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乙錚:論「支那人」
近有某北官因本地獨派人士繼「蝗蟲」之後以「支那人」稱呼大陸人而大感不悅,是很可以理解的。「支那」一詞,視其用法、場合,可以是尊稱,可以是中性的,也可以表達言者對受者的一種輕藐,而後者更包含了中日之間百年恩怨糾結,非常複雜,當中既有彼方惡意,也有己方自卑,更有雙方的誤解及以訛傳訛。本文主要介紹一些有關「支那」一詞比較少人留意的資料,讓大家更了解這個詞的歷史和涵義。
1998年,大陸四大入口網站之一的「新浪」成立,網址的英文寫法是sina.com,馬上引起在日本的大陸移民和留學生抗議,因為sina是「支那」一詞的日語羅馬字(Romaji)兩種主要寫法其中的一種;他們深怕,網站一旦流行,勢必在日本勾起不必要的聯想,加深一些日本人對他們的歧視。
日語羅馬字的兩種主要寫法,一為「平文式」,又稱「黑本式」、「赫本式」,是19世紀美國旅日日學家James Curtis Hepburn創製的,把日語中的し音記作shi。這位學者在日本很有名,是老牌基督教私立大學明治學院大學的創辦人,因為曾經用「美國平文」作筆名,所以他創製的日語羅馬字寫法在中文裏通常叫「平文式」,但在日文裏則一般用片假名音譯Hepburn,寫作「ヘボン式」。若用這種寫法,「支那」便是shina,跟新浪的sina沒有關係。
「新浪」含歧視隱義
不過,在另外的一種羅馬字寫法裏,し音記作si ,「支那」的羅馬字就寫作sina。這就很「大鍋」,因為,這一套日語羅馬字寫法的名稱是「訓令式羅馬字」(亦稱「文部省系統」),乃中國人不共戴天的大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於侵華年代的1937年於「內閣訓令第3號」裏公布的。二次大戰後,日本受美國軍統,一度廢止了這套羅馬字,美國人創製的「平文式」再次興起;但到了1954年,日本政府在該年「內閣告示第1號」裏,又重新把「訓令式羅馬字」定為國家標準,延續至今。1989年,國際標準化組織亦採用了「訓令式羅馬字」作為標準(ISO3602)。這一來,的確麻煩了,新浪的sina,竟然是飽含歧視隱義的「支那」一詞的軍國主義味道版【註一】!
大家知道,「支那」之指中國,最初出現在印度梵文佛教經典,隋唐之際流入中國,其後又於唐朝晚期、日本的「平安時代」(公元794至1192年)傳到日本,最早出現在曾經到中國學佛的日本高僧空海法師的詩文集《性靈集》裏,是對中國的一個尊稱。到了明治時期,「支那」已經成為日文裏指「中國」的普遍稱謂,不帶貶義。事實上,明治之後,「支那」這個叫法,輾轉傳回中國的進步知識分子層裏,竟成為一種時髦。例如:
一、梁啟超在他創辦的《清議報》的創刊號序言裏說,該刊的四個宗旨包括:「維持支那之清議,激發國民之正氣」、「增長支那人之學識」和「交通支那日本兩國之聲氣並聯其情誼」【註二】。
孫中山密函用「支那」
二、康有為於戊戌政變後流亡海外,其女康同璧曾到印度尋父,其後以詩贈梁啟超,自詡是中國女子旅印第一人;梁把此詩收錄在《飲冰室詩話》中:「舍衛山河歷劫塵,布金壞殿數三巡。若論女士西遊者,我是支那第一人。」
三、孫中山先生在1914年寫給日本首相大隈伯爵的一封密函中,自稱中國為「支那」凡34次之多(此信真本存於早稻田大學,網上有精細圖像版;《維基文庫》有文本內容全文【註三】)。
孫氏的最忠心日本支持者是梅屋庄吉,梅屋曾在香港開設照相館,利潤全給孫氏搞革命。他在辛亥革命成功後,努力敦促日本政府承認中華民國,其在日本為此成立的鼓動團體,名稱竟然是「支那共和國公認期成同盟會」。
事實上,到了20年代後期,一些響叮噹的左派知識分子在他們寫的詩句裏,依然大用特用「支那」兩個字:
「我是中國人,我是支那人/我是黃帝的神明血胤……」(聞一多1929年的《我是中國人》【註四】)
「神烈峰火墓草青,湘南赤幟正縱橫;人間毀譽原休問,並世支那兩列寧。」(柳亞子1929年稱讚毛澤東的詩《存歿口號》【註五】)
類似的例子,在中、日文獻裏數不勝數【註六】。然而,「支那」這個詞,到了今天,竟包含一種貶義;那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呢?根據北京大學周程教授的研究,「支那」一詞帶的惡意,首先是民初中國人自己種下的。周教授的文章這樣說:
「民國成立,日本沒有當即正式承認。當時的駐華公使提議先使用與『清國』、『中國』無關的『支那』來稱呼中國。1913年,日本政府在給中方的中文文本中雖然使用了『中華民國』的稱謂,但在遞交給日本天皇的奏文中卻使用了『支那共和國』(注意:「支那共和國」正正是梅屋庄吉的叫法)。
「當中國人經過艱苦奮鬥終於結束封建统治、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並擁有了一個嶄新的國號時,日本卻不立即予以承認,甚至單方面給中國取了一個『支那共和國』的漢字國號。對中國人來講,簡直沒有什麼事比這更令人難堪的了。1919年留日學生在文章中對『支那』稱謂進行了鞭撻。
「1930年10月日本外務省提請內閣將中國的日文正式稱謂改為『中華民國』。但是日本社會中使用『支那』簡稱中國的現象並未减少。『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外務省開始明確反對使用『支那』簡稱中國。」(【註七】,引文經筆者刪節)
由此可見,國人認為「支那」一詞含不敬之意,最初主要是上世紀20年代一部分支持「中華民國」的國人從自己的感覺裏產生出來的;支持中共的左派人士當時幾乎完全沒有那種感覺,還相反地認為「支那」一詞好得很。
日人口中的米國與露國
當年首先大力反對日本用「支那」一詞稱呼中國的人士,大概對日本有一種文化誤解。日本人對外國的名號稱謂,常常不能統一;除了對中國之外,對美國亦復如此。
日本政府對美國的正式稱號是「アメリカ合眾國」,那是用片假名標出的音譯。但是,日本人無論官員還是百姓,在很多正式或非正式的場合裏,卻用「米國」稱呼美國,例如說「日米安保條約」,也覺得很平常,亦沒有不敬之意;美國人也不會覺得有何不妥。又例如日本對俄國的正式稱呼是「ロシア連邦」,一般稱呼卻一直是「露國」,亦無不妥。
國人在抗戰時期聽到日本人以「支那」稱呼中國很反感,那是因為日本當時在侵略中國,但是卻不記得或不知道日本人數百年來一直如是稱呼中國,而且並不帶有惡意。誤解由是產生。
當然,「支那」最終帶有貶義,裏頭也有日本因素:近世日本人不少認為,中國人在先秦、漢、唐、宋甚至明朝的時候,還是高度文明、十分優越的民族、人種,但後來、一直到、特別是今天,卻墮落了,質素愈來愈差,變成低等民族。如是者,日本人沿用的「支那」一詞的「含金量」也一直下降,以致今天也不免有時(視場合和用途)帶負值。
話說回頭,本地獨派人士以「支那」稱呼大陸人,裏頭的貶義其實並不和「支那」兩個字有很深關係。試想,假如他們說的是「中國人請勿侵略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請回大陸購物」等等,那位北官會好過一些嗎?
註一 「平文式」歷史比較悠久,在日本民間一直很流行,例如三菱(重工業公司)的羅馬字寫法一般是Mitsubishi而不是Mitsubisi;不過,兩種寫法及其變種常常交替出現,便是不同的日本政府部門的用法,也不統一;例如,秋田市可寫作Akita-shi,也可寫作Akita-si。
註二 見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資料庫網頁http://digibase.ssic.nccu.edu.tw/?m=2302&wsn=0336。
註三 孫文此密函甚長,早稻田大學分別於三個pdf網頁公開之,大家細讀,當可發現第一段第二行、第二段第一行等處,都有「支那」的講法:http://www.wul.waseda.ac.jp/kosho/imaspdf/pdf3/i14_b0269_4_01.pdf,http://www.wul.waseda.ac.jp/kosho/imaspdf/pdf3/i14_b0269_4_02.pdf,http://www.wul.waseda.ac.jp/kosho/imaspdf/pdf3/i14_b0269_4_03.pdf;維基文庫文本見http://zh.wikisource.org/wiki/致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勸助中國革命函 。
註四 全詩見號稱「大陸第一中文教學網」的中教網(http://www.teachercn.com/zxyw/teacher/gzdyc/129411121328380.Html)。
註五 見《多維新聞》文章「 1929年寫詩預示毛澤東當領袖的伯樂」:
http://history.dwnews.com/big5/news/2012-06-17/58761702.html。
註六 日本方面的有關文獻目錄,比較詳盡的在 http://www.geocities.co.jp/Milkyway-Kaigan/6991/mokuji00.htm。
註七 見http://web5.pku.edu.cn/csss/teachers/works/sina.htm
《信報》特約評論員
2014.7.2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