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7,2016 14:06

No.524 金融利益集團的黑幕能否水落石出? [林保華]

圖片來源: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英全」新政府上任,就先後爆發兆豐與樂陞兩大金融弊案,前者由台灣全體納稅人埋單,後者則有幾百位投資者受害。但是大家也都清楚,這兩大弊案的運作,幾乎經歷了馬英九王朝的整個朝代。
 
兆豐案最遲在2010年已經爆出弊案,據行內人士分析,共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0-2012年,被裁罰2萬美元,其中2012年是74個可疑帳戶以及174筆交易資料;第二階段2013-2015年,被裁罰1.8億美元,這些涉及洗黑錢,而不論有無誣植多一個4字,涉及的金錢是3600億或2300億台幣。

樂陞在過去8年取得政府補助及投資合計金額竟高達近1.6億元,遠超過國內同業申請補助數倍。負責審批的就是當時擔任經濟部長、經建會主委的尹啟銘。尹啟銘下台後沒有任何迴避就擔任樂陞的獨立董事,分享利益。
 
不論金額規模、涉及人員數量與層級,兆豐又遠遠高於樂陞。尹啟銘現在身在國外,傳喚不到,是否潛逃不得而知;兆豐案如果查清,也許動搖國本,因此阻力特別大,更是必須深入追究的弊案。
 
各個國家的腐敗或詐欺案,都離不開金融,不但是金融案子動輒可以天文數字而易令貪官、奸商動心,而且因為貪污詐欺得來的錢財,也須通過金融渠道流動。因此不論何方神聖,都需要金融界人士的協助,才得以避開法網。民主國家雖然運作相對透明且有輿論監督都不時爆出金融弊案,台灣大半個世紀的黨國體制,國庫、黨庫、私庫相通已經不在話下,其長期形成的金融利益集團所構築的銅牆鐵壁,豈能輕易打破?
 
兆豐案從8月19日爆出,就被政府定性為行政管理上的疏失,即使林全院長說追查沒有上限,其責任也是管理上的疏失,與洗黑錢的罪行是兩碼事情。到了8月31日蔡英文總統親自表示事件「荒腔走板、匪夷所思」,到9月1日才由第一金控董事長張兆順接任兆豐董事長,或可結束兆豐查兆豐的鬧劇。
 
張兆順接手後就去紐約查這個案子。9月19日《聯合報》一則「兆豐洗錢案 大烏龍?」的獨家報導,說是兆豐行員把數字寫錯了,所謂115億美元實際上是75億美元。除了3億美元為民間匯款之外,其餘72億美元都是聯行拆借,也就是紐行與箇朗及巴拿馬分行間的內部資金調度。
 
這個報導完全排除洗黑錢問題,只是行政疏失,而「其餘72億美元都是聯行拆借」詳情又如何?難道台灣兆豐、紐約兆豐、巴拿馬兩家兆豐之間的金錢往來都是聯行拆借?這個報導還以同情的口吻說因為兆豐與美國有協議要保密,所以不准說出烏龍的內情云云。似乎這些都是真相了。
 
《聯合報》的獨家報導沒有披露是什麼樣的數字烏龍,留給同業追查,避免深喉嚨因為「專利」引發同業的不滿而被追究。因此9月20日,其他媒體才有機會得到具體的數字,原來其中的4億美元被多加了一個4字而變成44億美元。於是許多媒體也認為這就是張兆順去紐約調查出來的最後真相了。
 
然而這個烏龍是真的嗎?如果你家裡收到的電費比平時多一個「0」,你會毫無察覺?而兆豐各層級的主管,包括當時擔任董事長的「金融忽必烈」蔡友才都是飯桶嗎?被罰57億美元也乖乖受罰不去查究問題出在哪裡?
 
奇怪的還有,張兆順被媒體介紹當過扁家的會計,應該是親綠的。他的調查結果還沒有正式公佈,怎麼會給藍營的媒體獨家發表?是張本人給的,還是屬下其他人給的?動機在哪裡?張兆順知不知道?怎麼沒有追究?該藍營媒體還對張兆順成為「專業與政治」之間的夾心人而大表同情,似乎是政治力強迫他改變這個專業的結論,為他辯白或者拉攏之意彰彰明甚。
 
對這些報導,張兆順沒有駁斥,但是在9月21日表示:後續調查重點放在兆豐的客戶是否有洗錢及兆豐是否知情,中秋節時已調出2012到2014年、紐約分行與巴拿馬兩間分行間的所有外匯交易資料逐筆清查。
 
可見,真相尚未水落石出,但是聯合報與金融界某些人急於就此止步,並且對媒體做出如此細膩的操作。而從林全到張兆順,對這些操作也從來沒有疾言厲色的批駁而容易誤導民眾。
 
我理解金融圈裡都是熟人,有許多利益上的糾葛 。然而事關如此重大的弊案,還必須以國家前途的大是大非為重。何況在所謂與美國有保密協議的說法,卻未見在兆豐「洩密」後引起美國方面的反彈,是否說明對數字烏龍的保密根本是胡扯?只不過是阻擋人民要求真相的追究而已。
 
尤其司法還沒有轉型正義。也看美國對台灣的轉型正義支持到什麼程度,會不會也是「穩定壓倒一切」?
 
(作者為資深媒體評論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