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英的主題先行和輿論導向
----評電視片《香港滄桑》前五集 艾克思
電視片集《香港滄桑》上半部離不開中共一向倡導和遵循
的「主題先行」和「輿論導向」,在「反英」的主題下,
「抒情」成了「煽情」,煽民族主義之情,大大失去了它
的客觀性……
北京為迎接香港的九七回歸,開展了大規模的宣傳攻勢,其中在離回歸
倒數一年的日子裏推出中央電視台攝製的《香港滄桑》,向國人介紹香港的
歷史,涉及各個層面。
我看了《香港滄桑》的上半部,也就是前五集。
五集電視片非粗製濫造
序篇《百年風雲》簡述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的中英港關係。
第一集《毋忘國恥》詳述鴉片戰爭及割讓香港、九龍以及租借新界三個
條約的情況;
第二集《米字旗下》介紹英國統治下香港的政冶、經濟、社會生活情況
;
第三集《潮起香江》反映香港人在繁榮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和代價;
第四集《創業歷程》述說華人的創業歷程,以李嘉誠、李東海、曾憲梓
為代表;
第五集《歷經劫難》描述一九四一年日本佔領香港時期香港人所受的劫
難和鬥爭。
應該承認,這部片棄絕非粗製濫造或獵奇之作,它花了不少心力,搜集
了相當豐富的質料,有些連普通的香港人也未必了解的事物都有介紹,並且
還有好些珍貴的歷史鏡頭。編導在給觀眾製造一個「客觀」的印象,並採用
抒情的語言和文字,使觀眾容易接受。但是整個片集離不開中共一向倡導和
遵循的「主題先行」和「輿論導同」,於是也就以「反英」作為主題,而「
抒情」則成了「煽情」,煽民族主義之情,大大失去了它的客觀性,以致對
香港的歷史,特別是對香港的現狀作了歪曲。
揭英殖民主義乃現實鬥宰需要
香港本來就是英國人在鴉片戰爭中奪取的,這個歷史是無法纂改的,殖民
主義者的掠奪也是無法掩蓋的事實,因此在這方面大做文章,乃至「厚古薄
今」,無視即使是殖民主義,百多年來在統治手法上也有改變,從他們的立
場上說,也是一種口「改革」,從而強調殖民主義者的種族歧視、華人的不
平等處境和所受到的不公正對待,當然最能煽動民族主義情緒。
其實殖民主義者的這段骯髒歷史.也並非英國所獨有,葡萄牙、西班牙
、法國、荷蘭、比利時、德國、俄國、日本這些老牌殖民主義者都有這段不
光彩的歷史,而其中突出了英國,把它作為罪魁禍首,自然是目前反英鬥爭
的需要。對中國人禍害最深的殖民主義者,當然是日本,掠去中國最大片領
土至今沒有歸還的是俄國……而中共偏偏對英國大做文章,不去惹日本、俄
國,這除了現實「鬥爭」的需要,當然也因為英國現在最可以欺負,因為它
在國力上大不如前,不可能在經濟上和武力上對中共再有威脅。在這方面大
大地把民族主義膨脹一下,不但可以滿足民族主義心理,而且風險也最小。
這當然是某些利令智昏的人的估量。實際上中共高層某些人已適當緩和反英
鬥爭的情緒,因為一旦把英國逼入牆角,而在香港過渡問題上真正搗亂,則
即使非中共天天掛在嘴上的「港英陰謀」的話,對香港和中國所造成的損失
也是難以估計的。
抹煞英國對港建設的成就
為了反英的需要,片集裏完全抹煞了英國人統治香港期間造就香港繁榮
所作出的貢獻(當然包括了自覺和不自覺的),例如英國在佔領香港不久,
就公佈了在香港實行自由港政策。但片集故意貶低這個政策對香港今天繁榮
的重大作用,把它說成是英國人被迫這樣做,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這種說法愚蠢得可笑,全世界有哪些國家是為他人的利益而制定國策的
?全世界有哪些商人做生意是為了他人的利益的?中共是這樣嗎?香港的「
愛國商人」是這樣的嗎?不要說中共現在已扔掉當年的「國際主義」,就是
文革期間毛澤東大肆鼓吹國際主義和世界革命,要國人勒緊褲帶面對「亞非
拉」進行「無私援助」,目的還不是老毛想以世界革命稱霸全世界?就是目
的達不到,至少也有個「世界革命領袖」的虛名。所謂反帝反修的民族主義
情懷,說穿了,也只是毛澤東個人的個人英雄主義作風,而中共則是他為了
實現這種夢想的工具而已。真正的民族主義,哪裏有以國人經濟富裕和自由
人權的重大代價去討好洋人的(須知就是黑人,在中國人眼裏也是洋人)?
中共現在搞改革開放,某種程度上也要推行自由經濟政策,這決非被迫,而
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鞏固自己的統治,在滿足自己特權利益的情況下再對老
百姓給予小小的利益以緩和杜會矛盾。
為了抹煞英國人的貢獻,以及資本主義制度對香港繁榮所起的決定性作
用,片集除了強調「祖國」的支持以外,就是強調華人的決定性作用。
香港的繁榮,無疑是由好多因素促成的。所謂「祖國」的支持,不如說
是地理因素恰切些。台灣當年沒有「祖國」的支持,反而是在「解放台灣」
的武力威脅下,為什麼可以繁榮?而香港的「祖國」支持,主要是因為地理
上最接近,有這種方便。須知這種支持並不是無償的,不要說購買副食品要
錢,買東江水也一樣要錢,是一種商業行為。倒是香港市民對中國災民的支
持、對中國發展教育的支持一向是無償的。
至於華人的貢獻,確是事實,這包括華人中的企業家、專業人士,乃至
廣大的草根階層。但不要忘記,如果沒有一個相對自由和公平的資本主義制
度,以及法律的基本保障,香港華人再有天大本事,也創造不出繁榮來。香
港的華人、台灣的華人、新加坡的華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創造了自己的
「小龍」。而中國大陸,十億的華人,為什麼經濟上創造不出繁榮來?就是
中國大陸這十幾年來在經濟上取得比較大的成就,也是因為經濟上「走資」
之故。中共迴避制度問題,除了「反英」的需要,自然也擔心有損「社會主
義優越性」。
維園賞月晚會究竟說明什麼?
親共人士黃宜弘在片集裏為中共幫腔,反問:為何福克蘭群島在英國統
治下仍是遊牧社會?這也是為反英而反英,有意抹煞制度以外的其他因素。
倒是李嘉誠,一方面說祖國強大,使香港華資地位上升,但也指出香港人是
中華民族一分子,是百分之一百的中國人。當中有所暗示。
為了表示香港人長期以來的抗英鬥爭,除了對一些歷史事件大加介紹以
外(就是沒有一九六七年的「反英抗暴」),還特別在文化傳統方面大加宣
揚,尤其是多次介紹香港人在經多利亞公園的賞月晚會,以致洋人也被吸引
(同化?)。可是這不正是表明英國人對治下華人的寬容嗎?而且為什麼偏
偏是中共治下的中國人,沒有繼承這個傳統風俗?是不是表明正是中共自己
在信奉馬列主義洋教以後,扼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
為了「反英」的政治目的,這部片子不惜對歷史也加以斷章取義,甚至
加以歪曲。而正因為如此,自身又陷入矛盾之中,相當尷尬。
挑撥華資與英資關係
為了挑撥香港華資和英資的關係,大肆貶低英貿,片集對英資幾乎一點
肯定都沒有。例如介紹匯豐銀行,只介紹它擁有的特權方面,可是偏偏就迴
避了香港最有實力的包玉剛家族、李嘉誠家族正是在匯豐的支持下發達的,
包玉剛和李嘉誠還為此擔任匯豐銀行的董事。還好,片中沒見到包氏家族和
李氏家族忘恩負義地指控匯豐銀行。
為了宣揚華人的成就,片集介紹了馬家的先施公司和郭家的永安公司。
其實這是自打嘴巴。這兩家大公司在上海的產業,不是因「解放」隨風而去
?而現在兩家公司有異於過去.這可和英國人的迫害沒有關係吧?
大肆介紹新界國慶宴適得其反
為了表示香港人如何愛國,居然大拍新界某村一九九五年為慶祝十一國
慶而擺了一百多圍筵席的情況,旁白中說過去港英實行白色恐怖,五人以上
集會非法,所以新界人慶祝國慶的筵席受到限制,以前只有幾十圍,現在才
發展到一百多圍。不明白大擺筵席和愛國有什麼必然聯繫,如果擺筵席慶祝
國慶是政治活動,那麼不要說幾十桌,一桌十二個人已經是非法,要受港英
「專政」了。
這裏一方面說港英實行白色恐佈,那裏卻又放出親共人士抗議彭定康政
改方案的遊行,卻又未見港英當局鎮壓。當然,更多的香港市民遊行場面全
都見不到,似乎香港人全是「反英愛共」。可見它的「各取所需」的態度。
不過若聯想到在中國大陸絕對不許有反對當局的遊行,那麼港英當局的白色
恐怖不是比中共當局的紅色恐怖要可愛得多嗎?
片集不少內容難自圓其說
片集在採訪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時,正好是他們打電話調查選民是否會
參與立法局議員的選舉,又「正好」是被訪者在電話中表示不願去投票。片
集就是以這點表示香港市民反對彭定康的政改方案而不願去投票。可是片集
的製作人忘記了,就是親共約民建聯,也參與選舉,並且號召選民去投票。
可見中共政策的精神分裂,同是親共陣營中都被搞混了,不知道什麼是黨的
政策、什麼不是。
廉政公署是中共當局很有興趣的機構,但又不能對它盲目肯定,因為它
只對港督(現在是彭定康)負責,如果太肯定廉政公署,不就肯定了彭定康
嗎?所以在介紹完了廉政公署以後,旁白說:「解決貪污腐敗,不能光靠廉
政公署。」既然如此,該還有下文了,是該靠黨的領導,還是靠言論自由的
輿論監督呢?片集沒有再說下去,不知道是說不下去還是後話在政審時被砍
掉了。
「反英」到了走火入魔時,居然以幸災樂禍態度介紹日軍侵佔香港時如
何把港督和英軍逐入集中營。大有日本人為中國人、香港人出一口氣的味道
,根本忘記當年英軍還是「友軍」呢。
這種「各取所需」到了什麼程度呢?有一個香港報攤的鏡頭,在介紹香
港報紙時,近鏡只見到《文匯報》、《大公報》和《商報》,但到了最近鏡
時,連《文匯報》也沒有了,鏡頭停留最長時間是在《大公報》和《商報》
上。到片末介紹「協助拍攝」的香港機構時,原來僅是一家「左報」「協助
」,怪不得另一家「左報」被擠到一邊了。
片集剪輯順者顯逆者隱
遣部片集採訪了好些名人、學者,來為他們的論點服務,這裏面有沒有
斷章取義,只有被訪者自己知道了。其中有好幾個人醜態百出。而最慘的恐
怕是前英國駐北京大使阿利達。每當片集裏把英國大罵一頓以後,就有柯利
達的鏡頭出現,以他的話來證明英國的確該罵。柯利達扮演了一個不折不扣
的「英國叛逆者」角色。英國沒有判他「叛國」或「危害國家安全」罪,不
但說明英國是一個民主國家、言論自由的國家,也說明英國的統治者對自己
有信心,不怕被柯利達之流所「顛覆」。
而中共的政治人物中,引用了好些人的話,除了現任的港澳辦、香港新
華社和中英聯合聯絡小組的中方代表外,連退休的姬鵬飛、柯在鑠、郭豐民
、李後也出鏡或對之進行專訪,可是許家屯則在片集中絕跡。不但如此,連
和戴卓爾夫人一起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的趙紫陽也幾乎失蹤了,因為簽字場面
採用遠鏡,而且轉瞬即逝,不停下來仔細看認不出趙紫陽。就在戴卓爾夫人
和鄧小平相互祝酒時,站在鄧小平旁邊的趙紫陽也只見到鼻子和嘴唇的部分
側面,很快也消失於無形。對趙紫陽也如此無情,千方百計無視歷史而要把
他掃進「垃圾堆」,這個片集的客觀性和對歷史的尊重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了。
中共當局如果有意使中國人民認識一個真正的香港,請在後面的幾集中「
撥左反正」。◆
《爭鳴》雜誌 1996年8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