令香港西九口岸-劃歸內地邊境檢查站用-毋須改基本法/。
註2:美加之間的境外入境審查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border_preclearance
註3:英法之間的入境前審查見B. Ryan和V. Mitsilegas合編的專書Extraterritorial Immigration Control: Legal Challenges頁412-

429。
註4:德國和波蘭之間的「一地兩檢」見聯合國資料http://tfig.unece.org/contents/joint-border-controls.htm
注5:哈吳局長日記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211/19407885

練乙錚 特約評論員
 ------------------


林保華:反對中資併購台灣高科技產業
今天下午,“學術界、產業界聯署反對開放中資投資台灣IC設計產業”召開記者會堅決反對中資別有企圖的收購台灣IC

產業。目前,聯署的學界、產業界人士兩百多人簽名。與會的有經民連召集人賴中強、台大電機系暨電信所教授林宗男

、交大資工系特聘教授林盈達、成大電機系教授張順志。
目前,已經涉及聯發科、矽品等大企業。其中,中國紫光用55元一股收購矽品,已經得到矽品同意,並且為之釋股,從

而降低了最大股東日月光的持股率,使紫光得以成為最大股東。這是“聯中制台”的財金版。
對台灣是好是壞,只要不帶偏見都應該清楚。中國這些行動都帶有政治目的,因為台灣與中國是特殊國與國關係,中國

要併吞台灣,而高科技IC產業是台灣之光,這些產業達到今日的成就,與政府的優惠政策,也就是用納稅人的扶植有關

,豈容中國掏空?結果會如何,市場的反應也可作參考。12月11號(星期五)晚上的財經節目,股市專家說星期一(14

號)矽品會漲停板。但是矽品沒有漲停板,最後收市只是從45元多升5塊錢,外資大量沽貨;反而日月光在中國與矽品

攪局下,跌了超過5%。可見外資認為台灣的公民力量會出來阻止中國的這個不友善行動。處於留守狀態的馬英九政府如

果不顧民意,將會引發強烈的反彈。
記者招待會有個小插曲,因為中時系的工商日報記者百般解釋紫光只是與聯發科合作(實際上開始威脅要併購),被質

疑怎麼站在紫光立場講話,引發該記者的憤怒,表白她是台灣人,怎麼會出賣台灣?因而是對她“抹紅”云云。其實台

灣的有些媒體,不是早被抹紅不雅是事實嗎?在紅旗下打工,有些是自願的,有些是被迫的。一旦台灣的高科技企業換

了中國主人,多少台灣人要被迫做他們奴才?
----------------


林保華按:
朱是朱,馬是馬,馬可以不理朱,朱可以掩護馬來麻痺民心。

彭博訪朱立倫:反對陸投資台IC設計業
台蘋
2015年12月13日15:12

中國清華紫光集團來勢洶洶,近日先後宣布入股台灣的三大封測廠力成、矽品、南茂,引發台灣輿論關切,對此國民黨

總統候選人朱立倫表示,他反對開放陸資投資台灣IC設計產業,跟馬英九總統傾向開放的立場看法不同。

朱立倫周五接受彭博新聞專訪時表示:「兩岸可以合作,但封測業對台灣經濟非常敏感。」,如他當選總統,他不會批

准像紫光這樣的投資案,「因為時機還不成熟」。

彭博這篇報導提及,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聲勢看好,部分也是因為台灣貿易日益倚賴中國,民眾對國民黨的經濟政

策抱持懷疑態度。彭博引述「新頭殼」網站報導稱,針對解禁陸資投資封測業,蔡英文僅表示,此問題需要密切觀察,

審慎行動。(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


林保華按:
為自己家族利益出賣台灣整體利益最可恥!

杜紫宸批「引狼入室」 矽品公主嗆不懂封測
2015年12月14日  台蘋

陸資爭議
封測大廠矽品引進中國清華紫光投資,引發外界爭議,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中心主任、國發會主委杜紫軍的兄長杜

紫宸第一時間公開呼籲政府否決此案,指矽品此舉無異引狼入室,未料引發矽品董事長林文伯愛女林依俐代父出征,上

杜紫宸的臉書踢館,雙方筆戰數回合,你來我往用詞辛辣。
「出賣台未來利益」

上周五清華紫光入股矽品消息傳來,杜紫宸率先在臉書貼文,表態支持台積電到南京設廠、支持聯發科尋求陸資入股,

但反對矽品以私募方式讓紫光入股24%,杜說:「只因為不願意日月光成為最大股東,引狼入室,因而出賣台灣未來利

益。」
林文伯愛女掀筆戰

杜紫宸的發言被多家媒體引用,林依俐上杜的臉書留言:「閣下可能不知日月光在惡意購併之後,已經在妨礙矽品正常

經營。」林質疑,為何「台積、聯發都可以,就是矽品不行……矽品是哪兒得罪您嗎?」
杜紫宸不甘示弱,回嗆台積電是獨資在大陸設廠,聯發科的5G須有策略性夥伴,惟矽品是台灣上市公司,「若缺資金,

可直接在台灣辦理增資,何必脫褲子放屁?」
雙方話不投機,發言也益趨辛辣,林依俐批杜紫宸「顯然不懂台灣封測生態」,杜紫宸則回嗆,合理懷疑林文伯與趙偉

國(中國紫光集團董事長)達成私下協議,未來將關鍵技術以及優秀人才逐步移轉至大陸,讓日月光買到空殼子。」
杜紫宸是資訊業資深主管,曾任職資策會、宏碁,目前在工研院任職;林依俐則是林文伯愛女,為了漫畫負笈日本留學

,從事日系漫畫的轉載與出版,護父心切而有嗆辣發言。記者范中興
----------------


蔡英文 《金融時報》評年度風雲女性
看好是華人圈「武則天後首位女統治者」
2015年12月14日  台蘋
翻攝《金融時報》周末特刊網站

2016大選專刊 倒數33天
【李寧怡、陳雅芃╱綜合報導】英國《金融時報》上周五出版《2015年度風雲女性》周末特刊,介紹全球21位傑出女性

,包括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Michelle Obama)、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等,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上榜。報導

稱蔡在明年1月台灣總統大選中勝券在握,可望成為華人世界最有權勢的女性。

對於獲選年度代表女性,蔡英文昨表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讓台灣可以成功發展、讓人民幸福並安居樂業、讓台灣

成為更有影響力的國家。蔡強調,「這是大家共同的責任,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葉倫英國女王入榜

《金融時報》特派員白杰明(Ben Bland)撰文指出,蔡英文將成為唐朝女皇武則天之後,首位統治華人國家的女性。曾

是法學教授的蔡英文不像武則天一般心狠手辣,但學者外表下藏著鋼鐵般意志。其他入榜者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等重量級人物(http://goo.gl/haky1m)。
報導指出,59歲的蔡英文生於富商家庭,但父親教育她要勤奮向上、勿好高騖遠。如今她生活儉樸,號稱一雙鞋穿了16

年。她取得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博士後返台教書,2004年加入民進黨。不同於黨內獨派,蔡英文主張兩岸維持現狀,但認

為兩岸關係應接受立法院更廣泛的監督。
經歷敗選更堅其志

《金融時報》提及蔡英文2010年選新北市長、2012年選總統均落敗,「許多政治人物可能因此放棄不再選」,但蔡因敗

選而意志更堅決。
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則是形容,蔡從不怕做出艱難的決定,「務實但擁有充滿機鋒的幽默感,且絕頂聰明。」
自認特質似梅克爾

報導也說,蔡英文向來避談私生活,民進黨則透過販賣印有她卡通肖像的馬克杯、以她的寵物貓為藍本製成玩偶等,試

圖讓她的冷漠外表增添溫暖形象。
蔡英文自認個人特質接近梅克爾,「群眾魅力不是強項,但擁有治理現代國家所需的想法與魄力。」
【報你知】女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出身官宦之家,父親曾任職朝中,她於唐太宗貞觀11年(西元637年)進入後宮,

受封為五品才人。進入後宮後,她權勢日益擴大,尤其因與唐太宗之子李治相戀,在唐太宗死後,成為唐高宗李治的二

品昭儀,後成為皇后。高宗死後,高宗和武則天的兒子李顯、李旦先後即位,但武則天獨攬朝政,西元690年稱帝,改

國號為周,直至西元705年退位,同年去世,享壽81歲。
【《金融時報》年度風雲女性列舉】
德國總理 梅克爾(Angela Merkel)

61歲,2005年起擔任德國總理至今,是德國史上首位女總理,也是兩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的總理。
緬甸政治家 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

70歲,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父親為遭暗殺的緬甸國父翁山將軍。她曾遭當局先後軟禁15年,上月率領「全國民主

聯盟」贏得國會大選。
美國變性人 凱特琳詹納(Caitlyn Jenner)

66歲,原名布魯斯,1976年奪得奧運男子10項全能金牌。後來變性,改名凱特琳,今年6月以嫵媚女人樣貌登《浮華世界

》雜誌封面。
印度女星 帕都恭(Deepika Padukone)

29歲,為印度知名影星和模特兒。她致力兩性平權,透過自身克服憂鬱症經歷,倡導心理健康。
衣索匹亞運動員 狄芭芭(Genzebe Dibaba)

24歲,今年7月17日打破維持20多年的1500公尺女子賽跑世界紀錄。她也是1500公尺女子室內賽跑的世界紀錄保持人。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
-----------------


林保華按:
滿臉橫肉的台灣政客是在做垂死掙扎。選民不是失望,而是憤怒。九合一選舉做了回答。至於中國的效率,人民付出多

少的代價不應該不說而只是貪腐。這種發展方式的隱患也不應該不提。中國的優勢只在於13億人口,如果沒有這個人口

,其經濟體的實力安在?而中國經濟的發展,哪些是正常途徑,哪些是盜竊與劫掠技術來的?台灣是受害者,對這種強

盜應該要有清醒的認識,而不是為它的“崛起”搞昏了頭。

蘋論:政治的醜態出現了
2015年12月14日
台蘋

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民主體制是否是個無法高效運作的系統。各民主國家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否定了民主體制可以達

到公平目標的說法;政黨間的無原則鬥爭(爭權奪利只為自己或自己的政黨),挑戰了民主政治是良性競爭的夢囈;政

府快速臃腫,變成一個冗員充斥的大官僚巨獸;人民的權利雖受到較好的保護,但某些人被剝奪權利的事故仍然時有所

聞,如美國黑人青年被警察開槍擊斃,導致黑人暴動等。
台灣馬上大選,政客們醜陋的嘴臉忍不住露了出來,滿臉橫肉地惡罵又詛咒對手,讓人失望沮喪。這真的是我們要的民

主嗎?現在中國展現出一種非西方式民主的統治模式,並且否認了普世價值,而以經濟的成功作為自己政治模式成功的

例證向亞非拉輸出,確實動搖了第三波民主的城牆。中國體制雖然漏洞百出、捉襟見肘,但已經以實證的方法論稀釋了

西方民主排他的正當性。
改良政客拯救民主

西方式民主最受質疑的部分是行政部門的能力問題。台灣民主化之後政府擴大很多,效能如何不問可知。對照組中國7

千萬幹部,也是巨大的政府,但經濟效能優越,成為中共政權統治正當性的來源。原因很多,政府擁有土地產權,因此

可以輕而易舉地遷走居民動工興建基礎建築、幹部的訓練和培養相當成功、對資源的調動與分配十分有效、維穩成功給

予經濟發展鋪平道路。但是幹部的貪腐空前嚴重,在打貪之後幹部在經濟政策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將受到考驗。
無論什麼模式的政府,經濟效益是檢驗政治模式的關鍵標準,西方經濟過去20、30年發展遲緩,還夾以經濟風暴,是西

方民主受到質疑的主因。台灣經濟對比於中國每下愈況,人民開始懷疑民主不是沒有原因。如今選前政客們醜態畢露,

更加使人失去對民主的信心與信念。要拯救這個制度先從政客們的態度改良起。
-------------------


楊森:中國成長減速的風險
2015-12-08 306

今年8丶9月,中國股匯市大幅震盪,預告了經濟前路多艱;同期間,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凸顯全球市場對中國成長

減速的不安。金融機構丶財經媒體拿出放大鏡檢視中國經濟各個面向,試圖理解中國成長為什麽減緩,高成長的黃金時

代是否過去,以及成長減速會有哪些風險?

事 實上,中國的成長減速,已對世界經濟造成具體衝擊,並被指為各種經濟情況表現不佳的罪魁禍首。譬如,全球原物

料價格暴跌丶資源出口國景氣受創,是因為中國 需求疲弱所致;日本連續2季經濟出現負成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

企業預期中國需求減緩,減少設備投資所造成;至於臺灣第3季GDP(國內生產毛額)呈現 負成長,中華經濟研究院

早在10月間的經濟預測中就提供了線索,指出臺灣對中國出口減少,是這波經濟走緩的主要原因之一。

成長減速難避免 全球動盪藏隱憂

此 外,美國聯准會原本預計九月升息,部分考慮到中國因素的影響而延遲;再者,亞洲開發銀行(ADB)調降亞洲成

長預期,亞太經合組織(OECD)調降世界經 濟預測數字,都和中國成長減速有關。OECD甚至宣稱,當前全球經

濟的主要風險,在於中國超乎預期的成長減緩。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一度成為世 界經濟的救世主,現在卻是全

球市場不安的源頭。

10月中旬,中國公佈第3季GDP年成長率6.9%,創下6年半來最低水準,相較21世 紀初迄今平均9.75%的超高水準,明

顯遜色不少。而隨後的十三五經濟規畫,更明確定調未來5年的成長目標是6.5%,儘管只略低於十二五規畫的7%目 標,

但中國政府似已承認成長減速無可避免,未來中國經濟或將成為全球動盪的潛在風險之一。

造成中國成長減緩的因素,其實就在過去推動高 成長的原因裏。中國早年靠出口與投資驅動成長,全球金融危機後需求

減弱,使得出口減緩,中國政府乃透過國有銀行大量釋出貸款,刺激投資支撐成長。根據麥肯 錫的統計,自○七年到一

四年中,中國的債務規模大幅擴增為4倍,占GDP比重高達282%,不僅比美國丶德國丶加拿大等先進國家高,也遠超

過開發中國家的 平均水準。

透過貸款融資的投資資金,大舉流向房地產丶鋼鐵等行業,雖然暫時維持住經濟的高成長,卻帶來產能過剩丶投資效率

低下的後遺 症。譬如房地產市場,國際貨幣基金的報告指出,中國房屋庫存量是全年銷售量的2倍,明顯的供給過剩;

鋼鐵業也一樣,九○年代末中國鋼鐵產量才1億噸,如今 已擴增為11億噸,且產能足足是全國需求量的2倍。

過度投資丶過度負債丶過剩產能,最終體現為成長減速。現在中國想以刺激消費來替代投資動能的下降,但過去的失衡

成長,現在恐怕得付出更高的再平衡代價才能彌補,由此來看,中國未來想重現高成長榮景,或起碼維持十三五規畫的

6.5%成長目標,或許不是那麽容易。

最 近英國的總體經濟中心(Centre for Macroeco-nomics)以中國成長減速為題,針對牛津丶劍橋丶倫敦政經學院等學術機

構的專家學者進行調查,主要問題是:在中期間(未來至少10 年),中國經濟是否可能(超過50%機率)維持6%以上

的成長率?結果顯示,在32位元回答的學者中,有75%不同意或強烈不同意中國能維持6%以上的成長 率;同意或強烈

同意的占25%。

投資驅動轉消費 追趕性成長空間小

這項結果等於是對中國十三五規畫的成長目標潑了盆 冷水。學者們認為中國成長會減速的理由包括:在過去的高成長階

段,中國每人實質GDP和先進國家的差距已經縮小,過去靠投資驅動的快速成長,累積了巨大的 資本存量,但也讓新

增投資的邊際產出下降,未來想要複製過去的追趕性成長(catch-up growth)的空間愈來愈小。

其次是人 口因素的變化,過去大量勞動人口從鄉村移入城市,成為推動高成長的原因之一,如今這個趨勢正在減緩,此

外,適齡工作人口比例開始下滑,過去的人口優勢已經 改變。再者,中國要推動內部的再平衡,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帶

動的成長模式,將從成長性較高的工業製造,轉向更多成長性較低的服務業,這也會拉低整體的成長 水準。最後是全球

經濟的風險,包括先進國家的「長期停滯」困擾丶歐元區未解決的問題等,都會影響中國的成長前景。

而如果中國未來連保六都有困難,那麽當前談論成長減速的問題,就不能只關注當下的影響,還得進一步探查長期的衝

擊會有多大?或許我們真的得拿出空頭的放大鏡,仔細檢查中國的各種潛在風險,包括過度負債丶過剩產能等各種相關

的問題。

【財訊雙週刊/楊森】(作者為《財訊》雙週刊主筆丶顧問) 2015/12/07
-------------------


林保華按:
恐怕也是賣台買辦、商人未來的命運。

司馬觀點:一位商人的神秘死亡(江春男)
2015年12月14日
台蘋

在薄熙來案擔任關鍵證人的徐明,年僅44歲,身體健康,不久即將出獄,準備東山再起,突然在獄中猝死,屍體迅速火

化。北大教授賀衛方說,他「活得張揚,判得詭異,死得神秘」,這位商人的神秘死亡,引起中國官商關係的熱議。
徐明在大連發跡,事業做很大,曾經富甲一方,主要的靠山是薄熙來,他是薄熙來的金主。他法庭上供稱,曾送一棟法

國別墅給薄,並支付歐洲旅費和薄瓜瓜的留學花費。薄案是世紀大案,受到國際矚目。但是,徐明的下落無人知道。
賀衛方在微博寫道,「驚聞他突如其來的死訊,好生奇怪。我從來沒有聽說他受過審判,有無律師不知道,涉嫌罪名不

知道,哪家法院審判不知道,判輕判重不知道,是否上訴不知道,哪個監獄服刑不知道,悲夫! 」賀衛方是法學重鎮,

他只悲一下,微博就被刪除了。
徐明拉攏薄家致富

徐明長袖善舞,早期專門打點薄家的關係,與谷開來和王立軍十分密切,從此打通官場人脈,與曾慶紅、溫家寶這種大

人物結交,還傳出與溫的女兒戀愛,留下相府千金的佳話,現在被陸媒拿出來翻炒。網民不少譏評,但是媒體沒人公開

質疑死因,不敢妄議司法。
徐明是當代許多中國商人的縮影,找對了靠山,抓住了機會,風生水起,創造了財富,但財富好像沙堡,靠山一倒,就

跟著倒。在中共反腐運動中,成堆的商人被拉去陪葬,財富化作烏有。非正常死亡的事件頻傳,徐明不是特例。
中國是官本位,搞定政商關係,則得益極大,結成的果實甜美,但風險也高,最小的官,可能比最大的企業神氣,沒有

政治靠山,阿里巴巴四萬大盜也搞不起來,再多財富也沒有安全感,徐明死的蹊蹺,但內行人心裡都明白。
這稱不上官商勾結,勾結要有平等地位,才勾得起來,中國商人不過是一只手套,手套要扔就扔,不必理由,作案的手

套更要銷毀,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


林保華按:
小皇帝真了不得啊,完全違背了人性。

 二孩政策下 獨生子威脅媽媽 
「你敢生二胎,我就敢死!」
港蘋
 ■男孩聲淚俱下,以死脅迫媽媽勿生二胎。互聯網

「媽,你要是敢生二胎,我就敢死!」隨着中共中央開放二孩政策,不少獨生子女擔心,弟妹出生後會令自己失寵。內

地近日熱傳一段短片,一名呷醋男孩以死威脅母親,不能生二胎,他邊哭邊控訴:「你們把愛分給弟弟妹妹更多,就不

愛我了。」

該短片長約1分30秒,內容是一對母子的對話,甫開始男孩向媽媽說:「媽,今天我就把話撂這兒,你要是敢生二胎,

你就等着,等哪天晚上你們都睡覺了,我就自個穿點衣服,拿幾塊錢自己下樓打個車,一直到餓死。」媽媽反問:「你

不怕壞蛋把你撿走了?」男孩思索一會說,「就看你有沒有這個膽,今天就把話撂這兒,你就看你生二胎我能不能活。


隨後媽媽問他「為啥不能活?」男孩委屈地哭訴:「我不想要弟弟妹妹,本來你們給我的愛就會分給弟弟妹妹更多,就

不愛我了」,他又說:「你敢生我就敢死,你看我能不能落實。」短片引發熱議,有網民批評,男孩被父母寵壞。亦有

網民認為,事件引人反思,如何教育子女接受弟妹的到來。
男孩作文:弟弟是炸彈

自從二孩政策開放後,家中長子女的問題漸受關注,哈爾濱11歲男孩小孫,近日寫了一篇有關二胎的作文「我的一家」

,提到半歲的弟弟是不會說話的皇帝,又將弟弟比喻隨時會哭的炸彈,媽媽亦因照顧弟弟沒空陪自己。心理諮詢師毛丹

表示,孩子反對父母生二胎,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擔心父母有了弟妹就不愛自己。她建議,父母對孩子付出的愛要平

衡,及培養長子女的責任感,讓他們接受弟妹是自己最親的人的觀念。
觀察者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