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1 19《綠色參考》

(林保華主編;提供林保華等人的評論與綠媒以外的信息。)

全文貼在林保華部落格:

http://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

 

綠參 共軍要港人投降!中委選舉結果曝光;調侃習近平;日本經濟嚴重依賴中國?特首夫人干政;國際笨蛋

 

共軍演習,要香港人投降!

林保華

 

10月25日(1950年共軍跨國鴨綠江侵略朝鮮半島紀念日),中央電視台播

出駐港共軍在24日舉行了一場軍事演習。這場軍演有幾個特點:這是海陸

空的聯合軍事演習,這是九七後規模最大的一場軍事演習。

 

        香港軍演 目標竟是香港人!

 

但是最令香港人感到恐怖的,這場演習目標不是針對“外國敵對勢力”,

而是針對香港人。因為是模擬香港街道的巷戰,有香港人日常見到的銀行

商舖名稱,例如正體字的匯豐銀行、恆生銀行,尤其後者是香港獨有。除

此,更用廣東話喊話:“你地(們)已經被包圍喇,快地(點)放低(下

)武器!”也就是要香港人投降!

 

不要說是專家,就是普通香港人也感覺到這是衝著香港人而來。因為在這

以前,一些退休的涉港官員已經像幽靈般漂浮出來,說是香港人在搞“港

獨”。

 

首先是已退休的前港澳辦副主任、九七前是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成員的

陳佐洱,9月20日借他的新書發佈會發表講話說,他對於有反水貨客示威

者,高舉殖民地時代的香港旗感到心痛,認為“這面旗子應該進歷史博物

館”。

 

陳佐洱以“左耳”聞名,只是傾聽“左”的意見,所以表現左就不奇怪了

。因此九七前發表聞名的“車毀人亡”論調。這是因為九七前香港經濟高

速發展,但是以前太強調自由經濟,社會保障體系很弱,所以這時開始提

升市民福利,但是一貫“陰謀論”思維的中共,就認為英國人要掏空香港

,促使香港“車毀人亡”,挑撥香港人與港英政府的關係。

 

實際上到1997年英國人離開香港時,我記得留下的外匯儲備近900億美元

,財政儲備3000億港元,合共約1萬億港元。1998年香港對抗金融風暴,1

天就動用1百億美元承接藍籌股,從而擊退大鱷的進襲。倒是九七後,香

港經濟低迷,加上一批低收入者從中國移居香港領取“綜援”,以及“雙

非”產婦侵占香港醫療資源,中國民眾搶購香港物質;加上政策失當,貧

富差距惡化,導致香港人強烈不滿,激化中港矛盾,而特區政府與中國當

局無心解決、甚至有意放縱,以致帶來“車毀人亡”的危機。

 

        捏造港獨 樹立“風車”敵人

 

陳佐洱“博物館”之說,還算客氣,其後,其後再層層加碼。10月12日,

前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在《南華早報》發表評論說:“這些鼓吹香港獨

立的人是純粹的傻瓜,沒有內地的支持,香港就會變成一座死城。他們知

道每天喝的水從哪裡來的嗎?”10月24日,陳佐洱在人民網作客,就再發

揮說:港獨勢力在抬頭,像病毒一樣蔓延得很快,要提高警惕,嚴正應對

 

龍獅旗等於港獨,這就是這些當年極左官員製造出來的“風車”敵人。龍

獅旗是當年英國人統治香港的旗幟,現在中國統治香港的是洋紫荊旗。抬

出龍獅旗是表示對英國人統治的緬懷,與是否獨立沒有關係,因為如果香

港獨立,就不是這個旗幟了,因為龍代表中國,獅代表英國。

 

一些年輕人推動的“香港城邦自治運動”就是港獨?香港基本法不是規定

“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怎麼現在談自治就有罪?古希臘式的城邦

自治怎麼就是獨立國家?雅典與斯巴達是脫離希臘的獨立國家?聖約翰大

學畢業的魯平也那麼無知?還是年紀大變糊塗了?或是不甘寂寞,充當中

聯辦的槍手?

 

中聯辦與港共之所以捏造“港獨”,很簡單,就是為自己的無能推卸責任

。不是認真解決中港關係中存在的問題,而是捏造“港獨”來激化矛盾,

更可以為自己推卸責任。尤其中聯辦推出前港澳辦官員出來冷嘲熱諷、揶

揄恐嚇,旨在進一步激化矛盾,自己更可以脫身。

 

實際上這些矛盾的激化,就是“中聯辦治港”產生出來的惡果。照理,懷

念英國人的應該是香港的老一輩,尤其是英國人剛撤走時的戀戀不捨,可

為何卻是15年之後,沒有經歷過,或對港英統治沒有什麼印象或沒有親身

經歷的80後與90後?

 

如果再想想,九七後的第一任中聯辦主任姜恩柱,就很少出來與講話,只

是處理中國與香港的關係,而不是香港什麼事情都要管,盡量遵守基本法

的規定,也就根本沒有龍獅旗的出現,也沒有這樣多人出來遊行、集會。

不檢討自己,只會怪罪別人,只能把香港搞得愈來愈糟。

 

現在搬出軍事演習來恐嚇,更是最下流低劣的手段,如果香港人不怕恐嚇

,繼續搬出龍獅旗,難道就在香港街頭殺人?北京已經放出空氣可能平反

六四,即使不是這樣做,六四給中共的包袱也夠沉重了,難道有膽在眾目

睽睽的香港這個國際都會,再次表演六四屠殺?現在科技非常發達,不像

23年前,袁木之流還可以說只死23人。而中共,尤其太子黨在香港有許多

投資,他們敢把香港變成臭港、死港,損害到自己利益?

 

我倒想看看中聯辦有沒有這個膽量?共軍也敢這樣做嗎?如果不敢,那不

是“黔驢技窮”,自爆其短?

 

我不信北京高層會這樣愚蠢,但是高層正在忙著十八大,香港理不過來,

中聯辦為了挽救自己支持梁振英,與這些年來的工作失誤,也就是極左路

線的錯誤,才出此下策,逼爆矛盾,讓北京來承受惡果。以擴大敵情來顯

示自己存在的必要,就像王樂泉在新疆幹的好事,根本就是因為既得利益

作怪,不惜毀壞整個大局。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

    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看》雜誌  第125期  2012/11/8~2012/11/21

www.watchinese.com

 

(穿越30多年時空的重要評論,以及人生的酸甜苦辣,請看

林保華部落格  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新舊評論還在繼續增加與上網中)

(要了解中國最新重要資訊,請觀看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網

站http://www.twyac.org內的“共產中國”網站:

http://redchina.ning.com

 

 

(林保華按:有關李源潮海外包養情婦事,是明鏡網在投票

前夕爆料,被疑為幫江澤民派系製造出口轉內銷的輿論。)

 

十八大中委黑箱選舉結果曝光

七巨頭得票劉雲山包尾

 港蘋 

 

中共七名新巨頭在十八大中央委員選舉得票曝光,掌管意識

形態的劉雲山得票最低。路透社

 

 中共十八大落幕,但當局迄今對選舉詳情秘而不宣,連自

詡是「差額選舉」的中央委員選舉,得票情況也嚴格保密。

海外明鏡網昨披露,後來當選政治局常委的七位巨頭在中委

投票時,習近平得票最高,「全票當選」,李克強只比習少

一票。七巨頭中以劉雲山得票最低,連未能入常(政治局常

委)的汪洋,也比他多,但最後汪卻無緣入常。北京學者指

,這顯示中共黨內選舉完全是自欺欺人的遊戲。

 

明鏡網屬下《外參》雜誌最新一期刊出中共十八大中央委員

選舉中,10名最頂級政要的得票數,包括後來入常的七人。

其中總書記習近平以2,306票(投票人數2,307人)「全票當

選」,只差一票;未來總理李克強得2,305票,比習少一票

;未來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和未來常務副總理張高麗都是

2,305票;未來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得2,300票;中紀委書記

王岐山得2,299票;主管意識形態的劉雲山最低,得2,294票

 

汪洋劉延東得票多過王岐山

有意思的是,無緣入常的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

以及政治局委員兼國務委員劉延東,得票也比劉雲山和王岐

山都高,汪洋獲2,300票,劉延東得2,301票,但最終汪洋和

劉延東都不能入常。而外界最早熱傳入常「志在必得」的中

組部長李源潮,在中委選舉得票是2,287票,在10大政要中

排尾,居然比劉雲山還少。

 

北京獨立學者高瑜對《蘋果》指,十八大中委選舉是經過反

覆預選、動員後進行,就為確保「該上的人一定能上」,但

10大政要得票顯示,部份人還是有人反對,這證實中共的民

主選拔是自欺欺人,不是根據民意,而是小圈子權鬥,這也

是當局不公開投票結果的原因。

 李源潮

 

 「黨內民主一代不如一代」

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的秘書鮑彤也指,20多年前十三大中委

選舉,鄧小平有意把左王鄧力群塞入政治局,但代表們硬是

把鄧「差額」掉,連中委都沒選上,更遑論入局,「現在看

,所謂的黨內民主是一代不如一代」。

 

至於李源潮「失常」的原因,明鏡網指或與李被指在海外包

養情婦、受賄,以及在六四問題上保守派對他存疑惑有關。

但也有分析指,五年後中共十九大,李或仍有機會上位。劉

延東不能入常,實為中共建政後從未有女性入常,無論胡錦

濤還是江澤民,都不可能為她破例。至於汪洋未能入常,報

道指實際背後反映胡錦濤對汪的栽培苦心,如不出問題,汪

洋應在十九大上位,連做兩屆,直到2022年二十大。

明鏡網/《蘋果》記者

 

中委巨頭得票

十八屆中央委員選舉十巨頭得票數

習近平(常委)    2,306票

李克強(常委)    2,305票

張德江(常委)    2,305票

張高麗(常委)    2,305票

俞正聲(常委)    2,300票

汪 洋        2,300票

劉延東        2,301票

王岐山(常委)    2,299票

劉雲山(常委)    2,294票

李源潮        2,287票

註:投票人數2,307

資料來源:明鏡網

 

 

法廣網:十八大“兩委”選舉嚴重作弊,名單兩次被做手腳

 

中共十八大上,選舉“兩委”(中央委員和中央紀委委員)是重頭戲,其差額比例的提高也被媒體稱為黨內民主的重大進步,但實際上,十八大選舉程式大有問題,可以說是嚴重作弊!

 

據新華社報導,這次“兩委”選舉採取差額選舉。以中央委員的選舉為例,提名十八屆中央委員候選人224名,差額數19名,應選205名,差額比例為9.3%。

 

這個差額比例要比以前幾次中共黨代會的差額比例都高,於是被媒體稱為黨內民主的重大進步。然而,只要我們對十八大的選舉過程稍加考察,就可以發現,十八大的選舉程式大有問題,十八大的選舉嚴重作弊。它不是民主選舉的重大進步,而是對民主選舉原則的公然違犯與肆意踐踏。

 

閱讀有關報導,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次“兩委”選舉,居然進行了兩次!

 

一次叫預選,另外一次才是正式投票。13日舉行了一場預選,是差額選舉;14日又舉行了第二場選舉,是等額選舉,這一次選舉才算正式投票,“兩委”是經過第二次選舉才產生的。

 

同一個選舉,為什麼要選兩次呢?

 

按理說,第一次選舉是差額選舉,投票情況一統計,結果就出來了。以中央委員的選舉為例。候選人有224名,應選205名。那麼,根據得票多少的順序,後面那19名被淘汰,前面那205名就算當選了。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舉行第二次呢?

 

根據報導,第二次選舉是等額選舉,這等於是每一個候選人都自動當選。請問,這第二次選舉的候選人名單又是怎麼確定的呢?

 

如果是根據頭一天的預選結果確定的,以得票多少為准,前205名就是第二次等額選舉的候選人,從而也就自動當選。這就意味著頭一天的預選實際上已經選出了中央委員,那麼,第二次選舉就純屬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如果第二次選舉的候選人和第一次選舉的結果不一致,那問題就更大了:什麼人,憑什麼權利,可以置第一次選舉的結果於不顧,擅自加以改動呢?這不是公然而然的作弊嗎?

 

問題就出在這裏。

 

我們知道,十八大是換屆大會。上面的頭頭們務必要控制選舉結果。他們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最後達成妥協,內定了一批人進入中央委員會以及進入政治局進入政治局常委會。可是既然要採取差額選舉的方式,因此就有風險:萬一頭頭們內定的人在差額選舉中就選輸了,就被差了下去?那又怎麼辦呢?

 

記得在1987年舉行的十三大上,有“左王”之稱的鄧力群雄心勃勃,打算問鼎總書記,殊不知在中央委員的差額選舉中就被差了下來,連中央委員都沒當上,自然就進不了政治局當不成總書記了。

 

現在的中共,內部派別紛爭,暗潮洶湧。上面的頭頭們不得不擔心,他們內定的人選,特別是那些內定要入局甚至要入常的人選,在差額選舉中遭到被淘汰的命運。

 

於是,上面的頭頭們就設計了一套分兩次選舉的辦法,以保證他們內定的人選安全無虞。

 

新華社報導有兩句話暗含玄機:一是說“各代表團以差額選舉方式對‘兩委’人選進行預選”,一是說“大會主席團第三次會議通過了經預選產生的‘兩委’候選人名單”。

 

這就是說,首先,預選不是全體代表一塊兒進行的,而是分成各代表團分別進行的。這樣,每個代表只知道他這個代表團的選舉結果,不知道別的代表團的選舉結果,因此對整個大會的選舉結果也就無從估測。

 

然後,各代表團把本團的預選結果上交給主席團。按理說,主席團唯一該做的是計票,也就是把各代表團的投票結果加在一起,從而得出整個大會的投票結果。但是新華社報導寫的卻是“大會主席團第三次會議通過了經預選產生的‘兩委’候選人名單”。可見,主席團不是只做統計。主席團不是只扮演計票的角色。

 

這就含蓄地暗示,主席團會議通過的名單,並不一定就是各代表團投票的統計結果。這就意味著,主席團會議可能在其中做了手腳。

 

主席團可能把他們屬意的人選,雖然其得票總數很低,本來是名落孫山的,硬把他放進正式候選人名單裏,與此同時,則把一些得票總數比較高,理當列入正式候選人的人,硬是排除在正式候選人的名單之外。

 

由於預選投票是分成各代表團分別進行的,每個代表只知道他那個代表團的選舉結果,不知道其他代表團的選舉結果,因此對整個大會的選舉結果就無從估測。如果主席團會議在通過正式候選人名單時暗中做手腳,廣大代表不容易覺察;即使起了疑心,因為不准串聯,不准打聽其他代表團的情況,因此也很難找到證據。

 

舉例說,假如你是四川代表團的代表,在差額選舉的預選中,你知道在你們四川代表團,張三的得票是最少的,是墊底的。可是,後來,在主席團會議通過的正式候選人名單上,你卻發現張三赫然名列榜上。你覺得有些蹊蹺,但問題是,你無法斷定這是不是主席團的人做了手腳;因為那也可能是張三在其他代表團的得票相當高,因此總票數足夠上榜。

 

而實際情況卻是,在差額選舉的預選中,張三在絕大多數代表團的得票都很低,都是墊底的,按總票數算肯定是名落孫山的。只是各代表團的代表都不知情,他們都以為別的代表團投的和自己不一樣?。

 

就這樣,主席團的大佬們就可以把他們自己屬意的人,不顧其得票偏低理當淘汰,欺負代表們不知情,硬是塞進了正式候選人名單,並進而在等額選舉的正式投票中,讓他們被“選”上中央委員。

 

由此我們可以斷定,十八大“兩委”選舉有嚴重作弊:

 

第一,上面的頭頭們很可能篡改了預選的結果,雖然到目前為止,由於有關資訊保密,我們對這一點還拿不到確鑿的證據;

 

但是第二,分兩次選舉這種程式本身就極其不合理,本身就該算嚴重作弊。

 

胡平

 

 

盡論中國:看國人調侃習近平

港蘋  

 

 習近平接任中共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政界、軍界立即掀起宣誓效忠熱潮。雖然胡錦濤、習近平一齊出席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時,未辭去國家軍委主席的胡錦濤,排名還在習近平之前,但兩位新任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許其亮,已毫不遲疑地宣示「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

胡錦濤要到明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才辭去國家軍委主席一職,中央軍委、國家軍委兩套班子才會合一。解放軍將領迫不及待地向習近平宣誓效忠,顯然是想避免過渡時期兩套軍委班子可能引起的誤會,也是照跟2004年胡錦濤從江澤民手中接過中央軍委主席時的前例,不算突兀。

倒着讀無分別 習主席發假誓

反而,浙江省永嘉縣為五年前習近平的題詞立碑,就明顯地是擦錯鞋。不管習近平對這一套是否受用,內地民眾肯定不會再接受製造個人崇拜的運動,網上已有不少調侃習近平和新一代領導人的段子。

針對習近平當選後見記者時表示,要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網民委婉地質疑:「記者見面會上,習主席說,如果十年後我們沒有達到小康水準,我習主席三個字倒着讀。」名字倒着寫,是國人常見的發誓方式,只不過,「習主席」倒過來讀「席主習」,並無不同,等同發假誓。

「洗盡貧 立刻強 漲得獎」

習近平見記者時未提政改,還強調要使中共「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有段子譏諷:「有人問馬克思:您說資本家有100%的利潤就會鋌而走險,有200%的利潤會藐視法律,有300%的利潤便會踐踏世間一切,如果有利潤2000%-6500%,他們會怎樣?老馬沉默了一會兒說:他們會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被譽為最有才的段子是:「看看新一屆領導班子名單,就知道中國馬上要富強了:洗盡貧,立刻強,漲得獎,遇正升,留運山,旺氣山,漲高哩。」一口氣涮盡新一屆七個政治局常委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

 

 

官網民調 民主政治最受關注

 港蘋  

 

中共新當家習近平在當選總書記後與記者見面的講話顯示,新一代中共領導集體將繼續以改善民生作為治國總路向,政治改革難有進取。但官方人民網的民意調查則顯示,要求中共十八大後推行民主政治的呼聲,高居第一。

其次為反腐 民生 經濟

人民網強國社區在十八舉行同時,就網民最關注的10大問題進行民意調查。近日結果顯示,「民主政治」以32.4%得票率居榜首;其次受關注的分別是「反腐倡廉」、「社會民生」和「經濟發展」;只有0.31%的人關注兩岸「和平統一」,排末位是外交關係。

網民指,民主政治是解決諸多社會問題的基礎,是國家穩定的前提;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指,政治體制改革難於經濟改革,因經濟改革只涉及人的經濟利益,政改卻涉及權力,動搖各級領導幹部的利益,故阻力最大。

人民網

 

 

京網友調侃十八大被捕

 

【明報專訊】網名「星河艦隊」的北京網友翟小兵因在推特(twitter)上發布一條留言,在十八大開幕前夕的11月7日被帶走,並以「涉嫌散布虛假恐怖信息」罪名刑事拘留。至昨晚,包括維權藝術家艾未未等超過200名網友聯署呼籲放人。

 

艾未未胡佳聯署籲放人

 

現年36歲的翟小兵在一間基金公司擔任經理,他11月5日在推特帳號「@Stariver」留言稱﹕「死神來了6即將上映。大會堂突然倒塌,正在開會的2000多人只有7人幸免,事後卻又一一離奇死亡。是上帝的遊戲,還是死神的怒火,神秘數字18怎樣開啟地獄之門?11月8日全球院線震撼登場!」他在11月7日上午被公安從北京密雲的家中帶走,扣押在密雲縣拘留所,家人不能探望。

 

翟小兵畢業於北大中文系先秦文學專業,平時的留言內容也以玩笑、調侃居多,有網友認為「警察毫無幽默感」,可能只是找個藉口將其扣押,以免他再談論時政。香港傳媒人北風前晚發起聯署,呼籲北京警方立即無條件釋放翟小兵,至昨晚已有超過200人,包括藝術家艾未未、維權人士胡佳、作家莫之許、王力雄等。

 

 

珠海航展宣揚國威 又怕樹大招風

記者程嘉文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November 18, 2012 06:00 AM | 1900 次 | 0  | 3  |  |

走在珠海街頭,不但燈桿上掛滿「中國航展」的旗幟,甚至連興建中的大樓工地,以及夜總會等聲色場所的大門上,也都掛起了大紅布條「慶祝珠海航展開幕」。

全球航展約分為兩大類:其一是如巴黎、法茵堡等以商業為主的展覽,參加者是各航太工業製造商,目的是向大眾宣傳產品,吸引潛在客戶。另外則如英國空軍慈善基金會舉辦的RIAT航展,參加者則是各國軍方,等於是北約各國每年一次大聯誼。

 

就此觀點來看,珠海航展其實不易分類。雖然部分中國媒體已經將珠海封為「世界五大航展之一」,也有數百家廠商參展。但是除了私人商務機市場充分發揮「商展」功能外,對占展館絕大部分空間的中國軍工業者而言,擺設攤位展示成品的目的,與其說是吸引買主,更像是宣揚國威。

 

展場雖出現殲31模型等引發全球關注的新型武器,但北京又不希望成為外界坐實「中國威脅論」的證據。因此解放軍空軍雖然身為主辦單位之一,也負責大部分的現場展示機種,但特別在展場打出新口號「開放、自信、合作」。

 

號稱要與波音737、空中巴士(空中客車)A3201較高下的C919客機,也強調大量引進海外技術與次系統,「只有合作夥伴,沒有競爭對手」。主辦單位的許多安排,都可以看出北京當局急於成為「大國」,卻又擔心過度「冒尖」、引發舉世側目的心態。

 

 

日本經濟真的嚴重依賴中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蔡成平

2012-11.18

 

 

上周,一位好友從國內返回東京,聚餐時問及回國感受,他感歎道,“別提了,國內的人還在熱議釣魚島呢,哪怕是一些有學識、文化的人都覺得,中國要打日本,那就像打著玩兒似的,隨便一捏就把小日本捏死了。很多人陶醉在對日經濟戰的‘勝利果實’中,覺得日本嚴重依賴中國,離開了中國,日本經濟就垮了。”

 

中國國內彌漫的這一氛圍,即使沒回國,筆者也深切地感受得到。隨著中日關係日趨緊張,中國國內不分左右、不分廟堂江湖,各路專家呼籲“對日經濟戰”的聲音不絕於耳,且自告奮勇地出謀劃策,大談該如何打才能確保“擊敵要害、勿傷自己”。

 

為迫使日本讓步,中國在換屆之後是否會打出“經濟牌”還需要觀察。但至少截至目前來看,政府層面的動作並未過多涉及經濟領域,9月上旬局部地區出現了強化日本產品通關檢查等,但很難稱得上是“經濟制裁”,政府方面也予以否認。

 

 

準確地說,所謂“對日經濟戰”的論調基本上仍限於民間,其思維邏輯不外乎,日本經濟嚴重依賴中國,上升期的中國只要抱定“殺敵一千”的決心,以承受部分損失來換取“讓日本經濟倒退20年”(人民日報語),同時寄望於受損的日本財界向政界施壓。

 

 

那麼,彌漫在電視、報紙等媒體上的所謂“日本經濟嚴重依賴中國”是否屬實呢?這股在中國悄然興起的論調如同“地球繞著太陽轉”一般不容置疑。當筆者在微博上寫“日本經濟對中國的依存度幾乎可忽略不計”時,認同者只是極少數,這些認同者們也糾結“該如何讓打著雞血、盲目自信心爆棚的國人接受這一事實”。不過,大部分還是質疑聲,而且很多人調侃“博主沒喝醉吧”。

 

但是,面對毫不懷疑地相信所謂“日本經濟嚴重依賴中國”論調的人,當筆者詢問“依據是什麼”時,幾乎得不到讓人信服的回答。對方要麼回答不上來,要麼想當然地稱“中國市場這麼大”、“在華日企這麼多”,有的則直接拿媒體報導的所謂日系企業在華生產、銷售出現減少來說事。一些專家學者回復的答案中,最關鍵的依據也無非是兩條: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出口國、而且有望成為日本最大的海外市場。

 

這些依據自然有一些道理,但恐怕忽略了一點:若因為“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出口國,且有望成日本最大海外市場”,就推導出“日本經濟嚴重依賴中國”這一結論的話,恐怕需要一個基本的事實前提,即日本經濟嚴重依賴出口或外部市場,換句話說,日本是所謂的“貿易立國”或“外向型經濟”。

 

 

那麼,日本是“貿易立國”嗎?日本經濟對出口或外部市場的依賴度到底有多高?事實上,長期以來,中國就存在一種解讀,把日本的經濟崛起歸結為“貿易立國”路線的成功,這一觀點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但其實存在認知誤區。

 

中日兩國的經濟崛起之路極為不同,日本在經濟崛起過程中,有三大中國崛起沒有的成績——建立了健全的社保制度、培育了成熟的中產階級、造就了扎實的汽車、電子等基礎工業,這些因素註定了日本經濟崛起的動力主要來自個人消費、公共投資及企業設備投資,而絕非出口貿易。

 

一國經濟對出口的依存度高還是低,都是相對而言的。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顯示,韓國是典型的出口型國家,1967年的出口依存度只有11%,如今為50%左右;德國在1970年只有16.4%,如今維持在40%,甚至50%以上;中國經濟的出口依存度在1993年達到19.6%,1994年達到21.3%後就一直高於20%,2006年升至最高的39.1%。

 

反觀日本經濟,從1960年至今,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一年是2007年,達17.6%,大部分年份為10%左右,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在世界銀行統計的163個國家中,日本經濟的出口依存程度排第158位。事實上,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10年也公開承認,“日本經濟的出口依存度實際上較低”。

 

為何日本給外界的印象是“出口型”國家呢?實際上,這一始於1980年代的印象恐怕與當時的特殊背景有關。日本在1980年代前期,出口依存度相對較高(13%-15%),當時盛讚“日本第一”(Japan as No.1),加上日本GDP基數龐大導致日本的出口額顯得很大,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也非今日可比,且與歐美等國存在巨大順差,以致貿易摩擦不斷。而且,日本的出口業多為大型跨國企業壟斷,其動向分外惹人關注。

 

但事實上,日本根本就算不上是“出口依賴型”經濟體,而是與美國相同,歸根結底是內需型經濟模式。“無對華貿易,日本經濟將破裂”、“中國應貿易制裁日本”等說法都言過其實。

 

 

那麼,被反復引述的所謂“日本對華貿易依存度達20%,中國對日本只有9%,日本對中國依賴性更高”的說法是否正確呢?

 

不妨看下最新的2011年度中日貿易統計。資料顯示,日本2011年對華貿易總額為3449億美元,比2010年增加14.3%,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占日本對外貿易總量的20.6%。其中,對華進口為1834億美元,同比增加20%,占其進口總量的21.5%;對華出口為1615億美元,同比增加8.3%,占其出口總量的19.7%,對華貿易為赤字。但鑒於日本對華貿易有一部分經由香港,若一併算入的話,日本2011年對華貿易約黑字111.7億美元。

 

這些資料顯示,“日本對華貿易依存度達20%”的說法大致屬實,但由此得出“日本對中國依賴性更高”的結論還為時過早。主要原因在於兩國經濟的貿易依存度相差巨大。從兩國貿易對各自GDP的影響來看,結論絕非“20%”和“9%”這般懸殊。2011年中日貿易額(3449億美元)只占日本GDP(6.53萬億美元)的5.28%,占中國GDP(7.49億美元)的4.6%,日本對華出口(1615億美元)約占日本GDP的2.47%,中國對日出口(1834億美元)占中國GDP的2.45%。

 

可以說,向對方國家的出口,對本國GDP的貢獻度大致相同,極端點說,若雙方停止貿易往來,對彼此經濟的打擊基本上一樣大,甚至是中國遭受的影響會更大,原因就在於中日兩國的貿易構成大為不同。

 

日本對華出口以成品或半成品為主,對華出口品中過半數(約52%)為協助生產其他產品、服務的“資本品”(Capital Goods),而非“消費品”(Consumer Goods)。在2011年的對華出口中約70%為會直接影響中國製造業正常運營的機械和零部件,代替性相對不高,有些核心部件甚至根本無替代品,中國面向歐美的出口品中,實際上很大部分需要借助從日本進口的中間產品或部件才能完成整個製造生產。

 

 

中國對日出口仍主要為原料或生活類初級品,生活類初級品的替代性不言而喻,即使在原料進口方面,日本對中國的依賴程度也遠沒有媒體宣傳得那麼大,占日本原料進口最大比重的是中東地區,而非中國。包括稀土在內,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其實是短期的,長遠來看遠沒有媒體渲染得那麼嚴重,更何況就連稀土在內,中國都無法做到長期禁運,中國若對稀土長期禁運,日本若無法短期內保證稀土供應,勢必造成日本國內精密部件生產不足,而這勢必將影響含中國在內的中下游生產鏈(注:稀土問題比較複雜,另撰文分析)。

 

靠“日本對華貿易依存度達20%、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國”、“中國對日貿易依存度只有9%,日本只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國”這樣過於簡單的表面邏輯,並不能反映複雜的中日貿易實情,及其對彼此經濟的影響。

 

 

那麼,中國媒體所謂的“若離開了中國市場,日本經濟將難以自立”,屬實嗎?

 

首先看下日本在華企業數。對此,中國媒體的報導在資料上是混亂的,2萬家、3萬家、5萬家等說法不一。擁有亞洲最大企業資信資料庫的日本帝國資料銀行(TDB)9月27日發佈的統計顯示,截止8月底,進駐中國市場的日企總數為14394家,其中製造業居首位,共5951家,其次為批發業,共5057家,這些企業構成了日本對華投資的主體。

 

日本是中國最大的外資來源國,中國則是日本第三大投資對象國。日本JETRO的統計資料顯示,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餘額從1999年至今一直處於增長中,截至2011年末約為834億美元,這一數額不可謂不龐大。

 

但是,如果做下比較便知,這實際上與日本對荷蘭的直接投資餘額(849.5億美元)大抵相當,是日本對亞洲直接投資餘額的32%、對美直接投資餘額(2755億美元)的30%、海外直接投資總餘額(9647億美元)的8.6%、日本GDP的1%。極端點說,拋開波及效應和中國的損失不談,即使日本一夜之間喪失在華全部投資,日本約1%的GDP直接受影響。

 

其次,媒體對日系企業受損的計算嚴重失切。比如有報導稱,以日產汽車等為首的日系汽車廠商在“918”期間的停產損失約為2.5億美元,其計算方式是停產造成減產1.4萬輛,日系品牌車平均每輛1.8萬美元(1.4×1.8=2.52)。這種計算簡單但粗糙,因為忽略了這些打著“日系品牌”的汽車實際上多為“中國製造”,而且中日汽車領域的合資多為五五對半出資,因產量和銷售減少造成的損失,中方企業一樣承受損失,而由此造成的稅收減少更多地轉嫁到了中國身上。中方企業承受的壓力和損失之所以沒有表面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缺乏暢通的利益訴求管道。日媒會大加報導日企的受損,中方企業的受損卻無人關注,在敏感的民粹情緒面前,中方企業才是真的“啞巴吃黃連”。

 

對日企而言,中國市場是一塊骨頭,既是骨頭就需要啃,而不是放在嘴裏嚼一下就能吃的,能啃得了骨頭就自然能吃得了肉。日本中央大學戰略經營研究科教授服部健治在4日的日本華人教授會議上稱,“日企應兼及進軍其他市場,但無法在中國市場上成功的企業,去別的市場也不能成功。在艱難的中國市場上經受酸甜苦辣是積累海外市場經驗的捷徑。”他預測,“截止2013年底,日企轉向他國的可能性比較低,但2014年將迎來經營大轉換,日企在維持在華業務現狀的前提下,會大舉開始進入擁有5億人口的東南亞、12億人口的印度,以及巴西和俄羅斯等市場。”

 

中國無疑是日企重要的海外市場,但若過高評估這一重要性的程度,甚至拔高認為“離開中國市場日企無法存活”,那就未免言過其實。

 

總體上講,在經濟抵制問題上,中日的看法截然相反。中國認為日本將受嚴重打擊,日本則認為中國受損更大。日本拓殖大學教授朱炎曾總結稱,“日本實際的反應與中國的想法存在錯位。在華日企遭受一些損失,對日本整體經濟的影響實際上並不大。日本國內認為,這些企業多為現地生產,而且這麼多年已獲利甚豐,因此並不持同情態度。與過去財界被譽為‘經濟內閣’時代比,日企的話語權已大大削弱。日本相信中方在得不償失的情況下只能主動放棄反制。”

 

筆者認為,討論所謂的“經濟戰”、以及“哪方受損更大”,實際上是完全沒有理解全球化時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實態,更沒有認清中日經濟仍具有極強的互補性這一基本事實。在中日兩國仍存在短期無法解決的政治、歷史、領土等問題的情況下,為防止政治紛爭走向全面衝突,提升經濟對政治的抑制力更顯得尤為必要。

 

(注:作者是新浪財經日本站站長。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本文編輯劉波。)

 

 

開廚餘公司 特首夫人干政

   ■港蘋  

 

 ■特首夫人唐青儀於選舉時為丈夫造勢拉票,現更成立公司助推政策,有干政之嫌。

【本報訊】梁振英太太唐青儀打破特首夫人「不干政」的傳統,本月中靜悄悄成立了一間名為「Food for Good」的公司,推動廚餘政策。據了解,唐青儀成立Food for Good,目標是成為全港唯一全面處理食物資源和廚餘問題的非政府組織。不過,學者擔心唐青儀並無政府職銜,親身推動政策會予人干政的感覺。立法會議員何秀蘭則憂慮該組織可能成為利益輸送溫床,財團透過捐款給唐青儀,影響特區施政。

記者:潘柏林

據了解,唐青儀在今年9月底廣邀環保團體和社福機構會面時,透露Food for Good是非政府機構。本報獲得一封由她本人於今年10月發出的電郵,提及她創立Food for Good,呼籲接獲電郵的團體加入和給予意見。

 

擬夥團體尋求資金

該電郵附有一份計劃書,具體訂立處理食物資源和廚餘的短、中、長期目標。短期在中央收集資訊,投入人力資源做食物分發、教育公眾和進行研究。中、長期計劃聯合各個團體,游說政府立法及尋求資金(advocate for legis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funding resources),甚至在全港十八區建立社區農圃處理廚餘,成為內地處理廚餘的榜樣,也是全港唯一全面處理食物資源和廚餘問題的組織。有曾與梁太討論此大計的人士透露,梁太表示Food for Good可向商界籌募經費。

解決廚餘問題是梁振英重要政綱,本年參選時提出「推動消滅廚餘運動」,鼓勵工商界參與,建議增建回收處理設施。他擔任城大校董會主席時已大力提倡,與廚餘再造公司合作,廢物利用廚餘加工成魚糧;去年1月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智思,聯絡餐飲業發起「減少廚餘源頭做起」運動,梁太牽頭成立減廚餘組織,顯然是執行梁振英的政綱。

 

本報翻查公司註冊處資料,發現梁太於11月13日正式成立了Food for Good Limited,屬沒有股東的私人擔保有限公司,創辦成員及董事只有她本人。公司章程列明,只要符合公司宗旨,可接受任何人士的捐款,包括金錢或物業。章程同時列明,該公司會向政府提出建議,以達到目的。

 

 ■唐青儀今年9月曾出席減少廚餘活動。

被指利用丈夫權勢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多次表明,減少廚餘是重點工作之一,包括不排除用徵費方式減少廚餘,結果引來商界強烈反對。據知局方計劃先成立跨部門委員會處理廚餘問題,這時梁太插手介入,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認為,予人特首夫人干政感覺,「我選嗰位係特首,唔係太太,搵太太推政策未必適合」。

 

工黨立法會議員何秀蘭認為,梁太身份及地位特殊,成立機構推動立法並不恰當,「大家會質疑佢有特殊身份,可以透過家庭關係快啲立法」。她又指,該機構日後在收取捐款時,或有利益衝突,甚至成為利益輸送的溫床,「特首夫人咁有權力開口募捐,大家係咪要畀面討好特首,大手筆捐款?」她指公眾必定質疑梁太運用丈夫權勢籌款,「如果梁太不知自律要他律,最終只會自取其辱」。

本報上周四起兩次向特首辦查詢梁太成立Food for Good的詳情及有否利益衝突問題,但特首辦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Food for Good公司

章程重點

 

1)收集食肆的剩餘食物,分發給有需要的貧窮人士

2)只要符合本組織宗旨,會進行募捐及接受任何人士的捐款,包括金錢與物業餽贈

3)會向政府或相關機構提出建議,以達成本組織的目標

 

資料來源:公司註冊處

----------------

曾密會賭王為夫說項

   港蘋

  

【交際高手】

與梁振英結婚多時的唐青儀,一直鮮見活躍於本地政壇;直至今年初梁振英要參選特首,唐青儀始與丈夫頻頻亮相,刻意打造模範夫妻形象;選舉投票前夕,更突然在本港社交圈子活躍起來,被外界認定藉此為梁振英造勢拉票,自行為第一夫人寶座鋪路。

組太太團到澳門借庫

今年2月,唐青儀被揭曾密會不時公開批評梁振英的賭王何鴻燊及四太梁安琪,暗為梁振英爭取何家歡心;她在3月初再被揭發曾在2月時,偕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妻子及時任工聯會會長的鄭耀棠妻子等人組「太太團」,到澳門觀音堂借庫,梁安琪更負責打點當日安排,可見唐青儀的交際應酬手腕不可忽視。

本身為律師的唐青儀,除了在英國倫敦擁有一個自住住宅物業,亦曾在港持有三間公司,其中兩間已經結業,餘下一間則持有山頂貝璐道僭建大宅。最新成立的公司則為擔保公司,主要搞廚餘計劃,與之前成立公司的商業目的有別。

《蘋果》記者

 

 

辣蘋果:千萬不要比笨更笨(余艾苔)

2012年11月19日 台蘋

 

不管是笨蛋,還是笨拙,自從上周《經濟學人》以麻辣標題陳述馬英九總統後,馬竟然就和笨畫上等號了。被罵笨當然不爽,但若只陷在「我不笨」的反擊情緒裡,要求澄清、抗議,真是比笨還要嚴重了。

不久前,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拐彎抹角評論馬英九時,指「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被罵笨」,足見確實有很多人認為馬笨。而且,不少人痛批馬施政無能,搞得民怨沸騰時,不是老愛點醒馬說,「笨蛋,問題在經濟」。

 

虎頭蛇尾民調低

所以,馬英九不是第一次被數落笨。不過,監察院長王建?有意見了,他認為馬一點也不笨,是「魄力不夠」。說得也很對,馬確實魄力不夠、虎頭蛇尾,否則怎麼會無力貫徹改革,否則怎麼會民調淪落到只剩13%?

被英國知名雜誌指名道姓罵笨,當然很難堪,以馬英九過去被封為「馬更正」,要求駐英代表處澄清抗議並不意外。但這會改變被罵笨的形象嗎?還是烙印得更深?被罵笨是一回事,能否讓施政有起色、重拾民眾愛戴才是重點,如果馬找不到有效方法解決台灣當前困境,即使有人捧他是現代恩主公,還不是被當做笑話。

 

 

馬笨蛋或笨蛋總統(江冠明)

2012年11月19日 台蘋

 

一個國家總統被國際聲望雜誌稱「笨蛋」,該國卻沒有人生氣憤怒,也不覺得羞辱,到底怎麼回事!最近《經濟學人》期刊用「馬笨蛋」稱呼中華民國總統,台灣全國上下卻沒有掀起如釣魚台或國家興亡的憤怒言論,反而默默不語。喜歡用英文跟外國使者對談的「馬笨蛋」先生,也沉默不語,難道他不懂那個英文字,他不懂「總統」被省略的污衊!也許他默認是「笨蛋先生」,所以也無言以對。

 

若是日相早已下台

令人感嘆,在位國家總統被公然侮辱為笨蛋,卻沒有人出來指摘外媒?馬英九個人被罵「笨蛋」是他自己的事,但他的身分是代表台灣的總統,或稱「中華民國總統」,一個在位總統被罵笨蛋,以後出國拿台灣護照的人該如何進出海關呢?當海關問你:「來自那個笨蛋馬先生的國家嗎?」這時該如何以對?「那是馬先生的事?跟我無關!」或「是的,我來自笨蛋國家!」

馬先生應該向全國發表「道歉」演講,解釋「他為何被罵笨蛋!」或者辯解「我不是笨蛋!」要是日本首相被《經濟學人》如此批評,恐怕早已道歉辭職下台,或被罷免下台。馬先生身為總統,被罵笨蛋,是一國之恥,如果他不知恥,不以為恥,以為是他個人的事,那就錯了!如果他是在位總統被罵笨蛋,他就必須有責任出來向全國民眾「道歉」,這是他羞辱台灣全國人民。面對中華民國總統的「笨蛋」,台灣人民該如何回應呢?

 

 

馬英九成了國際笨蛋!/文﹕南方朔

 

【明報專訊】上個星期,對台灣而言,最大的新聞乃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笨蛋,馬英九」(Ma the bumbler)為題,報道了台灣領導人馬英九治國無能已使得台灣經濟停滯倒退的故事。報道中明白指出,馬的民意支持度已低到只剩13%,「全台灣似乎都同意,馬先生是個沒用的笨蛋」(ineffectual bumbler)。該報道並在標題中明白指出,馬曾一度是個「萬人迷」(heart-throb),但今天已失去了他的光采;該報道在結論中並悲觀的指出,「馬的主要政策方向似乎並沒有改變的象」,因此,他的公信力仍然每天都在流失!

 

《經濟學人》的這則報道並不長,只有該刊一個直欄多一點的位置,排起來是連半頁也不到。但卻在該刊的網站中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該刊的那一期對法國的政治經濟現做了14頁的封面專題,但它引起的討論都沒有台灣那一則小報道多。可見那則報道所引起的震動相當巨大。這則報道刊出後,台灣已有網友表示﹕「馬英九的笨蛋稱號已獲得國際認證,已可算是台灣奇蹟」,也有人說「馬英九終於找到了他的歷史定位」,他已成了另類「台灣之光」。最近半年來,馬英九由於一意孤行,該為而不為,不該為卻偏要為,已使得台灣民怨鼎沸。他的民調支持度根據不同機構所做的調查,只剩13%到15%之間,不支持度已升到了七八成,特別是在年輕人階層,更超過了八成。這已顯示出馬英九的統治已出現了嚴重的正當性危機,我們已不能排除有一天會出現要他下台的群眾運動。

 

「馬更正」促《經濟學人》更正

 

坦白說,《經濟學人》的那篇短文乃是報道而非評論,它只是把馬英九近年來所造成的民生凋蔽、經濟沉淪等現象做了綜合報道而已,但人們也知道《經濟學人》乃是個有權威地位的雜誌,被該刊點名說是「笨蛋」、「無能」,別國的領導人多半會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視之。但馬英九則不然,他在當台北市長時即非常重視自己形象的完美,若記者做了對他的負面報道,他一定千方百計的要別人更正,因而他遂有了「馬更正」的外號。這次《經濟學人》做了這樣的報道,他當然更要更正。11月17日(星期六),他即下令台灣的駐英代表處向《經濟學人》提出抗議並投書澄清。馬英九在該報道出現後也提出了一些數字來表示台灣的表現其實是不錯的。他也會要求駐英代表去函更正,至於該雜誌是否會刊登這樣的更正函,那就不得而知了。但至少「馬更正」這個外號已由台灣內部走向了國際!

 

對於近年來台灣的變化及馬英九的特性,其實我早已根據近代西方的理論,做過自認相當精準的分析﹕

 

(一)近代西方在1980年代後就已警覺到,隨民主的發展及媒體的發達,政治上已出現了一種投機型的政客,他們自己沒什麼信念,也不願冒風險對有爭論的問題做出決斷,他們永遠在一些言不及義的空泛概念上作秀,對具體問題則不斷在躲閃,他們靠做秀而累積政治資產,但這種「不領導的領導人」地位大到頂峰,他們以前的那套做法就到了黔驢技窮的時候。今天台灣差不多的評論家都承認,馬英九由高峰向下急跌,就是他那種做秀政治已到了極限,他做秀所耽誤的問題如台灣的經濟轉型等也開始迸發。今天台灣經濟在亞洲排名最末,台灣財政有崩潰的危機,這雖不是他所造成,但卻因他的拖延而表面化。

 

自戀型領導 通常卸責無情冷淡

 

(二)美國政治學家波耶特(Joseph H. Boyett)前兩年指出過,當代已出了一種「自戀型」的人物,他們對公共事務缺乏興趣,但對自己的形象卻超乎常理的注意,這也意謂了他愛自己甚於愛別人。他刻意塑造自己是好人的形象,刻意把自己的責任都推給別人。用哈佛企管領導學專家凱勒曼(Barbara Kellerman)的說法,這種形態的乃是「無情無義、冷淡的」(callous)的領導人。而非常不幸的,馬英九正是這種形態的領導人。他對責任缺乏了認知與熱情,凡事都不積極,又愛聽自己親信的小話,於是5年下來, 台灣的政治與經濟財政遂日益敗壞。過去台灣的人對他再怎麼失望,但在「他是個好人」的虛假認知下,都勉強忍受了下去,今年由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的貪污案以及接下來好多起的處長署長貪污案,馬政府的貪腐無能終告確定,形象資本乃是馬英九最大也最後的資本,當形象資本已不保,馬的聲望當然像掉進懸崖一樣,兵敗如山倒!

 

因此,半年多以來,馬的聲望快速下跌,台灣的政經財政也急劇惡化,這絕非別人對他有偏見,而是馬自己惡劣的統治所致。最近台灣的媒體已陸續公開了他那種講假話、扮好人的虛偽風格。當馬的能力及風格都受到人們的質疑,馬就已走向了權力的下坡路。有人說,無能及鄉愿比貪腐更嚴重,馬英九的統治危機從台灣島內鬧到了國際主要媒體上,對所有的馬迷,他們真該醒悟了!

 

南方朔 《亞洲週刊》主筆

 

 

蘋論:公務員福利越好就越不好

2012年11月19日 台蘋

 

常識告訴我們,保護得太好的孩子比較沒有冒險性、突破性、也缺少創新能力。台灣公務員就是這種狀況,福利太好完全沒有創造出他們的魄力與主觀能動性,反而養成保守、被動、過度自我保護、只防弊不興利的習性。

 

削減福利拉近差距

經建會的報告說:公務員退撫制度有礙人才流動。經建會副主委陳小紅解釋說,因為公務員退休福利被一般人認為優於私部門,很多人進入公務體系後沒有特殊原因不會退出,會久任職位,但公務員額有一定的編制,填滿後就沒有空缺,這是人才流動停滯的根據。如何改善?陳說要公私部門福利拉近。

但國庫債台高築,政府財政困窘,如何增加私部門的福利與公務員拉近?企業老闆叫苦連天,絕無意願拉高員工的福利,再逼他們就又要出走。那怎麼辦?只有削減公務員過度的福利來拉近與私部門的差距。但這種拉低式平等違背經濟理性。做到極致就是上世紀的共產主義實驗的大失敗。

根據大哲羅爾斯(J. Rawls)的名著《正義論》的觀點,社會資源應以「最弱勢者獲利最大原則」予以分配。所以,如果不是增加勞工的收入與福利,而是削減其他人的福利,並不符合正義原則。

 

畫地自限怕被驅逐

其實,從多年前國民黨政權選擇性過度優裕軍公教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背叛了公平正義的原則。

公務員福利太好反而不利於國家社會。這是個悖論,但卻是事實。首先,福利太好會讓公務員恐懼失去公務員的身分,以致事事先顧及自己的職務安全,能多保守就多保守,以不出錯、不違法,安全退休為原則。

其次,不但畫地自限而且畫得寧小勿大。例如法律規定的圈圈直徑10公尺,公務員為了保險,自己再把圈圈縮到5公尺,以策安全。公務員怕肥滋滋的退休福利因勇於任事而出錯,失去退休福利。

 

近親繁殖難有新血

再者,公務員因福利太好捨不得離開,造成死水效應,一攤死水。其結果就是近親繁殖,難以引進新血,人才更是反向淘汰,劣幣驅逐良幣。敢於任事的官員不免觸及綿密的法網而遭驅逐,益發使得公務員趨向馬總統自詡的「謹小慎微,臨淵履薄」。這就是悖論,公務員福利越好,對國家社會就越不好。

 

 

掌綠中國事務 謝:未被徵詢

2012年11月19日 台蘋

 

蔡英文(右三)昨與總統大選時捐贈三隻小豬撲滿的黃姓三姊弟觀看小豬捐款風潮圖集,互動溫馨。陳奉秦攝【吳家翔、陳奉秦╱連線報導】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後天將向中常會提案討論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外傳行政院前院長謝長廷將出任主委,謝昨表示,他日前與蘇交換意見,都認為中共十八之後,兩岸事務委員會應開始,但主委人選沒有徵詢。

謝長廷並呼籲,中國前國家主席胡錦濤把九二共識放入文件,雖然他不接受九二共識,但1992年兩岸會談的精神是什麼?「民進黨應講清楚,讓黨員都能一致來為政策辯護。」

 

九二精神促黨表態

民進黨發言人王閔生回應說,這部分需要凝聚共識,整合大家的意見,可提到中國事務委員會這個平台來討論。

謝長廷昨表示,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寫「反對中國片面主張的『一中原則』」,是不是連中華民國的「一中各表」也反對?後來民進黨提出「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則指中華民國認同和台灣認同都是國家認同的一部分;之後在「正常國家決議文」中又寫中華民國及《中華民國憲法》是不正常的來源;這之間該如何銜接?民進黨的論述應該一貫。

 

蔡訪小豬撲滿姊弟

此外,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昨至台南市,探訪總統大選時捐贈三隻小豬撲滿的黃姓三胞胎姊弟黃薀澄(薀音同「運」)、黃聖貿、黃薀蓉,「三隻小豬」在當時引爆小豬捐款風潮。

蔡英文與三姊弟一起觀看大選期間各地造型小豬撲滿圖集《一直同在》,黃家大姊問:「小豬又不是狗為何住在狗屋裡?」考倒蔡,蔡則教三姊弟認字「謝謝你們,小豬改變台灣」表達感謝,場面溫馨。

黃家姊弟的阿公黃士銘說,三隻小豬被大野狼打敗了,要養更多的小豬來幫忙打敗大野狼,三姊弟已經開始養新小豬。

 

 

九二共識,一中獨(不)表(殷乃平)

2012年11月19日 台蘋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閉幕,會中,胡錦濤總書記在卸任前的政治報告中,表示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一中框架下,求同存異。馬總統亦回應,指九二共識為歷史事實,為兩岸交流的互信基礎,是兩岸和平發展的關鍵。但是九二共識是否有共識,台灣各界解讀不一,而所謂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則有更多的說法。嚴格的說,它是兩岸正式開始晤談之前的一個相互定位。而根據辜汪會談前的函件往來,我方海基會要求雙方以口頭表述方式,聲明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但各自認知不同。大陸海協會於1992年11月3日發表的新聞稿表示:「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可以接受,」並於回函中指出,「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於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確立。

但是在國際社會中,兩岸間的「一中各表」,似乎只餘中國大陸的一中「獨表」,大陸外交部好像從未看到過海協會的新聞稿,打壓中華民國不遺餘力,中華民國幾幾乎已經不再存在,國際上只稱台灣而不名(當然,奧運時用的是中華台北)。更惡劣的是在台灣島上的公開國際活動,亦不能懸掛自己的國旗,如此,在台灣,一中也同樣的「不表」。口頭聲明的一中各表與實質的一中獨(不)表,差距極大。由此看來,在兩岸進一步和平協商之前,中國大陸似乎還欠缺一個對台灣實際定位的確認。

 

兩岸經濟依賴續升

事實上,台灣的人已出現頗為嚴重的認同問題,國府來台老兵返鄉,回到中國大陸的老家,卻發現自己是台胞,已成外人。年輕人出國,只能以台灣代替國名,雖在台灣,中華民國國旗仍然飄揚,但在人們的心中,國家的形象已然開始淡化。但是過去的台獨,反蔣家時代的中華民國,現在卻在中華民國的體制下反中國,大陸反台獨,卻不知推波助瀾使其勢大的始作俑者卻是自己。

兩岸的和平發展,經貿往來日密,去年台灣對大陸的出口1240億美元,佔總出口的40.2%。台灣的500大企業,幾乎多以大陸為生產基地,台商搶食大陸商機,擁入大陸市場者,不勝枚舉,而台灣人赴大陸找工作者也大增。同樣的,在對陸商投資保障協議簽訂後,中國的企業也開始進軍台灣,民間與學術界的兩岸交流不斷在提升,大陸觀光客已超過178萬人,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度持續升高,曾有美國智庫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台灣的經濟正在逐漸的溶入大陸的經濟之中。縱然如此,雙方的差距仍存,尤其是政治體制的不同,這時,陸方的求同存異,是何種異?如何的存在就蠻關鍵了。

但在一個民主政治環境下,中國急著想要台灣奉其正朔,必須要取得絕大多數台灣人同意,其困難度極高。以目前大陸對台政策,輕不得,重不了,頗難拿捏,發展下去,影響台灣人民選擇意願因素日增,國際上的客觀因素也在改變,台灣的未來究竟何去何從?最後應該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經濟人語

作者為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無作為的共犯NCC(楊虔豪)

2012年11月19日 台蘋

 

今年八月,我在網路上點閱到中天新聞台談話節目《新聞龍捲風》的片段,那群被封為「資深媒體人」的名嘴們討論著一起叫做「1975年莫斯科地鐵瞬間消失」的神祕事件,主持人聳動地講說:「在莫斯科地鐵裡面發現了一個時光隧道,列車進去後,所有的乘客統統不見。」然後其他名嘴們如同當時親身經歷般,甚至還拿著準備好的示意圖講述完整過程,一輛地鐵列車無端消失,百位乘客至今行蹤成謎。

 

僅敷衍未積極監督

數百位乘客消失是多麼大的事件,而我卻從來沒聽過?我在網上進一步搜尋,數百筆資料都是同一篇來自中國的文章,正仔細讀著這篇可疑的文章時,我發現這群講得頭頭是道的名嘴們正一字不漏的把這篇文章講出來。而這篇文章,下面竟寫著「該事件疑為中國人自己編造」。

媒體不經求證就胡亂散布假消息,這群名嘴竟也跟著隨風起舞,他們沒有對這些議題的相關採訪經歷,卻什麼都敢講,還能講得栩栩如生,更荒謬的是,還是放在新聞頻道播出。

在思索後我向NCC申訴,為避免NCC調閱不到影片,我還直接將中天新聞台自己所放的線上連結附在投訴函中。沒想到,一個月過去,NCC給我的答覆卻是莫名的八個大字:「結案─本會業務參考」沒有任何具體回應和對策。

台灣的新聞工作者作賤自己到如此地步不打緊,更可惡的是長久以來他們把觀眾當作笨蛋,隨便網路上找找資料就放在新聞中,這次找了假消息放出卻一點也不感到羞恥。另外,主管通訊傳播事業的NCC,竟只是敷衍了事,未見積極監督作為。面對如此嚴重的缺失,卻刻意放水。毫無自省能力的新聞工作者們,搭配上毫無作為的主管單位,形成了一個絕佳的共犯結構。觀眾依然是被媒體當笨蛋看待,被以這些如餿水般素質的節目內容餵養。而連這點小事NCC都不想管,你還能奢望NCC如何能處理媒體壟斷問題?

作者為旅韓獨立記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gFengComment 的頭像
    LingFengComment

    林保華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