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工潮是中國現代化動力   ■林保華

    每年春節過後在中國大陸出現的民工潮,引起海內外的關注。今年
二月十五日(農曆年初六)湖南衡陽發生踩死二十多個人的事故,使民工潮

問題更引起重視。

    民工潮成為大新聞,是一九八九年開始的。                    

       「」
           
    那年,打破了中國人過春節要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傳統,過完了
年初三,農民就紛紛離開家園,湧向城市,尋找工作。那時他們喊出的口號
是:「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人流集中湧向廣東,僅四川一地據不完
全約統計,從二月八日的正月初三以後的十多天中,就運送了九十多萬民工
出川。以後年年都是百萬以上川民出川,成為民工潮中的主力軍。

    為甚磨「民工潮」在八九年「爆發」?我沒有專門研究。如果說是因為
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到了一個關鍵時刻,我看這個說
法不會錯到那裡。

    這個民工潮的「人禍」和幾個月後發生的八九民運,乃至六四屠殺,我
想都有它內在的某種聯繫。

    民工潮的發生,當時被稱為「盲流」。這是沿用當政者的傳統上的說法

    一九五三年四月十七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關於勸止農民盲目流
入城市的指示》,一九五四年三月十二日內務部和勞動部發出《繼續貫徹「
關於勸止農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的通知》,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八日中
共中央、國務院再次發出《關於制止農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第二天《
人民日報》為此發表社論《制止農村人口盲目外流》。不論是農民「盲目流
入城市」還是「盲目外流」,簡稱都是「盲流」。

    想不到三十多年後改革開放的中國,居然還沿用這種歧視性的用語。由
於有好些學者、專業人士反對這種用語,所以後來逐漸改用「民工潮」。

    中共的政權號稱是「工農聯盟為基礎」,實際上對農民最為歧視,從「
盲流」就可看出『從「解放」初期中共所訂出的各種條例,就是不准農民流
向城市,他們的戶口制度就是不許農村戶口轉為城市戶口(所謂「農轉非」
),除了「學而優則仕」,部分參軍者或特殊照顧者外,以後又用糧票制度
進一步把農民鎖在農村。

    這種做法,類似中世紀的農奴制度,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可以給封建
領主殘酷剝削壓迫,根本逃不出去。中共從建國初期至今城鄉差別和工農業
差別,特別是工農業剪刀差的擴大,乃至於貧富的兩極分化,都多多少少和
這個政策有關。

          民工潮是改革開放的產物

    而民工潮的出現,正是改革開放的產物,農民為了要掙脫自已被束縛的
地位而衝向外界,以爭取更多的收入,力圖擺脫自己的貧困地位。

    這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成果,農民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是商品,拿到需
要自己的勞動力市場上去出賣,甚至賣給外商,再不是以前的甚麼「黨的工
具」和「小小螺絲釘」了。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後來發展為「東西南北中,發財到浦東
」。他們到中國市場經濟最發展、也是最需要勞動力的廣東、浦東,能說他
們「盲目」嗎?在中共掌政以前,山東的農民是「闖關東」,目的當然也是
「發財」(爭取好一些的生活),他們也不盲。「人向富處走,水往低處流
。」這是本性使然。五十年代那些說農民「盲目」的人.是對農民的誣蔑。
他們不許農民進城.視憲法的各項自由為無物,完全說明一個專制政權踐踏
人權的本質。

    當然,大量農民流入城市,也帶來好些問題,例如最嚴重的是治安問題
,其他還有交通問題、居住問題、「非法」生育問題、性濫交問題等等。

    但這是政府根據新的形勢而需要加強管理的問題,正是政府的責任,怎
麼可以怪責那些民工?就如治安問題,那些為非作歹的,是民工潮中的極少
數。絕大部分窮鄉僻壤來的民工,他們具有中華民族刻苦耐勞、任勞任怨的
優秀品質,而且思想遠比城裡 人單純得多。

    把「問題」都推到他們頭上不但不公平,也體現了某些幹部或城裏人的
優越感,這是中共給予他們的特權造成的。

    除了這些負面影饗外,民工潮體現了中國社會的巨大進步,應該予以肯

    第一,如前面說過的,它體現了中國市場經濟的日漸壯大。農村人口轉
為城鎮人口(哪怕現在還不能取得戶籍),乃是不發達國家轉為發達國家必
由之路。中國現在也走上了這條道路,勢難回轉。特別是中國地少人多,農
村長期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這條道路不但不可避免,而且來勢相當兇猛。

    第二,正是大量民工潮所形成的廉價勞動力,才吸引大量外商到中國大
陸的沿海地區投資。因為按照馬列主義理論,它可以使外資「剝削」到最大
限度的「剩餘價值」。這種剝削,是中共當權者和外商「勾結」形成的。也
正由於這種「剝削」,才推動中國經濟朝現代化發展。

    這也證明五十年代劉少奇所說的:中國的剝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現在正在補上這一課。由於中國的資產階級已被中共扼殺的七七八八。惟有
重金(給予優惠)聘請外來的資本家來加強對中國老百姓的「剝削」了。

    第三,中國地少人多,農村不但出現大量剩餘的勞動力,而且被迫依附
在土地上過著極度貧困的生活,這些構成了社會不安定的因素。

    據統計,大陸農村有近三億的勞動力,就是像繡花般的精耕細作,也只
需一億勞動力,另有一億為這幾年來發展的鄉鎮企業所吸收,尚有近一億,
如果不向外輸出,農村難免會形成騷亂。民工潮可說是一種疏導,應該肯定
其積極意義。
                                 
    第四,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沿海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第三產業發展
更快,勞動力呈現不足的形勢。而城裡人由於他們的文化水準及社會關係的
優勢,好的職位均被他們佔據了。於是較差的職位,特別是厭惡性行業及頗
為辛苦的建築行業(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各大城市均大興土木),形成大
量空缺。這些空缺就由外來民工填補(正如香港的這些行業是由新移民和黑
市勞工去做一樣)。現在要上海人、北京人和廣州人,去做地盤工,肯定不
肯,但外來民工覺得做這些行業比在家鄉「修理地球」收入多,自然肯幹。
所以也有人戲稱.這些年中國經濟的發展,一靠老外(資金),一靠老鄉(
勞動力)。

    第五,人口的大量流動.對開放民智非常重要。中國農村的保守、落後
、封閉,阻礙了中國經濟和政治的發展。這些農村人口流向城市以後,也開
始見多識廣,並且萌芽出新的意識。他們會覺察到工資差別對他們所造成的
不公平;他們在陌生的「異域」受到官府和當地流氓地痞的欺壓,甚至普通
老百姓對他們也有歧視,也會有一種不平的感覺。      

    這些情況如果嚴重的話,也會形成反抗的意識。加上城市資訊比農村發
達,包括一些政治上的意識。因此除了商品意識外,他們也會把有關民主和
人權的意識帶回農村,從而逐步改變農村的面貌。

    只是,以這種方式傳遞信息促成的轉變是相當長期的。不過這最後一個
積極意義,卻可能被中共當局視為「動亂因素」。但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
下,要防範也是不可能的。

          應以積極態度對待民工潮

    雖然民工潮有這些應予肯定的方面,可惜包括中央在內的好些省市領導
人往往視之為「包袱」,常常採取圍堵或驅趕的政策。殊不知,如果沒有這
些民工,廣東珠江三角洲和上海的經濟,肯定出現大滑坡和萎縮。
 
    因此必須首先肯定民工潮對中國經濟的巨大貢獻,再採取適當的管理,
不應採取敵視和歧視的熊度,而是該關心他們所遭受的種種苦難。同時,從
民工潮所暴露出的種種問題,也應促使當局重視制度上的政策,使中國社會
能得到正常的發展,如果毋視制度上的改革,聽任貧富差距繼續擴大和政治
上的壓迫繼續加強,那麼民工潮被驅來趕去而真正成為「盲流」的話,因為
不滿情緒的爆發,鋌而走險,亦有可能成為「流寇」。雖然黃巢、李自成的
歷史已不可能重演,但是就是小股的,其影響和破壞也夠可觀了。對香港人
來說,當然更害怕邊防被衝垮,那就是一場大浩劫了。

    總之,當局應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民工潮,使之成為中國經濟、政治發
展的強大動力。

香港經濟日報 1994.2.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gFengComment 的頭像
    LingFengComment

    林保華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