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獨立論
http://duping.net/XHC/show.php?bbs=11&post=1383239
2017.5.23 獨立評論
張三一言
[說明:本文資料部分抄自網上網下,並作排列組合;有關獨立評
論部分為抄錄者所編寫。]
1獨立
獨立,是指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依附於人、不被外來
力量控制,自主地作出決定和行動,並為此負責。
聯合國有法律文檔界定民族自決(地方自決)。根據聯合國憲章和國
際法,在沒有外部壓迫或幹擾的情況下,人民可以自由決定他們
的政治地位,並自由謀求他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一個地方的民族、文化特點、生活習慣、歷史因由…都可作為獨
立理由;但是最根本的理由是這個地方人民的意願、這個地方人
民的要求,可以說本地人民要求是獨立的天然權利、天然理由。
人民的意願和要求,受人們的民族、文化特點、生活習慣、歷史
因由等等因素影響。民族、文化特點、生活習慣、歷史因由等等
表達是為了取得精神和物質利益。所以,可以總結為:人們要求
的根本是利益。
不論是個人還是一個地方還是民族還是一個國家,維護利益最有
效手段是獨立自主。
當一個地方在中央權力強大和高壓下,獨立付出的代價比被中央
統治更大時,獨立要求被隱匿。廣東獨立多數處於中央高壓狀態
下。
中央控制能力不可能總是強勢,一旦轉弱,地方獨立付出的成本
低,得益大,獨立就會突顯。
這是從物質現實看,若從精神方面看,當精神利益壓倒物質利益
時,人們還是會寧可選取比較小的實際利益,以完成獨立這個最
大利益。事實上,一旦取得獨立,就可以進一步取得最大的實際
利益。現在香港大體上如此。
2百越
越部族從夏、商、西周時期是指使用「戉」這種生產工具(或兵
器)的人們共同體。由於內部「各有種姓」,廣泛分布於亞洲大
陸南部大江大河的下游,故戰國時將之稱為「百越」。廣東是百
越族的發源地。
百越部族是亞洲南部一個古老的族群,包含如下族群。
侗台語系族群:分布在中國境內的壯、侗、布依、仫佬、毛南、
黎等七個民族和越南的岱、儂、泰、布依、熱依、高欄等六個民
族,是屬於侗台語系的民族;而中國的傣族,寮國的佬、普泰、泐、
潤、央、賽克,泰國的泰族(馬來西亞和柬埔寨也有泰族)、佬族,緬
甸的撣族,印度阿薩姆邦的阿豪姆人為傣泰民族。以上這眾多的民
族,共約8000萬人,分布在8個國家,他們都是同源異流民族,與
古代的百越部族有著深厚的歷史親緣關係。
臺灣南島語系族群:主要分布在台灣島上共約50萬人的高山族,
也與古代的百越部族有著深厚的歷史親緣關係。
孟高棉語系族群:主要分布在越南境內,約8000萬人的京族也與
古代的百越部族有著深厚的歷史親緣關係,其民族傳說雒越的第
一個國家-文郎國是由神農氏的後裔貉龍君所建的。
漢語系族群約6000萬人的粵語廣府人,及約300萬的平話人,即漢
族之中有約6300萬人同樣與古代的百越部族有著深厚的歷史親緣
關係。更準確地說是有北方南下胡漢人與原居廣東的越人融合(侵
略、強暴、同化)而形成了約6000萬廣東人。可見廣東人不是中國
北方胡漢人,而是越民族。
分子人類學的Y染色體DNA能對人群系統進行精細的分析結果發現
:百越系統與中國的其他系統差異很大,而與南島語系民族(馬
來系統,特別是台灣南島語言)群體相當接近。足以證明百越民
族(包括廣東人)是與中國北面胡漢人不同的民族。
考古學界公認的越民族群體早期使用的典型器物戉(粵音:jyut6),
因為用這一器物的群體有眾多種姓,故有百越之稱。百越民族廣
泛存在於長江下游地區、閩江流域、珠江流域、紅河中下游地區
、瀾滄江—湄公河中下游地區、怒江—薩爾溫江中下游到伊洛瓦
底中上游地區,一直到今印度阿薩姆邦。
長江下游福建西南越南寮國泰國緬甸都發現有肩石斧(肩石斧應該
是戉的前身;待考)、幾何印紋陶。 嶺南兩廣地區考古發現兩廣的
新石器文化,呈現出較大的個性特徵和濃厚的地方色彩,都屬農業種
植民族,都存在著通體磨光的有鍛石錛、有肩石斧(有肩石斧應該是
戉的前身)和印紋陶,屬於古越族文化,為後來的駱越、南越所繼承。
南越(今廣東省境,後來又發展到廣西以及以南地區)。是秦末漢初
,秦將南海尉趙佗發 動秦軍攻佔桂林郡、象郡,在以番禺為中心
,建立了秦軍與越人共治的南越國。
一個發源於廣東的古老族群:百越民族群體,隨著歷史的發展,融合
、分化與重新組合,形成了現代壯侗語諸族和傣泰民族。廣東本身
則因受制於中國胡漢族統治,被同化成為“南方漢族”;但是同
化不絕對不徹底,留下“越根”,在人權、地方自決、小國化的
潮流中,喚醒和激發起廣東獨立思想意識。在這一意識下也會強
化廣東人越民族身份認同的自豪感。這一自豪感將會成為廣獨的
起動力和推動力。
以下是百越簡史
戰國以前
雒越人首紋青銅匕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Brozen_sword_with_human_face_mask.jp
g
有個歷史記載:『“越”的最早記錄是“于越”。 于越為春秋時
期之越國的前身(越國的別稱就是于越),最晚在商朝的時候就
已經存在,傳說越國是由夏後少康的庶子無餘所建立。“于越”
和中原人的關係主要是貿易,用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
和香木等奢侈品,交換北方的絲帛和手工產品。』
這個歷史證明,其一,他們的經濟關係是物物交換;其二在當時
中國人的觀念中,越國屬於九州(中國)的一部分;但是,事實上越
不屬北方中原中國的胡漢,而是與中國對等的獨立國家;也就是
說廣東人的先祖是與中國平等關係的兩個國家,不是像今天這樣
是中國屬地。
306年(楚懷王二十三年),楚國乘越內亂的時候,聯合齊國進攻
越國,占領越國,並設江東為郡。越國因此分崩離析。
西元前350年戰國時期地圖(可見楚國侵佔當時越國地)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Streitende-Reiche2.jpg
秦代
秦漢時,以中原為中心的相關史籍泛稱中國南方的民族為「越族
」,史稱「北方胡、南方越」。開始有“東甌越”、“閩越”、
“南越”、“西甌越”、“雒越”等區別性的稱呼;“東甌越”
在今浙江省南部,“閩越”在今福建省, “西甌越”在今廣西中
部;“雒越”在今廣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南越”在今廣東省
及廣西東南部。東漢未年一度改置荊州,晉朝將百越地區屬於九
州中的揚州。
秦朝諸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Qin_empire_210_BCE_TC.jpg
前219年開始,秦朝發動侵略百越之戰(於前214年再次發動進攻。)
,進攻當地的西甌,駱越人。駱越又名雒越,最早源自於越,屬
百越的一支,分佈在廣東西部、廣西、海南與雲南,越南北部一
帶。
漢初
漢朝初期,百越族形成幾個較強盛族群:東甌(東海)閩越、南
越、西甌、以及雒越或駱越(廣東西部屬於當時的駱越)。 南越
國 (今廣東省境,後來又發展到廣西以及以南地區)。是秦末漢初
,秦將南海尉趙佗發 動秦軍攻佔桂林郡、象郡,在以番禺為中心
,建立了秦軍與越人共治的南越國。
南越
漢初除東甌(東海)閩越、南越、西甌、以及雒越或駱越外,還
有滇越:以滇池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境內的主要民族是
古代越民族的一支,歷史學家慣稱為滇族。越裳:越裳位於緬北
與寮國。
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時期,越族所建立的政治中心大多都被漢武帝征服,改為
漢朝的郡縣,並被納入九州的範圍之內。
東甌:漢武帝建元三年(西元前138年),閩越、東甌發生內訌,
東甌國新君望迫於閩越壓力,「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眾來,避
退於江郡(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區),後為避戰亂遷徙至周邊東
海各島群。從此沒有了東甌。
閩越:因閩越王無諸的後代東越王餘善反漢,於西元前110年,被
漢武帝派遣的數十萬軍民圍攻所毀。
南越國:原南越國的越地,相當於今日廣東、廣西、海南及越南
北部的地區,曾經被分屬九州(中國)中的荊州西元前112年秋,被
漢武帝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佔;
並將南越國領地設置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
日南諸郡。前110年,楊僕率軍從合浦郡徐聞縣(今屬廣東省)渡
海,占領了海南島。被漢朝設為儋耳、珠崖兩郡,和前面七郡同
隷屬於交州刺史部。南越國不復存在。
廣東的所謂漢人可知道自己的胡國是漢人所滅?
夜郎:在西元前27年(漢成帝河平二年)舉兵反漢,被漢朝派兵
誅滅,夜郎國亡。改設郡縣。
滇國:西元前109年(漢武帝元封二年)滇國歸降,並在當地設置
益州郡管轄,納入了漢王朝的版圖。滇國和滇族被逐漸分解、融
合、同化,最終以亡國滅族收場。
句町國: 中國古代西南民族(今雲南廣南縣)。百越的一支所建
立的國家。是西南夷的一支。
句町國是春秋戰國時代由句町、進桑、漏臥等氏族部落聯盟發展
而成的古代方國,西元前111年(漢武帝元鼎6年),句町王毋波
率部歸附漢朝。句町國在滇的統治持續了54年之久。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西漢朝面積最大時期的統治區域,部分區
域為朝貢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Han_Empire.jpg
唐帝國時期
唐帝國時期,當時華人史書所稱的南蠻與華人被視為不同的民族
。南蠻是被視為未開化的蜑、襄、狸、僚各族。當時對華人及南
蠻(即百越後裔,其中有今天廣東人祖先)有所區分;認為這些蠻族
“雖唐虞之仁不能柔, 秦漢之勇不能威”。
漢代
漢代越族人口
歷史記載,漢代的南越、閩越、東甌、駱越都各有人口以百萬計
:
《漢書》記載,南越王趙佗上書漢文帝時說自己「帶甲百萬有餘
」。吳王劉濞造反,說自己 「素事南越三十餘年,其王諸君皆不
辭分其兵以隨寡人,又可得三十萬」(漢書.吳王劉濞傳)。南
越派出的三十萬軍隊自然只是全國軍隊的一部分,可見趙佗自詡
「帶甲百萬有餘」雖言過其實,但是相去當不會太遠。建元六年
,閩越攻打南越,南越向漢廷求救,漢武帝準備派兵,淮南王劉
安上書說「臣聞越甲卒不下數十萬」(漢書.嚴助傳)。南越、
閩越的甲卒都有數十萬,甚至近百萬,其全國人口當然都以百萬
計。
如此推測,東甌國也可能有上百萬的人口。南越、閩越、東甌只
不過是百越中的三國,把百越的其他各支加起來,人口數會更多
,例如元鼎五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平南越期間,甌駱四十餘萬口
降,不降的人數估計不會少於此數,所以駱越人數也可能以百萬
計。
[宋元明清資料缺]
現代
原百越地區大部分在今日中共國管轄範圍內,餘下的另一部分在
今日越共國管轄範圍內。
關於越的名稱
中國古文粵越通用。越族是長江以南的一個古老民族。夏朝稱於
越;商朝稱蠻越或南越;周朝稱揚越、荊越;戰國稱百越。宋朝
人羅泌的《路史》說:越裳、雒越,甌越、甌皚、且甌、西甌,
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蒼梧、越區、桂國、損子、產裡(西
雙版納)、海癸、九菌、稽餘、北帶、僕句、區吳(句吳),是
謂百越。
百粵、粵,其分佈甚廣,散居於現今中國南方各地,整個江南交
趾至會稽之地,在秦漢以前都是百越族的居住地。
3-0廣東
廣東
廣東人中的廣府人
廣東亦名粵;粵者漢古文同越,而越實指百越,廣東是百越中的
一越;以名證義:廣東粵人即越族人,是與北方胡漢民族不同的
民族,絕對不是習非成是的“廣東人是南方的漢人”。事實真相
是:廣東人是古代南越民族的後人。
史載:商朝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
文化往來。有軍事、政治關係。這個史載證明:廣東自古就不屬
中原,而是獨立國家,起碼是獨立經濟實體。
事實上,被漢朝征服前的南越國是中國南部以至東南亞是最強和
最富的王國。後來到晉朝、唐朝和宋朝有很大數量的人遷移到廣
東,南越族和漢人同化與通婚,形成現今廣府人身份。
因為大約從漢代開始不斷與海外文化的接觸交流,所以,廣府人
比客家人和潮州人更具開放性,視野較為寬廣,思路較為開闊,
因而也更敢於探索、嘗試、拼搏;加上商品意識和價值觀念較強
,精明能幹,善於計算;廣府民系內部對於本民系的共同心理認
同感比較強烈,創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農業商品經濟;創造了
嶺南文化。基於上求理由,廣東人在政治、思想上(尤其是近代西
方先進文化思想),得風氣之先,得風氣之先,因而反抗性和鬥爭
性也特別強烈,是中國民主運動的策源地和人才供應地。
誰是廣東人?
答案極簡單:世居廣東的居民是廣東人。
廣東人的籍貫認同是文化依據,或居住地依據,不是血統依據。
通常情況下按父母祖居地、父母出生地、本人出生地、祖籍地、
戶籍地,以及居住三代以上(即曾祖父和祖母等),長久定居或
工作於廣東境內,自我認同為廣東人的個人或群體及其後代都被
認定為廣東人;或世世代代自我認同為廣東人的人都是廣東人。
因為我們常說的廣東人,實是包括廣府人、客家人、潮州人,所
以,也可以說,以粵語、客家話、潮州話或其它廣東方言為母語
的人是廣東人。
海外和廣東省一樣,有三大族群,他們是廣東廣府人、廣東客家
人、廣東潮州人。但是,在用語方面,人們經常把廣東人與廣府
人等同。
廣東人(廣府人,以下從俗叫做廣東人)的考古:原始居民
廣東的原始居民是古代百越後裔粵族群。歷史記載的事實是廣東
人不是北方的胡漢民族。根據考古發現,廣東的人類歷史可以遠
溯到距今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廣東地區人類的歷史:“馬壩人
”。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有很多“馬壩人”石奔、石斧、石鑿、石
刀、石鏃等石制工具古物器被挖掘出土,展現粵北地區的遠古文
明。
四五千年前被中國叫做越族(百越)的民族經過歷史的洗禮,政權的
更迭,其中一部分遷入中國;遷移入中國的大部分越民族已經被
胡漢族同化:其中重要的一大支是被漢化的廣東人。廣東族群是
南越民族被胡漢人漢化而成,廣東人雖則被同化,但並不徹底,
留下很多“越特質”,所以廣東文化特徵既有古南越遺傳,也有
被中原胡漢文化入侵的基因;加上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經濟
因素影響,具有多元的層次和構成因素,構成有強烈越特色的嶺
南文化;其中香港的廣東文化最突顯。
百越民族其它部分或形成西南的少數民族,或遷徙到外國的成了
外國的越民族,例如越南。
歷代移民
有一種說法:最早大批移民到廣東來的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遠
古“戰神”蚩尤族攻打炎、黃二帝失敗,被炎、黃二帝趕出黃河
流域,被迫向南遷徙,展轉遷移到現在的廣東粵西、雷州半島、
海南島一帶繁衍生息。若此說可信,這是北方人的最早遷入廣東
的移民。對這一理論需要特別指出:移居廣東的外來民族與本地
人比,畢竟是少數,這些少數人不可能構成全部廣東人都是他們
的後代。事實上廣東人是受到北方胡漢族滲透南越人,而且是以
原本南越族人為主的南越民族後人。
秦漢遷入廣東的移民:
亡越後,50萬秦軍留守嶺南,後來又遷入居民50萬,總數為一百
萬。值得注意的是50萬軍人絕大部分都是單身男性,50萬君民也
是男多於女;在百越的婦女基本上被這些北來胡漢侵略軍強姦強
娶為妻。因此,廣東人的基因出現了如下具體數據如下:
省市.縣市 人數 北方父系 人數 北方母系
福建長汀客家 148 0.966 54 0.248
廣東.廣州 064 0.669 68 0.068
廣西.田林 026 0.608 26 0.249
此表顯示:閩粵桂三省人父系的北方胡漢基因比重在1.000與0.608
之間,母系則在0.249至0.068。廣東人父系越人血統20%,北方基
因0.67%;廣東人母系:越人血統80%。漢父越母,混成廣東人種
。
廣東人父系80%北方胡漢族血統分配如下:秦漢漢族血統20%、唐
朝漢族血統30%、宋朝漢族血統30% 。
還有基因研究的結果:廣東存在講廣西平話的人和水上人,他們
都沒有漢人的DNA,是真正的百越。這個基本證明:廣東原本與
北方胡漢民族完全不相同兩個民族。
統治者為統治利益可以寫假歷史;基因這個科學是作假不了的。
造成這個北父南母現象,是北方胡漢極大量男性軍人和移民入侵
廣東這個越人祖地,強姦強娶越人婦女的結果。這是北方胡漢民
族對南方越民族(主要是廣東人)侵略和滅族的鐵證。
唐代遷入廣東的移民
唐朝非常開放經濟發展最頂盛。唐朝的對外貿易相當活躍,在廣
州居住的外國人就有十萬多人。唐朝在廣州設第一個專門管理對
外貿易的市舶使。廣東這個地方 對國家財政的作用,也在唐朝以
後逐漸顯現出來。
唐代之前,從中原進入嶺南不是走我們現在習慣的路線,而是要
從湖南朔湘江而上,到了湖南與廣西交界的地方,經過秦朝開鑿
的靈渠進入現在的桂江,從 桂林下到梧州,再從梧州沿著西江下
來到廣州這個地方的,是走一條這樣子的彎路的。
經唐代張九齡經營在716年開大庾嶺的通道,這個通道改變了整個
嶺南地區和中央王朝的交通格局。沿著長江往西進入鄱陽湖,順
贛江南下,到了贛江,經山路進入北江上游,再到達嶺南。這條
路的開辟對密切廣東與中原的關系,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不僅
有政治意義,而且 有商業意義。唐代北方人經這一條路移民廣東
。
唐代以前南下移民主要由廣西進入然後分佈於廣西的中東部和廣
東的肇慶地區。
唐代,是嶺南社會發展進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整個唐代的
大部分時期,嶺南地區無重大戰亂發生,社會較為安定,經濟、
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極大的發展,並開始向中原水準接
近。在這一背景下,找尋發展機會的北方胡漢人大量移入嶺南。
東晉時代遷入廣東的移民
東晉時期,由於北方五胡亂華,導致北方漢人大批南遷。不過這
時候的南遷漢人並非全是廣府(珠璣粵海族群),較多的是閩語
族群。
北宋時期遷入廣東的移民
北宋被滅,都城開封大批不少士大夫以及百姓隨後南遷嶺南,而
皇帝則遷都杭州。此時數量龐大的南遷漢人的南遷漢人與早期粵
海族群融合成為新時期的廣府人。
南宋時期遷入廣東的移民
南遷漢人共分三支,一支從陸路經江西、珠璣巷南下嶺南,應為
客家民系[這個說法與基因證據相符:福建.長汀客家父係北方基
因為0.966,母親北方基因為0.248(即是客家人母係越族基因07以上
)]。另兩支由海路往嶺南,其中一支為江東移民,最後融入廣府,
另一支應為福州地區的移民,最後融入閩南語族群。
這個史載與今天廣東存在三大相應族群的事實相符。
有必要再提醒注意。所謂北方人移民廣東,是北方男人移入廣東
。這些男人主要是不帶家眷的軍人、男性商人等;這些北方男人
到了南方少不了強姦南方女人,也自然會找南方婦女為妻。這一
強姦加娶親的結果是廣東人成了漢父越母的人種。一些北方人沒
有到達之地廣東存在講廣西平話的人和水上人才沒有北方胡漢人
的基因。
[元明清移民資料缺]
以上說的是外人移入廣東,以下說說廣東人移出外地(外國)。清朝
末期,清政府實施鎖國、海禁政策,人們出海受到限製。在這期
間,荷蘭、英國殖民者看到在印尼、馬來西亞的華僑吃苦耐勞,
而且心靈手巧,善於經營。於是就想徵用中國勞力,但因清政府
的鎖國政策,無法招到勞工,便勾海盜,擄掠、綁架壯丁到印尼
、馬來西亞,充當殖民資源開發的苦力,俗稱賣豬仔、賣番豬,
殖民者用契約束縛他們,並美其名稱為契約華工。也有人是受環
境所逼無可奈何而充當“華工”的,當時,廣東的華人、華僑大
多數是以華工的身份離開家鄉的。
據2004年末統計;廣東籍華僑華人、港澳臺人數近3000萬人,其中
華僑華人約2000萬人,港澳約700萬人,台灣約400萬人;廣東人遍
及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海外廣東人超過2000萬人以上。
廣東人與今天占中國統治地位的胡漢人有甚麼區別?
有人說:廣東人的祖先大多數是從中原遷入的漢族。
這是誤導。事實是廣東越民族被北方胡漢民族的統治者漢化;被
漢化後的一些廣東人不以亡國滅族為恥,反而以被漢化成為漢人
為榮。是認賊為父認父作賊。
胡漢人霸佔統治地位的北方胡漢人極力貶低和否定廣東人獨特民
族來源,力圖消滅廣東特色,消除廣東人與北方胡漢人的區別。
他們消滅廣東民族方法之一是否定廣東人是越人(粵人),利用廣東
人被漢化的既成事實,把廣東越人(粵人)界定為南方漢人。
為了削弱廣東獨立性,有些人把廣東與鄰近省區並列,並且把它
說成是眾越之一而已。例如說:蘇南浙北一帶的“吳越”、福建
一帶的“閩越”、 江西湖南一帶的揚越、廣東一帶的“南越”、
廣西一帶的“西甌”、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的“駱越”…廣
東人只是被北方人稱為百越人中的“一越”(粵人)而已;越並非是
廣東人的民族也不是廣東的獨特!
好罷,就算是現在廣東人只是百越中的一越,又如何?
既然承認廣東人是百越中之一越,不就說明今天的廣東人不是南
方胡漢人,而是南方越民族了嗎?不是說明今天的廣東人是被北
方胡漢化的越人了嗎?
被亡國且被漢化的廣東人現處境應記住一些歷史事實。
第一要記住的是西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
率領50萬侵略軍大軍侵略軍南攻百越。西元前214年,嶺南劃進了
大秦的版圖。秦始皇統一六國,征討南方越族,功成之後就在嶺
南一帶設置了四個郡;其中趙佗的將軍做了南海郡龍川縣的縣令
,秦始皇死後天下大亂,趙佗就抓住機會控制了這四個郡,而後
自封為南越王。
請注意:
其一,這個南越王,不是南越人當皇帝,而是北面胡漢人的“南
下幹部”統治異族越人,當越人的皇帝。
其二,這裡的南越與現在的越南無關,它實指的是廣東廣西及其
鄰近地區。
其三,還要要注意的是,歷史事實是越亡國,大體上也可以說滅
了族,只是滅得不徹底,有復甦翻生可能,廣東人的越人意識並
未完全消失;還有廣東人仍然認同自己是越人身份。這可以從廣
獨在歷史上時隱時現得到證明;港獨更是眼前鐵證。
第二要記住的是西元前112年,漢武帝調遣囚犯和江淮以南的水軍
共十萬人,分兵五路攻打南越。徹底滅亡了南越國,廣東把南越
國土設置成漢國的九個郡。至今越國後代廣東人還沒有復國。
[漢武帝是如何滅掉南越國的?網址:https://kknews.cc/zh-
hk/history/kob6r.html]。自此時起廣東人的原祖國:南越國不復存在
,成了北方胡漢人的屬地。這就是“廣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
地”的真相。
第三要記住的是亡國後的一些廣東人認賊作父、認父作賊。[這是
今天正在上演的政治戲]
歷史和現實更告訴人們:廣東人始終是廣東人。
是的,廣東人是百越中之一越,只是被方的胡漢民族胡漢化了;
但是,廣東人是保留著多方面和強盛的“越特質”的一群人,也
因此廣東人有強烈的獨立傾向,廣獨(粵獨)頑強地在適當的歷史氣
勢中表再現出來。今天的港獨是其表表者;港獨之後必是粵獨!
大一統遇上了地方獨立,這是北方胡漢民族統治者無可奈何的事
。
廣東有三大族群:廣府族群、潮汕族群、客家族群;這些族群都
被歸入漢族,占總人口的98.2l%;另外還有56個民族,例如壯族、
瑤族、回族、滿族等,其它還有福老人、雷州民、佘民、蜑家人
、持有永久居留證的南亞人非洲黑人等(這一類是否屬廣東人,有
爭議)。
客家人
在南宋至明朝中期客家民系形成。其他民系早在他们播迁的地区
安居乐业的时候,客家民系總是居無定所,还在到处迁徒,到处
找家:始終是“客人”。 有一種說法是:宋高宗南渡之后,许多
南迁的汉人因参加了抗元勤王的斗争,失败后,他们被迫向更加
偏远的粤东北迁移。
客家民系形成後,隨著人口不斷的膨脹,廣東這塊大本營已很難
承受生養的重負了。加上太平天國起義的失敗,這個被稱之為“
客家人起義”的農民革命,遭到了清政府的殘酷鎮壓,大本營的
客家人又紛紛向外逃亡。他們向廣西、向湖南、向四川、向臺灣
、向海南......甚至遠涉異國。
客家民系形成之前的遷徒,是為了逃避戰亂,尋找一塊安身立命
之地;形成後的遷徒,則是為了改變自己的民系命運,尋找一塊
發展之地。但不論形成前還是形成後,客家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
點,那就是不停地遷徒,不斷地遷居於經濟落後的山區。因為他
們的棲息地老在變動,人口又分散在四面八方,用什麼來維繫民
系的團結?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自己特有的方言——客家話。無論
你身在何方,只要聽到鄉音,就是自己人。因此,客家人把“甯
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作為維持民系的法寶。
客家人約佔有2000多萬,(連海外粵客僑)占全省總人數近25%。
潮汕人
潮州民系。潮汕人是由福建移居至廣東潮汕地區的閩南人。現在
潮汕人大多是明代、清代由閩南地區在移居潮汕地區。海陸豐地
區的福老人也是潮州人。他們均屬潮州民系。主要居住在由韓江
三角洲、榕江平原、練江平原、黃岡河三角洲組成的潮汕平原。
這裡地理範圍狹小,資源貧乏,人口和環境之間的矛盾很大。激
烈的競爭環境造就了潮汕人冒險開拓、刻苦耐勞、注重義氣、勤
儉立業等性格特徵,最為突出的是強烈的凝聚力。潮汕人很早就
到香港和東南亞等地謀生,在異鄉的土地上生活,潮汕人之間形
成了一種互相照應、團結互助的風氣。
1914年泰國國王拉瑪六世署名Asavabahu將境內的以潮汕人為主的
華人對比猶太人,認為他們人數少卻善於經商,在泰國儘量斂財
,又難以同化,猶如猶太人之危害美國。
潮汕人3000萬(連海外潮僑)。
廣東的其他民系
其餘只剩下小量民系,如四邑廣府人780萬(連海外粵僑)、雷州
人700萬(連海外雷僑),以及其他族群和非漢族。
無論歷史如何記載,都改不了這個基本事實:廣東人,包括廣府
人、客家人、潮州人都是被北方胡漢人漢化的南越人;具體說是
南越人給北方男人侵略強暴所形成的人種。恩怨情仇,這是一筆
清理不了的糊塗帳。
廣東文化
廣東文化研究現狀
客家民系的真正形成,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百年歷史,然而客家人
所創造的絢麗多姿的文化、獨特的風情風貌卻可以說是源遠流長
。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不
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而且還溶入了閩越、
佘、瑤等族的優秀文化和風俗,從而使客家文化千情萬種、雲蒸
霞蔚、獨具特色,翻開了漢民族文化和越民族文化融合的光彩奪
目一頁!
近憂遠慮。廣府文化研究基地當然好過只講佛山文化研究,廣府
文化研究就是與佛山文化研究連在一起的,廣府文化中必然包含
有佛山,這也促使我們更能瞭解佛山,從廣府文化的研究視野中
看到佛山文化的位置。廣府文化研究基地主任、佛科院人文學院
教授李克和認為,尤其是在目前廣佛同城的背景下,這項研究既
有現實的需要,也有歷史的召喚。
三分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先行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中山大學(國立廣東大學)第一任校長鄒
魯先生就已經提出,嶺南文化應該包括三大塊,廣府文化、客家
文化和潮汕文化。相比之下,後兩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機構,尤其
是客家文化的研究已經遠遠走在了前面。
地方文化的研究落在了高校的肩上,經過20多年的發展,客家文
化研究基地已經成為嘉應學院的一張名片,現在,只要你到嘉應
學院去,他們必然會帶你去參觀這個客家文化研究基地。李克和
說,經過20多年的積累和發展,“世界的客都在梅州,而客家文
化的研究中心就在嘉應。”這一點已然形成一種共識。這其中就
有很多做法值得佛山借鑒。
“專門的樓,專門的人,專款,有自己的專刊,每年都有專題”
,李克和用“五個專”來概括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的運作。廣佛文
化研究基地掛牌後,李克和希望積極向嘉應學院學習,最起碼要
使基地首先成為一個實體。
廣府文化悠久現代人知曉不多!
面對記者,陳恩維博士談起未來的研究空間,信心十足。說起佛
山文化,外地人說起來無非就是祖廟、黃飛鴻、粵劇,龍獅,但
是,他想強調的不止這些。
他舉了一個例子,在市社科聯的支持下,佛山市申報第一個廣東
省地方特色歷史文化項目,項目中涉及到一個順德樂從的歷史文
化名人--孫蕡,孫蕡是元末明初時候的人,沒有做過大官,但在嶺
南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稱為"嶺南詩宗"。這樣的一個人,民
間是否還有人記得?
2008年年底的一天,陳恩維博士抱著試一試的心情走訪了孫蕡的
故里樂從。令他沒想到的是,在樂從鋼鐵市場的對面,在眾多工
廠和民居的包圍中,他居然看到了紀念孫蕡的鄉賢祠,裡面供奉
著孫蕡的牌位,香火依舊。
“我很感動,也有很多感慨。時間過去了六七百年,那條村已經
找不到孫氏後人,作為傢俱之城、鋼鐵之城的樂從,為什麼還要
紀念這樣一位前輩?這其中有什麼樣的精神力量?這與佛山的文
化名城建設有什麼內在聯繫?”問題在陳恩維博士腦海中接連拋
了出來。
而廣州市近期評選出廣東歷史上首批56位南越先賢,佛山入選10
人,居廣東各地之首。但對於裡面的許多人物,如陳子壯、陳恭
尹、蘇六朋、梁廷楠、朱次琦、鄒伯奇、陳啟沅、康有為、詹天
佑、吳趼人等,眾多的佛山人鮮有知曉,甚至許多文史工作者也
知道不多,更不要說宣傳與研究了。又如晚清著名小說家吳趼人
,儘管他少小離鄉,但深愛家鄉,所以其筆名為“我佛山人”,
“但我們佛山人似乎並不珍惜”。
佛山如何借力文化研究
在這個平臺上,學術將要走出去
“基地的建設目標是使其成為全省廣府文化研究的資料中心、研
究中心和諮詢中心。”佛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這個平臺上,
學術研究也將有了走出去的廣闊空間。
上周,中國馬賽克城的負責人邀請他們前去參觀。參觀後,學者
們提出:“馬賽克從西方傳入,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金木水火土
等多種材質。這裡的展示很不錯,但惟獨缺少一個重要的展廳--鑲
嵌藝術展廳。但是,說到本質上,這就是一種鑲嵌藝術。鑲嵌藝
術在廣東源遠流長。而西方馬賽克文化在傳入過程中,傳教士力
量與開眼看世界的佛山先賢的關係等都值得挖掘。” 現在佛山企
業要做總部經濟,其中的文化內涵就一定要體現出來。 也就是在
兩天后,企業發來一份材料,希望學者們給予指導。企業方面認
為,"賣產品也是賣文化,學者們從看到的現實中的馬賽克材料提
煉出鑲嵌藝術,這就是對企業的一個極大的啟發。
而李克和坦言,此前,學者們與佛山眾多企業的接觸並不多,但
是今後有了這樣一個基地,就有了一個平臺。“或許,以前僅僅
以一個學院的名義比較難以協調和調動多方專家力量,但有了這
個基地品牌後,能自然地將廣佛專家組織起來,此前的尷尬和局
限將得以改變。”
人們常說的嶺南文化,其主體是廣東文化。
廣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廣州是歷史十分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
,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
廣東文化是多方面的。由於廣府文化在廣東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
位,因此,廣府文化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粵文化的代稱。如廣
州話稱為“粵語”,廣州方言歌統稱為“粵謳”;廣州戲劇音樂
分別稱為“粵劇”、“粵曲”、“廣東音樂”;廣東飲食文化體
系中雖有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之分,但“粵菜”常用以指廣
州菜;廣州工藝品的重要品類被稱為“粵繡”、“廣彩”、“廣
雕”等。
廣東的語言文化
粵語 被聯合國正式定義 (粵語) 為一種語言。
廣東人使用的語言有廣府話、客家話、潮州話、福老話雷州話、
佘話等;廣東省是粵、客兩大方言中心。
被廣東人諧稱為煲冬瓜的北方來的新移民,即是獲得本地戶口移
居到廣東的北方人數量極大,這一事實值得廣東人嚴重關注:長
此以往廣東將不廣東:有人說深圳寶安已經被淪陷為北方胡漢殖
民地。
廣東人還包括居住在海外的廣東籍華人、華僑、華裔,香港澳門
人等。
廣府話(粵語)
廣府話(粵語),民間稱白話或廣東話。是秦漢時期北方胡漢語
與當地古越語相融合產生的一種方言。是廣東人的母語,是在香
港、澳門佔有主導地位的方言。粵語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
區的“南越國”(《漢書》作“南粵國”)。
粵語起源於古代廣信即今廣西梧州、賀州和廣東封開一帶(即西
江和賀江交匯一帶),古稱廣信縣隸屬蒼梧郡。經專家、學者考
證,自西元前106年起,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前後歷經3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都”,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
早發祥地。
客家話
客家話的客家人所操的語言。客家話是漢民族與南越民族融合產
生的一個漢語分支,它以廣東的梅州話和東江話為代表。客音和
古音雖不完全相同,但在客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音。
潮州話
又叫潮汕話,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系。也是現今全
國最古遠、最特殊的漢語與古閩越語言結合產生的一種方言。其
古樸典雅,詞彙豐富,語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詞古義多,語言生
動又富幽默感,與其他語言有很大區別,有中國古漢語化石之稱
。據史載,潮語發端于秦漢,成型于唐宋,到明末清初,方形成
獨立語言體系。
高州白話
所謂高州話,正確稱高州白話,主要在高州大部分地區及茂名部
分地區通用。
雷州話
中國大陸最南方言——雷州話。雷州話通行範圍很廣;雷州方言是
雷州半島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語言,簡稱雷州話。雷州方言分佈
於湛江市屬的雷州、遂溪、徐聞、麻章、東海、赤坎、霞山、廉
江、坡頭等縣、區鄉鎮。人口覆蓋600多萬。屬閩南語分支。
以下分別陳述廣府人、客家人、潮州人;這三類廣東人都各自有
獨具特色的文化,顯示廣東人與北方胡漢人是不同的民族。
3-1廣府人
[以下“廣東”實指“廣府”]
廣東的藝術文化
廣東人有自己的文化藝術:粵語電影、歌曲、漫畫、粵語寫作、
動畫文藝等。
香港粵語電影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venue_of_Stars_Statue_crop.jpg
粵語梆子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Bangzi_3.jpg
廣東的建築文化
開平碉樓
廣東民居
廣府民系住城市的比較多,清末以後,民居相對比較西化,騎樓
與西關大屋是廣府民系的特色。
騎樓
騎樓
http://attach.bbs.china.com.cn/forum/201409/04/203210for2pbym9mfj29fj.j
pg
一般分樓頂、樓身、樓底三部分。有的樓頂是尖頂塔形,有的在
正面牆挑出拱形雨篷,造型豐富。牆面裝飾也多種多樣,有浮雕
圖案、窗洞形式、線腳、陽臺鑄鐵欄杆等,有的融合了西方巴羅
克或羅可哥建築裝飾風格,有的是嶺南特色的佳果與吉祥紋飾以
及具有中國古典卷草圖案。有的還把滿洲窗運用在騎樓上。
騎樓是針對南方潮濕多雨、炎熱高溫的氣候特徵,便在馬路兩旁
搭建起兩三層的磚木混合結構的騎樓式樓房,就連現代化的建築
南方大廈、新大新公司等,也採用了這種騎樓式的建築結構,一
時風靡全城,形成了廣州街景的主格局。
西關大屋
西關大屋
http://a3.att.hudong.com/10/71/16300001067851129134710788131.jpg
西關大屋是舊廣州商人賈富紳的居所,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
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佈局按中原傳統的正
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
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
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
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
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
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臺,
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
房後部為臥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
典雅清幽。
東莞可園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2/Ky2.jpg
廣東建築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遺產)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Kaiping_September_2007.jpg
開平碉堡始建于清初,大量興建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目前尚存
1466座。這些碉樓是舊時廣東華僑為防禦盜匪、海外僑胞籌資回
鄉興建的。
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佈,常有洪澇之憂,其所轄新會、臺山、
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
序較為混亂。因此,明朝後期就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
之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開平又爆發了大規模的土客械鬥,
人人自危。此時,恰遇西方國家在我國沿海地區招募華工去開發
金礦和建築鐵路,大批開平人為了生計背井離鄉遠赴外洋,開平
逐步成為一個僑鄉。“衣錦還鄉”、“落葉歸根”情結使他們中
的大多數人掙到錢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匯錢回家或親自回國操辦“
三件事”:買地、建房、娶老婆。於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
了僑房建設的高峰期。但是當時的中國社會兵荒馬亂,盜賊猖獗
,而開平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
,在這種險惡的社會環境下,防衛功能顯著的碉樓應運而生。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開平建築史上的興旺時期,全市各地普
遍建造碉樓,主要是“籍避社賊之狀”,即為“防賊”。各方匪
賊把富裕的僑鄉當成“生財之地”,經常打家劫舍,此外洪水氾
濫。於是海外華僑和故里的鄉民聯合起來,以數家或以村為單位
,集資建造公用碉樓,較為富裕的華僑、歸僑則獨自興建碉樓,
作為防澇和防盜之需。而在建造的過程中,也有意識、無意識的
仿造了國外的各種建築風格。碉樓建造高峰期全市多達3000多幢
,後由於諸多原因大量廢棄,現存1466幢,分佈不同城市和鄉鎮
。其中分佈比較廣泛的是水口、月山、沙岡、塘口、蜆崗、百合
等鎮。
廣東的飲食文化
早茶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在“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這段時期,由於
種種原因,飲早茶這種廣東特色的飲食文化曾一度在內地中斷,
而海外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粵式餐館、酒樓和香港、澳門地區
,卻得以將飲早茶文化發揚光大。到了改革開放之後,海外的廣
東籍華人、華僑、華裔,特別是港、澳同胞的業界人士,在廣東
各地投資開酒樓、餐館,又將飲早茶這一飲食文化帶回南粵,將
飲早茶這種廣東特色飲食文化加以開發、創新和推廣,並加入各
地不同特色的小吃,融入早茶特點。隨著經濟發展,飲早茶這種
廣東特色飲食文化已經推廣到整個神州大地了。
廣東人飲早茶的茶葉主要分為紅茶和花茶。此外還有菊普茶,菊
普茶是普洱茶混合菊花,其他還有普洱茶、水仙茶、鐵觀音等。
最經典的茶點是;蝦餃、燒買、叉燒包、糯米雞、鳳爪、腸粉,
其他各類特色茶點應有盡有,如蒸排骨、豬肚、牛百葉、魚蛋、
牛肉丸等等。
飲食文化有世界著名:廣東茶樓酒家的各式粵菜、各式廣東食品
、各式點心、各式零食。
點心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Dumplings-AH.jpg
廣東春節習俗廣東春節習俗:
廣府人多數居住大城市、城市之中,是最早西方化的民系,傳統
特色是中西結合,婚禮等也“中西合壁”居多,過春節會行花市
等,現在的香港許多習俗,其實就是廣府民系的習俗。
在學廣東話的朋友應該特別注意;對中老年的婦女不要用粵語稱
為“伯母”,因為粵語“伯母”的諧音為“百無”,廣府人會認
為很不吉利的,有人稱為“伯娘”,廣府人不稱為“舅母”或“
妗媽”,但也不能稱呼“妗母”,廣府人都稱為“妗有”,現在
香港年輕人都採用適合於各種婦女身份的英文稱呼。
還有,我們常用來看日擇吉的“曆法通書”,不能稱為“通書”
,“通書”的粵語諧音為“通輸”,廣東人特別是港、澳地區的
人士都有買馬、打牌、打麻雀的習慣,要稱為“通勝”,不然的
話,對你面黑黑已是客氣的了,弄不好還要挨駡!
獨一無二的廣東文化:香港文化
1842年土人起,經英國一百五十多年經營,從當時人口稀少的香
港島,發展成現今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港元更是世界第8大流通
貨幣。
在香港說起來不好聽,澳門還是廣東特有的賭博文化,2006年更
首度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世界上博彩業最興盛的城市(賭城);
澳門也成了亞洲以至世界富有城市之一。
香港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Baie_de_Hong_Kong_2.jpg
澳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View_from_the_Macau_Tower_
(9667684500).jpg
3-2客家人
相傳,自東晉以來,客家人因避戰亂、災荒等原因,相繼遷徙至
閩、粵、贛三省邊區落地生根;這些北方向南的移民與原地越民
族融合,逐步形成一個具有獨特的客家方言、客家文化及民族習
慣的客家民系。客家人以後繁衍擴展到台、港、澳及海外。
一、獨特的民居建築
客家圍龍屋
客家圍龍屋與福建土樓不同,表現在天人合一的客家民居——圍
龍屋就是客家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梅州的圍龍屋與福建常見的
客家民居土樓不一樣,土樓是圓形,圍龍屋是半圓形。據說,半
圓形的圍龍屋沒有圓形土樓的防守性強,著說明經過數次遷徙後
的客家人在梅州已經站穩了腳跟,梅州成了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
了。
如今,在梅州市區及城郊40公里以內的地域,還保存著幾百座大
小不一的圍龍屋。圍龍屋始于唐宋,盛於明清。梅縣區南口鎮的
圍龍屋群、丙村鎮群鋒村的仁厚溫公祠圍龍屋,梅江區三角鎮的
承德樓圍龍屋已成為海內外遊客涉足的熱點。
客家大院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建築是客家風情的特徵之一,它的建築風格既具有中國
民族傳統建築的共性,又有客家建築的鮮明特徵。客家建築的主
要特徵,一是建築選地因地制宜,多為因山就勢,依山傍水而建
;二是建築體量是依血緣氏族的群體化居住需要而由小到大,開
始多為“一字形”三行,即中間是廳堂,兩邊為臥室廂房,然後
成對稱式依地域的可能向兩邊擴展為五行、七行……,如族系大
發達,就建成四面設圍牆的大圍屋;三是建築風格亭閣式樓宇化
。多為白牆青瓦,飛簷翹角,外觀很漂亮。屋內多為兩層,即底
層住人,樓層儲糧聚物。
二、奇異的客家婚俗
客家人的婚禮習俗隆重、熱烈、有趣而雅致,是客家風情的主要
內容之一。它大致包括傳庚書、選閨女、對女婿、行定、送日子
、嫁娶,謂之“六禮”齊全。在“六禮”婚俗中最重視的是嫁娶
的花轎迎親。舊時嫁過去的婦女在爭地位、爭寵時,常以“我是
花轎抬到夫家的”引以為正統而驕傲,內含明媒正聚之意。花轎
迎親時最有意思的是對轎聯。迎送親那天,男女雙方都要選好最
信任、文墨最好的文人提對回聯,以耀本氏族的光華榮耀,也考
究對方氏族的文化文彩。迎親那天,首先男方在花轎上貼著上聯
抬到女方去,女方必須在出親的短時間內配上下聯。對此女方頗
為緊張。
三、別具的客家飲食
客家人歷來好客喜茶。他們大多居於山區,自己種茶、制茶。即
使沒有茶園茶山的人家,也要在房前屋後種上幾兜。客家人喝的
是熱茶。過去,沒有熱水瓶儲熱水泡茶,家家都用茶壺鍋裡燉茶
。親戚朋友來了,首先是燉滾茶,張碟子(用盤子裝上食品)招
待。鄰裡鄉親路過家門也要熱情招呼:“進來,食碗茶來!”
客家人的茶點很講究,很有特色風味。如有的用南瓜籽、豆子,
有的用油酥的紅薯乾、南瓜花;有的用醋浸的生薑、大蒜頭、芥
菜梗等20多種農家自製原汁原味的綠色食品。客家人用土產自烹
的傳統菜也很有特色。如用特製調料做的大塊的炒豬肉,香而不
膩;肉餡釀豆腐嫩美清香。用上乘豆漿製成的豆腐皮,用清水小
河魚-石斑魚、泥鰍燉湯是桌上珍品,還有許多自種自養自加工
的各種特色小菜和自釀的米酒應有盡有,味美可口。這些美味,
遊人到民俗村遊覽或上農家訪談都可以親自品嘗、體驗客家人的
習俗和茶文化、飲食文化。
3-3潮州人潮州人
潮汕人最早是從中原地區遷移到廣東一帶,定居於海邊。因善於
外出打拼及經商,全球有潮人共計3000餘萬,其中保留潮汕本土
戶口近1500萬,這當中留在潮汕本土約1000萬,闖蕩於海內其它地
區1000多萬(包括已遷戶口人數),海外潮人約1500萬,故有“本
土、海內、海外三潮汕,每個潮汕一千萬”之說。如今潮汕地區
分為揭陽市、潮州市、汕頭市三市以及豐順縣的留隍鎮、湯南鎮
、湯坑鎮。紛繁薈萃的潮汕文化是數千萬潮人所共有的精神財富
,其起源於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漢、發展于唐宋、昌盛於明清、
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
潮汕文化
潮汕人有中外文化相容的特點,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有自
己的潮汕方言、潮汕戲劇(潮劇、潮汕鐵支木偶戲、正字戲)、
潮汕音樂、潮汕菜系(包括工夫茶、涼茶在內的潮汕飲食)、潮
汕工夫茶、潮汕工藝品(如潮繡,潮汕木雕,貝雕,石雕,抽紗
,潮汕剪紙、麥稈畫、汕頭瓶內畫等)、潮汕民俗(如普甯英歌
)和潮汕特有的慈善結構(如潮汕善堂)等特色,它既是潮汕的
,也是世界的。潮汕人在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甚至
形成了自己的宗教--德教,不過這個宗教如今只能在東南亞找
到。
潮汕地區的過年習俗
除夕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
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
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
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
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
,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
。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
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
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
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
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
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
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
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
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
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
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
,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恭弘=葉 恭弘(俗謂搖錢樹
)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
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
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
,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
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
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遊賞觀看,
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
們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
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
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
”(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
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
,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
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
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
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
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
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
,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
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
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
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
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
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裡一放,它就在油
鍋裡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
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
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 See more at:
http://www.atoomu.com/culture/fs/i/NTEyODQ3.shtml#sthash.uheBsbPq.dp
uf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
添制新衣飾;器皿;選購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等水果作象徵吉
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
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
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
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
、“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
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要說吉利的
話,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
娘家拜年。
潮汕建築
潮汕建築下山虎
四馬拖車
四點金
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其注重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潮汕
百姓家”之說。
一,四點金:“四點金”是潮俗獨特的村居,是一種多層次、對
稱、平衡、結構完整的平房式宅第。週邊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
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門就是前廳,兩
邊的房間叫前房;進而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房間,一間作
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些草房,一般稱為“厝手
房”;天井後邊為大廳,兩邊各有一個大房。“四點金”的構築
還有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
向天井的,稱“四稱會”;前後房都帶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則變
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有“四點金”週邊建一圈房
屋,則謂之“四點金加厝包”。舊時只有殷富顯達的家庭才能建
造。
二、下山虎:“下山虎”房屋的建築在潮汕農村中較為普遍。建
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少了兩個前房,其餘基本一樣。“下
山虎”因為門路出入不同,順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
間不開大門而只開兩邊門的稱為“龍虎門”,也有既開正門又開
兩邊門的。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後高,因此得名。
三、四馬拖車:“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
點金”的複雜化。“‘落’是潮汕方言,即進的意思。第一進有
凹形門廳,俗稱‘門樓肚’。一進與二進間,有天井及左右兩道
通廊。過了天井便是二進,二進有面闊二間的大廳,兩邊各有一
間房子稱為‘大房’。二進和三進中間也有天井,三進的結構與
二進相同,只是三進的大廳後面隔開一塊狹長的暗間,稱作‘後
庫’。後包指三進後面的一列房子。整個建築格局就像一駕由四
匹馬拉著的車子,故名‘四馬拖車”。
4廣東獨立建國
廣東獨立建國勢屬必然
廣東人是百越民族不是胡漢民族
廣東人是越人簡述。
有一種流行觀點『廣東人的祖先大多數是從中原遷入的漢族,同
時把漢族較為先進的技術與文化帶到嶺南地區,促進了嶺南地區
的發展和各民族的融合,並逐漸形成獨特的嶺南文化。』這是北
面胡漢人基於自身民族利益製造出來的大一統中原觀點;不是根
據客觀事實作出的公正觀點;更不是廣東人的觀點。
史前古廣東百越發源地。
夏、商、西周時期,越部族使用「戉」(廣東音:jyut6)這種生產工
具(或兵器)的人們共同體。由於內部「各有種姓」,故戰國時
將之稱為「百越」;百越之稱由此而來。百越民族廣泛分佈於亞
洲大陸南部大江大河的下游。被漢武帝征服,其地改為漢朝的郡
縣,百越地區被歸屬於強漢國。此後,百越這個名稱就不見於史
載。
根據百越有單起源的遺傳學研究,大約三、四萬年前百越民族發源
於廣東一帶,而後慢慢擴散開來。據考古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廣東
人是史稱百越人中的廣東人先祖不但是南越人,廣東更是南越民
族發源地。
發源於廣東的百越人向西發展一支成為浙江為中心的東越;向東
發展一支成為以西雙版納為中心的西越;向東北移的成了閩越;
還有江西越人等等。於是形成了“吳越”、“閩越”、 “揚越”
、“南越”、“西甌”、“駱越”等等眾被歷史稱為百越的各族
群。廣東是百越發源地,自身也是當年百越中的一個,是南越。
這個歷史告訴人們,廣東人是越民族,這也是廣東又名粵的由來
:古中文越粵相通。這個歷史告也訴人們,“廣東人是南方漢民
族”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偽論。
客觀事實是:廣東人主體是南越人,滲入一部分北方胡漢人,並
被胡漢化的族群。廣東人與北方胡漢人在本質上是兩個不相同的
民族。
史實可以按照有權力寫歷史的統治者利益要求任意編製,觀點更
可以根據利益和需要製造;事實也是,歷史是掌握寫歷史主權的
統治者的歷史,不是客觀事實記錄的歷史;古今中外無不如此;
都不可靠。
但是,人的基因不能依人們的觀點利益需要而改變。我們可以利
用科學的基因知識和理據研判廣東人。
百越基因Y染色體DNA研究的結論是:發現百越民族與中國統差異
很大,而與南島語系民族(馬來系統,特別是台灣南島語言)群
體相當接近。研究證明百越群體發源於廣東,在發展過程中曾經
由廣東向東北、西北、西南三個方向遷徙。
具體的廣東人的基因數據如下:
省市.縣市 人數 北方父系 人數 北方母系
福建.長汀客家 148 0.966 54 0.248
廣東.廣州 064 0.669 68 0.068
廣西.田林 026 0.608 26 0.249
此表顯示:閩粵桂三省人父系的北方胡漢基因比重在1.000與0.608
之間,母系則在0.249至0.068。廣東人父系越人血統20%,廣東人
母系:越人血統80%。
這個客觀的科學事實說明一個嚴重的事實:北方胡漢民族的軍隊(
不攜家眷單身男性)曾經極大規模地入侵閩桂粵三省,強姦、強娶
廣東南越婦女,造成現代胡漢父南越母的東廣人。這種狀況置廣
東人於尷尬局面:生理上是漢父越母的混血人,道德上是姦父良
母的後人!
張三一言在《正本清源:香港人是被漢化的南越民族》一文中無
不感慨地說過(大意):究已確認,福建、廣東都是百越民族的後代
。即使體質、面貌的差異清楚可見(華北人仍有82%漢人血統,且
胡漢本同源)。廣東人先被漢人武力征服,然後漢化,再認敵人
為祖,自認漢人。也就是百越人亡國,被異族殖民統治兩千年而
不自知。日本人對台灣人的皇民化因時間不夠長而失敗了,但漢
人對中國南方人越人的〝漢民化〞(漢奴化)則是史上滅族最成
功的典範;只是這一滅族尚不徹底,廣東人對越族認同邏有人在
。
廣東人和北方胡漢的基本關係侵略剝奪壓榨者與被侵略被剝奪被
壓榨者的關係。
姦父就是奸父,不會因為其為父就非姦非奸。
今天的廣東人有必要回歸正義:批判北方胡漢姦夫姦父,發揚越
母精神:也就是發揚廣東人精神!
面對這種民族、政治、利益的尷尬現實,廣東人應該效法香港人
:爭取粵獨!
在世界普世價值得以發揚,人權日益深入人心,國家小國化或大
國邦聯化的世界政治大趨勢之下,廣東人的南越民族認同、復國
意識會增強和擴大;應該可以推出這樣的結論:廣獨勢屬必然!
附:廣東在世界各國土地與人口相當的一些國家。
土地面積(平方公里) 人口數字(萬)
廣東 177,900 10430
老撾 236,800
白俄羅斯 207,600
敘利亞 185,180
柬埔寨 181,035
突尼斯 163,610
希臘 131,957
菲律賓 10419
日本 12634
越南 9530
土耳其 8109
上表可見廣東獨立建國在國土與人口方面毫無問題。
5不獨立的廣東總是被北方胡漢人統治
不獨立的廣東總是被北方胡漢人統治
不獨立的廣東總是被北方胡漢人統治,簡述如下:
西元前222年秦朝,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
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西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
南。把廣東置於南海郡。
但是,到了203年在廣東這個地方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南越國,又稱
為南越或南粵,疆域包括今天中國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福
建的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
分地區。國都位於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在越南又稱為趙朝
;存在時間前203年至前111年。南越國共存在93年,歷經五代君主
。
[1],南越五代君主及其在位年代:
約前203年-前137年 趙佗
前137年-約前125年 趙眜
約前125年-約前113年 趙嬰齊
約前113年-前112年 趙興
前112年-前111年 趙建德
(維基)
[2],南越國大事記
西元前203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
國,自稱“南越武王”。
西元前196年,在漢使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
印綬,臣服漢朝,南越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
西元前195年,劉邦去世,漢朝與南越交惡。趙佗宣佈脫離漢朝,
自稱“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長沙國。得閩越、西甌和駱越都紛
紛歸屬南越。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
西元前137年,趙佗去世,王位由孫子趙眜繼承。西元前135年,閩
越向南越國發動戰爭。趙眜請求漢武帝處理。
西元前122年,趙眜病重,其在漢朝當宿衛的兒子趙嬰齊回到南越
國繼承王位。
西元前115年,趙嬰齊病死,太子趙興繼承王位。
西元前112年,呂嘉等人終於發動叛亂,殺死趙興、樛太后和漢朝
的使者。
西元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10萬人進攻南越。直到西元前111年的
冬天,南越戰敗,呂嘉和趙建德出逃被擒獲,而呂嘉被原南越國
郎官孫都擒獲。南越被平定,南越國滅亡。
講廣東歷史,不能不特別(重複)提到漢朝。
漢朝 漢武帝(元年:前116年 - 末年:前111年)元鼎是漢武帝的第
五個年號。) 元鼎五年春,殺南越王、王太后及漢使,殲滅韓千秋
軍。是年秋,武帝遣路博多、楊僕等兵分五路沿水道征討南越。
元鼎六年冬,漢軍攻克南越國都番禺,生擒南越王相呂嘉;南越
亡。就是說:西元前112年,西漢君主漢武帝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
國的戰爭,並在前111年將南越國滅亡。
從這個時候開始,南越亡國;百越之廣東就一直被中原的胡漢族
統治;百越廣東人被胡漢化,變成了中國南部的漢人。
漢朝是中國極強盛皇朝,強盛到中國人被稱為漢人,中國文字被
稱為漢字。但是越強盛也越野蠻、也越倡狂,廣東的南越國就是
被強大中國皇朝滅亡的。
以下是簡述廣東被北方胡漢民族統治的歷史。
東漢末長江下游的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統治廣東。
西晉時、南北朝對俚人(越族)實行“羈縻”政策統治廣東。
唐朝被甘肅李氏統治。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道劃分為東、西
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
由來,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
五代十國,南漢王劉氏占領和統治廣東。
宋朝,廣東是北方河南省洛陽人趙家天下。
元朝,廣東是北方的北方蒙古人的天下。
明朝,安徽省鳳陽朱家人統治廣東。
清朝,廣東是最北方外族滿人的天下。
太平天國,雖是廣東人打天下,但沒能坐天下。
中華民國,主力雖則是以廣東人為主,但建政後權力中心在北方
,基本上還是北統南格局。
中共國,不只是廣東,全國都是它的奴民;不說也罷。
這就是廣東歷史!
鴉片戰爭,廣東成了列強割據之地,但焉知非福?
廣東成了最開放的省份,也是中國民主建國的大本營,出了一個
被人稱為中國民主之父的孫中山。最了不得的是由此營造了一個
香港!今天香港成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之外的一個中國民主自由
最有希望的地方。
人們好像可以從這個歷史粗綫條看出中國北方胡漢人和廣東的區
別:在皇帝天下時代,北方人占統治地位;到了自由民主時代廣
東人作主導。
以上歷史簡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廣東不獨立,永遠是北方胡漢
統治者的殖民地!
6 附錄廣東客家潮州名人
以下列舉廣東客家潮州名人,從這些名人中,人們完全可以見到
廣東有治全中國之人才,理所當然有建立和治理廣東國的人才和
能力。
廣東名人
【說明:名單可能有重複,也可能與客家名人和潮州名人重複】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又“國父”的美
譽;
李光耀-----新加坡第一任總理------梅州人
他信---------泰國第一任華人總理 ------梅州人
葉劍英-----著名軍事將領 ------梅州人
曾憲梓-----全國人大常委,香港金利來集團主席.著名的愛國人士----
--梅州人
康有為-----戊戌變法的領導人,著名思想家;
梁啟超-----戊戌變法的領導人,著名思想家;
洪秀全----太平天國最高領導人;
洪仁幹----太平天國領導人,著《資政新編》;
馮雲山----太平天國領導人
鄧世昌-----甲午戰爭民族英雄
馮子材-----中法戰爭民族英雄
馮如-------中國飛機製造第一人
詹天佑-----自主修築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趙佗------南越王國第一位皇帝
慧能------唐代佛教禪宗,佛家六世祖
張九齡----唐朝賢相、著名詩人
冼太夫人----譙國夫人,女中豪傑
海瑞------明朝著名清官,以判案公正嚴明而著名
袁崇煥----明朝末年著名抗清將領
關天培----著名抗英民族英雄
劉永福----著名抗法民族英雄
鄭觀應-----著名思想家,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
黃遵憲-----明朝著名思想家------梅州人
唐紹儀-----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
唐國安-----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第一任校長.
陳鏡開-----為新中國奪得第一枚世界金牌
葉挺-------著名軍事將領
廖仲凱-----中華民國第一任財政部長,著名革命先驅
冼星海-----著名音樂家,中國國歌作曲人
關山月-----著名國畫大師,嶺南畫派創始人
高劍父----著名國畫大師,嶺南畫派創始人
蕭楚生----中國第一代電影導演,憑《漁光曲》使中國電影首奪國
際大獎
元玲玉-----中國第一代電影巨星
李小龍------國際著名功夫巨星
黃飛鴻------國際著名功夫巨星
宋慶齡-----孫中山夫人,“國母”
宋子文-----中華民國知名政治人物
澎拜--------著名革命家
李嘉誠-----世界華人首富,香港長實、黃埔主席 -----潮汕人
駱家輝------美國第一任華人州長,美國華盛頓州州長。
黃嚴輝--------菲律賓第一任華人部長,菲律賓農業部長
伍冰枝-------加拿大第一任華人總督,加拿大第26任總督
[香山名人錄]
唐紹儀[1862—1938] ·鐘榮光[1866—1942] ·王雲五[1888—
1997]
楊仙逸[1891—1923]·黃匯[1861—1934] ·孫中山[1866—1925
]
蕭友梅[1884—1940] ·吳鐵城[1888—1953] ·彭華利[1886—
1961]
周菘[1879—1961] ·蘇兆征[1885—1929] ·程璧光[1861—1918
]
陸皓東[1867—1895] ·楊鶴齡[1868—1934] ·楊心如[1869—
1946]
郭樂[1874—1956] ·鄭彼岸[1879—1975] ·黃冷觀[1883—1938
]
馬應彪[1860—1944] ·陳天覺[1087—1183] ·劉麗川[1820—
1855]
鄭藻如[1824—1894] ·黃寬[1828—1878] ·容閎[1828—1912]
鄭觀應[1842—1922] ·楊著昆[1853—1931] ·孫眉[1854—1915
]
鄭君裡[1911—1969] ·阮玲玉[1910—1935] ·林鏘雲[1894—
1970]
孫科[1891—1973] ·毛公弼[1924-1995] ·古元[1919—]
龍劍笙[] ·龍萬積[1924-1986] ·盧施福[1898—1983]
呂文成[1898—1981] ·江有生[1921—] ·劉永福[1911—]
劉逸生[1917—] ·阮玲玉[1910—1935] ·阮章競[1914—]
伍瑞隆[1585—1666] ·伍 權[1912—] ·李仙根[1893—1943]
吳雲縱[1911—] ·肖友梅[1884—1940] ·肖淑嫻[1905—]
陳君葆[1898—1982] ·陳依範[1908—] ·楊蔭芳[1902—1990]
楊嘉仁[1912—1966] ·張慧沖[1897—1962] ·張 其[1921—]
蘇曼殊[1884—1918] ·麥放明[1912—] ·林介如[1905—1987]
林冠明[1909—1984] ·鄭官應[1842—1922] ·鄭貫一[1881—
1906]
鄭水心[1900—1975] ·鄭志聲[1904—1942] ·鄭景康[1904—
1978]
鄭淡然[1905—] ·鄭君裡[1911—1969] ·鄭彼岸[1879—1975]
鄭樺[1918--] ·歐陽可亮[1918—] ·歐 初[1921—]
蝴蝶影[1911—] ·於沫我[1915—1983] ·馬文騶[1909--]
方人定[1901—1975] ·方成[1918--] ·王俠君[1906--]
肖淑芳[1911--] ·何吾騶[] ·何福友[1927—1996]
何廉[1938—1994] ·餘菊庵[] ·陸青山[1907--]
陸雲[1919—1989] ·梁容勝[1925—1996] ·裕容齡[1883—1973
]
鮑少遊[1892-1985] ·鮑俊[1797—1851] ·鮑少遊[1892—1985]
繆白苗[1915--] ·蔡尚雄[1919--] ·方天根[]
毛秀娟[1917-] ·鄧大林[] ·盧祐祿[1908-1983]
田樂熙[1943-] ·劉一偉[1875-1938] ·劉光謙[]
劉寶均[] ·劉沅芳[] ·劉 芬[1849-1913]
劉德民[1911-] ·劉莊[1915-] ·劉積穗[1917-1984]
畢璞[1922-] ·李卓揆[] ·李螢書[]
李果吉[] ·李孔昭[] ·李孫宸[]
李兆麟[1917-] ·李遐齡[1768-1823] ·李學濂[]
李今英[1901-] ·李承基[1916-] ·李兆永[1929-]
吳達元[1905-1976] ·肖緯[] ·何轉書[]
何景[] ·何文明[] ·何作幹[]
何日愈[1793-1872] ·何仰鎬[1917-] ·何福友[1927-1996]
餘獲秋[1904-1979] ·陸昌[] ·陳子清[]
陳棣華[1918-] ·楊錫震[] ·楊玉銜[1866-1944]
·張桐[] ·張兆鼎[1821-1887] ·張寶雲[1847-1908]
·張寶珊[1855-1939] ·張日晉[1864-1949] ·林冠明[1919-1984]
·鄭丙裡[] ·鄭玉麟[1910-1995] ·鄭陵[1911-]
·鄭永慧[1918-] ·袁杲[] ·郭錫麒[1896-1976]
·容漱石[1907-] ·容繩祖[] ·唐雪卿[?-1953]
·唐滌生[1916-1959] ·唐遠之[1920-] ·唐向明[1920-]
·楊殷[1892-1929] ·陳芳[1825-1906] ·唐廷樞[1832-1892]
·徐潤[1838-1911] ·容閎[1828-1912] ·楊匏安[1896--1931]
·唐國安[1858--1913] ·張慧沖[1898--1962] ·梁白波[]
·黃紹芬[1911--1991] ·黃苗子[1913--] ·盧天驕[1938--]
·容國團[1937--1968] ·關穎姍[] ·徐榮村[1822出生]
·黃勝[1827——1902] ·程君海[1850~1932] ·陳公哲[1880-1954
]
·歐陽庚[1858-1941] ·容星橋[1865-1933] ·嚴迪光[]
·陳友仁[1878-1944] ·鄭錦[1883-1959] ·劉思複[1884~1915]
·劉思複[1884~1915] ·鄭天錫[1884-1970] ·程度純[1890-1973
]
·鮑少遊[1892-1985] ·黃居素[1897-1986] ·陳君葆[1898-1982]
·蕭悔塵[1900-1957] ·林亮東[1900-1974] ·韋瀚章[1905~1993
]
·鄭淡然[1905-1997] ·李凡夫[1906-1990] ·餘菊庵[1907-1999]
·林妹殊[1910-1985] ·黃霞川[1911-1991] ·陳志昆[1912-?]
·李鐵[1913-1997] ·唐雪卿[?-1953] ·特偉[1915-?]
·劉逸生[1917-2001] ·程觀堯[] ·江有生[1921-?]
·草田[1921-1994] ·周碧珍[1921-?] ·吳桂顯[1922-2001]
·何福友[1927-1996] ·鄭文光[1929-2003] ·歐碧娥[1929-?]
·林可風[1930-2000] ·鄭守儀[1931-?] ·餘松岩[1933-2003]
·楊貫一[1934-] ·方唐[1938-] ·西西[1938-]
·梁波羅[1939-] ·鮑蕙蕎[] ·黃以靜[?]
·鐘潤良[1942-] ·劉斯奮[1944] ·鄭敏之[1945-]
·張福林[1950] ·馮寶寶[1954] ·江嘉良[?]
·張肇達[1961-] ·馮強標[1965] ·陳連嬌[?]
·盧裕富[?] ·鄭家豪[] ·歐初[1921]
·劉漢[1932-] ·劉漢[1932-] ·雷楚漢[1931-]
·阮援朝[-] ·郭嘉端[1926-] ·雷蕾[-]
·吳森輝[-] ·吳其輝[1935-] ·容星橋[1865-1933]
江門五邑地區
新會
郭景坤 廣東新會人。材料科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
院士(學部委員)。
梁思禮 廣東新會人。導彈控制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
院院士(學部委員)。資深院士
陳國達 廣東新會人。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家。1980年當選中
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本立 廣東新會人。光譜化學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
院士。
張佑啟 廣東新會人。計算力學、土木工程專家。1999年當選
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思成 廣東新會人。建築學家。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
士(學部委員)。
薛社普 廣東新會人。細胞生物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
院院士(學部委員)。資深院士
陳煥鏞 廣東新會人。植物學家。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
士(學部委員)。
李椿萱 廣東新會人。空氣動力學、航空航太飛行器設計、高
速碰撞力學專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灝珠 廣東新會人。內科心血管病專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
工程院院士。
黃志強 廣東新會人。普通外科學專家。1997 年當選為中國工
程院院士。
湯釗猷 廣東新會人。腫瘤外科專家。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
院院士。
臺山
朱經武 廣東臺山人。美國物理學家。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
院外籍院士。
蔡睿賢 廣東臺山人。工程熱物理學家。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
院院士(學部委員)。
余國琮 廣東臺山人。化學工程專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
院院士(學部委員)。資深院士
鄺宇平 廣東臺山人。理論物理學家。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
院院士。
葉玉如 廣東臺山人。女。神經生物學家。2001年當選為中國
科學院院士。
林為幹 廣東臺山人。微波理論學家。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
院士(學部委員)。資深院士
黃乃正 廣東臺山人。有機化學家。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
院士。
陳新滋 廣東臺山人。有機化學家。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
院士。
黃翠芬 廣東臺山人。女。微生物、免疫及遺傳工程專家。
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紹珍 廣東臺山人。女。眼科學專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
程院院士。
開平
黃耀祥 廣東開平人。水稻遺傳育種及其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專
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甄永蘇 廣東開平人。微生物藥物學與腫瘤藥理學專家。1997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鶴山
麥松威 廣東鶴山人。結構化學家。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
院士。
葉大年 廣東鶴山人。礦物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
士(學部委員)。
任詠華 廣東鶴山人。女,無機化學家。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
學院院士。
恩平
馮培德 廣東恩平人。飛行器導航、制導、控制專家。2001年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德華 鐘欣桐 容祖兒 譚詠麟 李克勤 梁朝偉 梁詠琪 甄子丹 林子
祥 鄭伊健 黃凱芹 陳啟泰 黎姿 陳慧珊 蘇永康 狄龍 馮德倫 陳豪 王
喜 何家勁 張可頤 林家棟 鐘鎮濤
伍詠薇 陳百強 黃家強 黃貫中 葉世榮 麥嘉 梁漢文 歐陽震華 胡杏
兒 黃家駒 紅線女
陳寶珠 戴愛蓮 陳秀雯 黎瑞恩 湯寶如 趙學而 陳芷菁 伍思凱 蝴蝶
鐘嘉欣 劉偉強
陳欣健 楊婉儀 何中華 郭藹明 梅小惠 曹達華 如花 黃宗沾 黃秋生
唐季禮 譚耀文
黎民偉 吳蘇妹 黃淑儀 蔡楓華 陳美琪 廖俠懷 林鳳 林敏俐 劉家良
鄭融 梁麗瑩 朱玲玲
夏 雨 黎灼灼 伍晃榮 石琪 芳豔芬 黃麗梅
也是堪稱全國之最。
維基百科列舉廣東名*人:
影響中國近現代的廣東籍名人(部分)
• 政治軍事界著名人物有洪秀全、洪仁玕、丁日昌、伍廷芳、伍
朝樞、鄧世昌、唐紹儀、孫中山、司徒美堂、廖仲愷、朱執信、
蘇兆征、譚平山、蔣光鼐、蔡廷鍇、陳銘樞、陳其尤、張雲逸、
鄧演達、彭湃、楊匏安、葉挺、葉劍英、阮嘯仙、周士第、陳鬱
、馮白駒、鄧兆祥、謝晉元、雷潔瓊、鄧發、李堅真、廖承志、
曾生、袁庚。
• 思想知識界著名人物有梁廷枏、朱次琦、鄭觀應、黃遵憲、康
有為、梁啟超、陳垣、王寵惠、張競生、韋卓民、杜國癢、容庚
、郭任遠、商承祚、陳序經、鐘敬文、梁思永、柯柏年、張蔭麟
、許滌新、卓炯、朱傑勤、饒宗頤、黃伯榮、杜維明。
• 科技界著名人物有鄒伯奇、詹天佑、陳伯壇、孔沛然、馮如、
丁穎、淩道揚、陳煥鏞、淩鴻勳、胡經甫、蔡翹、侯祥川、黃子
卿、梁思成、鐘惠瀾、李善邦、吳大猷、楊遵儀、李國平、侯祥
麟、林士諤、黃秉維、李國豪、馬大猷、何炳林、黃旭華、葉叔
華、鄧錫銘、潘毓剛、鄧文中、朱經武、丘成桐。
• 文教藝術界著名人物有容閎、唐國安、丘逢甲、吳趼人、鐘榮
光、陳少白、何香凝、高劍父、葉恭綽、蘇曼殊、蕭友梅、鄒魯
、司徒夢岩、許崇清、王雲五、鄭正秋、黎民偉、呂文成、黃宗
沾、紅線女、馬師曾、李金髮、賴少其、林風眠、馮乃超、梁宗
岱、葉公超、冼星海、蔡楚生、黃佐臨、阮玲玉、司徒慧敏、劉
天一、鄭君裡、陳煙橋、沙飛、馬思聰、關山月、謝添、黃新波
、陳複禮、秦牧。
• 工商實業界著名人物有徐榮村、徐潤、陳芳、唐廷樞、馬應彪
、李錦裳、何賢、陳弼臣、莊世平、霍英東、李嘉誠、曾憲梓。
• 體育武術界著名人物有黃飛鴻、李惠堂、陳鏡開、容國團、李
小龍。
其他廣東籍名人(部分):
袁崇煥、薛嶽、陳炯明、張九齡、許崇智[132] 、慧能、謝非、何
子淵、冼夫人、黎雄才、葉亞來、楊之光、屈大均、江譽鏐、湛
若水、翁萬達、陳樹人、林墉、許欽松、方漢奇、潘鶴、唐大禧
、方楚雄、詹安泰、郭任遠、梁士詒[133] 等。
其他祖籍廣東的著名人物(部分):
鄭信、羅芳伯、吳元盛、莫玖 、李光耀、李嘉誠、曾蔭權等。
客家名人物 [維基百科]
目錄
1 歷史名人
2 現代名人
2.1 臺灣
2.1.1 藝文名家
2.1.2 教育名人
2.1.3 科學、媒體、其他名人
2.1.4 政治名人
2.1.5 演藝名人
2.1.6 企業、工商界、經濟名人
2.1.7 體育名人
2.1.8 軍事名人
2.2 港澳
2.3 中國大陸
2.3.1 政治
2.3.2 軍事
2.3.3 文化學術
2.3.4 科技
2.3.5 體育
2.3.6 演藝
2.3.7 商界
2.4 馬來西亞
2.4.1 政治
2.4.2 名人
2.4.3 演藝
2.4.4 文藝
2.5 新加坡
2.6 泰國
2.7 其他地區
3 參考資料
歷史名人
劉國軒(1629年-1693年),明末福建汀州人,為鄭氏王朝將領。
羅芳伯(1738年—1795年),清廣東梅縣人,旅居加里曼丹島,建
立蘭芳公司,並組織蘭芳共和國。
宋湘(1756年-1826年),清廣東嘉應州人,乾隆年間進士,為著
名詩人,亦善書法。
顏伯燾(1792年—1855年),清廣東連平人,嘉慶十九年進士,曾
任閩浙總督,指揮中英鴉片戰爭的廈門戰鬥。
劉炮(1792年—1867年),清福建詔安人,渡海至台灣嘉義,後至
雲林西螺授拳,以"阿善師"名重於臺灣武館界。
洪秀全(1814年-1864年),清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最高領導人
,天王。
馮雲山(1815年—1852年),清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南王。
楊秀清(1821年-1856年),清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東王。
李秀成(1823年-1864年),清廣西藤縣人,太平天國忠王。
丁日昌(1823年—1882年),清廣東豐順人,為清末政治家,洋務
運動主要人物。
賴文光(1827年—1868年),清廣西人,原籍廣東嘉應州(今梅州
市),太平天國將領,封遵王。
邱鳳揚(1829年—1898年),清台灣鳳山縣 (今屏東縣長治鄉長
興村)人,乙未戰爭時任六堆大總理,領導鄉民抗日。
葉亞來(約1830年—?),清廣東惠州府歸善縣(今惠州市惠陽
區)人,旅居吉隆坡,曾任吉隆坡最高領導人及首富。
石達開(1831年-1863年),清廣西貴縣人,太平天國重要將領,
翼王。
陳玉成(1837年—1862年),廣西藤縣人,太平天國後期重要將領
,被封英王。
劉永福(1837年—1917年),清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抗法黑
旗軍名將,後任台灣民主國大將軍抗日失敗,尋返中國大陸。
黃南球(1840年-1919年),清臺灣桃園楊梅人,為苗栗獅潭、大
湖號召拓墾者。
黃遵憲(1848年-1905年),清廣東嘉應州人,晚清著名詩人、外
交家。
劉光第(1859年-1898年),清四川富順人,祖籍福建武平,清末
百日維新變法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吳湯興(1860年-1895年),清台灣苗栗人,乙未戰爭抗日義軍領
袖之一,陣亡於八卦山之役。
徐驤(1860年-1895年),清台灣苗栗人,乙未戰爭抗日義軍領袖
之一,在雲林之役成仁。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清台灣苗栗人,知名詩人,曾任台灣
民主國義勇軍統領,北台灣失守後潛返大陸,後世評價不一,史
學家連雅堂指有丘逢甲貪污鉅款的傳聞。
林少貓(1865年-1902年),清台灣萬丹(今日屏東縣萬丹鄉)客
家人,台灣日治時期的抗日領袖,與簡大獅、柯鐵虎並稱為「獅
虎貓抗日三猛」。歸順日本後,被奇襲梟首。
姜紹祖(1876年-1895年),清台灣新竹(今日新竹縣北埔鄉)人
,乙未戰爭抗日義軍領袖之一,枕頭山兵敗自盡就義。
李宗吾(1879年2月3日-1943年9月28日),清四川富順自流井人
,祖籍福建上杭,後遷廣東梅州五華縣,入蜀八代客家人,厚黑
學創始人,厚黑教教主。
羅福星(1886年—1914年),荷屬爪哇人,祖籍廣東嘉應州,曾參
與黃花崗之役,為台灣抗日志士。
黃強(1887年—1974年),清廣東龍川人,軍人、社會學者,曾任
中華民國高雄市長。
阮嘯仙(1897年—1935年),清廣東河源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
人,中華民國廣東青年運動和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
王力,(1900年8月10日-1986年5月3日),中國有名的語言學家
,北京大學教授,廣西博白人
吳鴻麒(1902年—1947年),日治新竹州中壢人(今日桃園中壢)
,台籍精英,律師,後為台灣高等法院推事,二二八事件受難者
,為國民黨大老吳伯雄的伯父。
現代名人
音樂
江文也(音樂家)
鄧雨賢(音樂家)
呂泉生(音樂家,1916年出生)台中縣神岡鄉人,台灣作曲家兼
聲樂家,被譽為「台灣合唱之父」。長期採集編譜的台灣民謠包
括《丟丟銅仔》、《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啾啾》、《快樂
的聚會》(邵族歌謠)等。經 過他改編的這些歌謠不但在台灣已
家喻戶曉,而且也在廣大的華人音樂世界中廣泛流傳。《搖嬰仔
歌》,《杯底不可飼金魚》詞曲作者.
林昭亮(全球知名旅美小提琴家),出生於台灣新竹縣。
谿客 (美聲音樂詩人賴婷玲),亦即古典文學美聲吟唱家方婷、
中西詩樂演唱、童詩童話等溫馨純淨山水田園風文學音樂系列作
品。父親苗栗縣客家人、母親新竹客家人,家族早已移居歐美或
台北。
陳永清(指揮家)
賴碧霞(山歌歌后)先後獲得政府頒發民族藝術薪傳獎、客家文
化傑出獎、客家歌曲貢獻獎、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評審團獎
,2011年獲為「重要傳統藝術客家山歌保存者」,2012年6月得到
第十六屆國家文藝獎。
范姜毅(留德鋼琴家),擁有德國漢諾威Hannover音樂學院「史上
最年輕鋼琴博士」封號,西班牙IBIZA國際鋼琴大賽評審。
徐木珍(客家山歌傳統戲曲大師)
涂敏恆(音樂家、"客家本色"詞曲作者)
林展逸(音樂人、"客家本色"原唱者)
陳慶松(客家八音大師)台灣省苗栗縣人
吳盛智(1944-1983)苗栗縣大湖鄉人(音樂人,歌手,台灣客家
創作歌曲前輩)日後廣為流傳的《捱係客家人》,由涂敏恆寫詞
,吳盛智作曲,是他們兩人合作的第一首歌曲.
文學
黃子堯(作家,客家文史家)
邱一帆(客家現代詩人)
賴和(台灣現代文學之父,彰化人,福佬化客家人)
吳濁流(文學家,《亞細亞的孤兒》作者、大鍾肇政25歲)
龍瑛宗(文學家,1911年出生)
鍾理和(文學家,1915年出生著有《夾竹桃》、《笠山農場》等
,美濃人)
林海音(文學家,1918年出生《城南舊事》作者)
鍾肇政(文學家,1925年生,著有《魯冰花》1957-1958年《文友
通訊》發起人。文學評論家,與葉石濤合稱「北鐘南葉」。)
廖清秀(文學家,1927年出生,於氣象局服務44年,著作與譯作超
過一千萬字。1957-1958年《文友通訊》成員之一。作品《恩仇血
淚記》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長篇小說獎。曾獲「巫永福文學
獎」,小說創作《第二代》收錄於《北台灣文學》第二輯。)
李喬(作家、「客家大老」,1934年生《寒夜三部曲》作者,電
影《1895》原著)
鍾鐵民(作家,鍾理和之子,1941年生,2011年病逝)
宋澤萊(作家)本名廖偉竣,1952年生於雲林縣二崙鄉,詔安客
家人。
藍博洲(作家)
甘耀明(現代小說家)曾任客家有線電視台記者、全人中學教師
美術、戲劇
劉興欽(漫畫家)
賴聲川(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舞台劇導演,祖籍江西的客家人
)
楊德昌(導演,是二戰後來臺的客籍外省人)
謝孝德(知名畫家美術家,謝宇威之父)
侯孝賢(導演,是二戰後來臺的客籍外省人)
蕭如松(知名畫家)
潘朝森(知名畫家,民國28年生,蕭如松的學生)
朱邦雄(美濃窯創辦人,陶壁公共藝術家)
謝金鑑(民俗工藝家)
黃武山(民俗技藝家,師承於亦宛然戲團之李天祿,致力於客語
布袋戲的推廣)
廖文和(民俗技藝家,師承黃海岱大師.以詔安客語拍攝《西螺七
崁阿善師傳奇》,於客家電視台播出.致力於客語布袋戲的推廣.並
得到國家文藝獎)
彭雅玲(現代小說家,致力於客家現代音樂劇)
廖昭堂(隆興閣掌中劇團團長,致力於詔安客語布袋戲的推廣)
邱豐榮(致力於客家布袋戲的推廣)
曾超(演員,武術指導,製作人,本名曾昭進,屏東內埔客家人,演出電
影電視百部以上,客家電視台連續劇客家英雄製作人,台北市客家演
藝協會創會理事長)
曾文忠(畫家,高雄美濃人)
宋瑞和(畫家,高雄美濃人)
邱忠均(版畫家,高雄美濃人)
邱潤銀(畫家,高雄美濃人)
舞蹈、攝影
劉紹爐(舞蹈家,雲門舞集創始團員,光環舞集藝術總監暨編舞
)
彭瑞麟(攝影界前輩,1904年出生)是台灣第一位攝影學士,台
灣日治時期新竹州竹東郡竹東街二重埔出身。
鄧南光(攝影界前輩,1905年出生)
吳金淼(攝影界前輩,1915年出生)
徐仁修(自然攝影家、探險家、作家)
廖本興(生態攝影家)祖籍福建詔安。
教育名人
江明修(學者,公共政策學家,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苗栗
縣公館鄉人
張奕華(學者,教育政策學家,國立政治大學教授),苗栗縣頭
份鎮人
羅肇錦(學者,語言學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苗栗縣銅鑼鄉
人
劉維猷 (日治時期知名教師)
邱彥貴(客家文化與社會學家)
莊吉發(學者,歷史學家,專攻清史,也是中華民國的滿文專家
)
黃達業(學者,國立台灣大學教授),苗栗縣頭屋鄉人
邱榮舉(學者,政治學家,國立台灣大學教授)
彭欽清(學者,客家文史學家,國立政治大學教授),苗栗縣大湖
鄉人,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的客家話老師。
賴惠玲(學者,語言學家,國立政治大學教授),苗栗縣苗栗市人
張光宇(學者,語言學家,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花蓮縣客
家人
李壬癸(學者,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家)宜蘭縣冬
山鄉人,祖籍福建詔安,為福佬客
邱榮裕(學者,歷史學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徐正光(學者,民族學專家,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
李豐楙(學者,國立政治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為福佬
客
蕭新煌(學者,社會學家,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張維安(學者,社會學家,國立清華大學教授)
黃紹恆(學者,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經濟史、客家族群
史、文化史教授)
邱添生(學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唐史教授),專長唐宋變革,苗
栗縣造橋鄉人
羅烈師(學者,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助理教授),新竹縣湖
口鄉人
邱錦添(學者、律師),臺灣新竹人
龔萬灶(語言學家,苗栗人,苗栗農工退休教師,曾與客委會合
作錄製許多客語有聲教材)
黃永達(學者,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教授,花蓮縣鳳林鎮客家人,
主持電台客語節目十年,擔任寶島客家公益電台創台台長兩年)
黃卓權(學者,苗栗縣人,現居新竹縣關西鎮)
曾天富(學者,苗栗縣人,國立政治大學韓語系教授暨系主任)
管康彥(學者,台中市東勢區人,祖籍廣東大埔, 出生於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系特聘教授)
管郁君(學者,台中市東勢區人,祖籍廣東大埔, 出生於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資管系特聘教授暨系主任)
潘朝陽(學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專長客家人文地理學。
吳中傑(學者,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授),
楊弘敦(學者,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高雄美濃人。
徐薇 (本名鄭如薇,知名補教界英文教師、英文教學節目主持人
)
溫美玉(教師,國立臺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教師),高雄美濃
人
科學、媒體、其他名人
張金鶚(出生於台北市,父母為新竹縣客家人。前台北市副市長
,政大特聘教授、台灣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國際知名旅美房地
產研究學者專家、臺灣知名都市更新及居住正義推動名作家。)
黃永松(漢聲雜誌創辦人)
楊日松(知名法醫,號稱台灣的福爾摩斯)
徐傍興(屏東人,臺灣客籍知名醫師、教育家、臺灣學生棒球推
行者,因個性豪氣干雲,人稱"大將徐傍興"。)
吳恩文(二戰後遷台之廣東客家人,前東森新聞主播,節目主持
人與媒體顧問公司負責人)
鄭彩緞(客家美食製作家)
梁瓊白(客家美食烹飪家與美食作家)
邱寶郎(烹飪家、六福客棧行政主廚,曾主辦國宴)
廖重賓(科技研發者)
謝依旻:旅日19歲美少女棋士、目前擁有女流本因坊.女流名人.女
流最強等三大頭銜.苗栗市人.是日本職業棋壇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
子三冠王.而且是外國人。也是台灣女性棋士有史以來在日本成績
最好的一個。工作之餘的興趣為跳街舞。
葉永烜(德國國籍,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與太空科學研
究所教授。知名天文學家,卡西尼-惠更斯號計劃提出者。)
劉正彥(台灣大氣、太空科學家,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
究所教授,以研究電離層和地震的關係聞名。)
余淑美(分子生物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有「水稻教母」之譽
。)
黃森松(今日美濃社區報創辦人,國立政治大學傑出校友)
政治名人
宋美齡(一生跨越三個世紀的前中華民國第一夫人,對近代中國
歷史及中美關係影響深遠。祖籍海南客家人)
劉闊才(前立法院長)
吳伯雄(前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前桃園縣縣長、前台北市市長、
前內政部部長)
蘇貞昌(前台北縣長,屏東客家人)
林郁方(前任立法委員、二戰後來臺的客籍外省人)
黃玉振(現任客委會主任委員)
彭添富(現任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主任、前立法委員、前行政
院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吳志揚(前任桃園縣長,吳伯雄之子)
吳志剛(現任臺北市議員,吳伯雄之子)
蔡英文 (2016年當選為總統,祖父為客家人, 祖母為排灣族原住民,
父親為屏東楓港福佬客)
邱議瑩(現任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副主任
委員,屏東客家人),有政壇漂亮寶貝之稱
謝在全(現任中華民國大法官)
呂學樟(現任立法委員)
徐中雄(現任立法委員)
徐耀昌(現任苗栗縣長)
邱鏡淳(現任新竹縣長)
李永得(現任客委會主任委員)
范光群(前客委會主任委員)
羅文嘉(前客委會主任委員、前立法委員)
葉菊蘭(前客委會主任委員、前交通部長、前行政院副院長、前
代理高雄市長、前立法委員)
范振宗(前新竹縣長、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許信良(前桃園縣長、前民進黨主席)
陳庚金(前台中縣長、前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長,東勢客家人)
高英茂(前外交部次長)
劉泰英(前中華開發公司董事長、前中國國民黨投管會主委,外
號「國民黨大掌櫃」)
黃國書(前立法院長)
余俊賢(前監察院長)
鍾榮吉(前立法院副院長,前親民黨秘書長,美濃人)
鍾紹和(前立法委員,鍾榮吉姪兒)
王昇 (政治作戰學校(政工幹部學校,今國防大學政戰學院)訓
導處長、二戰後來臺的客籍外省人)
魏廷朝
傅學鵬 (前苗栗縣長)
陳進興 (前新竹縣長)
鄭永金 (前新竹縣長,客家化鶴佬人,鄭用錫後人)
林政則 (前新竹市長)
林光華 (前新竹縣長、台灣省主席)
林豐喜 (前立法委員,東勢客家人)
李應元 (前總統府秘書長,雲林崙背客家人))
李慶平 (中廣經理)
管碧玲 ( 現任立法委員, 老家台中市東勢區客家人 )
侯彩雲 (中常委)
張福興 (前花蓮縣長)
夏蒼進 (客家黨主任)
溫錦泉 (客家黨主席)
傅崐萁 (前立法委員,現任花連縣長,祖籍高雄美濃人)
演藝名人
慎芝 (本名邱雪梅,廣東梅縣人,為臺灣的歌曲作詞者、電視節
目主持人。臺灣電視公司歌唱節目《群星會》即為其所主持。)
朱陸豪(知名京劇武生,歌仔戲武生,歌仔戲導演,電視劇演員
)
羅大佑 (詞曲創作者、歌手、音樂人,祖籍廣東梅縣)
張小燕(主持人,二戰後來臺的客籍外省人)
狄威(本名塗吉龍,知名赴港武打巨星,屏東內埔客家人)
徐樂眉(演員兼導演)
康雷(本名李康雷,知名歌星,屏東內埔客家人,名人歌唱排行榜
全國總冠軍,其妻為張鴻,現為台灣客家演藝文化協會理事長,推動客
家文化與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曾超(演員,武術指導,製作人,本名曾昭進,屏東內埔客家人,演出電
影電視百部以上,客家電視台連續劇客家英雄製作人,台北市客家演
藝協會創會理事長)
葉佳修 (詞曲創作者、民歌手、音樂人,花蓮縣客家人,「外婆
的澎湖灣」即為其作品之一)
梅芳 藝名取自京劇名伶梅蘭芳。本名廖春梅,父母親分別是新竹
縣峨嵋鄉及苗栗縣造橋鄉客家人,因父親工作關係,從小在南投
縣竹山、草屯兩鎮成長,因此成了福佬客。國閩客三聲帶資深演
員,最讓人熟知的角色為《星星知我心》中的客家婆婆。
林展逸(客語歌手、音樂家、『客家本色』原唱者,素有『客家
國歌』之稱)本名林淵源,台灣苗栗縣頭份人,2010由客家後生
歌手羅偉倫及委託廣播節目主持人美芳在客家電視、大漢之音廣
播電臺發表靚靚阿妹、客家母親河、牛欄肚該棚戲、為生命來歌
唱、雞卵嬤咯咯咯、客家土樓、再次纏綿、人間神仙夢、重生、
桃花過渡交情歌、賣雜細、歡喜過新年、心悠悠情悠悠、桐舟共
渡客家情...等歌曲,同時部分作品也將參加新竹縣政府新曲唱來響
連天-2010年新竹縣客家新曲獎
林怡萍(客語歌手(珍安)、『伯公伯婆』童謠專輯原唱者
(1989年出版),此專輯已被納入客家母語教材)台灣苗栗縣頭
份鎮人
林怡涵(客語歌手(林涵)、『伯公伯婆』童謠專輯原唱者
(1989年出版),此專輯已被納入客家母語教材)苗栗縣頭份鎮
人
謝宇威(客語創作歌手)
湯運煥(東東)(客語流行音樂創作歌手(獲得「第16屆金曲獎最佳
客語演唱人獎」)、電視節目與各種活動主持人、電視劇演員、
演唱會音樂總監、各種歌唱比賽評審、各種歌曲教唱活動講師)
李一凡(客語創作歌手,目前為客家電視新聞主播兼專題文字記
者)
顏志文(客語創作歌手)
劉劭希(客語創作歌手)台中縣東勢人
林玉紫 (女演員)
林生祥(客語創作歌手)
羅國禮(客語創作歌手)
朱龍縣(客語創作歌手)
劉榮昌(客家音樂創作歌手)
陳雙(客語歌手)
唐銘良(客語創作歌手)
邱晨 (詞曲創作者、歌手、音樂人、社運人士、台中東勢區人,
丘丘合唱團的團長,「就在今夜」為其成名曲)
楊峻榮 (詞曲創作者、民歌手、音樂人、苗栗縣客家人,「情書
團」即為其作品之一)
江美琪(歌手)
黃連煜(歌手,曾與陳昇組新寶島康樂隊)
羅時豐(歌手)
陳盈潔(歌手)
澎澎(藝人,常與廖峻(本名:廖清源)搭檔)本名邱美翠,父
親是新竹縣北埔鄉客家人,母親是日本人。
葉青(本名葉秋雲,與楊麗花齊名。電視歌仔戲演員。外婆是苗
栗縣平埔族原住民,外公則是從廣東到台灣討生活的漢人)
蘇有朋(前小虎隊成員)
劉瑞琪(演員,與孫越合演《搭錯車》一片而成名,主題曲為蘇
芮唱紅的「酒矸仔倘買無」)新竹縣竹東鎮客家人
鄧志鴻(劇團演員,原野三重唱團員)
鄧志浩(劇團演員)
張靜懿(早期少女團體紅唇族歌手之一)
鍾昀呈(藝名小鍾,歌手,前咻比嘟嘩成員,現為節目主持人)
安以葳(本名詹蕙純,苗栗縣公館鄉客家人,與張辰瑀(本名張
雅君)組成歌唱團體芭比)
廖家儀(藝人,前環球小姐中華小姐代表)母親是花蓮客家人
陳建州(又稱黑人,主持人,亦是二戰後來臺的客籍外省人)
胡自雄(藝名胡瓜,主持人,父親是江蘇人,母客家人,對外常
自稱客家人)
郎祖筠(客家電視台節目主持人,父親是滿州旗人,母客家人,
自稱漢族客家人成份較多)
曾國城(主持人,屏東內埔客家人)
林曉培(歌手)
黃小禎(歌手)
范植偉(演員)
溫昇豪(演員)電影《1895》,客家電視台連續劇《大將徐傍興
》的男主角
張馨月(演員、主持人)
王心凌(父親是山東人,母親是客家人,歌手、演員)
鍾欣怡(廣告演員、藝人)祖籍苗栗公館
詹芸(模特兒(曾是雜誌、電視廣告模特兒)、歌手(發行過國
語專輯《你讓我看見執著》)、主持人)
張善為(節目主持人,前兒童節目主持,又稱「黑皮哥哥」)
侯昌明(藝人)
戴士堯(藝人)
曾心梅(本名曾小萍,閩南語歌手)
彭佳慧(歌手)
彭莉(本名彭秀琴,歌手)
方岑(本名林芳岑,演員。曾以《我們這一班》中的「季老師」
一角紅遍一時。)
陳嘉樺(又稱Ella,女子團體S.H.E.成員之一)屏東縣麟洛鄉客家
人
田馥甄(又稱Hebe,女子團體S.H.E.成員之一)新竹縣新豐鄉客家
人
陳若萍(電視劇演員、電視節目主持人)
陳喬恩(命中注定我愛你演員、藝人)新竹縣新埔鎮客家人
廖洋震(台灣藝人(言承旭)F4成員之一)
羅瑤(藝人)
謝瓊煖(藝人)
陳靖婕(藝人)
張書偉(Energy團員)
黃玉榮(183club團員)
許仁傑(星光幫)
孔鏘(本名莊仁博,知名電視節目音樂人)
徐筱寧(客語歌手)
徐千舜(客語歌手)
雷洪(本名宋國榮,多部知名閩南語本土劇男演員,苗栗縣出身
客家人。金鐘獎最佳男演員)
邱澤(藝人)
張富(知名電視節目製作人)
范姜峻宏(拷秋勤客語主唱)
吳勇濱(歌手,星光二班出身,外號思樂濱)桃園市中壢區客家
人
吳政迪:桃園龍潭客家人,男演員
陳庭妮(國語偶像劇演員,台中縣東勢客家人)
鄭如儀(歌手)
瑤瑤(藝人):桃園新屋客家人
Apple(藝人):瑤瑤的姐姐
鍾其翰:<作客他鄉>的主持人之一
企業、工商界、經濟名人
吳仁春(企業家、萬家香醬油董事長,"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詞
,帶動中秋烤肉的風潮與烤肉經濟)
林榮顯(企業家、日勝生建設董事長,美濃客家人)
趙爾文(企業家、爾文基金會董事長,苗栗客家人)
曾慶豐(企業家、西湖渡假村董事長,美濃客家人)
徐鴻煥(企業家、飛狼露營旅遊用品董事長,新竹湖口客家人)
謝森中 前中央銀行總裁
徐達文 前台鐵總經理
彭淮南(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
張盛和(現任中華民國財政部部長,高雄美濃鎮人。)
體育名人
吳明捷 (日本時代嘉義農林學校野球隊投手)
朱木炎(奧運跆拳金牌)有台灣戰神之稱,獲得台灣第一塊男子奧
運金牌,先祖苗栗人,曾祖父移居彰化竹塘,父親移居桃園平鎮.
謝淑薇 ( 著名網球選手, 新竹縣橫山鄉人 )
詹詠然(著名網球選手, 台中縣東勢鎮人)
詹皓晴 ( 著名網球選手, 詹詠然的妹妹 )
徐生明(前中華隊、現興農牛隊總教練,美濃人)
李瑞麟(前時報鷹隊總教練、徐生明的恩師)
郭李建夫(前奧運國手,知名旅日投手)
曾紀恩(前兄弟象隊總教練,內埔客家人)
曾貴章(前時報鷹隊球員,前中華職棒新人王、安打王、打擊王
,美濃人)
曾翊誠(前中華隊國手,現任統一獅棒球隊球員,新竹客家人)
羅國璋(前奧運國手,現任統一獅棒球隊教練,新竹客家人)
徐展元(知名棒球主播,徐生明的姪子)
軍事名人
湯曜明(中華民國一級上將,前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及獲得青天
白日勳章的第一人,臺中市霧峰區人,第一位臺籍國防部長,第
四位臺籍上將。)
黃鎮球(1898年5月28日~1979年7月5日)號劍靈,陸軍一級上將
,廣東梅縣寶坑人。湖北第二預備學校、保定軍官學校第六期步
兵科畢業。 1929年赴德國研習防空學。 1933年回國籌建防空學校
。 1934年就任校長暨防空委員會副主席。赴台後,於1950年再度
出任「聯合勤務總司令」。 1954年後調任「國防部副部長」。
1955年轉任「總統府參軍長」。 1962年改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
員會」副主席,當選國民黨八屆中央委員,後為中央評議委員,
「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晚年兼任香港崇正總會顧問。
1979年卒於台北。著有《防空講話》、 《防空十二年》等。
港澳
李惠堂(足球明星)
曾憲梓 (實業家)祖籍廣東梅縣.
丘成桐(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
黎明(藝人)
張國榮(原名張發宗,英文名Leslie,歌手、演員)
鍾漢良(藝人)
鍾楚紅(藝人)
曾華倩(藝人)
萬梓良(藝人)
陳小春(藝人)
葉德嫻(藝人)
成奎安(藝人)
鄧麗欣(藝人)
陳智燊(藝人)
楊思琦(藝人)
徐子珊(藝人)
官恩娜(藝人)
張美妮(藝人)
劉玉翠(藝人)
葉麗儀(藝人)
羅莽(藝人)
張德蘭(藝人)
謝寧 (香港演員)(藝人)
王凱韋(藝人)
曾航生(藝人)
白健恩(藝人)
鄧英敏(藝人)
鄧上文(藝人)
羅天宇(藝人)
鄧佩儀(藝人)
江明輝(藝人)
周志文(藝人) (藝人)
周志康(藝人)
曾志偉(藝人)
李珊珊 (香港藝員)(藝人)
李麗珍(接受FHM專訪時,表示父母都是印尼客家華僑,祖籍為
廣東省梅縣)
曾憲梓(金利來董事長)
田家炳(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1982年捐款12億人民幣設
立田家炳基金會)
羅桂祥(維他奶集團創辦人、前董事長)
姚美良(南源永芳有限公司創辦人、前董事長)
鄒錫昌(香港昌盛集團董事長)
梁亮勝(絲寶集團董事長)
朱孟依(合生創展集團董事長)
黃華(南方國際集團董事長)
陳偉東(萬基集團董事長)
中國大陸
以下名單包括清朝末年、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之
人物。
政治
陳丕顯(前上海市市委書記,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老
革命家,福建省上杭縣南陽鎮人)
蕭揚(中國最高法院院長,廣東河源客家人)
葉劍英(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總教官、前中國共產黨中央副
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防部長、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
帥、中國十大元帥廣東梅州籍客家人)
鄒魯(國民革命家,國民黨右派領袖)
謝非 (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楊成武 (前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鼎丞 (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蕭華 (前全國政協副主席)
劉復之 (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萬慶良(原廣州市委書記)
軍事[編輯]
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四川客家人,在他的作品《回憶我
的母親》里提到)
薛岳(保定軍校第六期肄業學生、抗日名將、原國民政府廣東省
省主席、國民政府陸軍一級上將)
賴名湯(中華民國一級上將,前參謀總長。)
謝晉元(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生、國民政府軍抗日名將、淞滬會戰
以團附之職領八佰壯士死守四行倉庫而振奮抗日士氣)
羅策群(保定軍校第六期學生、國民政府軍抗日殉國名將、南京
保衛戰時突圍中彈殉國)
鄒洪(國民政府第一位台籍上將,二戰期間與黃國書為國民政府
兩大台籍將領)
黃國書(國民政府軍台籍中將,二戰期間與鄒洪為國民政府兩大
台籍將領,後曾任中華民國立法院長)
張立群(日本士官軍校畢業、國民政府軍將領,曾參與長沙會戰
抗日)
劉亞樓(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
黃琪翔(抗日將領)
張發奎(淞滬會戰抗日將軍,客家人組織「崇正總會」會長)
彭嘉衡(飛虎隊成員)
葉選平(葉劍英元帥之子,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
會副主席。)
曾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人)
葉挺(北伐名將,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
,新四軍軍長。)
古大存(原名古永鑫。廣東五華人。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廣東
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人之一。)
羅卓英(廣東大埔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曾任遠征軍第
司令官,著有詩集《呼江吸海樓》。)
黃延禎(廣東蕉嶺縣人,追授國民革命陸軍上將。曾任第4戰區第
12集團軍總司令部副官長,總部辦公廳主任兼總部副官處處長,
翁源南浦軍官補充訓練團教育長等職。)
文化學術
陳寅恪,著名史學家、語言學家,祖籍江西修水縣的懷遠籍客家
人
王力,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廣西博白客家人
李金髮(雕塑家,印象派詩歌開山鼻祖)
盧嘉錫(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國豪(橋樑專家,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榮譽校
長)
羅香林(客家歷史文化學之父)
鍾敬文(詩人,民俗學家、民間文學大師、現代散文作家)
張資平(作家,中國現代言情小說的開山祖)
蒲風(詩人)
黃藥眠(作家,文藝理論家)
林風眠(現代畫大師,「中西融合」倡導者、開拓者和最重要的
代表人物,當代美術教育創始人之一,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
領袖)
碧野(作家)
李辛生(1926年—2002年,廣東河源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辯證唯物
主義哲學家,中蘇意識形態論戰時提出「辯證否定之否定」,曾
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
陳春聲(歷史學者),1982年於中山大學歷史系畢業,1989年於廈門
大學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廣東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
生導師、副校長。祖籍廣東省揭西縣客家人,生於廣東省澄海縣
。
科技[編輯]
謝世源(專業技術人員)
丘成桐(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
張其彬(生於廣東河源,中華人民共和國飛彈專家和衛星發射專
家)
體育[編輯]
李惠堂(亞洲球王)
葉喬波(世界速滑冠軍)
何雯娜(2008年北京奧運會蹦床女子個人賽冠軍)
黃健翔(體育評論員)
林丹(羽毛球)
演藝
吳德鈺(歌唱家)
盧小娟(網絡紅人客家仙子,福建土樓代言人)
劉惜君(女歌手)
譚傑希(藝人)
董貞(歌手、自由音樂人)
商界
張弼士(張裕葡萄酒公司創辦人)
葉華能(寶麗華集團總裁)
繆壽良(深圳富源集團董事長)
李彬蘭(新一佳超級市場總經理)
吳炯聲(深圳西湖集團董事長)
黃賢成(廣州賢成集團董事長)
李貴輝(廣州綠丹蘭集團董事長)
李東生(TCL集團董事長)
楊偉光(原中央電視台台長)
李河君(漢能控股集團董事長)
馬來西亞
政治
楊國斯(砂勞越人民聯合黨前黨魁,1921-2001)
王保尼(第一任檳州首席部長)
陳華貴(砂勞越人民聯合黨國會議員)
李景勝(砂勞越人民聯合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楊昆賢(砂勞越人民聯合黨國會議員)
劉鎮東(民主行動黨升旗山國會議員)
郭素沁(雪州行政議員,民主行動黨士布爹區國會議員)
曹冠友(民主行動黨丹絨國會議員)
歐陽捍華(雪州行政議員,民主行動黨斯里肯邦安州議員)
劉天球(雪州行政議員,民主行動黨班達馬蘭州議員)
葉金來(砂勞越人民聯合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楊莉(砂勞越人民聯合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曹智雄(吉打州亞羅士打區國會議員)
黃思華(前副財政部長,前森美蘭州亞沙區國會議員)
魏家祥(國會議員兼馬華公會青年團總秘書)
章家傑(前沙巴州首席部長)
楊德利(前沙巴州首席部長)
謝寬泰(前副新聞部長)
韓春錦(教育部副部長)
胡亞橋(副國內事務部副部長)
廖中萊(衛生部長)
吳立洋(國際貿工部副部長)
丘思東(前霹靂州金寶區國會議員)
張健仁(民主行動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溫利山(民主行動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楊薇諱(民主行動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薛華東(人聯黨青年團總團長)
賴耀松(砂拉越美里市長)
彭大男(人聯黨首席部長政治秘書)
古佛保(人聯黨首席部長政治秘書)
羅克強(砂拉越巴達旺市議會主席)
社會名人
謝富年(SUNWAY LAGOON創辦人)
鍾正山(藝術教育家、美術家)
李偉成(砂勞越客屬公會會長)
張雲青(砂勞越客屬公會秘書長)
房佛強(砂勞越客屬公會青年團團長)
演藝
邱清雲(歌手)
鍾盛忠(歌手)
鍾曉玉(歌手)
張少林(歌手)
謝玲玲(歌手)
光良 (歌手)
品冠 (歌手)
李佳薇 (歌手) (歌手)
巫啟賢(歌手)
戴佩妮(歌手)
曹格 (歌手)
張智成(歌手)
陳奇 Rambo Chin(演員)
文藝
張誠忠(沙巴崇正中學華樂團指揮)
鍾怡雯(馬華旅臺散文家、臺灣元智大學中語系副教授)
楊曼生,馬來西亞「水彩之父"
新加坡
李光耀(新加坡已故前總理、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前黨魁、新加坡
前內閣資政)
李顯龍(李光耀長子,現任新加坡總理)
李顯揚(李光耀次子,曾任新加坡國營企業淡馬錫控股旗下公司
、星國最大電信集團:新加坡電信總裁兼首席CEO)
李瑋玲(李光耀女兒,現任新加坡國立腦神經醫學院院長)
范文芳(新加坡藝人)
陳靚瑄(新加坡藝人)
何耀珊 (新加坡歌手)
李偉菘 (新加坡音樂家)
游宏釗(新加坡口琴家)
胡賜道(新加坡前政治家。曾於1985年至2001年間出任財政部長。
退出政壇後,出任地產發展公司嘉德置地的主席至今。)
泰國
他信·西那瓦(丘達新,泰國前總理,泰愛泰黨的創立人。)
英拉·西那瓦(丘英樂,泰國前總理,為泰黨領袖,他信之妹。)
阿披實·威差奇瓦(泰國前總理,姓袁氏。泰國民主黨主席。)
伍捷仆(泰華農民銀行創辦人)
楊志玲(北京同仁堂(泰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其他地區
柯拉蓉(前菲律賓女總統,1986年菲律賓二月革命,柯拉蓉取代
馬可仕,由一名家庭主婦一躍而為一國之主的總統。在任期結束
後,曾經前往福建祖先之地掃墓祭祖,表示自己是「客家人」。
)
鍾亞瑟(前蓋亞那總統)
胡文虎、胡文豹(實業家)
素帕差(原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
張榕軒 (著名華僑實業家)
鍾萬勰 (印尼) (印尼雅加達行政長官)
彭雲鵬(巴里多太平洋集團創辦人、董事長)
潮州名人
唐宋潮州八賢 趙德:海陽(今潮安人),唐代宗大曆十三年(778
年)戊午科進士,授推官,助韓愈在潮辦教育。
王大寶:海陽(今潮安人),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戊甲
正奏第一甲第二名,官禮部尚書。支持抗金名將張浚北伐,彈劾
抗金敗將汪澈,致力穩住抗金局勢。宋史有其傳。
許申:潮陽人,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進士,曾任韶州、吉
州、柳州、建州等地知府
張夔:海陽縣隆眼城都(今屬澄海區蓮華鎮)人,宋徽宗政和八
年(1118年)戊戌正奏第四甲進士,官廉州判官,新州知府
劉允:海陽(今潮安人),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丁醜正奏
第三甲進士,歷任循州(今龍川)戶曹、程鄉(今梅縣)知縣、化州知
州。體恤民苦,減免賦稅,革除弊政。
林巽:海陽(今潮安人),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丁卯正奏
第二甲進士。
盧侗:海陽(今潮安人),宋仁宗(1053年)癸已特奏進士,歷
任宋朝善縣主簿、國子監直講、柳州知州、循州知州、太子中舍
。
吳復古:海陽人(今汕頭市龍湖區人),字子野,布衣怪才,因
其父去世後徙至揭陽縣,故常被誤認為揭陽人。
明戊辰八賢指的是明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同榜登第的8位
潮州府進士(時程鄉縣屬潮州府)。八進士在潮州太平路廣源街
口獻建盛世元凱坊。
辜朝薦:海陽(今潮安人),明亡後投靠鄭成功,積極反清。
郭之奇:揭陽人,南明為君國而犧牲的最後一個重臣。
黃奇遇:揭陽人,官翰林編修,累官禮、兵二部尚書。
宋兆禴:揭陽人,揭陽人,官仁和縣令
李士淳:程鄉人,官曲沃翼城縣令,考選翰林院編修,累官吏部
侍郎。
梁應龍:饒平人,官福建參議。
楊任斯:饒平人,官沁水縣令。
陳所獻:普寧人,官保定府推官。
其他
吳碭:東漢揭陽人,安成郡郡長。
劉昉(約1080年--1150年):宋海陽人(今潮安人),先賢劉允的
長子,官至龍圖閣學士,嶺南兒科創始人,著有嶺南第一部兒科
醫書《幼幼新書》。
鄭南升():南宋潮陽人,理學家,朱熹弟子
郭叔雲():南宋揭陽人,理學家,朱熹弟子
姚宏中(約1181—1209年):南宋海陽人(今屬潮安縣龍硝人),
南宋探花。
馬發:南宋海陽人,馬發守潮州抗元至死。
陳夢龍:南宋潮陽人,抗元至死。
李齡(1406年―1469年):潮陽棉城人,明按察使司僉事,當時重
修白鹿洞書院,並親自講學
薛侃(1486年-1545年):明揭陽縣龍溪都(今屬潮安縣庵埠鎮薛
隴鄉)人,世稱“中離先生”,明大儒。明史有其傳。
翁萬達(1498年-1552年):明揭陽人,兵部尚書,著名軍事家。
明史有其傳
陳一松(1498年—1582年):明海陽(今潮安東鳳)人,工部左侍
郎,督修皇陵加俸服一級。
林大欽(1512年-1545年):潮安人,明狀元。
蕭端蒙(1521年-1554年):潮陽縣廓都人(今棉城人),明大理
寺卿,曆山東道禦史、巡按貴州、浙江道禦史、巡按江西。
林大春(1523年-1588年):明潮陽人,浙江提學僉事,後晉升提
學副使,又奉詔預修世廟實錄,著浙江人物列傳,為吳越人士所
景仰。
周光鎬(1536年-1616年):潮陽黃隴都峽山人(今屬潮南峽山桃
溪)人,明陝西按察使,平寧夏之亂平定,次年晉都蔡院右僉都
禦史,任寧夏巡撫。
唐伯元(1540年-1597年):明澄海人,《明史·儒林傳》稱讚其
為“嶺海士大夫儀錶”
林熙春(1552年—1631年):明海陽(今潮安庵埠)人,戶部左侍
郎,逝世後被追贈尚書,賜諡號文宣
黃錦(1572年-1654年):明饒平人,崇禎禮部尚書。
吳六奇(1607年-1665年):豐順豐良人,康熙年總兵官左都督、
少師兼太子太師。御賜一品典式營造。
羅萬傑(1613—1680年):明揭陽人(今豐順人),吏部員外郎
林德鏞(1675年—1722年):清揭陽人,武狀元
鄭之僑(1707年-1784):清潮陽人,湖廣安襄鄖兵備道
鄭大進(1709年—1782年):清揭陽人,直隸總督。
黃仁勇(1762年—1817年):清海陽(今潮安)人,武狀元
羅大綱(1804年—1855年):揭陽人,太平天國大將
黃武賢(1821-1898):清潮陽直浦都廈林(今屬關埠鎮)人,雲南提
督
丁日昌(1823年-1882年):豐順湯坑人,中國清末洋務運動的愛
國革新家、又系中國清末四大藏書家之一。
方耀(1833年-1891年):清普甯洪陽西村人,廣東水師提督。
文化學術教育媒體中國大陸
曾習經
曾習經(1867-1926):揭西棉湖人,嶺南大詩人
溫廷敬(1869-1954):大埔人,學者文獻學家,在整理潮州文獻方面
其付出很多心血!
吳貫因(1879-1935):澄海人,史學家、語言學家、民主主義者。多
所大學教授,擔任過華北大學校長。
黃際遇(1885-1945):澄海人,學貫中西,曾任多少大學院長,並擔
任過河南中山大學校長。
翁輝東(1885-1965):潮安人,編寫潮州鄉土歷史、地理、文化教科
書第一人。
張競生(1888-1970):饒平人,哲學博士,性學博士,文妖。
杜國庠(1888-1961):澄海人,哲學家,主要代表作《中國思想通史
》。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和中國科學院廣
州分院院長。
張競生
許心影:澄海人,女詩人。
徐淑希(1892.4.3-1982.1.14.):饒平人,中國近代史學家,國家
法學家,中華民國外交官。
許地山(1893-1941):揭陽人,作家。
郭任遠(1898-1970.8.14):潮陽銅盂人,原復旦大學代理校長、浙江
大學校長,中國心理學開拓人。
溫源寧(1899-1984):陸豐人,民國學者、外交官。
鄭壽麟(1900.3.1-1990):潮陽人,學者,中國最早的德國研究專家
。
鄭麐:潮陽人,中國政治學開創者之一,精研古代歷史哲學、英
譯先秦古籍。國內被人遺忘的精研古代歷史哲學、英譯先秦古籍
的學者。
楊邨人(1901-1955):潮安人,被歷史遺忘的"第三種人"。
徐淑希
洪靈菲(1901-1903):潮安人,左聯作家。
陳靈犀(1902—1983):廣東潮陽人,評彈作家,報人。
詹安泰(1902-1967):饒平人,嶺南詞宗。
戴平萬(1903-1945):潮安人,左聯作家
柯柏年(1904-1985):潮安人,中共早期黨員之一,馬克思主義著作
翻譯家。
許滌新(1906-1988):揭西棉湖人,政治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
副院長兼經濟研究所所長,並擔任過汕頭大學首任校長。
馮鏗(1907.10.10-1937.2.7):潮安人,左聯五烈士之一。
黃天鵬(1909-1982):普寧人,中國新聞學開拓者
唐瑜(1912-):潮陽人,報人,作家,二流堂堂主。
郭任遠
梅益(1913-2003):潮安人,翻譯家,主要翻譯代表作《鋼鐵是怎樣
煉成的》。
林柷敔(1915-1975),潮陽人,作家,學者,報人。
薛汕(1915-1999):潮安人,作家。
碧野(1916-2008):大埔人,作家。
秦牧(1919-1992):澄海人,散文大家。
蕭灼基(1933.12.4-):潮陽棉城人,經濟學家,北大教授。
方漢奇(1926.12):普甯人,新聞史學家,人大教授。
林文益(1930.12-1997.12.30):汕頭人,中國大陸商業經濟學的奠
基人,原人大教授
詹伯慧(1931.7.10):饒平人,詹安泰之子,語言學家
饒芃子(1935-):潮州人,著名文藝理論家。2006年被《人民
畫報》選為“中國20世紀125個有影響的女性”之一。
李新魁(1935.10-1997.9):澄海人,著名語言學家
洪子誠(1939.4-):揭陽人,學者,北大教授。
郭啟宏(1940-):潮安人,劇作家
陳平原(1954):潮安人,學者,北大教授。
趙汀陽(1961-):汕頭人,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
員。
陳雨露(1966—):汕頭人,出生于河南,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
融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美國艾森豪基金高級訪
問學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荷蘭提爾堡
大學高級訪問學者。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2011年11月23日調
任中國人民大學任校長。兼任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中國金
融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
香港
饒宗頤:潮州人,漢學家,大紫荊勳賢。
劉遵義:潮陽谷饒鎮新陂人,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臺灣中央研究
院院士。
黃麗松:揭陽人,原新加坡南洋大學、香港大學校長。
蔡瀾:潮州人,電影製片人、作家、食家。
林行止:澄海人,香港作家、報人。
哈公:一說泉州人,香港作家、報人。
臺灣
司馬翎:揭陽人,父親為19路軍將領吳履遜,武俠小說家.
趙秋農:潮南仙城鎮仙門城人,畫家,師從劉海粟。
非馬(1936-):潮陽人,原名馬為義,詩人。
新加坡
劉英舜:汕頭人,新加坡義安學院首任院長。
蓉子:潮安人,原名李賽容,曾任新加坡作家協會副會長。
馬來西亞
蕭遙天: (1913-1990), 潮陽市棉城鎮人, 曾任馬來西亞聯邦教育部課
程委員、馬來西亞師範學院講師,創辦與任教檳光學院,主編《
教與學》月刊,以及編寫教科、考試指導書。先後三次舉辦馬來
西亞全國 小說創作賽。1982年在泰國曼谷參加國際潮團第二屆聯
誼會會議。1987年在北京出版《中國人名的研究》。從70年代起先
後在東南亞30多個城市舉辦詩 文書畫展。
泰國
司馬攻:潮南成田人,原名馬君楚,泰國華文作家協會會長
夢莉:澄海人,原名徐愛珍,連任泰華作協四屆副會長。現任中
國文聯《四海》雜誌編委、暨南大學出版社編委、暨南大學台港
海外華文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鄭若瑟:潮南隴田鎮人,筆名清鑼,泰籍華人微型小說作家。
子帆:潮陽人,泰國著名詩人、作家,原名鄭鏗豪,出生于泰國
泰南宋卡府,是泰國著名作家夢淩的丈夫。
書畫雕刻舞蹈中國大陸
孫裴谷:揭陽人,嶺東畫派先驅。
劉昌潮:揭東人,嶺東畫派宗師之一。
範昌幹:揭陽人,嶺東畫派代表人物。
林天均:揭陽人,嶺東畫派代表人物。
王蘭若:揭陽人,嶺東畫派代表人物。
佃介眉:潮州人,嶺東畫派代表人物。
賴少其:普甯人,曾任安徽省政協主席,中國書協名譽理事,中
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及安徽大學,汕頭大學名譽教授等職。
黃獨峰:揭陽人,中國美協會員,廣西美協主席。
楊之光:揭西人,廣州美院教授,嶺南美術專修學院院長,中國
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林墉:潮州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
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
鄭餐霞:潮陽人,原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
王璜生:揭陽人,原廣東美術館館長。
王鼎新:澄海人,嶺東著名教育家、書法家。
陳運彰:潮陽銅盂人,民國著名書法家。
陳大羽:潮陽人,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美術家
協會、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
許欽松:澄海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廣東畫院黨組書記、副院長
唐大禧:澄海人,廣州雕塑院名譽院長。雕塑創作在國內具有廣
泛影響。
陳翹:潮安人,國家一級編導,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廣東舞
蹈家協會副主席。
方土:惠來人,廣州畫院院長。
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大猷:潮陽和平下寨人
李國平(1910—1996):豐順人
蔡翹:揭陽縣新亨鎮仙美村(今屬揭東縣)人
楊遵儀:揭陽洋淇鄉寨內村(今屬揭東縣登崗鎮)人
陳運泰:潮陽銅盂人
侯祥麟:揭陽縣鳳江鎮(今屬揭西縣)人
林勵吾:潮陽人,汕頭長大
吳國雄:潮陽棉城人
林尊琪:潮陽人
王鐵冠:澄海人
鄭儒永:潮南成田鹽汀人,金融家鄭鐵如之女
周國治:潮南峽山人
郭慕孫:潮陽銅盂人,民國財政部中央造幣廠廠長郭承恩之子,
祖父郭信臣原上海灘潮幫富商。
曾毅:揭西五經富人
莊育智:饒平人,出生于潮安
鐘香崇:潮安人,出生於汕頭
陳小明:揭陽人
許寧生:澄海人,生於普甯,中山大學校長
彭實戈:海豐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予元:潮陽銅盂人
周福霖:潮南峽山人
佘畯南:潮陽人
唐希燦:潮陽人
范上達:潮陽人
黃旭華:揭東玉湖新寮人
吳佑壽:潮安楓溪人,出生于泰國
彭仕祿:海豐人
陳克復:海豐人
中央研究院院士
蔡翹:揭陽人
劉遵義:潮陽谷饒人,生於遵義
其他院士
孫大文 (Da-Wen Sun):潮安人,國際著名食品工程專家,英國皇家
機械工程師學會“食品工程師年度人物”(Food Engineer of the
Year Award)獲得者,英國皇家農業工程院院士
林垂宙:潮陽人,瑞典皇家工程院士、亞洲太平洋材科學院院士
、香港工程院院士。
林琿:揭陽魚湖江夏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劉昕:潮陽谷饒新陂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黃有光:祖籍惠來縣葵潭鎮兵營村,生於馬來西亞。他是經濟學
家,為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
科技界
林天驥:潮陽人,化學博士,民國時期改進了中國的安全火柴。
楊樹勳(1899一?):揭西人,化學博士,中國研究西藥第一人。
郭永基:潮陽人,清華大學電機系認為其為中國大陸電力系統可
靠性研究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
陳輝堂:潮陽人,自動控制專家,同濟大學相關部門認為其是中
國國大陸第一批自動控制專業的創始人之一。原同濟大學資訊與
控制研究所副所長
林超(1909-1991):揭陽魚湖江夏人,中國地理學開創者之一。
彭少麟:潮陽貴嶼鎮人,生態學家,現為中山大學生態與進化研
究所所長。
張明瑞:汕頭人,國際人工細胞之父。
林希之(1921-1969):汕頭人,原名應熙,吳曉波《跌盪一百年
》一書及多家媒體如《第一財經週刊》認為其為中國相紙之父。
吳澤光(1910-1946):潮陽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有關部門及《
廣東名人志》一書認為其紅軍無線電通訊工作的開創者之一。創
辦了無線電通訊學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歷任瓦窯堡通
訊學校校長、陝甘寧邊區通訊學校校長、延安三局通訊學校校長
、冀魯豫通訊分局局長等。
張朝漢(1912-2003):潮陽人,低能粒子加速器行業的專家,研
製了多個設備,填補中國大陸這一學科的空白。如1962年研製成
功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真空檢漏儀器,填補了大陸空白。
連銅淑:潮陽司馬浦大布人,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創建並發展了
中國大陸的棱鏡調整理論中的剛體運動學體系。著有《反射棱鏡
共軛理論》。
醫學界
郭迪:潮陽銅盂人,中國大陸兒童保健開拓者。
郭豐文(1917-):潮陽貴嶼鎮人,化學製藥專家和情報專家,《中
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認為其開創性地完成了多種磺胺類藥物、
維生素及多種製藥中間體的研究。
張宜俊(1936-):潮陽谷饒鎮人,國內首屈一指的肝病專家,廣
州空軍醫院肝病中心主任,文職軍銜少將。
軍政界中國大陸
翁照垣
吳子壽(1869-1940):潮陽河溪人,民主革命先驅。
許雪秋(1875-1912):潮安人,策劃嶺東黃岡起義。
黃緒虞(1887-1960):普甯洪陽雨堂人,原國民黨海軍少將。日
本海軍士官學校第2屆駕駛班畢業。
方書彪(1888-1955):惠來人前詹秀水裡人,保定軍校畢業,
1942年起任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軍需署中將總監。
翁照垣(1892-1972):惠來葵潭人,打響一·二八淞滬抗戰第一槍
。
劉侯武(1892-1975):潮陽谷饒新陂人,參加過黃花崗起義,曾
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
蕭吉珊(1893-1956):潮南峽山人,曾任國民黨中央執委,並兼
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黨務計畫委員會副主任、代主任。
陳克華(1895-1986):潮安人,原中華民國廣東第五區行政督察
專員兼少將保安司令
方萬方(1896-):惠來人,原中華民國軍政部工兵署少將副監
許世芳(1896-1969):潮安人,原中華民國第七戰區兵站總監部
衛生處少將處長
林鴻(1896-1949):潮陽人,原國民黨中校軍醫處長,1946年7月
31日授予少將軍醫監
徐光英(1898-1984):潮安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擔任指
揮部成員、南昌起義時擔任24師參謀長、廣州起義時擔任起義軍
總參謀長、後又參加百色起義,唯一參加過四次著名武裝起義的
中共早期高級將領。
鄭振文(1898-1963):潮陽人,哲學博士,民國首屆行政院政務
委員,青年黨中央委員會執委。
林賢察(1898-1967):澄海人,林仔肩內侄,曾任國民革命軍陸
軍第四軍59師117旅旅長,第四軍59師少將師長,參加北
伐,抗日戰爭中上海“八·一三”和台兒莊戰役,3次長沙大會戰
,1944年任第四軍代理中將軍長。
黃文田(1898-1958):潮安古巷孚中孚梓寨村人,1947年5月16日
任為海軍少將。曾領導抗日戰爭裡中日唯一的一次海戰。
吳履遜(1900-1974):揭陽曲溪人,黃埔陸軍速成學校第八期、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一期步兵科畢業。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是
十九路軍團長。1944年12月授陸軍少將。臺灣著名武俠小說司馬翎
是其兒子。
林作民(1900-1962):揭陽人,原黃埔軍校桂平分銷少將政治總
教官
鄧贊群(1901-1960):揭西人,原中華民國東北行轅少將參議
馬耐園(1903-1976):潮陽和平人,黃埔軍校三期,原第七戰區
連陽守備區司令。
郭漢庭(1904-):潮陽貴嶼山聯人,1938年武漢會戰中的空戰大
捷中表現出色,原國民政府濟南軍區司令官,1946年11月22日晉任
空軍上校(當時空軍軍階較陸軍高兩級,空軍上校相當於陸軍中
將)。
陳紹賢(1904-1985):惠來惠城鎮西聯村人,學者型政治家,曾
任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候補監察委員,中央立法委員。
蔡英元(1904-):揭西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2期畢業生,國民
黨政府軍中將。民國21年參加淞滬戰役,後參與台兒莊會戰等。
謝修璋(1907-2003):潮安人,原廣州綏靖公署少將參議兼政工
處副處長
吳輝生(1909-1985):惠來人,黃埔軍校第六期,國民革命軍陸
軍中將,1965年3月升任憲兵司令,1968年調任臺灣警備司令部副
總司令。現臺灣法務部調查局局長吳東明為其子。
肖亮開(1910-)潮安人,原中華民國聯勤總部運輸署少將處長
林典修(1916-):原臺灣第一軍團政治作戰部少將主任
蕭洪達(1918-2008):潮陽棉城人,原中紀委常委、副書記。
陳斯祿(1919-):澄海人,臺灣預備第一師少將師長
蕭明華(1922-1950):潮陽銅盂宅美人,中國最著名的紅色女諜
,她曾被謝冰瑩稱為“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林若(1924-):潮安人,原廣東省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
蔡誠(1927-2009):普甯大壩鎮白坑村人,原司法部部長。
張紀南(1957-):揭西河婆人,現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蔡延松(1931-):潮安東裡人,林業部原副部長
陶濤(1917-):潮陽和平鎮人,原名蕭如琴,原石油化學工業部
、化學工業部副部長
吳南生(1922-):潮陽關埠鎮上倉人,原廣東省委副書記,政協
主席。
朱良(1924-):峽山人,原名周志毅,,中共中央第十三屆中央
委員,中共對外聯絡部長。
許士傑(1920-1991):澄海人,原海南省省委書記,人大常委會
主任。
郭榮昌(1933-2008):潮陽棉城人,原廣東省委副書記,政協主
席。
盧瑞華(1938-):潮州人,原廣東省省長,省委副書記。
林樹森(1946-):汕頭人,貴州省省委副書記,省長。
蔡東士(1947-):潮陽銅盂人,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原廣東省省
委副書記。
劉志忠(1942-):潮南仙城深溪人,重慶市政協主席,原重慶市
市委副書記。
鄭惠強(1953-):潮陽人,學者型政治家,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
主任,民盟第九屆中央常委。
李卓彬(1961-):普甯人,學者型政治家,全國政協常委、致公
黨中央副主席。
郭豐民(1930-):潮陽銅缽盂人,原外交部西歐司司長,外交部港
澳事務辦公室主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首席代表。
柯華(1915-):普甯人,外交家,先後擔任外交部禮賓司、亞非
司司長,駐幾內亞大使,外交部非洲司司長,駐迦納大使,外交
部亞洲司司長,駐幾內亞、迦納、菲律賓、英國大使,國務院港
澳辦公室顧問。
姚念(1915-1969):潮南井都人,歷任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參贊,
中國駐印度孟買總領事,外交部外事局局長,中國駐突尼斯大使
。
紀立德(1933-):揭東縣魚湖鎮玉聯人,擔任過外交部駐美國紐
約總領事。
孔泉(1955-):祖籍普寧下架山鎮南城村,生於北京,其父是原
新華社東京分設社長孔邁。現任中國駐法國大使。
劉曉明(1956-):揭陽人,現任中國駐朝鮮大使。
巫志遠(1922-):普甯陂烏村人,外交部原駐外使館武官。
陳端(1927-):普甯流沙鬥文村人,外交部原駐模里西斯大使。
鐘瑞明:潮南區兩英鎮古厝鄉人,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參贊兼總領
事。
林致昌(1931-):揭西棉湖人,1984年被國務院任命為駐保加利
亞使館政務參贊。1988年調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任副主任。
王宋大(1935-):普寧人,中國致公黨副主席、全國人大華僑委
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陳德(1914-1983):潮安人,曾任山東省軍區政治委員,廣州軍
區顧問。1955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蕭穆(1929-):潮陽銅盂宅美人,原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1988
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張武展(1930-):揭西河婆人,曾任總參管理局副局長。1988年
晉升為少將軍銜。
李立成(1930-):揭西人,原廣西軍區副司令員。1988年9月被授
予少將軍銜。
劉桂楠(1933-):潮州人,原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88年9月
被授予少將軍銜。
趙資賢(1942-):潮南區仙城仙門城人,歷任廣東珠海警備區司
令員,廣東省軍區參謀長。1990年7月晉升為少將軍銜。
許仁道(1941-):普寧人,濟南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1990年7月
晉升海軍少將軍銜,1992年6月改空軍少將軍銜。
劉廷英(1938-):揭陽人,原湖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1991年6月
晉升為少將軍銜。
莊根南(1944-):潮陽人,原廣東省軍區副司令員。1994年7月晉
升為少將軍銜。
杜之明(1942-):澄海蓮下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太城技術部
高級工程師。1995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蔡家作(1941-):揭西坪上人,原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1995年
晉升為少將軍銜。
謝春光(1951-):揭陽人,原武警重慶市總隊總隊長。2003年晉
升為少將警銜。
孫漢波(1952-):揭陽人,廣東省軍區參謀長。2004年晉升為少
將軍銜。
林永青(1951-)惠來靖海人,現任海軍後勤部部長。海軍少將軍
銜。
李統厚(1945-):普甯南溪人,甘肅省軍區原政委。少將軍銜。
許金裕(1942-):揭東玉湖人,解放軍通信指揮學院院長。少將
軍銜。
吳子勇(1943-):汕頭人,軍事科學院軍制研究部副部長。少將
軍銜。
邱達雄(1943-):汕頭人,廣西軍區司令員。少將軍銜。
鄭大進():潮陽人,海南軍區副政治委員。少將軍銜。
林有秀():揭西人,廣州軍區裝備部副部長。少將軍銜。
鄭木明():饒平人,南方醫科大學校長。少將軍銜。
張汝成(1947-):潮陽區棉城鳳崗人,歷任香港駐軍政治委員,
廣州軍區副政委。2006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
黃漢標(1950-):揭東玉湖人,北京軍區副司令員,2007年晉升
為中將軍銜。
劉文傑(1944-):潮陽谷饒新陂(現谷饒鎮仙波居委)人,原國
家海關總署副署長。
李克農():揭西人,現任海關總署黨組副書記、副署長。
劉育長():潮陽人,交通銀行總行副行長,現上海潮汕聯誼會
會長。
馬慶雄(1927-):潮陽人,又名馬漢圭,出生于泰國,原中國國
際廣播電臺國際新聞部副主任和主任、副台長,廣播電視部副部
長,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是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華僑委員
會副主任。
許瑞生(1962—):汕頭人,廣東省副省長、廣州市政府副市長
。[1]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九屆廣東省政協常委,廣州
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
劉昆(1956—):廣東饒平人,廣東省副省長[1]?第十屆、十一屆
全國人大代表[2],第十屆、十一屆廣東省人大代表。
香港
陳毓祥:潮陽人,香港保釣運動領袖。
黃仁龍:香港律政司司長。
詹培忠:潮安人,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
梁劉柔芬:潮陽人,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
特別行政區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香港紡織界企業家。
李卓人:潮陽人,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工會香港職工會聯
盟秘書長。
劉炳章:潮安人,2000-2004年任立法會議員。
郭家麒:揭陽人,前香港立法會醫學界功能組別議員
許長青:普寧人,第一及第二屆香港立法會進出口界議員,港進
聯前副主席。
澳門
許世元:揭陽人,前澳門立法會議員,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
泰國
鄭信:又名鄭昭,是在泰國建立吞武裡王朝的澄海後裔。泰國名
字叫達信。
鑾披汶·頌堪:吳姓,泰國第3位總理
比裡·帕儂榮:澄海後裔,中文名陳嘉祥、陳璋茂,泰國第7位總理
鑾探隆:潮陽後裔,中文名鄭良淡,泰國第8位總理
差猜·春哈旺:澄海後裔,林姓,泰國第17位總理。1990年回澄海
東裡鎮掃墓。
阿南·班雅拉春:陳姓,泰國第18位總理
蘇欽達:泰國第19位總理
班漢·西巴阿差:潮陽後裔,中文名馬德祥,泰國第21位總理
差瓦立·永猜裕:泰國第22位總理
沙馬·順達衛:人稱李沙馬,泰國第25位總理
巴實·幹乍那越:澄海後裔,中文名許敦茂,曾任泰國國會主席,
國務院副總理,被稱為“泰國的基辛格”。
旺蒼·三詩:澄海後裔,中文名陳其文,泰國48屆國會主席。為故
鄉捐贈不少,在其祖居地澄海隆都鎮宅頭村有他捐贈的學校。
披猜·叻達軍:澄海後裔,中文名陳裕才,幾度出任泰國副總理。
1989年探望澄海東裡鎮並掃祭列位祖先。
針隆·西蒙:澄海後裔,中文名盧金河,曾任泰國副總理。1990年
,偕夫人、妹妹回故鄉澄海上華鎮冠山鄉探親、訪問,祭祖掃墓
。
素·參蒲塔:澄海後裔,中文名陳偉僑,1971年任彭世洛市市長,
並曾任國務院發言人,事業部秘書。
頌奇:澄海後裔,中文名曾漢光,曾任泰國副總理。2005年7月2日
,回澄海上華鎮渡頭村省親祭祖
林日光:原泰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
柬埔寨
謝辛:前柬埔寨王國參議院主席、人民黨主席、代首相
黃意:普甯洪陽人,柬埔寨王國前首相
呂來盛:柬埔寨新聞部長
新加坡
楊榮文:潮安人,新加坡外交部長
張志賢:饒平樟溪錫坑人,新加坡國防部長
姚照東:新加坡交通部長
李文獻:新加坡新聞、通訊及藝術部長
林文興:揭西錢坑人,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
林勳強: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長
林瑞生:潮陽人,新加坡環境發展部長
馬來西亞
馮鎮安:前馬來西亞人力資源部部長
蔡細曆:馬華署理總會長
林祥才:潮陽後裔,馬華副總會長拿督,旅遊部副部長
蔡銳明:前馬來西亞衛生部長
佘貴忠:馬華甲州秘書,馬華公會在麻六甲最資深的議員
古乃光:馬華甲州法律局主任
陳祖排: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總部總秘書、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
陳何遵:古晉市議會第一位民選主席,砂拉越州立法議會議長
法國
陳文雄:普寧大長隴人,巴黎十三區副區長,是巴黎首位華人副
區長。
加拿大
林思齊:出生香港,揭陽後裔,屬林子豐家族。前加拿大卑詩省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督,是加拿大首位華人省督
黃陳小萍:生於香港,潮南陳店文光人,溫哥華潮州會館副會長
,加拿大國會議員。
澳大利亞
林麗華,潮安人,越南出生,悉尼奧本市副市長
菲律賓
斐迪南·馬科斯:菲律賓獨裁者,潮州大海盜林鳳的後裔
臺灣
謝志偉(1955-):籍貫廣東汕頭市,臺灣學者、政治人物、政論
節目主持人,民主進步黨籍
納土納群島
張傑緒,潮州人,安波那島最早政權的建立者,首任國王。
工商界中國大陸
馬化騰:潮南成田家美家一人,廣東深圳騰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
行官。
黃光裕:潮陽銅盂鳳壺村人,祖籍西臚波美村,中國著名企業國
美電器的創始人,現任國美電器控股有限公司主席,2003年被列
入《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排行第27,2005年被中國《胡潤百
富》雜誌列為中國首富,2006年則排行第2。
陳文生:陸豐市甲子鎮人,廣東深圳市好日子酒店董事長
鐘聲堅:陸豐市東海鎮人,仁恒地產董事局主席
黃漢清:陸豐市甲子鎮人,深圳金田集團老總(深圳早期四大上
市公司之一)
彭建東:陸豐市甲子鎮人,深圳原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早
期四大上市公司之一)
朱孟依:豐順留隍人,合生創展老總。
黃茂如:惠來周田鎮前湖村人,深圳百貨業大王,茂業集團老總
。
周澤榮:潮南峽山人,僑鑫集團老總。
蔡東青:澄海人,廣東奧迪玩具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施少斌: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榮明:廣東普甯人,現任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
理。
劉紹喜:廣東汕頭澄海人,宜華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國芳:廣東潮汕人,林國芳先生現任深圳市富安娜家居用品股
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中國家紡行業協會副會長 廣
東省家紡行業協會名譽會長 北京服裝學院名譽教授等
張靜君,廣東省普寧人,中國互聯網的建設者和推動者,1998年
開辦了國內第一個免費電子郵箱系統、著名的163電子郵局
(163.net)。
陳凱旋,廣東普寧人,立白集團董事長,致公黨員,中山大學
EMBA研究生學歷。
李東生,廣東揭西縣人,TCL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張章筍,廣東澄海人,北京國瑞興業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
京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汕頭花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胡宜昌,廣東汕頭市潮陽人,新疆恒昌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
長兼總裁,同時還擔任新疆廣東商會的會長、自治區政協委員。
黃鴻明,廣東汕頭市潮陽人,廣東創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
經理
羅益洪,潮汕人,1972年在深圳當兵服役,1979年轉業參予康佳建
廠籌備,深圳建市以來第一位,也是當時唯一一位任全國黨代表
的企業家(十四大代表)、深圳市人大法工委員會委員,深圳市第一
屆十大傑出青年企業家之一。原全國電子行業協會副會長,原康
佳集團黨委書記、常務董事、常務副總經理兼華僑城經濟發展總
公司助理總裁,1993年12月底辭職,1994年7月創辦深圳市新浩投
資發展有限公司開業(下稱新浩),任董事長。
黃楚龍, 廣東普寧市東埔村人。深圳星河地產董事長。2002年
,開發星河·國際,在深圳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局年度綜合企業排名
中,名列第14位。
蔡廷祥,廣東潮州人,現任廣東長城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林輝勇,廣東潮汕人,北京永利多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
潮人商會常務副會長。
姚文琛,廣東潮陽人,現任上海姚記撲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上海市嘉定區政協委員、上海市嘉定區工商聯常務理事、上海潮
汕商會會長。
鄭南雁,廣東汕頭人,創辦7天連鎖酒店,任首席執行官(CEO)。
2009年11月20日 7天連鎖酒店登陸美國紐約交易所,成為紐交所首
家中國酒店企業
馬興田,廣東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張欽洲,廣東省潮陽市 ,高級工程師,一級建造師,現任裕通建
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省潮商會副會長、廣東省企業聯合
會、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理事,
泰國中華總商會會董。
吳開松,廣東潮陽,深圳東方明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深圳創世紀轉基因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潮汕商會會長
。
黃世再,廣東惠來縣,現擔任大中華國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
局主席,同時擔任世界華人基金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企業家協
會成員、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深圳市工業經濟聯合會副會長
。
香港
李嘉誠:潮州人,香港企業家,華人首富,香港首富,亞洲首富
,大紫荊勳賢。
張中耕(1907-):普寧人
湯秉達(1907-1996):饒平人,慈善家。
莊世平(1911-2007):普寧燎原鎮果隴村人,傑出愛國僑領。
鄭翼之(1911-):揭陽人,工業家、慈善家。
林百欣(1914-2005):潮陽棉城人,香港制衣業及地產商人,創
辦麗新集團,亞視永遠榮譽主席。
劉鑾雄(1951-):潮州人,香港商人,華人置業董事長,資產63億美
金。
陳偉南(1919-):潮安沙溪人,著名潮籍慈善家。
陳大河(1928):普寧人
林世鏗(1931-):惠來葵潭鎮玄武村人,慈善家,
林建名:潮陽棉城人,東方足球隊主席,林百欣的長子。
潘迪生:潮州人,香港商人,旗下業務包括鐘錶、百貨公司與著
名品牌時裝零售。
蔡志明:揭東新享鎮仙美村人,香港玩具大王。
蔡陳葆心:揭東炮臺人,香港證券商人,香港證券商協會副主席
及永遠名譽會長,前香港聯合交易所副主席,聯交所理事會成員
,中潤證券主席。
林建嶽:廣東潮陽人,香港商人,主力投資娛樂事業。1957年生
於香港。香港著名企業家林百欣次子。
楊受成:(1944年3月2日-),籍貫廣東潮州,香港企業家,香港
商人,現為英皇集團主席,
戴德豐:籍貫廣東普寧市,香港太平紳士、食品大王,,香港四
洲集團董事長;香港食品商會會長,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顧問、港
日糖果餅乾食品業促進商會會長、香港廣東社團總會會長、廣東
外商公會會長、香港廣東各級政協委員聯誼會首席會長、廣東外
商公會第五屆理事會主席、廣東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河北省人民
政府對外經濟合作顧問。
朱樹豪:祖籍廣東饒平,1950年出生於香港,多倫多大學榮譽法
學博士、香港太平紳士。現任香港駿豪集團主席、世界第一大觀
瀾湖高爾夫球會主席、香港上市的新昌營造集團主席、駿豪地產
集團有限公司主席、ISES亞洲有限公司主席、美國利達時國際集
團主席、美國使館套房酒店聯席主席等。
李澤楷:祖籍廣東潮州,香港富商李嘉誠次子,1989年從美國回
香港和黃任職,僅十年時間,便在事業上創造了輝煌,成為世人
矚目,有著“小超人”美名的香港第二大富商。
李澤钜:廣東省潮安縣人,香港出生。香港商人李嘉誠之長子,
李澤楷的哥哥,擔任長江基建主席。獲選時代雜誌“2003年度全
球商界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
蔡建生:海豐縣鹿境人,香港恒利投資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
馬介璋:廣東潮陽人,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香港達
成集團、佳甯娜集團董事局主席。
羅康瑞:廣東省普寧人,生於香港,現任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
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香港里安集團有限公司主席,香港
工商專業聯合會長,長江開發滬港促進會理事長,上海市榮譽市
民。
林雲鵬:廣東潮汕人,香港盈信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泰國總
商會副主席、世界華人聯合會副會長、加拿大溫哥華潮州商會榮
譽會長、亞太華商領袖、香港潮州商會名譽會長、全國工商聯執
委、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外商投資促進委員會會長等
鄭通亮:廣東潮汕人,香港聯邦集團董事長
泰國
Low Khiok Chiang
謝易初(1896-1983):澄海人
丁家駿(1909-1997):豐順人,被稱為泰國的石油鉅子
陳弼臣(1910-1988):潮陽峽山(今屬潮南峽山)人
謝慧如(1913—1996):潮安人
鄭午樓(1913-):潮陽沙隴(今屬潮南隴田)人
黃子明(1919-):普寧人
張錦程(1925-):普寧人
李智正(1926-):澄海人
胡玉麟(1926-):潮安人
鄭明如(1927-):豐順人,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泰國潮州會館
榮譽主席
吳宏豐(1931-):潮南臚崗鎮臚溪人
吳玉音(1932-):饒平人
廖漢渲:潮安人
陳有漢(1934-):潮陽峽山(今屬潮南峽山)人
謝國民(1939-):澄海人
蘇旭明(1944-):澄海人,現泰國華人首富。
李石成(1951-):潮南兩英鎮古溪人
新加坡
陳旭年(1827-1902):又名毓宜,海陽縣上莆都(今潮安縣彩塘鎮)
金砂鄉人
佘有進:澄海縣月浦村(今屬汕頭市金平區)人.
林義順:澄海人
連瀛洲:潮南司馬浦鎮大布人
董俊競:饒平人
馬來西亞
林連登(1867-1963):惠來人
鐘廷森:潮南兩英鎮新圩人,“馬來西亞鋼鐵大王”,馬來西亞
十大富豪之一。
張泗清:潮南臚崗鎮人
翁烈強:潮安人
林森桂:潮安人
劉玉波:潮安人
臺灣
陳少敏:祖籍廣東汕頭。中國蘭花協會副會長,中國寒蘭研究會
顧問,中國大陸台商國蘭聯誼會榮譽理事長,廣東省蘭花協會副
會長,日中蘭蕙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臺灣國蘭聯合總會首席顧
問,臺灣細葉蘭協會顧問,臺灣四季蘭協會顧問,政協廣東省汕
頭市委常委,廣東省澄海遠東國蘭有限公司董事長及日本全國寒
蘭聯合會顧問。
越南
郭琰(or郭潭?):潮安人,越南著名僑領。
法國
陳克威:普寧軍埠大長隴人,法國華人首富。
陳克光:普寧軍埠大長隴人,
澳大利亞
謝若穀:(1979~),祖籍潮州,出生於香港,澳大利亞前總理
陸克文的女婿
周光明:廣東普寧人,稱為悉尼的“亞洲食品大王”。
魏基成:祖籍揭陽市,傑出華人企業家,澳大利亞ABC紙業公司總
裁。澳大利亞紙業大王
演藝體育界中國大陸
鄭正秋(1888-1935):潮南成田鹽汀人,中國電影事業奠基人,影響
中國電影十人之一。
鄭正秋
蔡楚生(1906-1968.7.15):潮陽銅盂集星人,中國現實電影奠基
人,影響中國電影十人之一。
陳鏗然(1906-1958):潮州人,早期中國著名電影導演。
陳波兒:潮安人,早期中國著名演員
陳少奇:普寧人,大陸著名音樂人。
姚璿秋:澄海人,著名潮劇演員
洪妙:澄海人,著名潮劇演員
蕭白鏞:潮陽人,胡琴演奏家、中國國家1級演員。
張高翔:潮陽谷饒人,揚琴演奏家、中國國家1級演員、中國廣播
民族樂團副團長。
趙榮:汕頭人,美在花城冠軍,廣州電視臺主持人。
何美鈿:潮州人,大陸著名影星
張雁全:潮州人,跳水冠軍
廖澤楊:潮州人,搏擊聯賽泰拳冠軍,被譽為“潮汕泰拳第一人
”,“90後泰拳王”
陳楚生:普甯人,快樂男生冠軍,新生代偶像
孫淑偉:揭陽人,奧運冠軍
林躍:潮州人,奧運冠軍,跳水名將
傅海峰:惠來人,奧運冠軍,羽毛球名將
許銀川:惠來人,中國象棋特級國際大師
方奕:惠來人,音樂製作人
鄭佳欣:惠來人,知名影星
香港
林嶺東:香港電影導演
陳可辛:香港電影導演
邱禮濤:香港電影導演
李修賢:香港導演,演員
鄭秀文:香港殿堂級知名女歌手及演員,被譽為香港樂壇天后。
楊千嬅:香港知名歌手、電影及電視演員和主持。
黃耀明:潮陽人,著名香港歌星。
林二汶:香港at17成員。
陳庭威:香港知名影星。
林一峰:香港藝人
孫耀威:香港歌手
蔡少芬:香港藝人
周秀娜:香港模特
曾慶瑜:
馬浚偉: 香港藝人
高鈞賢: 香港先生冠軍(2005年), 藝人
臺灣
蔡明亮:揭陽人,電影導演
周華健:潮南人,著名歌星。
翁倩玉:澄海人
新加坡
孫燕姿:當今華人社會中知名的流行音樂歌手。
鄭思森:作曲家、指揮家。
鄭惠玉
郭妃麗
馬來西亞
品冠:揭西河婆人
陳慶祥(阿牛):
美國
張德培
其他
張璉:饒平人,明朝大海盜
林鳳:饒平人,明朝大海盜
林道幹:澄海人,明朝大海盜
曾一本:明朝大海盜
吳平:明朝大海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