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文章”的回應

    日前寫了兩篇“廁所文章”,收到一些回應。

    一位讀者寫信說:

    “你對大陸用廁紙的分類,說明你身居內地時沒有下鄉去見識過廣大農
民弟兄的日常生活。他們便後或用碎磚塊,或用竹?,或用禾稈,甚至地上
撿來的碎石去解決問題。試想想,那時有多凄涼!然而他們習以為常。

    “我倒想到收集好這些‘廁紙’代用品,以供世人觀賞。”

    這位讀者所說的是事實,因為就連上海出版的“世界經濟導報”也承認
有人是用瓦片擦屁股的。這些雖不是廁紙,卻在起廁紙的作用。這些粗糙的
東西擦在肛門上是何感覺,筆者不願作揣測,反正是說明中國的貧窮和距離
現代化頗遠。

    至於該位讀者說筆者沒有下鄉去見識廣大農民弟兄的日常生活,則非事
實。不過筆者承認所下之鄉多在大城市的郊區,真正貧窮的農村沒有去過。
整風鳴放時有些農村來的同學訴說農村的貧困,結果有的被劃為右派,有的
被批判為右傾,說明他們的話是“右傾言論”,不可信,於是農村的生活就
不貧困了。

    另外,即使下農村,黨的方針是和貧下中農“同吃、同住、同勞動”,
但沒有說要“同拉屎”,所以農民弟兄拉的是甚麼,他們用的是甚麼樣的“
廁紙”也就無從知曉。所幸當時不知道,如果知道了再“為民請命”或散播
出去,可能筆者已經死在勞改場了。

    另外,一位朋友打電話給筆者。對“毛坑”提出異議,認為應該是“茅
坑”才對。筆者當時引用“世界經濟導報”的原話時,也奇怪該記者為甚麼
用“毛坑”而不用“茅坑”,後來想通了,因為毛主席不喜歡馬桶,而是非
用茅坑不可,茅坑成了毛主席的專用品,於是改用“毛坑”就更為形象化了
。以後中國人民只要仍有一天還用“毛坑”的話,就會想到中國還沒有現代
化。就會回憶起偉大領袖搞階級鬥爭,就會想到吃飯和拉屎的功績。

    文革期間出版的鄧小平三反(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毛澤東思想)言行
中,有一條是鄧小平指責有人“佔著茅坑不拉屎”,批判者說那是鄧小平向
毛主席施加壓力,要毛主席讓位。從當時劉少奇、鄧小平和毛主席的矛盾來
說,此話不是一點都沒道理,由此亦可見“茅坑”應為“毛坑”才對。

    茅坑蹲久了會累,倒是坐在“馬”克思主義的鐵“桶”上,舒舒服服就
不想站起來了。

香港“信報”,凌鋒“人在香港”專欄  1986-12-4
收錄於“神州千奇百怪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