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停刊和香港報業
林保華  1995.1.14《香港聯合報》 

人生七十古來稀。創刊六十九年零七個月的《華僑日報》,臨門沒踢上最後一腳,卻宣佈壽終正寢了,未免使人有點感到悵然。

《華僑日報》是香港報齡最長的報紙,如果連同它的前身《華商總會報》(一九一九年)、《中外新報》
(一八五八年)一起算,它就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香港開埠也才一百五十年左右,因此《華僑日報》可以說是報界中的元老了。那是香港從一個荒落漁村發展成為現代國際大都市的目擊者。如果這些報紙都能夠保存下來,將是香港博物館裡的最佳展品之一,盡顯“吾土吾情”的本色。

歲月無情、弱肉強食

可是不管《華僑日報》的資格多老,貢獻多大,它仍然敵不過競爭的規律,因為弱勢而淘汰了。歲月無情,弱肉強食的競爭一樣無情。

也許,對《華僑日報》宣佈停刊,也並不太使人意外,報紙每次加價,總要淘汰弱者,這次從四元加到五元,加幅遠超過通脹率的百分之二十,使競爭更趨激烈。因此兩個月前,《現代日報》宣佈停刊,接著《華僑日報》也步其後塵。在這之前,也傳說有財團要收購它,但最後沒有談成,唯有結束。

實際上,《華僑日報》這幾年一直是在慘澹經營之中,九二年一月,英文的《南華早報》從《華僑日報》創辦人岑維休的兒子岑才生手裡購入該報,但未能起死回生,兩年虧損三千萬元,因此去年再轉手給GOLDBASE HOLDINGS LIMITED,由香樹輝出任董事總經理。香氏接後,雖然也進行一系列改革,以經濟和文教作為主題,銷紙有些起色,但是香港除了已經有兩家專業的財經報紙之外,其他綜合性報紙也有大篇幅的財經內容,因此該報並未能突圍而出。而這一年來新聞紙價格猛升,人工也漲,經營成本加重,以致虧損已超出原先三、四千萬元的底線,才被迫做出停刊的決定。

這十年來,香港停刊的老報紙有《工商日報》、《香港時報》、《晶報》、《明報晚報》等,而出版才幾年因為頂不住而停刊,亦有《中報》、《金融日報》、《今天日報》等。而新出的報紙中,《香港經濟日報》已由虧轉盈,步入坦途;《香港聯合報》仍在虧蝕中,處於守勢。而今年六月,《蘋果日報》將問世,由於據說它將自定報價,進行“大平賣”,屈時報界還會有一場惡戰。現時沒有財團敢購入《華僑日報》,以及《現代日報》和《華僑日報》的停刊,可能也估計到未來辦報將更加困難,於是乎長痛不如短痛,“引頸成一快”。

在香港辦報的困難也可以理解。六百萬人口要養十幾二十份報紙,如果沒有廣告的支持,肯定虧本,而且出紙越多虧本越多。而廣告的多少是和香港經濟的發展成正比,九二年中國大陸經濟的大發展使香港受惠,包括傳媒的廣告增多。如今中國的宏觀調控也累及香港,加上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的地產業進入調整時期,香港經濟高增長的黃金時代可能已經過去,香港要養活那樣多報紙,自然有困難,而電子傳媒的發展和內容的日益多樣化,使報紙增加了外來敵手。

這幾年文字傳媒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特別是由大財團支持的傳媒,以相對以往比較偏低的高薪挖角,不但使人才流動大為增加,也增加經營成本。而同業的競爭,使報紙在保持時效的同時,也出現雜誌化趨勢,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再後來又發展到贈送各種特刊,無疑令負擔百上加斤。例如《華僑日報》在世界盃期間贈送的精美特刊,肯定大大超出開支預算。

香港報業前途不樂觀

而越接近九七,香港傳媒做文章的空間必然縮小無疑。除非中國大陸的政局不是極左勢力回潮而是更加改革開放。眾多報章在有限的空間進行競爭,日子必然更不好過。在迴避許多敏感的政治問題時,只能在較低俗的社會新聞層次中求發展,斯時的埋身肉搏恐怕更為慘烈。

而如果要爭取更廣大的空間,就要挑戰中共的新聞政策,那時固然會招來相當多的讀者,但在中共的壓力下,廣告並不一定會多,而主辦人還要冒被逮捕和報章被封殺的風險。而如果照中共的辦報方針去辦,又會失去讀者。從這點來看,香港報業的前途雖然充滿挑戰性,而且肩負重任,但並不樂觀。
(作者林保華先生是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助理研究員,專欄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