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共和國》林保華/中共黨史:左傾盲動比右傾保守危害大

2018-12-24 06:00 自由時報

林保華/時事評論員

中共風行「鬥爭哲學」,對黨外有「兩條道路鬥爭」,是與國民黨鬥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資本主義道路;黨內有「兩條路線鬥爭」,就是在與國民黨鬥爭中「正確路線」與「錯誤路線」的鬥爭,錯誤路線包括右傾與左傾機會主義。贏者當然是正確路線,黨史就有他們詮釋。

中共右傾路線的最大挫敗是一九二七年國民黨「清共」對中共與工農的大屠殺,據報死了幾百萬人。但是中共更大的挫敗卻是大屠殺後的三次左傾盲動路線(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五年),中共黨史中自稱國統區損失百分之百,黨中央被迫從上海轉移到江西的中央根據地。可是盲動路線不改,導致大屠殺後辛辛苦苦建立的三大革命根據地也失守而被迫西竄,美其名曰「長征」。因為陝北還保留了根據地才得以在那裡安身,五十萬大軍剩下三萬。這就是他們留存下來的一成實力。

這一成實力歸功於遵義會議毛澤東出任中央軍委領導人批判了左傾路線。一九三五年在希特勒納粹實力膨脹下,蘇聯控制的共產國際為了自保,提出「統一戰線」口號,中共在這個口號下統戰分化國民黨,一九三六年在張學良策劃下活捉蔣介石,實現國共第二次合作,一九四九年推翻了國民黨統治。

中共為了反左,在延安進行了多年的「整風運動」,尤其分析了左傾路線及其根源,以免再犯,並以此共識促成黨內團結。此文件見之於一九四五年四月發表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據說此文由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起草,奠定了他成為頭號中共黨史權威的地位。

「由於對國民黨屠殺政策的仇恨和對陳獨秀投降主義的憤怒而加強起來的小資產階級革命急性病,也反映到黨內,使黨內的『左』傾情緒也很快地發展起來了。」這是第一次左傾路線產生的原因。

一九二八年的中共「六大」結束了第一次左傾路線。「但是,在一九二九年下半年至一九三○年上半年間,還在黨內存在著的若干『左』傾思想和『左』傾政策,又有了某些發展。在這個基礎上,遇著時局對革命有利的變動,便發展成為第二次的『左』傾路線。」這就是所謂的「立三路線」。

一九三○年的六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立三路線。「但在這時,黨內一部分沒有實際革命鬥爭經驗的犯『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同志,在陳紹禹(王明)同志的領導之下,卻又在『反對立三路線』、『反對調和路線』的旗幟之下,以一種比立三路線更強烈的宗派主義的立場,起來反抗六屆三中全會後的中央了。他們的鬥爭,並不是在幫助當時的中央徹底清算立三路線的思想實質,以及黨內從八七會議以來,特別是一九二九年以來就存在著而沒有受到清算的若干『左』傾思想和『左』傾政策;…實際上是提出了一個在新的形態下,繼續、恢復或發展立三路線和其他『左』傾思想『左』傾政策的新的政治綱領。這樣,『左』傾思想在黨內就獲得了新的滋長,而形成新的『左』傾路線。」

第三次左傾路線又叫王明路線,長達四年。期間,一九三二年發生上海的「一二八事變」,抗日的十九路軍從上海被調到福建圍剿紅軍,由於作戰失利,與紅軍簽訂停火協議。然而來自蔣介石的壓力使他們陷於兩難,一九三三年十一月發動福建事變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然而中共不但沒有與他們合作反蔣,甚至認為中間派是最危險的敵人,因為他們最有欺騙性。因此在蔣介石打敗了十九路軍後,再集中力量對中央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終於驅走紅軍並且一路追殺。

該文件還指出左傾路線在組織上是對不同意見者「殘酷鬥爭,無情打擊」。因為右傾溫和保守,容易被加上「通敵」的罪名,毛澤東就被扣上「富農路線」的帽子。反之左傾的激進口號很少有人敢反對,因為很容易被扣上「反革命」或「叛徒」而被批鬥乃至槍斃。這也是中共長期「寧左勿右」的原因。

諷刺的是反左英雄的毛澤東在一九四九年後陷入長期的左傾路線,導致八千萬人不正常死亡,迫使中共「改革開放」,這是後話。

中共因為「正確路線」以弱對強,最終戰勝國民黨。台灣目前的時空與當年國共鬥爭不同,然而歷史經驗還是值得參考。綠營不論執政還是在野,不論派系利益如何不同,如何防止左或右傾的錯誤則是必須共同面對的。右傾保守使前進步伐慢一點,只要不是投共,還是人民內部問題。左傾盲動表面很革命,也會迷惑一部分人,卻因為走得太快太急,讓大多數民眾跟不上而使自己孤立而被民眾拋棄。和平年代是喪失政權,革命或戰爭年代,則是人頭落地的大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