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1,2017 14:18

No.544 台灣的「安內」與「攘外」 [林保華]

 
圖片來源: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當年在印尼讀中學的時候,語文課本裡有魯迅的「安內與攘外」一文。魯迅痛斥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張,我為魯迅的愛國主義情操所激勵,對魯迅更加敬佩,對蔣介石國民黨的賣國也更痛恨。

魯迅此文發表於1933年,「九一八」之後。當時如果不抗日,勢必成為賣國賊。後來在北京學習中共黨史,當然更是這個觀點。一直到了香港,接觸各種史觀史料,也反思過去學的中共黨史,才了解到老蔣也有他的原因與苦衷:
 
第一,當時老蔣北伐剛剛「統一」中國,實際上各地還爆發軍閥混戰,正在要發展經濟,根本缺乏軍事與經濟實力抵抗新興發展的日本的擴張。
 
第二,中共在各個「革命根據地」進行顛覆中央政府的活動,江西瑞金是蘇俄扶植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因此老蔣以解決內憂為重,派兵「剿匪」,對日本則是外交折衝妥協。
 
對中共來說,煽動愛國主義(反日的愛國主義而不是反俄的愛國主義),逼迫老蔣去打日本,就可以擺脫自己被殲滅的命運。因此中共在國民黨統治區的第五縱隊以最激進的愛國口號掀起愛國抗日運動,加上對東北軍張學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統戰分化,終於在1936年發生「西安事變」,老蔣成為階下囚,被迫「國共合作」,共同抗日。1937年七七事變那聲槍響,據說也有混進宋哲元部隊的共諜策動(馮玉祥的部隊混入許多共諜是不爭的事實),導致中日全面開戰。
 
1937年8月毛澤東在洛川會議的報告中說:「有的人認為我們應該多抗日,才愛國,但那愛的是蔣介石的國,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祖國是全世界共產黨人共同的祖國即蘇維埃(蘇聯)。我們共產黨人的方針是,要讓日本軍隊多占地,形成蔣、日、我,三國誌,這樣的形勢對我們才有利,最糟糕的情況不過是日本人佔領了全中國,到時候我也還可以借助蘇聯的力量打回來嘛!」因此制定了中共的抗日方針是:「一分抗日,二分敷衍,七分發展,十分宣傳。」
 
果然二戰結束,共軍從3萬殘兵變成百萬大軍,它還用自由民主的口號欺騙國內知識分子與美國人,到1949年就把蔣介石國民黨趕到台灣來了。
 
從這個歷史教訓,我們再看看今天民進黨執政的台灣,要收拾國民黨60年統治的爛攤子,到底是要先安內,還是先攘外?也就是先進性內部改革與發展經濟,還是先對付中國,宣佈台灣獨立?
 
尤其台灣是小國,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難以抵擋中國的入侵。在這個情況下,應該是台灣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而不是要求美國配合台灣的建國戰略。而台灣要真正在世界上站起來,也必須先固本,在政治民主與經濟發展取得亮麗的成績,在軍事上也有相當的實力,才能脫穎而出。而這,不是一年兩年可以解決的。 這不是說,我們不必進行獨立建國的工作,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而有輕重緩急之分。在外有強敵,內有國民黨頑抗,還有中共第五縱隊用各種面目騷擾、分化、破壞的情況下,我們如果不是以主要力量解決國內問題,台灣即使宣佈獨立建國了,內部基礎不穩,再漂亮的大廈也會倒塌。轉型正義的內部改革與發展經濟,乃至加強軍力,實際上就是最重要的獨立建國工程,這個工作做好了,國號的改變水到渠成。
 
要解決60年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非一帆風順可以解決的。政府的確有做的不好的地方,需要我們督促,然而絕非簡單的要他們「下台」就可以解決。只要政府不承認「一中」而賣國,其他問題都可以逐步解決。最要緊是台灣人民的團結,支持與監督政府解決「內憂」,然後才有能力去處理外患。如果沒有這個清晰的戰略目標,把與中國開打放在第一位,絕非台灣之福。
 
(作者為資深媒體評論員)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的「安內」與「攘外」
    全站熱搜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