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 1 13《綠色參考》

(林保華主編;提供林保華等人的評論與綠媒以外的信息。)

全文刊於林保華部落格:http://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

 

 

玩殘對中人事;立法院大反彈;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吃包子吃出蔣經國;中共反恐中國圍攻安倍

 

 

兩岸人事被馬英九玩殘    林保華

 

馬英九連任總統後的首要任務就是追求歷史定位,也就是在兩岸關係上要

做出突破。至於這個突破是給台灣人民帶來福祉還是災難,那就不干他的

事了。為此對處理兩岸關係在人事上做了重大改變,讓對兩岸關係毫無認

識的王郁琦出任陸委會主任,林中森出任海基會董事長,便於他進行瞎指

揮時,也不會有不同聲音出現。

 

這兩個人被馬英九如此寵幸,當然也知恩圖報,貫徹馬英九的指示不打折

扣、不過夜,兩岸服貿協議的簽署就是他們的代表作,從而為馬習會鋪下

康莊大道。

 

兩個人的冒升氣惱了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的高孔廉,老高從事兩岸事務二十

幾年,1990年代我從香港來台灣訪問,在陸委會就多次與老高接觸,他理

應是江丙坤的海基會董事長的接棒人,那裡知道冒出一個對兩岸事務一竅

不通,只知“遵旨”的奴才型人物林中森出來,而且根據老高所述,林中

森一上台,就大權獨攬,對老高進行資訊封鎖,讓他無用武之地,只好求

去。

 

可是林中森與王郁琦的說法卻完全不同,林說,挽留老高已經長達500

了;王郁琦說,他們兩個“合作無間”。如果資訊都不讓老高知道,挽留

1000天又有什麼用?說他們“合作無間”,那是很高評價,幾乎等於馬總

統與金地下總統的親密關係,那是在說笑吧?怎麼看,林、高兩人都不像

呀。

 

不過高孔廉還有一個盲點,那就是召開臨別記者會發表感言時,感謝馬英

九與江丙坤。且不說江丙坤身為董事長沒有利益迴避而為人詬病,老高在

旁熟視無睹,有虧職守。而感謝馬英九更是是非不分,因為把王郁琦與林

中森塞進陸委會與海基會的,不就是馬英九嗎?射人先射馬呀。也許,這

正是高孔廉與一些國民黨人為官之道,不去得罪“最高”,以便最高關愛

的眼神終有一天會投向自己。但是在官場混了幾十年的高孔廉,還真以為

還有這一天,馬英九還可以繼續作威作福?也許,拿幾天好處也好?

 

但是這些人事糾紛說來都是茶杯裡的風波,未來主要的是毛頭小子王郁琦

要到中國與老共打交道,這是台灣正式官員的“趕考”,正是要為他捏一

把汗。中國大概也看準他的年幼與資歷,以及對中國的不了解而挑中他,

看看是如何不露行跡的戲弄他。個人出洋相事小,台灣失去尊嚴與主權事

大,期望王郁琦把台灣主權牢記在心,地位要在馬英九叮嚀之上,來保住

個人的名節,千萬不要做馬英九的馬前卒與爛頭蟀。

 

自從1949年台灣代表團全部投共以後,只有1990年代的海基會,辜振甫做

董事長、許惠祐做秘書長時,沒有讓老共佔到便宜,導致老共後來抵制海

基會。馬英九執政後,他的投共路線讓任何談判都使台灣吃虧,進入政治

領域,台灣人更不知道馬英九會如何把自己帶到斷崖深谷裡去。

 

天佑台灣。

極光電子報  2014.1.13

http://www.taup.org.tw 

 

(穿越30多年時空的重要評論,以及人生的酸甜苦辣,請看林保華部落格

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新舊評論還在繼續增加與上網中)

 

 

立法院對兩岸政策出現大反彈!/文﹕南方朔

 

【明報專訊】現在是陰曆的年尾,130是除夕,31日是春節,最近這段期間,大家都準備過年,無心於正事。真正的正事,要到過完年的2月份才會開始。

 

20142月份開始,最大的事件可能就是春節後,台灣的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將訪問中國大陸,將和中國的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這次「張王會」意義至為重大﹕

 

王郁琦訪大陸 意義重大

 

(一)在前一階段,台灣的兩岸政策,主要都是由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人馬在掌控,包括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副董事長高孔廉等都是連戰的人馬。在2013年裏,連戰的人馬已陸續被換掉,現在的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都是馬英九的班底,特別是王郁琦乃是馬的親信,這已意謂2014年起將是馬英九全面控制兩岸政策及其執行的開始。

 

(二)近月以來,馬已多次放話,他希望能在國際會議場合或第三國舉行「習馬會」,對此北京當然很警覺,北京沒有拒絕「習馬會」,但認為只能在自己國家的領土內舉行。馬急要開「習馬會」他的企圖是什麼,台灣各界當然十分關心,人們認為過年後的「張王會」,主要目的就是要替「習馬會」鋪路。

 

(三)馬自上台以來,表面上說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實質上是把台灣鎖進了「一個中國」的架構內,使得台灣的整體經濟日益敗壞。馬執政6年,已有4年的成長率破二,2013年成長率只有1.74%,乃是亞洲主要國家最差的一個。除了成長率差之外,「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重一直在攀升,201310月份已達52.9%,這主要顯示出台灣產業已大量外移中國大陸,已使台灣的就業機會減少,工資水準無法增加,退回到16年前水準;除了產業空洞化之外,更嚴重的是,馬政府執政以來,台灣資本的淨流出累積已達10,198億美元。這都顯示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對台灣已造成極大的傷害。尤其是馬政府最近硬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台灣一片反對之聲。馬的兩岸政策已在台灣失去了民意。王郁琦訪問大陸會向中方做出什麼不利於台灣的經濟承諾,當然受人關注。

 

(四)台灣的新任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不久前曾訪問北京,他在見到時任中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時,居然奪口而出「向主席報告」這樣的談話。馬的親信會講出這種話,已不是一種禮貌,而是多多少少已透露出馬的核心團隊的認知,他們已把北京視為上級,自居為下屬,所以才要「報告」。因此王郁琦見了張志軍,是不是也會來一句「向主任報告」,自然受大家注意。

 

(五)2014年台灣將有「七合一」地方大選,2016年則有總統及立委大選,在過去幾次選舉,北京都全力支持國民黨,發動台商為國民黨助選,並營造氣氛,宣稱民進黨是多麼的危險。未來台灣的幾次選舉,馬政府已更需要北京的幫忙,馬派出親信王郁琦往訪,有向北京討選舉救兵的意義。

 

因為王郁琦訪問大陸有上述的五大意義,所以台灣的媒體、立法院、在野黨,都對他的訪問至為關切,民進黨和台聯擔心王郁琦前往大陸訪問,會做出不利台灣的承諾,甚至於國民黨立委也擔心,如果王郁琦出現不得體的談話和做出不應該的讓步,傷害到台灣人民的利益,到時候都會損害到他們的選舉。正因藍綠立委都對王郁琦的訪問大陸有疑忌,所以110日(上星期五),立法院的朝野黨團,遂同意簽署了一項決議,要求王郁琦去訪問時,「不得簽署任何政治性的文件或發表共同聲明、新聞稿;也不得接受、呼應一中框架、反台獨等危害主權主張,或談判這些政治性議題,否則負政治責任」。

 

立法院為王出訪劃下紅線

 

由於這項決議是在討論總預算案時併同列入,因此這項決議是項具有法律性質的決議,不得違背。因此,這項決議等於立法院已對王郁琦的訪問大陸,在出發前就已劃下了紅線。

 

立法院朝野黨因為王郁琦的出訪預先劃下紅線,而且這個紅線是有法律的約束力,這種事情以前並未發生過。由於這個決議國民黨立委已同意,翻盤的機會應該不會很大。因此這件事情的政治意義可謂相當重大﹕

 

(一)台灣其實並沒有其他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兩岸問題,但台灣的兩岸問題一向是政府說了算,民意機構完全沒有任何角色。過去5年多,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已將台灣的經濟搞到千瘡百孔。到了今天,台灣的朝野立委,對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已完全失望,因而決定,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已必須有立法院的嚴格監督,這次王郁琦出訪,在出發前立法院就預先劃下紅線。這是立法院監督的第一步,立法院院長王金平也於111(上星期六)表示,他希望能設立「立法院兩岸事務回應對策小組」。立法院應監督兩岸政策,這種主張以前提了好多年,但一直無法實現,現在由於馬政府的失敗,今年內的確可能成真。

 

(二)馬政府一向不理會立法院所反映的民意,這已惹起朝野立委的反彈。對王郁琦劃下紅線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立法院的角色將可能更加積極,對馬政府的事可能會愈管愈多,若然如此,馬政府就會日益跛腳化,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可能發展!

 

南方朔

《亞洲週刊》主筆

 

 

(林保華按:立法院可以作為上議院,網絡民意作為下議院。無論如何,還得有一個正式的機構比較妥當。中國的網絡民意早已經引起中共的驚恐,習近平親自掛帥進行打壓,這點,老共的敏感度遠超台灣的政客,包括綠營的政客。香港的年輕人也不得了,那些泛民中“大中華膠”在網絡上被罵到非人的地步,雖然有些言辭過於激烈,但是自身如此脫離社會現實,也需檢討。)

 

蘋論:柯文哲現象

20140113    台蘋

 

網路的普及改變很多舊的想法和作法。商品生產部分不必多說,網路商店行銷如淘寶網,已逐漸成交易新方式,迅速、方便也較便宜。社會互動方式,受到網路的影響,改變很大,揪團就是功能之一,也促使公民社會提前形成。然而,政治受到網路影響的改變也許更可觀,但目前政治人物有此了解的人還不多,落後於經濟與社會部門一大截。

 

靠部落格竄升人氣

網路的發展即將取代、或至少降低了代議政治和政黨政治的重要性。從去年白衫軍等社會運動,到今年柯文哲的異軍突起,都是網路的結果。柯文哲靠著他的部落格和資訊平台,人氣快速超過連勝文,尤其成為年輕族群的磁石。很難想像不常玩電腦的阿伯、阿姨、阿公、阿嬤怎麼爭取電腦世代的選票?

我們可以想像,當網路軟體更成熟後,所有地方議會和中央國會的存在價值會遭到懷疑。議會政治是民眾集合和表意不方便時代發明的代議方式,如果網路軟體可以保密且安全,人人可隨時上網對政策和政治人物表達意見,為什麼還需要議會?每個公民每天都可對公共政策進行公投、提案、討論、表決、獎懲官員(彈劾、罷免、人事審核等),行使直接民權。

沒有議會,每個成年公民都是議員,省下國家多少議員浪費、薪資、行政費用等的開支,及貪污、關說等醜聞。法院也可透過網路開庭審案,由公民在網上擔任陪審員,並投票決定有罪或無罪,不必跑去法院浪費時間。省下國會和司法的鉅額費用,大家會過得好很多。

政黨功能有:培養人才、提名候選人、動員競選、提出政綱、創造議題、監督施政、採集民意。今後網路公民將排斥任何政黨介入他們召集的活動,自己出現參選人、自己揪團動員、自己創造議題、自己監督施政,網路幾乎可以取代多數政黨的功能。政黨若不努力,在被他黨打敗前,就先敗給網路。台北市長參選人民進黨的柯文哲煩惱,就是例子。

 

網路凝結公民運動

現階段網路公民運動還不成熟,要等軟體更進步之後才有可能凝結成體制。至少目前,我們已看到網路讓老一代的政治人物顯得像老古董了。

 

 

民進黨不要把該贏的局面搞到輸了了

台灣日報社論

www.taiwandaily.net

作者:英夫

 

年底的七合一選舉是綠營大敗國民黨,奠定勝利基礎的一個好機會,希望民進不要做錯誤的決定而影響大局,把該贏的局面搞到輸了了。

 

民進黨精英打造南台灣成綠營堡壘

 

經歷政權得而復失的慘痛教訓,身抱使命感的綠營精英的經營下,南台灣完全綠化,而且打下不可憾動的根基。歷經謝長廷、陳菊兩代的經營,高雄市不但由藍轉綠,而且綠化的程度愈來愈深。陳唐山、蘇煥智、許添財、賴清德經營台南,蘇嘉全、曹啟鴻經營屏東,蘇治芬經營雲林、陳明文、張花冠經營嘉義也都有同樣的效果。因此南部成為綠營的鐵打江山,應感謝這些精英的努力與付出。

 

林佳龍台中經驗值得學習

 

更令人振奮的是林隹龍經營台中的故事,2005年,擔任新聞局長的林佳龍,被派到台中市選市長,被當時氣勢高揚的胡志強打敗。他留在台中繼續經營,深耕基層。2010年己準備好再戰市民寶座時,為了黨內和諧,他禮讓蘇嘉全,成為地方的美談。2012年,贏得立法委員。至今總共在台中已經營近十年,地方基礎穩固。去年年底他再度投入市長選舉,終贏得初選,成為民進黨台中市長候選人。

 

值得一提的是,民進黨台中市長的初選經過。蔡其昌要求二個月的競選期及對比式民調,氣度宏大的林佳龍一口氣就答應下來(林已經營地方十年,愈早決定愈有利)。初選的過程中,雙方難免有齟齬,但大致保持平和。候選人也都相當理性,沒有惡言攻擊。去年十二月三十日民調結果令人跌破眼鏡,林以四十四比二十三大贏胡志強二十一%。蔡以三十四比二十九贏胡五%。再過一天,十二月三十一日蘋果日報的民調,林佳龍竟然大勝胡志強四十四%。初選前林自做民調,領先胡約五至十%,現在呈現壓倒性的領先,這就是初選的威力。在還未決定是否競選連任就被打扒,胡已經落敗了。國民黨不得不把他拉下,找新人與林佳龍競逐台中市長。

 

林佳龍經營地方的努力與堅韌,值得做綠營從政者的榜樣。他有美國耶魯大學政治系博士的高學歷,又能謙卑待人勤跑基層,終於被選民支持擁戴。他說初跑基層時沒有公職,在一些婚喪或其他集會,常被排在最後致詞,但他的苦等也因此感動民眾。他也有一些攻破國民黨財大氣粗的招術,例如當國民黨在地方花大錢顧遊覽車招待旅遊時,他總是一大早去出發集合地點去跟出遊民眾打招呼。像這樣,一點一滴累積下來,十年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在初選中大放光彩。

 

國內外環境對綠營有利

 

綠營主張獨立,它的對敵就是主張統一的中國國民黨,而中國國民黨背後有中國共產黨撐腰。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力日強,台灣飽受對岸來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巨大壓力。致使綠營在對抗國民黨時,遭遇重重困難。但是這二年來,中國已經由盛轉衰。現在中國正面臨政治、經濟、環境污染、道德敗壞等危機。前幾年還保持每年十%以上的經濟增長率,現在只能祈求保七(七%)。國營企業債務過高、地方債務增加太快、房地產價格太高等問題正在困擾著中國的領導階層。政治不穩、道德敗壞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及環境污染等,也會拖垮經濟。因此,愈來愈多的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近期內會出大問題。中國的衰弱就會減輕對台灣的干預,對綠營是好消息。

 

再者,近二年來,中國憑著國力的增強,欺壓臨近小國引起國際的不滿。釣魚台的爭執幾乎引起中日戰爭。小國為了自保,聯合對抗中國。在這種環境下,台灣的地理位置變得重要,成為拉攏的對象,因此也使台灣更加安全。

 

國內的情勢也是對綠營有利。馬英九執政無能,一路傾中,經濟陷入困境,民心思變。因此年底的七合一選舉有利於民進黨。台灣南部有精英們陸續努力經營,成為綠營的堡壘。台中的林佳龍又佔優勢,其他如彰化、台東、澎湖、嘉義市都可能贏,南投、基隆也有機會贏,因此綠營贏得七合一選舉的機會相當大。如果林佳龍贏得台中,以他深耕基層的精神,會把台中經營得像高雄、台南一樣成為綠營的堡壘。中台灣若落入綠營手中,將可打破長期以來藍大於綠的局面,變成綠大藍小,加上國內外大環境有利於綠營,則台灣人心中的獨立建國有望矣。

 

步步為營 不要把該贏的局搞到輸

 

雖然情勢樂觀,但是並非會一帆風順,還有很多挑戰。一個錯誤的決定或一步走錯,就可能全功盡棄甚至全盤皆輸。例如,馬英九計劃今年十月去中國參加亞太金融會議,或專程訪中,盼望能與習近平見面並握手言歡。在中國配合演出下,營造兩岸和平氣氛,進而炒熱諾貝爾和平獎。馬寄望在這次外交活動一舉洗刷他執政無能的恥辱,台灣人民會不會受騙?會不會影響年底的七合一選舉?民進黨要如何應付?再者現在每天有大量陸客來台旅遊,如果在選舉前夕喊卡,民進黨要如何因應?這都是民進黨中央要思考的工作。

 

縣市長的提名正在進行中,程序上的錯誤或提錯候選人都會影響選舉的結果。上面提到台中在初選的過程中,候選人互相拉抬而提升民調支持率,也成功地拉低對方的支持率。而在新北市的初選,在短短二週內就做決定,完全沒有發揮初選功能。朱立倫的執政只做到不犯錯,卻沒有政績。相對地,游錫  對新北市的建設有很大的貢獻,如打通雪山隧道、開闢員山子分洪道。但民進黨並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給游及其他候選人到各地方陳述政見,宣揚政績並與朱做比較。朱是目前藍營的第一戰將,沒有把握時機削弱他的光環是一大失策。

 

現在炒得最熱的就是,民進黨的台北市長候選人提名。黨內民調最高的是前副總統呂秀蓮,但是黨外台大名醫柯文哲民調遠勝呂秀蓮,造成黨中央相當程度的困擾。其實以勝選考量,當然要提名柯醫師。再以民進黨發展的角度而論,更應該支持柯文哲以在野大聯盟候選人參選。去年因洪仲丘案促成的1985公民行動聯盟,在極短的時間內、在拒絕政黨的參與下,能集結二十多萬人自動自發上街頭抗議,反應兩件事情。第一,人民,尤其是青年人對國民黨的做為極端不滿。第二,民進黨已經失去主導社會運動的能力。現在這股反國民黨的公民力量,正投射在柯文哲的身上,難道民進黨不想把這股力量拉進來嗎?柯文哲正扮演民進黨與這股新興力量的對話平台,民進黨能不把握這個機會嗎?

 

民進黨理應開放包容時,不可選擇封閉,該事緩則圓時,不要急於掀鍋。免得一盤會贏的局搞到輸,平白讓國民黨從死裡逃生,而讓支持綠營者扼腕嘆息。年底的七合一選舉是綠營大敗國民黨,奠定勝利基礎的一個好機會,希望民進不要做錯誤的決定而影響大局,把該贏的局面搞到輸了了。

 

 

焦點評論:買辦政治 已大舉襲台(王思為)

20140113    台蘋

 

兩岸關係是否應該高於民主機制?兩岸政策是少數積極於雙邊穿梭的代理人就可以決定的嗎?公民社會對於這種所謂的「高層政治」(high politics)的走向難道沒有置喙餘地?尤其當中國長期透過「低層政治」(low politics)的管道進行統戰並獲得長足進展之後,接下來想藉由代理人直接影響高層政治決策,進行統戰最後一里路的此刻,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一個買辦政治時代的到來?

 

以歐盟為例,多年來歐盟一直為了民主赤字的問題困擾不已,因為上層的歐盟機構民主代表性不足的現象由來已久,縱使早於1979年即導入經由人民直選的歐洲議會,但歐盟執委會與歐盟的整體運作依然缺乏社會基礎,在很多部分仍然是屬於政治菁英與歐盟官僚所操控的灰色專區;因此對於歐盟這頭無法受到真正透過完全民主方式駕馭的機構,歐洲人猶如搭上一輛不是由自己操控的馬車,只能隨著馬匹(歐盟機構)及馬夫(歐洲領導人)兩者協調出的路徑而隨之行進。

這項遭受詬病已久的沉痾,某種程度反映在政治現實上便是有多處歐洲地區在歐盟旗幟底下反而更積極地想要尋求獨立,例如蘇格蘭與卡泰隆尼亞。

 

統戰策略開始收割

雖然爭取國家獨立並不代表有意願脫離歐盟,雖然歐盟的民主赤字也不會因為他們獨立而相對減少,但這些長期在政治上被壓抑的民族希冀透過國家獨立取得高層政治發言權的背景卻值得理解與同情。

回到台灣,這些年來中國「入島、入戶、入腦」的宣傳伎倆儼然十分奏效,「以商圍政、以經促統」的統戰策略也早已開始收割,擔任統戰買辦的當地媒體喉舌更是毫不忌諱地高舉其促統立場。加上馬政府執政下台灣往中國傾斜的速度快到令人咋舌,因此去年底才會出現TVBS電視台所做的民調中支持台灣獨立的民眾佔71%,這無疑是台灣人民對兩岸之間的高層政治路線被少數人把持的強烈反彈。

暫且不論迄今簽署的所有兩岸協議皆是不用經立院審議、直接生效的民主憲政鬧劇,令吾人感到無奈的是目前台灣的兩大黨對於此種高層政治的狹隘性、以及其先天所具有的反民主性格卻是絲毫不以為意,特別是現在看到民進黨少數人士也熱中於加入中國代理人的小圈圈,天真地(或刻意的?)以為有機會進入小圈圈才是通往執政的唯一道路,嗚呼哀哉。

身為一位想要擁有好國好民的卑微公民,我們願意接受這種被政黨挾持、被代理人壟斷、欠缺社會基礎的買辦政治嗎?

 

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助理教授、法國巴黎第五大學政治學博士

 

 

 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

201419

中國事務委員會

 

前言

 

在過去20年間,東亞地區形勢發生權力格局重整,中國崛起對既存區域秩序與台灣軍事外交構成挑戰。同時,兩岸之間也發生了實質的變化,交通便捷,經濟關係密切,人員往來頻繁,交流深入各階層,兩岸之間也簽訂了多項協議,這些發展都已不可同日而語。

 

兩岸人民之間本無相互敵意,更有語言與文化上的淵源,雙方政府理應在各自體制之下,努力解決人民切身問題,提升人民權利與福祉,並且謀求兩岸關係可長可久之道。

 

民主進步黨一向承擔台灣人民期待,也必然要對台灣未來承擔更重大的責任。「生存是王道,民主是基石」,民主進步黨必須嚴肅回應台灣人民所期盼的兩岸穩定與經濟發展之國家課題,也須堅持兩岸未來關係發展須經台灣人民同意的核心價值,對於台灣所面對的區域形勢與兩岸關係更要有所掌握與主張。

 

在此背景之下,民主進步黨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檢視過去並策劃未來。經過近卅位諮詢委員的共同商議,在201359,召開第一次委員會議,並提出台灣的中國議程,作為委員會議的討論綱本。至20131114止,共召開了四次委員會議。在委員及社會各界建議之下,也在201374召開了第一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邀請黨公職人員、黨內意見領袖、社會團體領袖及學者專家參與。到20131226止,共召開了九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

 

對中政策擴大會議曾就台灣對中政策的核心價值與願景、台灣的經濟戰略、如何處理「九二共識」、「中國因素」在台灣、兩岸公民社會交流、中國民主化以及區域安全情勢進行深入討論,由中國事務委員會委員分別主持。在九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中,共有629人次出席,57篇引言報告,15篇書面意見,227人次發言,對各不同議題進行討論。這是台灣有史以來對於兩岸關係最全面、最深入的探討。

 

本紀要針對歷次中國事務委員會委員會議與對中政策擴大會議及書面報告重要論點、對中政策擴大會議共同意見及主席結論進行整合。紀要本文依照台灣核心價值與願景、政治層面、經濟層面、社會文化層面、國家安全進行整理,盼能為台灣提出一個更為深入、更為全面的研析與政策主張,作為台灣的中國議程。

 

壹、       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不變

 

檢視台灣民眾對中國政策的立場與態度,顯示當前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及統獨態度已經穩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主張獨立的比例,從近年的民調來看都是當前的主流民意,而台灣與中國同屬一個國家的兩岸定位,並不被台灣民眾接受。

 

現今,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統獨態度,以及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與本黨在1999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的立場已趨於一致,顯示經歷多年來的民意檢驗,本黨的基本立場已被多數的台灣人民接受。

 

要守護國家主權,我們認為唯有堅持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確保台灣人民對於未來前途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在兩岸未來的關係上,本黨主張的「任何有關(國家)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沒有改變的必要。

 

本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雖然毋須改變,但鑑於兩岸的交流已更形密切,政府之間也簽訂多項協議,經濟、社會的往來深入各階層,本黨對中政策的策略必須與時調整,以更務實態度來處理新生議題,讓台灣民眾相信本黨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才能回應民意,守護台灣。

 

貳、       確保台灣自由民主的兩岸政治定位與交流

 

〔基本情勢評估〕

 

21世紀以來,台灣已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人民的政治意識更加鞏固,特別是在國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上,多數民眾漸趨一致,明顯有穩定的主流民意:我們是台灣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未來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的2,300萬人自行決定,此乃現階段台灣人民的最大共識。但相對於台灣的政治變化,對岸的中國仍維持威權體制的國家機器,甚至憑藉著高成長的經濟力,中共政權更形穩固,也更有實力威脅、影響台灣。兩岸相互開放交流以來,進展快速,尤其是中國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後,台灣與中國的各式交流更加密切,在中國對台灣有企圖的情況下,台灣與中國的政治關係必然也會愈趨複雜。

 

〔當前問題〕

 

儘管台灣人民對於兩岸政治定位有明顯的主流態度,認定台灣與中國分別為兩個互不隸屬的國家,當前執政者明知,卻意圖扭轉,一再宣示兩岸為一個國家兩個地區,對岸的中共也無視台灣民意,要把台灣鎖進一個中國的框架中。然而,台灣的憲政民主成就有目共睹,珍惜並捍衛台灣自由、民主、開放的生活方式已是最大的台灣共識,兩岸交流也應以民主為基石。因此,台灣人民對兩岸定位的主流民意,如何免於中共的威脅,如何在台灣的民主體制下獲得確保,是當前最嚴肅的課題。進一步,台灣與中國的交流,如何擺脫少數人的操控,創造正面、健康的互動關係,台灣的對中政策,如何避免與主流民意脫鉤,如何能符合台灣最多數人的最大利益,都是迫切需要克服的問題。

 

〔主張與對策〕

 

一、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定位,必須尊重台灣全體住民的意志與民主決定,任何個人、政黨或其他國家的片面主張都無權否定。

 

二、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兩岸交流是必然的趨勢,本黨應該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包括智庫與地方執政縣市的城市交流。

 

三、兩岸的交流,不得傷害台灣的主權與安全,必須能確保台灣自由、民主、開放的生活方式,應該積極凝聚台灣內部的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

 

四、兩岸協商應謹守民主程序與資訊透明原則,應制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除納入風險評估及利益迴避機制外,更應有公民聽證程序,以確保任何兩岸協議均能符合台灣的最大利益。

 

五、兩岸交流必須有更進步的思維,尤其是促成雙方在自由民主、人權保障、生態維護、公民社會的提升等,應該有積極的作為。

 

參、       強化優勢、共享利益與平衡發展的經濟戰略

 

〔基本情勢評估〕

 

當前台灣同時面臨全球化、區域主義盛行,以及中國經濟崛起三大衝擊,對中經濟戰略必須放在台灣對外總體戰略下來思考,目的在確保台灣主體性並促進經濟產業的平衡發展。中國經濟逐漸轉型,從藉由大量投資與出口導向的成長模式,轉為倚重國內消費市場,此一趨勢正深刻影響兩岸經貿的型態與內容。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的演變,雙向投資將成為關鍵,如何與台灣的產業政策相容,並且妥善規範資本所衍生的政商關係,將是台灣無可迴避的挑戰。

 

〔當前問題〕

 

近年來,台灣經濟表現不佳,主要病灶在於國內投資動能不足,以代工出口為主的經濟成長模式面臨瓶頸。早期兩岸的產業垂直分工體系,也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逐步瓦解,目前兩岸產業競爭已明顯大過互補程度。過去台灣一再期待根留台灣,現在卻演變成產業空洞化、GDP與國內生產活動脫節、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水準倒退、貧富差距擴大等後遺症,特別是中國透過國家力量補貼與扶植包括面板等特定產業,更讓台灣企業受到嚴重衝擊。

 

1990年代以來,台灣不具比較利益的部分傳統產業,以及適合做跨國佈局的電子資訊高科技產業,陸續大舉外移到中國,並由投資帶動貿易,導致中國從2000年起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出口市場過度集中與電子資訊產業一枝獨秀同時發生,台灣對外經貿傾斜其實與內部產業的失衡密切相關。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WTO)多邊談判陷入困境,區域主義與自由貿易協定(FTA)盛行,台灣卻由於中國刻意杯葛而被排除在外。台灣以往在政治與外交領域方面被孤立,但FTA風潮則進一步讓台灣的對外經貿拓展也處於不利的局面。尤其是,在台灣只能與中國發展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卻不能與重要經貿夥伴簽訂FTA的情況下,台灣經濟將加速邊緣化,並且日益以中國為核心。

 

  近來,中國政府的影響力已經有系統、有組織的深入台灣社會各階層,尤其是以國營企業為主的中資來台,往往並非純粹商業考量,除了國安問題之外,台灣也必須慎防日積月累的商業文明與社會基礎受到侵蝕。

 

〔主張與對策〕

 

一、台灣的最高經濟戰略應以發揮制度優勢,以及提高就業與創新能力為目標。保持差異與技術領先,才能確保台灣在兩岸經濟整合中的主體性與優勢地位。

 

二、因應中國經濟轉型與內需市場快速成長,台灣應積極發展自有品牌與消費產品,以提升商品及勞務的附加價值、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分散,並提高台灣因應中國景氣循環的調整能力。

 

三、兩岸經貿交流的成果應由全民共享,政府尤應扮演「共同價值的守護者,不同利益的平衡者」,透過社會安全體制扶持經貿自由化的弱勢者,加大台灣面對自由化與外部衝擊的緩衝空間。

 

四、台灣應持續檢視兩岸各項經濟協議的內容與成效,尤其是ECFA及包括服務貿易、貨品貿易與爭端解決等後續協議的洽簽,更應符合互惠與透明等國際規範,降低台灣企業因兩岸規模與制度差異所面臨的不利因素。兩岸協議應納入規範不公平貿易行為與國營企業的專章,並要求中國強化對台灣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促進公平競爭。

 

  五、ECFA已讓兩岸經貿關係遠離多邊體系,而往更緊密的雙邊關係發展,台灣應以既有的經濟協議為基礎,積極尋求與重要經貿夥伴洽簽FTA,尤其是跨太平洋夥伴(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CEP)兩大區域貿易協定,以維持對外經貿關係平衡發展。

 

肆、       自由人權與經濟發展並重的兩岸公民社會交流

 

〔基本情勢評估〕

 

隨著全球化經濟秩序的成形,兩岸經貿、社會、文化交流日漸密切,雙方人員往來也日趨頻繁。以兩岸旅遊為例,台灣每年到中國旅遊人數已超過530萬人,中國人到台灣觀光、從事交流的人數,去年也達250萬人,因兩岸通婚在台定居的陸配人數也已超過30萬人;兩岸貿易金額,則從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制定時的71億美元,大幅成長為2012年的1,216億美元。

 

另一方面,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在經濟發展上取得重大進展,但相應的政治改革並未出現,以至於中國的公民社會雖已隱然成形,但在中共當局高壓維穩之下,生存空間受到相當大的侷限。影響所及,兩岸之間的交流也在中共當局有系統、有組織、有目的主導下,不但被扭曲,並限縮在政治及經濟領域,而且在缺乏兩岸公民社會之間有意義的連結與互動下,反過來侵蝕、破壞台灣自由、民主、開放的生活方式。

 

〔當前問題〕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核心是權貴資本主義,其仰賴政治權力壟斷,將經濟利益分配到少數權貴集團,目前也與國民黨舊有的威權國家資本主義相結合,也因此兩岸經濟越整合,越將呈現出國民黨威權復辟與中國權貴資本主義同時發生的現象,包括:系統性貪污與尋租、貧富差距加劇、社會階層擴大而流動減緩、勞動人權惡化、自然環境破壞等。

 

自由與人權是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是本黨創黨以來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也是我們能領導台灣社會的力量所在。然而,在自由人權已經成為台灣共識的時候,台灣人民的自由生活卻因為中國透過經濟力量滲透進台灣社會,逐步改變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限縮台灣人民的政治選擇,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因素」。香港被逐步滲透吸收的經驗,為這個中國因素下了最好的註腳。為了防止中國因素對台灣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侵蝕,改善當前兩岸交流失衡的缺失,並在與中國互動的同時,確保台灣的自由、民主,已經成為現階段兩岸公民社會交流與互動最迫切的課題。

 

〔主張與對策〕

 

一、為避免兩岸經貿往來被少數人壟斷,台灣應努力建構一個強調自由民主與分配正義的台灣新公民社會。為達成此一目標,台灣應進一步深化民主理念,並以此跟中國政府,特別是中國庶民社會交流;在經濟上,台灣應該以積極提升庶民的福祉為主要考量。

 

二、台灣應從根本上建構更平等的普及式社會權。本黨更應在台灣民主深化過程中與台灣公民社會發展更具深層意義的夥伴關係,將自由、人權與分配正義從政治層面貫徹到社會各層面,有效改革台灣社會,才能在進一步的實質交流中,創造兩岸三地的新格局。

 

三、台灣應透過對香港及中國公民社會的關注,積極與各類型非政府組織或個人,以平等、開放的態度,彼此多方面理解與交流,分享台灣的民主歷程、轉型正義、環境保護、社區營造、宗教組織等經驗,並積極關心中國民主與人權發展,讓兩岸三地公民社會的力量匯聚,以發揮台灣對促進中國民主化的「燈塔效應」。

 

四、兩岸交流與協議洽簽,應以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為原則,以打破國共平台與兩岸政商集團對兩岸關係的壟斷,確保基本人權、就業及勞動條件、公共衛生與環境保護、農工及中產階層的權益。

 

五、台灣應在國家安全、社會承載無虞以及制度完善配套的前提下,透過對法令的逐步檢討與修正,營造一個讓陸配、陸生、與陸客,尊嚴生活、健康學習及平安旅遊的友善環境,使其成為支持民主台灣的最佳夥伴。

 

伍、       外交、國防與兩岸關係均衡並重的國家安全戰略

 

〔基本情勢評估〕

 

中國整體國力大幅提昇,在經濟成長支撐下,外交與軍事實力逐漸強大,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在亞太地區,隨著美中兩國國力差距日漸拉近,區域權力結構正浮現美中雙重領導體系。歐巴馬政府提出「再平衡」戰略,強化與亞太各國在政治、軍事與經濟上的合作,共構和平穩定的安全環境,以降低朝鮮半島、東海、台海與南海各可能衝突熱點的緊張情勢。中國則針對釣魚台與南海,加強周邊海空域的軍事活動與演訓,201311月更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引發區域緊張,中國顯不再韜光養晦。目前,中國正積極推動和美國建構新型大國關係,並劃定包括台灣在內的核心利益勢力範圍,要求美方不得介入,並停止對台軍售。無論中國國力是否能持續成長,均將對區域與台海安全環境帶來嚴重衝擊。

 

台灣位處第一島鏈樞紐,地緣戰略重要性自不待言。201310月,美國國務院更期許台灣在跨國議題上能扮演區域領導者的角色,更凸顯台灣在美國再平衡戰略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因此,強化與周邊民主國家的連結,維持台海兩岸的和平良性互動,善盡維護區域安全穩定的責任,是台灣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

 

〔當前問題〕

 

當前政府國家安全戰略最大問題在於過度依賴與中國關係,造成國安戰略失衡。馬政府的兩岸關係高於對外關係位階,呼應中國的「一中框架」,漠視國防外交使兩岸軍力失衡擴大,讓中國對台戰略由反獨轉為促統。而當前政府多次表態兩岸關係非國際關係,將使台灣自絕於國際大戰略棋盤之外,排除友邦支援的正當性;推行外交休兵,以期待中國善意的外交以及與中國協商的國際參與,也弱化了台灣主權與台灣人民的國際參與權利,並逐步讓台灣的國際參與兩岸化。

 

〔主張與對策〕

 

一、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應建立在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認同上,並從全球與區域的視野來看待中國議題,兩岸關係發展不應妨礙台灣的國際地位,兩岸關係應以國防外交為後盾。台灣應與中國發展和平穩定、共存共榮關係,雙方都負有維持區域和平的責任。

 

二、台灣是新興民主國家的榜樣,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強化與邦交國的關係,並深化與民主先進國家的夥伴關係。台灣對外關係應以價值外交為主軸,結合自由、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與台灣在良善治理方面的經驗,透過軟性國力、跨國組織、城市外交、災難救助等多元彈性方式,積極與國際接軌,讓台灣的永續存在成為國際社會與中國民眾有所期待的正面資產。

 

三、台灣追求和平與安全的環境,積極建構區域性危機預防機制,維持區域穩定。台灣必須強化自我防衛的決心與能力,以避免中國的誤判與軍事冒進。台灣無意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但中國迄今仍不斷加強犯台的軍事準備,因此台灣的國防預算必須提高,以建置不對稱戰力為優先,重建人民、國軍與友邦對台灣國防的信心。

 

 

(林保華按: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偉大中華馬屁文化在中國與台灣的表現,是不分軒輊的。)

 

盡論中國:吃包子吃出個蔣經國

李平  港蘋

中共開始新一輪造神運動,繼《人民日報》、新華社先後發表長文為習近平歌功頌德後,又有《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句讀》一書出版,大有官員人手一冊紅寶書之態,更有台灣親共媒體、親共人士吹捧到北京慶豐店吃包子的習近平「走下神壇」、「親民如小蔣」、「看到蔣經國影子」。

今日是台灣前總統蔣經國(圖)逝世28周年,海內外都有評論重提習近平能否成為蔣經國二世的問題。中共十八大舉行前後,輿論寄望習近平先集權再結束威權時代,重現蔣經國引導台灣走向民主的模式。但習主政後,頻頻引用毛澤東的詩句、語錄,令人懷疑他是毛粉。至去年10月,習在印尼演講時引用蔣經國座右銘「計利則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的前半句,又令人期待他有心效仿蔣經國以名垂萬世。

強化網禁與蔣背道而馳

中共現時的統治環境與蔣經國主政之際有相似之處,蔣經國不只留下下鄉吃黑豆乾、芋仔冰的親民身影,更以開放黨禁報禁、開啟台灣民主大幕而名垂青史。而習近平雖有搭的士、吃包子等親民之舉,集權程度也勝過胡錦濤、蔣經國,但政治上以強化黨的領導、強化網禁著稱,與蔣經國為政背道而馳。

可笑的是,如今竟還有人把習近平吃包子拔到與蔣經國相提並論的高度,實在太過荒唐!不知是有些台灣人太急於擦鞋,還是中共的造神指令已跨越台灣海峽,勁過毛澤東時代?

 

 

呼籲國際社會給中共的“反恐”加上引號

胡平

 

中國官媒報導,20131230,新疆喀什地區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報導說,30日上午6時許,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公安局遭到9名暴力恐怖分子持砍刀襲擊,暴恐分子投擲爆炸裝置,縱火焚燒警車。公安民警果斷處置,擊斃8人,抓獲1人。警方現場繳獲爆炸裝置25枚,自製砍刀9把等一批作案工具。在過程中,公安民警無人員傷亡,當地社會秩序正常。

 

和前幾次中國官媒報導的新疆地區恐怖襲擊事件一樣,這次喀什莎車縣事件,即便按中國官媒的報導我們也可以斷定,這決不是什麼恐怖襲擊事件。

 

官媒的報導本身破綻百出,牛頭不對馬嘴。報導說,案發時間是“上午6時許”,當然是指北京時間,因為全中國都採用北京時間。但實際上,新疆的喀什在東五區,北京在東八區,兩地有三小時的時差。北京的上午6時許,實際上是喀什的半夜3點。六四天網的維族義工蒲飛說得好:“一個正常的人,誰會去攻擊一個不上班的公安局,那不是吃飽了沒事幹嗎?”

 

報導也說不清攻擊者發動攻擊的目的。

 

是為了殺人嗎?不像。如果攻擊的目的是殺人,為什麼有備而來先發制人的攻擊者一方到頭來全軍覆沒,而被攻擊一方卻零傷亡?太神奇了。當然也不是為了搶劫財物,因為公安局不是銀行不是珠寶店。也不會是製造轟動世界的新聞效應,既然攻擊發生在半夜三更又是在偏遠的地方。那麼,是不是為了劫獄,救出自己人呢?總不會是佔領公安局建立革命根據地吧?當然不是自殺式恐怖襲擊,因為自殺式恐怖襲擊的要旨是以攻擊者一方最少的傷亡造成對方最大的傷亡,出動9個人去攻擊不上班的公安局不是正好相反麼?

 

更關鍵的一點是,他們襲擊的是公安局。恐怖襲擊的定義乃是針對和危及平民生命安全的暴力行為。因此,襲擊公安局--而且還是在半夜,也就是在平民不可能在場的時候--顯然不屬於恐怖襲擊。如果攻擊公安局算恐怖襲擊,那麼,全世界所有的暴力革命者武裝反抗者就都是恐怖分子了。難道不是嗎?古今中外,有哪個從事暴力革命或武裝反抗的團體(包括當年的共產黨)沒幹過襲擊公安局的事呢?

 

200871,楊佳持刀隻身闖入上海市閘北公安分局,殺死6名警員,並造成4名警員受傷。民間稱楊佳是義士是大俠,官方判處楊佳死刑,但至少不敢給楊佳安上恐怖分子的罪名。記得幾年前,中國接連發生了好幾起校園血案,有人沖進小學校或幼稚園,殺死殺傷多名孩童和老師。網上流傳一幅照片,有家長在學校門口打出橫標:“冤有頭,債有主,前方右轉是政府。”2011526,江西省撫州市三處政府樓發生連環爆炸,造成兩名保安死亡,作案嫌疑人錢明奇也當場死亡。民間輿論一邊倒地同情錢明奇。官方也未敢把此事定性為恐怖襲擊。可見大家都知道,針對平民和針對官府的暴力襲擊行為是不同性質的兩回事。

 

新疆喀什莎車縣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表態,拒絕稱其為恐怖襲擊。中國政府很惱火,指責美國政府“雙重標準”。但如前文所說,喀什莎車縣事件本來就不是恐怖襲擊。要說搞雙重標準,中國政府才是搞雙重標準。類似的事,發生在漢區,當事者是漢人,中國政府就絕不稱之為恐怖襲擊;發生在維區,當事者是維族人,中國政府就一定扣上恐怖襲擊的帽子。

 

同樣是襲警,除了楊佳案外,201114發生了山東泰安襲警案;同年510日,江蘇丹陽某男開拖拉機闖進派出所並放火點燃拖拉機上的油布;就在同一天,某男在武漢市江漢區民意派出所製造了一起襲警爆炸案,導致5名警員受傷。對政府樓實施爆炸攻擊的案例,除了撫州爆炸案外,不久前又發生了陝西太原省委樓爆炸案。針對平民的爆炸案例也不少,如石家莊爆炸案,廈門公交爆炸案,雲南巧家爆炸案,桂林爆炸案等。此外還有在多處校園發生的屠童案,等等。

 

不論從案件發生地點、作案工具和傷亡後果哪一方面看,發生在漢區漢人的很多案子,都比發生在維區維人的案子嚴重得多。如果維人的那些案子算恐怖襲擊,漢人的那些案子就是加倍的恐怖襲擊;如果漢人的那些案子不算恐怖襲擊,維人的那些案子就更不是恐怖襲擊。普天下在反恐問題上持雙重標準者,誰比得上中國政府呢。

 

這裏說說國際社會和海外媒體對中共“反恐”的反應。每當中國官媒發佈一條“恐怖襲擊”的消息,有些海外媒體就不加分析地原文照登,事後在提及這些事件時也不由分說地沿襲中國政府的說法稱之為“恐怖襲擊”,好像那根本不成其為問題。這無異於把自己變成中國政府的傳聲筒。有些媒體做的好一些,它們在引述中國官媒說詞的同時,還會打電話給事件發生地詢問情況,或者是採訪一些維族人士或專家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力求客觀中立平衡。不過我認為這樣做仍有不足。因為根據我多次撰文分析,中國官媒的說詞本身就漏洞百出,根本站不住腳,稍加思索就可斷定是謊言。因此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引述中國官媒報導的同時就明確指出其謬誤,就揭穿其謊言。或者,至少在引述中國官媒報導時,給它們所謂的“恐怖襲擊”加上引號,以示質疑。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官媒的信譽固然很低,但是在缺少獨立的有公信力的調查的情況下,我們也不應該一來就否定就質疑中共的說法;我們既然還不瞭解事情的真相,那怎麼就斷定中共的說法是謊言呢?

 

不對。因為識破謊言和瞭解真相是兩回事,兩者並不對稱。發生了一件事,一時間我們弄不清事件真相,但不等於我們就不可能識破謊言揭穿謊言。譬如當年大躍進,報上登出消息,某公社放衛星,畝產稻穀十萬斤。難道你必須親臨現場實地考察之後才能斷定那是謊言嗎?

 

不錯,一旦我們瞭解了真相,我們就可以判定哪些說法是謊言。但是也有很多事,雖然我們一時間還不知道它是什麼,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清楚地知道它不是什麼。即便我們還不瞭解真相,單憑某一說法本身的自相矛盾、偷換概念、明顯違反常識,我們就可以斷定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是欺人之談,我們就應該明確拒絕並予以揭穿。

 

因此在這裏,我鄭重地呼籲國際媒體,以後報導新疆的事件、報導中共的“反恐”時,切勿照搬中共當局的說法,輕易安上“恐怖襲擊”的稱謂,至少也要給他們所說的“恐怖襲擊”打上引號,以示質疑;否則就是存心誤導讀者,大有助紂為虐之嫌了。

(《中國人權雙週刊》第122期 2014年1月10日—1月23日)

 

 

(林保華按:以軍事力量來擴張勢力範圍的,怎麼可能不走殖民主義道路?那要軍力做什麼?)

 

王毅:中非交往 不走殖民掠奪老路

大陸新聞組/北京12日電

January 12, 2014 06:00 AM | 783  | 0 0 評論 | 1 1 推薦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中)11日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參觀中國援建的國家大劇院,以及正在建設中的非裔文明博物館工地。(新華社)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中)11日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參觀中國援建的國家大劇院,以及正在建設中的非裔文明博物館工地。(新華社)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塞內加爾外長恩迪亞耶日前在達喀爾舉行會談並共同會見記者。王毅表示,正確義利觀是中國外交的一面旗幟,中國與非洲國家交往時決不走殖民者的掠奪老路,而是願與非洲兄弟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中新社報導,會談中,王毅表示,中塞復交以來,雙邊關係取得了快速發展。中方願在中塞關係現有良好基礎上,不斷深化全方位合作,使中塞真正成為政治相互信任、經濟共同發展、國際事務相互支持的可靠夥伴。

 

恩迪亞耶表示,中國是塞內加爾兄弟般的朋友,促進了塞內加爾的振興發展。鞏固和深化塞中關係是塞內加爾堅定不移的戰略選擇,塞方願不斷擴大兩國合作。會談後,王毅與恩迪亞耶簽署了建立兩國外交部磋商機制協議並共同會見了記者。

 

報導說,王毅表示,正確義利觀是習近平主席去年訪問非洲期間提出的,中方將認真貫徹落實。其中,義是指「道義」,中國在和非洲國家交往時應道義為先,堅持與非洲兄弟平等相待,重諾守信,更要為維護非洲的正當權利和合理訴求仗義執言。而利是指「互利」。中國在與非洲國家交往時決不走殖民者的掠奪老路,也不會像有的國家只為實現一己私利,而是願與非洲兄弟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王毅 中非交往 不走殖民掠奪老路

 

 

(林保華按:外交也用人海戰術,就表示擁有真理?那就發動一百個、兩百個國家吧,真理就全在中國手裡了。還可以發動13億人民寫信呢。這樣說來,小國就無外交了?那麼世界上是小國多,還是大國多?無聊外交。

 

規模罕見! 232大使群攻安倍

大陸新聞組/北京12日電

January 12, 2014 06:00 AM | 1432  | 0 0 評論 | 1 1 推薦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中國對日國際輿論戰全面啟動,兩周內已有32位中國駐外大使密集投書駐在國媒體,痛批日相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中方持續以單一議題在全球發動輿論攻勢,頻率之高、規模之大,相當罕見。

 

上月下旬,日首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引起亞洲鄰國不滿。上月30日,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率先在日本《每日新聞》撰文批駁安倍後,迄今有40餘人次中國駐外使節通過發表署名文章、召開記者會、舉辦座談會等方式駁斥安倍政府言行。

 

中駐美大使崔天凱投書華郵,指安倍推動修改日本憲法,把自衛隊改造為可對外的正規軍,對地區安全和經濟繁榮構成威脅。駐俄大使李輝在俄媒投書說,安倍美化軍國主義侵略史,增加軍事開支,蓄意煽動「中國威脅」。駐哈薩克大使樂玉成撰文稱,安倍到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拜鬼」,遭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京華時報報導,刊登中國駐外大使署名文章媒體,不乏華盛頓郵報、每日電訊報等國際知名媒體,其中以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表現搶眼,他將日本比作佛地魔,引起西方世界關注,稍後在BBC知名節目與日駐英大使林景一論戰,被評論為「中國外交官使用異乎尋常的生動語言,發起前所未有的輿論攻勢」。

 

中國對日相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反應強烈,很多國家不明白。中國前駐外大使陳明明說,這次駐外大使集中發文,就是讓外界聽得到中國的聲音,「在重大問題上搶奪話語權,意義非常重要」。陳明明表示,中方在日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保持高壓,希望日方承認錯誤,是有理有節的立場。有大使在文章中提到駐在國的二戰歷史,陳明明分析這是提醒駐在國,日本領導人否定二戰歷史;很多國家都是二戰受害國,能引起共鳴。

 

另據環球時報引述日本時事通訊社報導,據日本外務省幹部稱,安倍晉三給日本外務省下令說,中國正透過第三國的媒體對自己參拜靖國神社一事展開批判,日本外務省要向日本駐外使館要求反駁中國的主張,要積極地將自己參拜的真意「宣誓不戰」向外宣傳。

 

據日媒報導,安倍晉三的妻子安倍昭惠在與朋友的交談中透露,「他做錯事也不道歉,我從沒聽他說過『對不起』」。安倍昭惠還告訴朋友,最近安倍患了失眠症,每夜睡前需要喝一盅白蘭地才能入眠。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規模罕見 2周32大使群攻安倍

 

 

(林保華按:盧峰從原先的批判安倍,現在終於有了比較明顯的取態了。只是馬英九忽然出來批判安倍,扮演中國駐台灣大使的角色,實在可笑兼無恥。)

 

中日都是「佛地魔」?

(資深傳媒人 盧峯)

港蘋

■日前,中日兩國的駐英大使發動筆戰,攻擊對方國家是「佛地魔」。

 

中日兩國總算是堂堂大國,分別是全球第二、三大經濟體,文化根基也深厚。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文化傳承超越五千年;日本同樣建立了自成一家的文化體系。誰不知兩國罵戰起來居然只能用上英國通俗小說《哈利波特》的歹角「佛地魔」(Lord Voldemort)互相攻訐,有點out之餘也顯得毫無創意。

這裏說的是中、日兩位駐英國大使的筆戰。自從十二月二十六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到靖國神社參拜後,兩國關係立時再結冰,外交官員及政府高層針鋒相對,筆戰口水戰不斷。

本月初,中、日兩國駐英大使就來了一場筆戰。先是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在英國《每日電訊報》撰文,一方面跟英國拉關係,指兩國是二戰盟友,必須並肩維持二戰後的國際秩序,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復辟;另一方面則狠批安倍上台後的種種舉動是志在推翻二戰結果,是要為重建軍國主義鋪路,而到靖國神社參拜則係《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那樣呼召藏在幽冥黑暗之地的邪惡靈魂,然後回復力量作惡。日本駐英大使林景一(Keiichi Hayashi)不甘示弱,也在《每日電訊報》反擊,指中國在東海、南海興風作浪,單方面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不斷派艦隻四處游弋示威,又大幅增加軍費挑起軍備競賽,令四鄰緊張不已。他認為中國的做法才充滿佛地魔的影子。

《哈利波特》無疑曾風靡一時,但畢竟已是好幾年前的事,電影小主角已長大成人,作者羅琳已另闢門路創作,再拿小說或電影中的人物已是過時。而且,拿佛地魔來比喻中、日有點不倫不類。佛地魔法力無邊,一般人連他的名字也不敢提,只能以代號如"You-know-who"(你知他是誰)來稱呼他。中、日兩國不管怎樣強大,也不過地區強國,跟超強的美國有巨大距離,更說不上人人談之色變,不敢唞氣。相反,兩國正千方百計向其他國家示好,爭取人家支持及同情。在七集小說及電影系列中,佛地魔何曾低聲下氣向他人求助?

也許,兩位大使是被上頭發動罵戰的指示逼得緊了,沒有考慮清楚就用上佛地魔這樣的比喻向對方進攻。不過,他們有不少機會可以彌補過失,因為中日之間的輿論罵戰、外交戰方興未艾。中國正發動整個駐外系統攻擊日本安倍政府在搞軍國主義復辟,在改變二戰後的政治倫理及程序;日本也肯定不會坐着捱打,也肯定會動員外交人員及資源反擊;雙方外交人員的筆戰、罵戰將有第二、第三以至更多回合。

從目前國際社會的反應來看,中國的外交勢力及罵戰沒有太大效果。國際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當然有批評,但相信日本因此走向軍國主義道路的政府、政治人物不多,絕大多數國家根本不想蹚中日爭議這渾水。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行動上、實際上的威脅遠比日本來得大、來得嚴重,她想用言詞說服其他國家日本是「魔王」並不容易。別的不說,中國單單每年軍費增長超過百分之十,已令各國,特別是亞洲鄰國感到忐忑不安,擔心她的軍事優勢不斷擴大,打破區內的平衡;再加上中國海軍艦隻在東海、南海、西太平洋的活動越來越頻繁,擺出的姿態越來越富針對性及擴張性。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已令美、日、韓充滿疑慮,她在南海的動態更惹來東盟各國關注。

只要中國在這些海域及地區再有動作,任何宣傳戰、輿論戰都幫不了中國,都將令國際社會相信中國才是在改變戰後秩序,才是未來威脅的本源。

 

盧峯

資深傳媒人

 

 

司馬觀點:夏隆戰鬥一生(江春男)

20140113   台蘋

 

戰也夏隆,和也夏隆,夏隆在三十多年的以巴衝突中扮演關鍵角色。8年前他中風昏迷,靠意志力與病魔纏鬥,永不放棄,充分體現以色列建國精神,他死後將和本古里昂一樣,葬在南部內蓋夫沙漠。

 

巴人怒封殺人魔

以色列宣布獨立建國第2天,就開始打仗,大戰先後打了4次,小戰天天打,夏隆是戰爭之子,他曾經是最著名的戰爭英雄,主張以戰止戰,以牙還牙,加倍奉還,絕不姑息。但是,巴勒斯坦人一向恨他入骨,稱他是殺人魔王,聽到他死亡的消息,對空開槍慶祝。

他最受爭議的是指揮入侵黎巴嫩南部,引發貝魯特難民營屠殺事件,受到國際輿論譴責,2000年他強行造訪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以巴流血衝突。他主張擴大屯墾區,又在西岸建造隔離牆,長達好幾百公里,這些醜陋的牆建立以後,流血衝突大為減少,但巴勒斯坦土地分離破碎,獨立建國更為困難,而且居民出入極不便,農牧業大受傷害。

歷史上的猶太人,長期被迫居住隔離區,如今,也以隔離手段對付巴勒斯坦人,猶太人翻身後,巴勒斯坦淪為另一種猶太人,也在尋找自己的家園,以色列太強悍了,巴人處境受到普遍同情。

數年前,村上春樹訪問耶路撒冷的哭牆,他有感而發地說,如果要在岩石和蛋作一選擇,他只有站在蛋這邊。這句話引起無數人共鳴。

不過以巴衝突,不是黑與白或善與惡那麼單純,沒有一方站在絕對的道德高地。夏隆在2005年不顧右翼勢力的強烈反對,片面從加薩走廊全面撤離,結束長達38年的佔領,他以為此舉有益於以巴和解,不幸的是,結果剛好相反,哈瑪斯受到鼓舞,激進勢力大漲。

當時有數千猶太人住在加薩的屯懇區,夏隆出動數百士兵,甚至動用推土機強力撤除,屯民捨不得辛苦經營的農埸花房和學校,想不到以色列離開後,屯墾區立刻被巴人全面摧毀,美麗農場消失了,又成一片荒原。

 

為國家可戰可和

夏隆為理念可戰可和,不管對錯,都為人民為國家,沒有私心,他的去世代表一個時代的消失,以色列全國悼念他,大家都知道再也找不回那個時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gFengComment 的頭像
    LingFengComment

    林保華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