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票市場單日大崩盤,道瓊指數無預警單日崩跌22%。Getty Images

香港回憶錄之「樂業安居」(下)

 
 
 
看 雜誌 第187期
2018年2月5日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續前期)1987年10月1日,恆生指數創下接近四千點的歷史新高,次日,成交金額也創歷史新高。

美股黑色星期一 練就處變不驚

不過好景不常。10月中旬,美國股市暴跌,也影響了香港,10月20日,聯交所在取得財政司與金融司同意後,以讓投資者冷靜為名,宣布停市四天,由於破壞了自由市場的原則而受到輿論抨擊,26日復市時恆生指數一天暴跌一千多點,幅度約三分之一。

 

那天我在場觀看,臉色發白,因為我有兩間公司的戶頭,都做孖展(融資),其中一間沒有找我補錢而自行給我斬倉(斷頭),我被賣光所有還欠一萬多元,所以我拒絕補錢,他們雖然給我發律師信,我沒有理睬,最後因為款項實在太少,所以沒有提告;我也沒有因為沒有通知我斬倉而告公司,因為款項還抵不上律師費。

這次我損失十幾萬,一度向張教授與一位好友各借了一萬多塊錢補倉。但是我沒有退縮,在薪資、稿費拿到以後還了欠款再逐步入市,很快恢復元氣。港英政府後來用別的理由將聯交所主席李富兆判刑,官員卻沒事,有失公道。

這次沒有動到我的房子,保住了底子,也給我教訓,以後更加量力而行,雖然後來在美國也還有重大挫折,但是已經練就一身處變不驚的功夫了。

離開《信報》 改寫《經濟日報》

1988年3月1日,香港再創辦一家財經報章《經濟日報》(這以前查良鏞的祕書黃揚烈創辦過《財經日報》,漫畫家黃玉郎也創辦過《金融日報》,但都維持不長,後者更是只有幾個月時間),董事會主席馮紹波,總經理麥華章,都是香港大學畢業的。創辦前的1月,他們約張教授與我吃飯,張教授答應停掉《信報》多年的《論衡》專欄,轉到《經濟日報》寫專欄,他的理由,其一他們都是港大畢業的,他身為老師,要支持他們;其二,《信報》的稿費一篇600元,《經濟日報》則是2,000元。但我沒有答應,因為我覺得《信報》對我有恩。

但是1月底,《信報》經理趙士英給我電話,說副刊3月1日改版,停掉我的專欄。我嚇了一大跳,以為大概他們知道《經濟日報》請我吃飯的事情,但是我沒有答應呀。然而這種事情我不方便問,也不會有答案。但是一般停專欄是3天前通知,《信報》一個月前通知,讓我有準備,另找出路,也算有情有義。所以2月29日的最後一天,我寫了「告別辭」說:

「感謝《信報》給我機會在這個專欄裡得以指點江山,並能一吐胸中塊壘,而且從來不干預我的言論,使我能將看到、聽到、想到的,一股腦兒寫出來,希望讀者能夠分擔我的喜怒哀樂;但客觀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感謝這段時間內一些讀者來信對我的鼓勵、鞭策,甚至關心我的健康和信仰;也感謝一些讀者對我的批評、指教。至於那些攻擊和恐嚇,也是心中坦然,因為這也是預料到的。

有人以為我過去在中國一定吃了很多苦,所以文字上才比較『激烈』。事實並非如此,雖然前半生並非坦途,但和其他同胞比較還算幸運,還從來沒有當過『階級敵人』;但是看到的事情太多,需要反思的更多,以致無法在香港這個自由社會裡再沉默下去。」

我把情況告訴張五常教授,他立即與《經濟日報》聯絡。《經濟日報》立即給我寫一個專欄,3月1日開始寫,等於是「直通車」,因此沒有影響我的收入。

我的《信報》專欄停止後,當時身為香港記者協會主席的劉慧卿(後來棄文從政,擔任多屆立法局與立法會議員)打電話問張教授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信報》轉軚?當然不是。

好多年之後,我從一位資深媒體人那裡聽到,張教授想給我增加收入,但是他的研究經費有限,便對林行止太太駱友梅說,除了齊辛和我的,《信報》沒有甚麼好的評論文章看,要他們給我加稿費。駱友梅聽到很不高興,加上張教授與《信報》因為出書問題有時也有小矛盾,於是《信報》便停掉我的專欄,看看《信報》是否辦不下去。實情是否如此,我也不知道。不過對我來說,這的確是大憾事。(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gFengComment 的頭像
    LingFengComment

    林保華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