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詩人的台灣守望 李敏勇出版《尋覓家國願景》
李敏勇新書發表暨台灣國家願景座談會,左起陳儀深、鄭欽仁、林保華、李敏勇。(記者宋志雄攝)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以詩人的筆評論政治,李敏勇長期在《自由時報》撰寫的「鏗鏘集」專欄文章,先後集結出書,第一本《文化窗景與歷史鏡像》,摘錄1999至2009年110篇,去年出版;第二本《尋覓家國願景》,收錄2009至2010年一百篇章,上週出版。

不同於《文化窗景與歷史鏡像》,呈現一個詩人的跨世紀台灣守望;《尋覓家國願景》是以2年的逐週觀照,形成的一個詩人的台灣反思。在7月23日的新書座談會上,李敏勇說,在台灣,「國家」的定義不甚清楚,所以,要談國家願景,第一就要先成為一個「國家」。其次是要建立「進步的國家」,然後成為一個「美好」的國家。

「我不是一個國家,但我也是一個國家。」李敏勇說,這就是台灣的現況。「為了理想,應該把台灣這個『中華民國』的國家埋葬掉;建立一個進步的國家,必須要有民主、自由的堅持,讓人享有幸福的生活,他說,這與國家大小無關,中國是大國,但大國不一定幸福。」

自認從小就在尋找家國願景的林保華,在座談會上提到他在不同國度輾轉尋求的切身經驗,他說小時為避戰火隨家人到印尼,長大後「尋找」到中國去,當時以為社會主義是平等正義,但多年後發現自己錯了,搬到香港後,在英國殖民地裡感覺自己向三等公民,加上語言不通,生活很辛苦,但竟覺得比當「中國人」快樂,他認同香港的價值,特別是英國人的法制概念。「但很可惜,沒幾年共產黨又來了。我在香港寫評論文章反對,但無效。」

於是,1997年林保華又去了美國,並於多年後決定遷居台灣,在艋舺買了房子,透過艋舺接近並認識台灣文化,「如果說尋找家園,台灣可能是我目前感覺到最好的家園。在這裡我可以有自由、民主、人權,這是中國沒有的。」但林保華說,如果台灣很多民眾無法了解這一點,就用文化慢慢培養主權的概念。

自認政治人評政治,難免刻薄或兇猛,「有時,中間人不易接受。」林保華稱讚李敏勇,「他是文化人,用文化評論政治,比我們更有感染力。」林保華說,「敏勇的用詞較溫和,較易被接受,這就是文以載道,綠營這方面較拙,不像藍營很會包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gFengComment 的頭像
    LingFengComment

    林保華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