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6 3 5《綠色參考》
(林保華主編;提供林保華等人的評論與綠媒以外的信息。)
全文刊於林保華部落格:http://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


綠參:端傳媒專訪香港本土新生代梁天琦;香港 台灣 天然獨;簡體字幕的赤化問題;呂波出鏡「認罪賣禁書」後獲釋;美核動力航母戰鬥群駛入南海;中國軍費僅增8%疑報細數;任志強事件 網信辦中宣部爭權;高華遺作下架;蔡推類主權基金 拼5大產業;獨派轟綠:換位子換腦袋


從「暴動」到選舉,本土新生代梁天琦說:我不想失敗,我想贏

24歲的港大生梁天琦在香港政治舞台橫空出世,他公開表示相信暴力,區隔異族。激進背後,他走過怎樣的成長路?新移民母親和做歷史教師的父親又怎樣影響了他?
2016-03-01 端傳媒記者 陳倩兒、黃銘浩

2016年2月3日,本土民主前線成員梁天琦在沙田站拉票。 攝:王嘉豪/端傳媒

在一群身穿鮮藍色衛衣的年輕人簇擁下,24歲的梁天琦爬上四層梯子的頂端,昂起頭,抬一下深咖啡眼鏡,拿起麥克風高喊他的宣言:「我們要光復香港,這是時代革命,這是新時代的開始!」

梯子底下,年輕人有節奏地高呼「時代革命!時代革命!」,幾步之外,幾個中年人卻吐?口水大罵:「暴徒!暴徒!」

這是2月28日傍晚6點,香港新界大圍街頭的立法會補選造勢現場。這樣戲劇化的場面不是第一次出現。自旺角騷亂事件後,當晚抗爭的主導組織——本土民主前線及其發言人梁天琦打出「以武抗暴」的旗號,在政治舞台上橫空出世,並踏入議會選舉,激起輿論的兩極反應:有人視他為偶像,隨之擁抱「勇武」;有人痛恨暴力與亂局,感到憤怒和恐懼。在兩極之間,心態更為複雜的是同為反對陣營、但是堅持非暴力原則的泛民主派人士,他們難以彼此認同,漸行漸遠。

超過43萬人用選票表了態。提倡非暴力抗爭的泛民主派候選人楊岳橋以37.2%票數勝選,險勝獲得34.8%票數的建制派候選人周浩鼎,而首次參選的梁天琦則獲得15%的高票,位列第三。儘管輸掉議席,梁天琦卻帶?勝利的笑容。「你們口中的『暴徒』也能取得6萬6千多票」,這是他眼中的勝利:「這反映人民不會害怕政府……我們這一代始終相信主權在民,政府如何打壓,市民也會反抗。」

    雖然我們是一班少數的人,但我們要發揮少數的力量,去改變社會,撼動政權。

    梁天琦

港大舍堂「皇帝」:一定要贏

梁天琦始終知道自己是「少數」。選舉前兩天,他接受端傳媒專訪時說:「雖然我們是一班少數的人,但我們要發揮少數的力量,去改變社會,撼動政權。」

少數又如何撼動政權?梁天琦說,他主張在議會內外進行激進行動,而這種激進,是「沒有底線的」。

本土民主前線(本民前)於香港雨傘運動後,由一群90後年輕人組成,他們自稱是沒文化的「老粗」,致力保衛香港本土精神,堅信沒底線的「以武制暴」。在旺角騷亂中,他們不顧人命地擲磚頭,在黑夜中四處點火。此前,他們亦不時在屯門、沙田發起「光復行動」,以推撞惡鬥的姿態驅逐內地水貨客。

不過,梁天琦本人不太符合人們對「老粗」的一般想像。我們的訪問約在一家老式茶餐廳,他身穿卡其褲、深藍毛衣、白襯衫,襯衫的領子細心地收在圓領毛衣裏,斯斯文文的大學生模樣。他是香港大學五年級生,主修哲學,副修政治及公共行政,坦承自己的「抗爭」經驗,不是來自街頭「老粗」,而更多來大學的舍堂文化。
2016年2月28日,梁天琦乘坐旅遊巴,在新界東各區拉票。攝:羅國輝/端傳媒

18歲考入港大開始,梁一直住在利瑪竇宿舍(Ricci Hall)。港大舍堂文化濃烈,目前擁有16間各有特色的舍堂,建於1929年的利瑪竇是全男生舍堂,有相當精彩的校友名單:大律師李柱銘、才子黃霑、歌手許冠傑、商賈何鴻燊都曾在這裏住宿。利瑪竇又以體育見長,入住的學生一般報名參加三支體育隊,競逐舍堂間的體育聯賽,為利瑪竇爭奪冠軍獎盃。

梁天琦參加了田徑、足球、袋棍球三隊,形容自己大學前三年過得像「全職運動員」,天天訓練,顧不上上課。苦練難熬,不少學生退出宿舍,梁亦想過放棄,但他說,失敗的恥辱刺痛了他。

頭兩年,利瑪竇都在聯賽中落敗於另一間老牌舍堂聖約翰(St John‘s College),痛失獎盃。「我們同齡的人是不是太廢了?我們真的不能再輸了!」

    那時候我叫人做什麼,別人都要做,沒人反駁我,好像皇帝一樣。

    梁天琦

「一定要贏」的想法徘徊在梁天琦腦中。大學三年級,他當選利瑪竇的宿生會主席,決心帶領全宿舍120多名男生一起奪勝。梁天琦說,「那時候我叫人做什麼,別人都要做,沒人反駁我,好像皇帝一樣。」梁天琦興奮地回憶帶領一整支年輕軍隊的感受,教他們「如何訓練,怎樣做人」,也在他們犯錯時「屌他們」(註:狠狠教訓)。

梁天琦說,自己是從這幾年的「舍堂皇帝」經驗中學會怎樣動員,「不惜一切,甚至犧牲個人利益,一起去達成目標,一起去贏。」他不斷強調,利瑪竇的精神就是「團結、忠誠、犧牲」。

大學三年級,他帶領他的「軍隊」一舉打敗聖約翰,勇奪港大舍堂最高榮譽——馬來人盃(Malayan Cup)。說起當時的勝利,說話一直慢條斯理的梁天琦突然眉飛色舞:「證明我們這一代人,我們同齡的人是得(行)的!」

兩年以後,他將這種經驗套用在香港社運路上,同樣是「團結、忠誠、犧牲」,不同的是,「當時是對Hall (舍堂)的忠誠,現在是對香港的忠誠」。

這個年輕人聲稱,他現在要贏的,是「香港的自主權」。
從《民約論》到城邦論

大學期間的閱讀和學習重塑了梁天琦對香港歷史和前途的看法,也強化了他作為「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他學習法國思想家盧梭的《民約論》,反思香港回歸:「其實香港人從來沒有授權當下的制度,沒有授權民主回歸,既然如此,為什麼我不可以重新掌握自己的命運,爭取本來應該屬於我的權利?」他學習身份政治的學說:「身分認同不受制於你在哪裏出身,或血統、種族,是受制於你建構主義上的身分認同。」

有香港本土派「國師」之稱的陳雲所著的《香港城邦論》進一步鼓舞了他,他相信,透過香港與中國的區隔,可以建立「我者和他者的分別」,強化香港人的主體意識,從而推動香港「建國」的過程,爭取達至香港的自治。

在Ricci Hall擔任主席的時候,梁天琦有權決定哪位新生可以入住他管理的舍堂,「我不管他們來自哪裏,就看他是否認識、認同Ricci的文化,是否願意為這裏貢獻」。

    現在,他以相似的標準來區分在香港的這片土地上,誰是「我者」,誰是「他者」。

「新移民不一定就是他者,如果一個新移民來了香港,主動學習廣東話,認同香港的文化和核心價值觀,那他/她也可以是我者。」梁天琦對端傳媒記者說。他認為誰有資格成為「新香港人」,應該由香港人決定──為此,他們主張內地到香港的新移民單程證審批權,應該由香港政府掌握。

但不斷強調「我者」和「他者」的社會,會不會是刻意地樹立牆壁,增加恐懼?

坐在茶餐廳的卡座裏,梁天琦沉默數秒,然後身體前傾,微笑?說:「這些牆其實是不存在的,只要你願意融入。」
本土民主前線隊伍遊行至上水石湖墟一帶的藥房,有帶著行李?的女士看到隊伍後立刻拖著行李離開。 攝:羅國輝/端傳媒
新移民母親,泛民派父親

梁天琦的母親正是新移民,來自湖北武漢。他父親則是香港本地人,在中學教中國歷史,去武漢考察時認識他的母親,結婚後申請她來港定居,來港後一直做家庭主婦。

在梁天琦的描述裏,母親是他心目中的「我者」,努力融入香港的典範。「她很少回內地,來了也是學廣東話,一開始都是講廣東話,不識學到識,從小她就不教我普通話,一直都是跟我說廣東話。」

    明明我住的這裏叫香港,大家都說我是香港人,我也沒怎麼回去過中國,我真的算中國人嗎?

    梁天琦

母親也愛好中國文學,小時候就教他唐詩宋詞,介紹他看錢鍾書、沈從文的書。但中國對他而言,仍然很陌生。

「明明我住的這裏叫香港,大家都說我是香港人,我也沒怎麼回去過中國,我真的算中國人嗎?」他這樣回憶小時候的困惑。他記得5歲和13歲時,曾兩次跟母親回武漢,但除了看到下雪,自己對中國內地「沒什麼印象」。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梁天琦6歲,他說自己曾模糊想過「為什麼香港要回歸中國」,「為什麼原先香港的『藍色旗』會變成『紅色旗』」。

對於身份,梁天琦的父親沒有這些困惑。「他反共,但很愛國,每次投票都是投給民主黨。」父親特別喜歡研究從晚清、國民革命軍北伐、民國建國,到日本抗戰、國共內戰的歷史,從小在家裏給兒子上歷史課。「爸爸的核心是『反共』,他經常得出的結論是:經過前人革命努力,終於可以建立一個國家,但因為國共內戰,共產黨奪權,新中國民不聊生,貪污腐敗。」

梁天琦說自己多少從父親那裏遺傳了「革命情懷」。中學時他考入元朗區名校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同樣選修中國歷史。他說,讀晚清史,讀到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為抵抗外敵、挽救民族危機而發起「戊戌變法」,最終被殺犧牲時,他曾經哭了:「我心想:為什麼我們老被人欺負?」「我們」是指誰?他沒有解釋。

中學會考結束後,學校圖書館拋棄一批舊書,他在舊書堆裏發現一本黃色封面的《存在主義真像》,書中介紹了薩特、齊克果、卡繆、卡夫卡等存在主義流派的哲學家、文學家。「竟然有學說是解決人自身的問題,解決人和社會的衝突。」梁覺得如獲至寶。

    難道就是為了好學位、好工作、供好的樓、娶個好老婆,生個好兒子,代代這樣做下去?那麼我就是社會的齒輪,這樣做人,是做人嗎?

    梁天琦

梁天琦說,自己當時正處於衝突之中:「那時我想不明白,為什麼要考A-level,每晚瘋狂溫書,難道就是為了好學位、好工作、供好的樓、娶個好老婆,生個好兒子,代代這樣做下去?那麼我就是社會的齒輪,這樣做人,是做人嗎?」

從小學到中學,老師對他的評語總是相似:天資聰穎、不守規矩、個性自我、仍需努力。他畢竟通過了社會的第一道齒輪,以漂亮的成績考入香港大學哲學系。但選擇香港大學,他說是因為——「那裏出了一個人,叫孫中山」。

大學「團結犧牲」的舍堂文化,手上讀?「存在主義」的哲學,再加上近來的社會氛圍,這個大學青年越來越走近本土派的理念。大學裏,他先後參與反高鐵、反政改、反東北撥款的抗爭行動,幾度和示威者一起包圍立法會。2014年9月,雨傘運動爆發後,他乾脆一星期三天在畫廊兼職賺生活費,其餘兩天上堂,剩餘的時間,都去金鐘和旺角街頭參與佔領。

「當下我們面對巨大的社會問題,如何爭取普選權利?我覺得要上少些學、多些工作,接觸現實世界。」梁天琦說。

進入港大之後,梁天琦離父母越來越遠。大學舍堂生活忙碌,即使是本地學生,也常常幾個月才回家一趟,梁也不例外。「我在那裏(利瑪竇宿舍),每天跟我的兄弟一起,hall(舍堂)才是我屋企(家)。」梁天琦坦承,近年他越來越少和父母溝通。

雨傘運動後,他加入了本土民主前線,回家時,輕描淡寫地對父母提起:「我最近認識了一班朋友,他們很厲害,會去光復屯門,就是你們在電視上看到那些行動。」

「他們的想法或者是對的,但暴力還是不好。」梁天琦記得,父母當天大概這樣回應,他沒有再跟他們說下去。
2016年2月28日,本土民主前線支持者身穿藍色衛衣,戴?眼罩,在上水區為梁天琦拉票。攝:羅國輝/端傳媒
團結、忠誠、犧牲

梁天琦強調,自己並不是一開始就信奉暴力。他說自己不愛打架,父親業餘教授洪拳,但他沒有興趣跟?學。唯一一次「打人」,是小學一年級或二年級時,一個同學突然打了他一拳,來接他放學的爸爸看到了,說「打回去」,他才還手打了那同學一拳。

改變他的是雨傘運動。2014年11月30日,金鐘佔領現場,他和一群示威者響應學聯和學民思潮呼籲,包圍政府總部,後遇警方「特別戰術小隊」清場,他說自己當時拿?盾牌抵禦,沒有還手。

「他們(警方)一手拿?胡椒噴霧,一手拿?警棍,追?我們打,身邊的示威者一個個被抓,最後(警方)抓?我的盾,我就丟了盾,和人群一起走了,撐不下去了。」梁回憶說,逃走以後他哭了,「感覺自己什麼也做不到」。

    我要想的就是——怎麼贏,怎麼不讓(警察)清除我們,怎樣進一步向政府施壓?

    梁天琦

「我不想失敗,我想贏。」梁說:「那我要想的就是——怎麼贏,怎麼不讓(警察)清除我們,怎樣進一步向政府施壓?」從那天開始,梁天琦說自己逐漸認定,暴力才可能帶來勝利,而相對和平的公民抗命並不會帶來實質改變。

在金鐘佔領區運送物資的時候,他結識了另一名比他小兩歲的年輕人黃台仰,與梁一樣,黃信奉本土理念。雨傘革命後,黃號召一群在佔領時認識的年輕人組成本土民主前線,當時成員只有十多人,他們發起連串「光復行動」,驅逐水貨客。

梁天琦參與了幾次本民前發起的幾場光復行動,他說,這群相信「以武制暴」同齡人令他感覺「幾有膽量」。不久後,黃台仰勸說梁天琦加入本民前,並成為發言人:「你可以的,我們組織裏沒人做到這個位。」

在港大舍堂擔任主席時,梁天琦磨練了好口才,「論述能力強」是許多人對他的印象。對黃台仰的邀請,梁一口答應,決心要以一直信奉的精神,帶領這少數人取得勝利。
2016年2月9日凌晨,旺角,梁天琦(藍色衣服)和其他示威者在旺角與防暴警發生衝突。  攝:盧翊銘/端傳媒

2016年2月8日大年初一,本民前在社交網絡上呼籲網民到旺角街頭聲援小販,「撐小販」活動最終在深夜演變成大規模的警民衝突。凌晨約12時,梁天琦動用選舉權利,宣布要在旺角街頭發起遊行,兩小時後,他被警察拘捕。他沒有來得及見證愈演愈烈的暴力衝突:警方兩次向天鳴槍,多次使用胡椒噴霧,而示威者則以磚頭、玻璃瓶、火把來反擊。

騷亂通宵徹夜,香港公立醫院接受130多名傷者,包括90名警員和5名傳媒工作者。騷亂最後被政府定性為「暴亂」,梁天琦、黃台仰等37名示威者以「暴動罪」被捕,目前正處於保釋候審。根據《公安條例》,暴動罪的最高刑罰為10年。

    我現在坐在這裏,可能有點害怕,但在(抗爭運動)當下,我真的不怕。

    梁天琦

在後來的公開發言中,梁天琦稱當晚騷亂為「起義」。本民前和梁天琦由此聲名鵲起,尤其得到年輕人的支持。截至2月29日,本民前的facebook專頁有超過6萬名追隨者,梁天琦早前的選舉期間,成功招募了500多名義工加入競選活動,他們自發幫忙在街頭搞街站、喊口號、派傳單。

「香港有哪個組織有我們的動員能力?」梁天琦自豪地說。

「團結、忠誠、犧牲,」梁天琦又再次說起,他不在乎犧牲,在舍堂時他曾教一眾學弟說:「要以生命影響生命,燃燒自己的生命,盡力影響別人。」

梁天琦一再強調犧牲,行動「沒有底線」。訪問末尾,記者追問,他可曾認真想過,「沒底線」究竟是什麼?

「死?」梁天琦語氣平靜地說:「我現在坐在這裏,可能有點害怕,但在(抗爭運動)當下,我真的不怕。」他有意抬起了頭。

(端傳媒實習記者 許創彥 對本文亦有貢獻)
----------


《自由廣場》香港 台灣 天然獨
自由時報
2016-03-05 06:00

◎ 林泉忠

近期香港連續幾件新聞,廣受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繼早前的「銅鑼灣書店」股東「被失蹤」事件炒得沸沸揚揚之後,過年期間又發生了數十年來罕見的「旺角騷亂」。除此之外,過去幾天又有兩則觸動北京敏感神經的新聞躍上台灣的媒體。除了在二月二十八日的立法會補選中,親北京的候選人落敗,使香港的民主陣營為之一振外,新任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孫曉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支持「港獨」,主張「香港脫離中國、成為獨立國家」。而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也在日前選出了高舉「本土」旗號的「星火」新內閣,新任會長周竪峰直言「本土化」是學運大趨勢,並聲稱不排除採用類似「旺角騷亂」事件中「勇武」的抗爭路線。

兩年前因北京扼殺香港普選而引發舉世矚目的「佔中」一役後,北京進一步縮緊「兩制」賦予香港社會的自由空間,並繼續打壓民主勢力。然而,香港的抗爭力量並不因此而屈服,當嘗試過所有和平抗議與民主訴求都得不到任何善意回應後,不斷積壓的不滿情緒已將訴求與抗爭的手段帶向了原本香港主流社會並不期待的「激進」方向。除了抗爭手段的「激進化」,年輕世代的訴求與思維也不再只停留在效果不彰的「爭民主」範疇,對過去被視為禁忌的主張不再低調與克制。「雨傘運動」時期,領導抗爭的學聯提出溫和的「命運自主」及「和平非暴力」理念,然而時至今日,如此的思維在年輕世代之間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此外,周竪峰率領的「星火」新內閣在校內選舉期間打出的標語是「完成本土革新的最後一里路」,其中的「完成最後一里路」正是源自於台灣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選前奮鬥的目標。三年來,從香港的「反國教運動」到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再到香港的「雨傘革命」,港台兩地社會運動尤其是年輕世代的抗爭行動互相影響。從近期香港年輕世代的新動向中,筆者彷彿看到了台灣「天然獨」的身影。

過去尤其是香港「回歸」中國之後,台灣社會對香港似乎缺乏關心跟互動的著力點,然而「自由」香港的存在,對台灣而言,猶如一道不可多得的安全屏障。一旦香港完全「淪陷」,北京就會集中精力對付台灣。

換言之,擴大與香港年輕世代在發展公民社會與民主運動領域的交流,積極支持台港兩地社會對自由、人權、民主等共同價值的守護,對台灣的國家安全而言,亦極為重要。蔡英文新政府是否有更積極的香港政策,值得拭目以待。 (作者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


簡體字幕的赤化問題
民報
2016-03-03 13:35
[完整介紹]
桑普
政治評論人,律師,台大法律系畢業,現居香港。自2007年起,在香港《蘋果日報》、《信報》、《主場新聞》、 《開放》、台灣《自由時報》、英國《BBC》中文網、美國《觀察》、《民主中國》等平面媒體與網絡媒體發表多篇政論文章,部分文章更引發廣泛迴響。著有《風雨如晦》、《革命倒影》。
​簡體字幕的赤化問題
在今天赤化益熾及「普教中」躍躍欲試之際,香港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語言、文字,正在蒙受前所未有的猛烈衝擊和嚴峻挑戰,堪稱多事之秋。(圖:新聞節目截圖)

2月22日開始,無線電視85台「高清翡翠台」正式改名為「J5台」,並在晚上8時半黃金時段播放普通話新聞,但竟然只提供簡體字幕,新聞中的人物名稱及圖表說明文字也全為簡體。無線電視的理由是:既然是普通話新聞,簡體字幕沒有問題;香港是國際都市,應提供各類觀眾不同選擇。通訊事務管理局雖表示已經收到香港市民逾萬宗投訴,但指出簡體字幕始終是中文字幕,因此沒有違反牌照條款。姓黨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也發表標題為「繁簡之爭莫讓『亂花』迷了眼」的署名文章,指繁簡體非先天對立,「不應附有政治含義」,批評香港人「把繁簡強分優劣甚至當作身分標籤,只能說太過淺薄無知」,反諷香港人「應擁戴篆書甲骨文」。

另一方面,香港卻民情沸騰。23日,新民主同盟成員以及公民黨毛孟靜和楊岳橋到無線電視將軍澳工業邨廠房外抗議。毛孟靜表示憂慮正體字將步疆文及藏文後塵而被消失。名作家倪匡直指簡化字是「殘體」。浸會大學學生會更發表聲明,批評無線電視向中國大陸屈膝獻媚,要求立即撤回簡體字幕。

與此同時,無線電視行政總裁李寶安還隔空放砲,致函嚴詞斥責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李寶安斥責毛孟靜「漠視眾多說普通話、使用簡體字人士的需要,假如這不是歧視那是甚麼?」該信續指「毛議員是資深新聞從業員」,理應得知字幕改動等籌備需時,不可能是因為中國政府日前有表示而作出,所以「作出這類指控的人若不是外行,便是強行為我們扣帽子」。該信又稱:有關安排本屬服務提升,「但被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作為製造事端的藉口」。

一、主次之分

我認為:無線電視台J5台普通話新聞節目(以及任何中文廣播節目)原本應該同時做到至少以下兩點:(一)提供正體中文字幕語言選項,(二)把此選項列為字幕語言第一選項(亦即自動預設選項)。這兩點缺一不可。在此前提下,可以把簡化字(殘體字)列為字幕語言的其他選項。

例如:現在J5台晚上播放的《神鵰俠侶》(粵語及普通話雙語廣播)等電視節目,就是把正體中文字幕作為自動預設語言選項(語言1),而某些觀眾可以自行選擇殘體字幕(按鍵選擇語言3)。換言之,這種做法行之有效,在商業上成本極低,在技術上毫無難度。此外,人物名稱及圖表說明文字也應改回正體中文,固然不在話下。這種做法既可兼顧小眾,也可符合社會主流慣用文字,兩全其美。

況且,如果J5台當初真的一心一意想迎合小眾,那麼有兩點實在相當費解:(一)當J5台播出的普通話新聞被放到「明珠台」播放時,反而使用了正體中文字幕;(二)J5台近日播出的國語(普通話)台灣節目《別讓身體不開心》,反而使用了正體中文字幕,不使用殘體字。這種處理方法,豈非跟J5台廣播普通話新聞使用殘體字幕的做法自相矛盾?難道台灣節目是專門給「小眾」台灣人看?普通話新聞就專門給「小眾」中國大陸人看?按照這種思維邏輯,那麼大家以後看法語節目,是否都不用配上中文字幕,轉而直接配上法文字幕,準備專門給「小眾」法國人看?大家現在終於想清楚問題在哪裏了嗎?

需知道任何社會如以慣用文字來劃分,往往都有主流大眾與非主流小眾。無論從商業角度(在正常情況下),抑或從尊重主流文化的角度,電視節目本身(無論以任何語言廣播)一般都應該以主流大眾普遍使用的文字作為自動預設字幕選項,亦即在香港以正體中文作為自動預設字幕選項。其他字幕選項只是為了滿足特定小眾利益,絕對不應越俎代庖而成為自動預設字幕文字,更加不應成為唯一字幕文字。這不是法律問題,而是基本常理。

在今天赤化益熾及「普教中」(以普通話教授中文)躍躍欲試之際,香港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語言、文字,正在蒙受前所未有的猛烈衝擊和嚴峻挑戰,堪稱多事之秋。數個世代以來,香港人教育、工作、生活,都是以正體中文作為社會主流。正體中文保留華文的真善美,值得悉心守護與傳承。

近年來,中共集團持續通過各種軟硬兼施手段,試圖一點一滴改造香港人的文化、價值、語言、文字,其中包括催促香港人對簡體字由抗拒到冷漠再到接納。J5台的普通話新聞殘體字幕,恐怕正是整個計畫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其他例子有如恆河沙數。

希特勒曾經說過:「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他還說:「凡是想生存的,必須奮鬥,不想奮鬥的,就不配生存在這個永恆的鬥爭的世界裏。即使殘酷,卻是客觀現實。 」如果我們不因人廢言,我們怎能無感?看著那些殘體字幕、人名和圖表,香港主流觀眾怎不錯愕和氣憤?

有人說:互動新聞台已有「粵語」新聞廣播配以「正體中文」字幕,如今J5台又以「普通話」廣播新聞配以「簡體」字幕暨人名與圖表文字,相當於兩者兼容並舉,同時迎合正體字大眾(互動新聞台)與簡體字小眾(J5台)的新聞知情權,究有何憾?

此言差矣!關鍵是:普通話(語言)與簡體字(文字)根本沒有必然聯繫。正體中文(文字)應該始終成為自動預設字幕語言,不因粵語或普通話(語言)而有差異。那些聲稱自己看不懂正體中文字幕的觀眾(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國大陸人),有權選擇簡體字幕,但不是倒過來要求一直熟悉正體中文字幕的社會主流觀眾「遷就」而只能看到簡體字幕。

此外,J5台不應該成為「小眾節目電視台」,有社會責任以香港主流語言及文字,為香港主流大眾提供節目。小眾可以選擇字幕,可以選擇語言,但不應反客為主。君不見那些外購的日本和韓國電視劇,都也是以粵語為自動預設語言,另行提供其他語言選項,並以正體中文為自動預設字幕。事實擺在眼前,怎能熟視無睹?

二、紅色資本

如果大家稱呼俗稱無線電視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是「紅色資本」,那絕對不是「扣帽子」,只不過是說出了人盡皆知的客觀事實。2015年4月,TVB引入黎瑞剛成為新股東,亦即上世紀60年代成立以來首位中資主要股東。此股權變動已獲通訊局批准。

黎瑞剛是華人文化傳媒娛樂的掌舵人、中共黨員,曾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委辦公廳主任。他絕對「根正苗紅」,2009年曾經出任「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領導小組組長,目的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新聞工作,灌輸媒體「姓黨」的「黨性第一」喉舌思想,從來沒有「第四權」監督權貴的現代文明觀念。2015年1月,黎瑞剛當時還任職上海文廣集團黨委書記及董事長。4月,黎就突然成為TVB26%股權間接股東(通過華人文化傳媒娛樂投資有限公司持股),跟黎瑞剛關係密切的許濤獲委任為公司非執行董事。9月,黎以旗下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由國家開發銀行、招商局中國基金等出資,最終均由國務院控制,並在2013年入主中國財新傳媒)和TVB宣佈與美國華納兄弟合作成立「旗艦影業」投資及製片。11月,黎表示TVB有需要推出全新內容,配合社交平台及手機應用程式,改變港劇「有點老、有點慢」的長期缺陷。無論如何,時至今日,紅色資本已經挺進香港免費電視市場,清楚反映中共集團針對香港電視媒體的赤化圖謀及具體行動。事實昭然,無從抵賴。

雖然TVB的內部決策過程並不公開透明,而且黎瑞剛與TVB主席陳國強的關係更加諱莫如深,但是這次J5台普通話新聞簡體字幕事件的爆發,早已有許多蛛絲馬跡,殊不尋常。

需知道2004年TVB首獲中國大陸落地權,利用廣東省有線電視網絡播出,但僅限於翡翠台(81台)及明珠台(84台)。每當中共當局認定廣播題材敏感,必定即時屏蔽,插播其他節目。近年,中國大陸推動電視數碼化,全國數碼電視已經覆蓋3億戶。TVB認為這是一個大商機,於是近年積極爭取數碼頻道落地權,企圖以高質素畫面重新吸引觀眾,不惜在內容方面「遷就」中共當局審查標準。這次在普通話新聞及天氣報告配以簡體字幕與圖表,正是進一步「遷就」之舉。據悉,J5台新聞部在籌備階段曾經討論過新聞字幕要用正體還是簡體,但是新聞及資訊部總監袁志偉不理會眾多主管反對,一意孤行,堅持使用簡體字幕,以致爆發這次爭議。

換言之,如果把共產黨、黎瑞剛、陳國強、袁志偉連成一線,既有黨的政策,又有商業動機,那麼J5台推出簡體字幕的原因也就昭然若揭。無論如何,TVB已經出現「離地」及「赤化」的雙重異化和畸變。紅色資本,傳媒覇權,一葉知秋,向下沉淪。

三、殘不勝正

簡體就是殘體,這種說法絕對不是李寶安所稱的「歧視」,而是具有充沛歷史文化知識的真知灼見。

(一)文字歷史演化的總體趨勢(容有少數差異)是越來越繁複,而不是越來越簡單,例子實在多不勝數。容若先生的《簡化字尋根揭底》一書舉例生動,值得大家一讀。換言之,甲骨文和篆書一字多義的情況,已在今天的正體中文大幅減少。姓黨媒體所謂香港人「應擁戴篆書甲骨文」一說簡直無中生有,不知所謂。

(二)簡體字的出現不是華夏文化數千年文字自然演化的結果,而是中國共產黨在建政後網羅一大批「文人」遵從毛澤東的旨意閉門造車,再由中共集團自上而下強制推行的文字改造政治計畫所致。整件事完全違反文字由簡入繁自然演化的歷史方向,正是當今黨媒所說的「附有政治含義」。

(三)毛澤東推動簡化字,由始至終只不過是遵循蘇聯老大哥的旨意,繼而以掃除全國文盲為「藉口」(當今很多華人竟然以為這是推動簡化字的主要原因,其實不然),發起一個從正體中文過渡到西方字母文字的「過渡階段文字改造運動」,亦即搞起類似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新簡體字型」,準備類似所謂「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和平長入字母文字」。這就相當於把中華文字的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等淵源徹底砍斷,蛻變成一種比戰後韓國注音文字更接近羅馬字母的注音符號,作為未來的「中文」。後來,由於中蘇交惡以及各種窒礙難行的原因,至今還是停留在簡體字階段,因而呈現出一大堆東不成、西不就、半桶水、愛無心、親不見、廠中空的「殘體字」。

(四)簡體字被正名為「殘體字」,是完全符合客觀歷史事實。中國大陸人所讀的和所寫的,正是「殘體字」。這句話完全沒有「歧視」成分,而是實話實說,完全不涉及「身分標籤」,反而正好彰顯某些人對歷史和文字的「淺薄無知」。需知道,簡體字一直衍生許多不必要的歧義與含混。例如:「幹了老王後就乾了吧」,竟會變成「干了老王后就干了吧」,簡直不知所云,堪稱「殘賤垃圾符碼」,摧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文化載體和思想靈魂。

(五)在實際應用方面,我認為:如果文字溝通對象只是中國大陸人,而且文字在特定情景下僅具有溝通符號功能時,使用「殘體字」並無大礙。然而,如果文字溝通對象不只是中國大陸人,還包括港澳台及海外華人,又或者文字在特定情景下具有文化傳承及守護主流文化等功能時,使用「殘體字」絕不妥當。J5台電視新聞的殘體字幕,究竟屬於前者抑或後者?答案分明,無庸贅言。

殘不勝正,猶如邪不勝正。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在手機上比劃殘體字也可立即在屏幕上顯示為正體字,利用不同注音輸入方法也可顯示為正體字。因此,毫無文化根基與歷史承擔的殘體字已經越來越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應該及早掃入歷史垃圾堆,跟未來中國共產黨共同殉葬,忝為後世殷鑑。
------------


 出鏡「認罪賣禁書」後獲釋
警:呂波已返港 要求銷案
港蘋
■呂波上月28日在鳳凰?視上承認協助桂民海非法從香港將「禁書」寄回內地。

【他們在那??】
【本報訊】終於回來了!銅鑼灣書店5人中,被失蹤逾百日的書店總經理呂波,昨日早上獲保釋,由內地經羅湖口岸返港,向警方就其失蹤銷案,但拒絕透露其他詳情。事件種種疑問並未因呂波返港得到解釋,警方稱將就另外3名港人失蹤案與內地公安保持聯絡。
記者:楊倩

本報獲悉失蹤超過4個月的呂波昨早從羅湖入境,聲稱是自己一人,入境處無截停他,但因發現其在失蹤人口名單而通知警方。警方到呂位於大圍村南道的住所守候,等到呂後,詢問他有無人身安全問題及是否需要協助,呂稱無安全問題及毋須協助。警方告知他有人報稱其失蹤,呂稱要銷案,然後隨警員到警署辦手續。
呂收拾行李後再度離家

《蘋果》記者昨晚趕到呂的住所時已是空無一人,據鄰居稱,傍晚5點左右看到呂回家,收拾少量行李後再度離家。政府新聞處則於昨傍晚發稿稱,呂表示不需要港府或警方協助,並拒絕透露其他詳情。
45歲的港人呂波,在銅鑼灣書店任總經理,也持有書店「母公司」香港巨流傳媒有限公司32%股份,是第三大股東,主要負責本港報攤發行。去年10月底,他返深圳與在當地工作的妻子團聚期間被帶走後音訊全無,直到上月底,呂與店長林榮基、經理張志平一同在鳳凰?視上露面,承認協助書店大股東桂民海(瑞典籍)非法從香港把未經內地批准的「禁書」寄回內地,報道當時就預告了公安表示3人認罪態度較好,有機會取保候審(保釋候查),日內返港。
《蘋果》記者昨晚致電林榮基之子,詢問其父是否已保釋回港,對方即掛斷電話。本港保安局副局長李家超稱,警方仍會就另外3名失蹤港人(林榮基,張志平和李波)的案件,與廣東省公安廳保持聯絡及跟進事件。他又表示,如果涉案人是願意與警方接觸,警方會就案件作了解。
《經濟學人》:觸發本土運動

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李飛,昨在北京兩會會場外被媒體追問銅鑼灣書店李波事件時,他回應指事情越來越清楚,認為傳媒要客觀報道。
銅鑼灣書店5名股東和員工去年10月中起相繼失蹤,桂民海在泰國失蹤、林榮基在深圳失蹤、張志平在妻子東莞的娘家被警察帶走。直到12月30日李波在港被失蹤引起跨境執法疑雲,才驚動香港社會。港府及傳媒不斷追問下,終獲內地當局確認5人全在內地,4人被以非法經營罪刑事拘留,只有李波屬協助調查。
本港警察上月底獲准北上探望李波,並稱他不需幫助;同一天多家內媒齊齊播出李的專訪,稱自願偷渡回內地協助調查,並宣佈放棄英籍。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催懼者」(Fear-jerker)為題發表文章,形容電影《十年》呈現香港變成「反烏托邦」的景象,指電影吸引關心香港民主發展被中國扼殺、言論自由被限制的人,銅鑼灣書店事件更令恐共心理升溫,這些憂慮會觸發本土運動興起。
----------


林保華按:
這樣的書店,不倒閉才怪。

 書店千本敏感書突消失
港蘋
■銅鑼灣書店大批政治書已被清空,店內僅餘小量其他不涉政治書籍。謝榮耀攝

【本報訊】銅鑼灣書店千本原本存放於店內的敏感政治書籍突被清空,而樓下門口展示櫃內展示的書籍也被抽起。據悉是昨日半夜被搬走。
《蘋果》記者以往多次到銅鑼灣書店採訪,都見在樓梯口的展示櫃裏放有近20本關於中共的政治書籍,但是昨日該處原有的書籍已消失,只有在梯間張貼的政治書廣告單張未被撕走。書店大門仍被鐵鏈鎖着。
只有陳生有鎖匙

透過大門的縫隙望進去,左邊牆壁、主要擺放敏感政治書的四排書架已經清空,據悉該處原本有約千多本政治書,現在只餘下不涉政治的書籍仍在架上。有消息指,該批政治書是在昨凌晨由一批打扮貌似蠱惑仔的人搬走。
李波去年12月30日被失蹤後,首次「報平安」的傳真是給一名「陳生」,並提到將書店事務交由陳生打理。該陳生為陳顯誠,是佐敦某大型桑拿的董事,上年11月初(書店4人失蹤後),陳找到李波,說受內地富豪所託想頂下書店,讓李開出條件。雙方簽訂協議至今年5月,由陳承擔書店每月3.9萬港元租金等開支,賣書的收益由陳佔四分一,為期半年。
據稱,委託陳的幕後老闆有解放軍背景,是書店常客。陳則於李波失蹤一周之後才首度露面,他攜同大門鎖匙,以書店負責人的身份帶警方往銅鑼灣書店採證,據知只有他有書店的鎖匙。
銅鑼灣書店以往是香港售賣「禁書」的地標,不少內地遊客均到來購買政治敏感書籍,雖然書店關門多時,偶爾還是有遊客上門朝聖。來自廣東的黃小姐趁轉機空檔到銅鑼灣書店,《蘋果》記者告知她書店的政治書已被搬走時,她反指「政治書好多地方都買到,人民公社都有」。
■記者楊倩、鄭悅童
----------


林保華按:
東風吹,戰鼓擂,現在世界上到底誰怕誰?

美媒:美核動力航母戰鬥群駛入南海
BBC
    2016年 3月 4日

分享
Image copyright US Navy
Image caption 美軍航空母艦「斯坦尼斯號」戰鬥群與數艘驅逐艦和巡洋艦已由西太平洋駛入南海(資料照片)。

美國海軍官員證實,美軍航空母艦「斯坦尼斯號」(USS John C.Stennis)戰鬥群與數艘驅逐艦和巡洋艦已由西太平洋駛入南海。與此同時,另一艘在南海的美軍第七艦隊指揮艦「藍嶺號」,凖備訪問菲律賓港口。

美國《海軍時報》星期四(3月3日)引述美國軍方官員說,美軍第七艦隊所屬「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在巡洋艦「莫比灣號」和「安提坦號」、驅逐艦「史托克代爾號」和「鐘雲號」的伴隨下,正駛入南海。

該報引述軍事專家說,美軍此次部署旨在南海爭議海域展示武力。不久前,中國在南海西沙群島爭議島礁永興島部署紅旗-9地對空導彈,美國譴責的中國有關舉動旨在將爭議島礁「軍事化」。

前海軍艇長、新美洲安全研究中心海軍專家亨德里克斯表示,很顯然,美國海軍和國防部試圖通過有關舉動展現在該區的存在,以及對維護航行自由的全面承諾。

報道引述亨德里克斯說,航母戰鬥群和指揮艦的出現顯示,美國海軍既有意願也有能力在全球投射軍力。

《海軍時報》引述美軍官員說,由日本駛往南海的巡洋艦「安提坦號」還同時在南海執行一項與「斯坦尼斯號」航母不同的「例行巡邏」。

2月底,美軍驅逐艦「麥克坎貝爾號」和船塢登陸艦「阿什蘭德號」曾在南海巡邏。「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是1月15日從美國華盛頓州布雷默頓的母港出發的。

不過,美軍第七艦隊發言人則表示,「斯坦尼斯號」航母戰鬥群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巡邏並非為了展示武力。

第七艦隊發言人杜斯說,美軍軍艦和航空母艦定期對包括南海在內的西太平洋海域進行巡邏,這樣的做法已有數十年歷史。

杜斯在聲明中說,僅在2015年,美軍太平洋艦隊軍艦在南海航行的合併巡航總天數達700天。

(編譯/責編:蕭爾)
-------------


林保華按:
只有毛新宇才相信這個數字。

軍隊改革花費大
中國軍費僅增8%疑報細數
港蘋
■習近平要大幅提升軍隊實力,但今年軍費增幅較往年大減。圖為去年9.3天安門大閱兵。 美聯社

【兩會聚焦】中國軍費再成關注熱點。全國人大發言人傅瑩昨被問及軍費預算時稱,2016年中國軍費增幅約在7%至8%之間,為近幾年最低。傅瑩稱,制訂軍費預算主要考慮國防需要及經濟發展情況。因過去幾年中國軍費增幅均在兩位數,今年突然大減,加上習近平正主導的軍隊改革,軍人加薪、裁軍安置及成立新軍種等均要花錢,故外界質疑此數不實。有學者認為,當局或為配合「時勢」特意報細數。

全國人大十二屆四次會議今日上午開幕。大會昨舉行首場發佈會,中國軍費照例受關注。此前西方揣測因中共軍隊改革裁軍30萬要安置、軍隊要大幅加薪,以及成立陸軍總部和火箭軍、戰略支援軍三大新軍種,這些動作須增加軍費,故預期今年中國軍費或會大幅增加,其中被馬雲收購的《南華早報》更預期有「20%的增幅」;北京《環球時報》則稱「20%不敢奢望,但兩位數要保持」。
但昨日回應美國有線新聞(CNN)記者提問時,傅瑩的答案卻令外界大感意外。她表示,理解外媒每年都想早點拿到軍費預算數據,但若提前透露有「搶跑」之嫌,要不講外媒又會心塞,「所以我還是給你一個大致的數。」傅瑩說:「今年中國軍費預算保持增長,但增幅比前幾年低,是在7%至8%之間。確切數字你明天就能看到。」
配合經濟增幅放緩

傅瑩稱,中國軍費預算制訂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國防建設需要;二是經濟發展情況和財政收入。傅瑩借機反譏,指美國軍方炒作中國南海的填島,「可能與他們想要求得到更多的軍費有關係」。
「中國軍費增幅大減」!傅瑩話音一落,該消息立即被各大傳媒搶發。法新社以「急電」發稿。路透社、美聯社、CNN、BBC等均顯著報道,「中國軍費增幅5年新低」、「中國軍費增幅6年最少」、「中國軍費預算隨着經濟放緩減少」等不一而足。但海外媒體在報道同時,均對增幅表示質疑。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研究員James Char對法新社指,儘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習近平仍決定要增強軍事實力,包括裁軍30萬,「需要更多錢去賠償和安置被裁減的軍人」。Char和其他眾多分析師都認為,中國實際軍費開支要高於正式公佈的數字。日本軍事觀察家小原本濟指,中國減軍費增幅一個簡單的原因,是無法維持經濟保持兩位數的增幅,另一個原因是習近平推動的軍隊反貪腐運動,減少了軍費被貪污挪用的可能。
軍事專家:12%至15%較合理

內地軍事戰略專家、上海政法學院教授倪樂雄表示,東海、南海局勢日益緊張,中國要擴展空海軍,要增加新軍種、發展高科技武器等,今年軍費增長在12%到15%之間「比較合理」,如低於10%「很難滿足達到上述目標的要求」。倪認為軍費增幅減少可能與目前的經濟現實有關。
新浪網/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
【記者會部份重點】

拘維權律師

就記者提出西方媒體評論中國在不斷逮捕維權律師的同時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相矛盾時,傅瑩表示,司法部門會依法處理相關個案,律師應該是守法的模範,「知法違法,就要面對法律的懲處。」但她對「維權律師」的提法有些意見,「我聽很多人講不是很贊同這麼講,好像要把我們的律師隊伍做一個政治劃分。」她強調,律師首先應該是守法的模範,律師執業要遵守憲法、法律,如果律師知法違法也要面對法律的懲處。
北韓問題

傅瑩表示:「朝鮮在發展核武上也走得越來越遠。中國是堅決反對朝鮮發展核武器。」她強調,中方一直堅持要通過外交和平解決朝核問題,制裁不是目的,制裁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朝核問題,本質是安全問題,多邊談判解決朝核問題最初是美國提出的,但美朝深度不信任,每次達成共識後就橫生枝節,但她並沒有直接回答「當前形勢如何影響中朝關係」等問題。
劉源任命

在回應澳媒記者問劉源將軍是不是應該在反腐紀檢監察有更高任命,調任人大財經委任副主任是否大材小用時,傅瑩沒有正面回應,卻指記者對人大不夠了解,並說:「我們也期待他能夠作為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職責。」「我相信也期待他能夠有更多更好的發揮。」
資料來源:新華社
----------------


林保華按:
盜竊美國軍事技術的費用也不算在內。

 研發武器 退役安置不計軍費
港蘋
中共成立新軍種並裁軍30萬,軍費增幅不升反降。圖為新成立的火箭軍。
 
【拆局】
軍事評論員黃東對《蘋果》記者表示,官方透露今年軍費增幅是否可信要「兩睇」,一方面,中國經濟的確不容樂觀,軍費相應減少可以理解;但中國軍費歷來不透明,公佈數據與實際支出不符,所以不排除軍方智庫為配合時勢「特別報細數」的可能。
黃東指,中共隱瞞軍費支出方法多多,眾所周知武器研發費不計入軍費,而列入科技部門的「科研費」;國外引進購買武器支出由財政特別撥款,不計入軍費;還有一些退役安置費也計入地方支出。「理論上中國軍費支出要比官方公佈多一倍,才比較合理。」
美國維珍尼亞州阿靈頓的亞洲安全智庫研究員伊恩·伊斯頓(Ian Easton)認為,中國官方的國防預算數字「純粹就是虛構的小說。是為了給人相信而特別編造的。」他認為當局報細數,是為了避免給外界批評習近平把軍隊現代化而採取的強軍動作提供更多證據。
內地軍事專家、上海政法學院教授倪樂雄甚至形容,在日本、印度、越南等與中國有領土爭端的周邊國家都增加軍費預算之時,特別是美國軍方要在南海挑戰中國、藉機向國會提出要增加軍費的時候,中國突然宣告國防預算增幅大減,可以起到一石多鳥之功:「中國可以回頭說:『我們已經明顯削減軍費開支了!』這確實是一個相當精明的舉動,真的。」倪樂雄說。
《蘋果》記者/美聯社
---------------


京城密語﹕任志強事件 網信辦中宣部爭權

【明報專訊】最近,因任志強批評「官媒姓黨」事件,中央網信辦再次越過中宣部指揮輿論圍剿,令中宣部頗為不滿。京城消息指,網信辦日益坐大,權力已多次凌駕中宣部之上。

2月19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內地「紅二代」知名地產商、網絡大V任志強隨後在微博質疑。

北京市委宣傳部主管主辦的千龍網最先刊文對任討伐,質問「誰給了任志強反黨的底氣」。而中央黨校教授蔡霞引述中共《黨章》及黨內規章,為任志強辯護,中宣部主辦的《光明日報》旗下光明網,則刊文質問:「蔡霞你的黨性在哪裏?」

網信辦先斬後奏 「批鬥」任蔡

京城知情人士指,中宣部原本準備安排內地媒體深入學習習近平講話精神,但通知還未發出,網信辦即展開對任志強及蔡霞的文革式大批判,事先未與中宣部溝通。輿情發酵後,2月29日晚,任志強所屬的北京市西城區委,在下發的通知稱,將對任作出「嚴肅處理」。

內地網絡對任志強大批判時,中宣部隨即向各大紙媒發出通知,要求管控好各自的網媒,顯示對光明網的擅作主張的不滿。實際上,自網信辦成立後,管控網絡媒體的權力已移交該辦。京城知情人士指,由於幾乎所有內地紙媒都擁有網站及網絡媒體,網信辦實際上已蠶食中宣部相當大部分職能,在管控輿論時頻頻越過中宣部,兩者的矛盾日漸明顯。

中紀委發評論 平息輿論

不過,近日中紀委旗下的《中國紀檢監察報 》刊發評論稱,「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似有平息「批任」輿論之意。據悉,該文獲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授意,王曾是任志強初中時的師兄兼輔導員。

鍾仕
------------


林保華按:
已故中國的年輕史學家高華的《革命年代(珍藏版)》前日被中國當局命令下架。我於兩年前在三民書局買到的,一直沒有時間看,今天的下架消息讓我決定立即拿出來看。《革命年代》2010年出版,珍藏版則是2011年高華逝世後出版,我這本是2012年6月第2版,也是6月第7次印刷,可見受歡迎程度,著名史學家楊奎松給他寫了代序言,讓我對高華的遭遇有更多的了解,原來他從南京大學調到我曾經任教的華東師大,即使兩邊學校都已經同意,做了詳盡安排,連房子都買了,還是被“不可抗拒的力量”阻止,構成對他身心的重大打擊。高華最大的成就就是還原毛澤東的真人真相,他的逝世日期是毛澤東誕生日期的12月26日,享年54歲,僅就這點,也很有傳奇性。
高華永垂不朽!高華逝世的報導與我對其著作《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評論:
http://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post/29496719

「異見」史學家遺作下架

【明報專訊】內地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高華遺著《革命年代(珍藏版)》前日突然全國下架,全部未售書籍退回出版社處理,出版社稱是有「編校、印製質量問題」。

《革命年代》從民國初年寫起,包括紅軍長征、抗日戰爭以及中共建政初期至1960年代的歷史,作者高華是南京大學歷史系學者,其史學著作與官方定論大異其趣,其著作《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在歷史的風陵渡口》等均被列作內地禁書,在港則有出版。高華2011年去世,年僅57歲。《革命年代》2010年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高華著作首度在內地出版。昨日網上流傳一份廣東人民出版社的「下架說明」稱,「發現《革命年代(珍藏版)》存在「編校、印刷質量問題」,「通知各經銷商下架並退回處理」。昨日內地主要購書網站中,當當網顯示「此書已下架」,卓越亞馬遜仍有出售。在王府井新華書店,店員則稱「賣完了」。

明報記者林保華按:
在共產魔爪下被迫認罪的人都值得同情。但是共產黨這種行徑,只會讓更多的人“犯罪”。

 出鏡「認罪賣禁書」後獲釋
警:呂波已返港 要求銷案
港蘋
 ■呂波上月28日在鳳凰衞視上承認協助桂民海非法從香港將「禁書」寄回內地。

【他們在那𥚃】
【本報訊】終於回來了!銅鑼灣書店5人中,被失蹤逾百日的書店總經理呂波,昨日早上獲保釋,由內地經羅湖口岸返港,向警方就其失蹤銷案,但拒絕透露其他詳情。事件種種疑問並未因呂波返港得到解釋,警方稱將就另外3名港人失蹤案與內地公安保持聯絡。
記者:楊倩

本報獲悉失蹤超過4個月的呂波昨早從羅湖入境,聲稱是自己一人,入境處無截停他,但因發現其在失蹤人口名單而通知警方。警方到呂位於大圍村南道的住所守候,等到呂後,詢問他有無人身安全問題及是否需要協助,呂稱無安全問題及毋須協助。警方告知他有人報稱其失蹤,呂稱要銷案,然後隨警員到警署辦手續。
呂收拾行李後再度離家

《蘋果》記者昨晚趕到呂的住所時已是空無一人,據鄰居稱,傍晚5點左右看到呂回家,收拾少量行李後再度離家。政府新聞處則於昨傍晚發稿稱,呂表示不需要港府或警方協助,並拒絕透露其他詳情。
45歲的港人呂波,在銅鑼灣書店任總經理,也持有書店「母公司」香港巨流傳媒有限公司32%股份,是第三大股東,主要負責本港報攤發行。去年10月底,他返深圳與在當地工作的妻子團聚期間被帶走後音訊全無,直到上月底,呂與店長林榮基、經理張志平一同在鳳凰衞視上露面,承認協助書店大股東桂民海(瑞典籍)非法從香港把未經內地批准的「禁書」寄回內地,報道當時就預告了公安表示3人認罪態度較好,有機會取保候審(保釋候查),日內返港。
《蘋果》記者昨晚致電林榮基之子,詢問其父是否已保釋回港,對方即掛斷電話。本港保安局副局長李家超稱,警方仍會就另外3名失蹤港人(林榮基,張志平和李波)的案件,與廣東省公安廳保持聯絡及跟進事件。他又表示,如果涉案人是願意與警方接觸,警方會就案件作了解。
《經濟學人》:觸發本土運動

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李飛,昨在北京兩會會場外被媒體追問銅鑼灣書店李波事件時,他回應指事情越來越清楚,認為傳媒要客觀報道。
銅鑼灣書店5名股東和員工去年10月中起相繼失蹤,桂民海在泰國失蹤、林榮基在深圳失蹤、張志平在妻子東莞的娘家被警察帶走。直到12月30日李波在港被失蹤引起跨境執法疑雲,才驚動香港社會。港府及傳媒不斷追問下,終獲內地當局確認5人全在內地,4人被以非法經營罪刑事拘留,只有李波屬協助調查。
本港警察上月底獲准北上探望李波,並稱他不需幫助;同一天多家內媒齊齊播出李的專訪,稱自願偷渡回內地協助調查,並宣佈放棄英籍。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催懼者」(Fear-jerker)為題發表文章,形容電影《十年》呈現香港變成「反烏托邦」的景象,指電影吸引關心香港民主發展被中國扼殺、言論自由被限制的人,銅鑼灣書店事件更令恐共心理升溫,這些憂慮會觸發本土運動興起。
--------------


林保華按:
表明蔡英文團隊是很用心的,構思也不錯。關鍵在於要找到眼光精確的真正專業經理人。

蔡推類主權基金 拼5大產業
官民共同持股「運用國內過度儲蓄」
2016年03月05日

【綜合報導】綠色執政將透過「類主權基金」扶植物聯網等5大創新產業!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接受彭博專訪指出,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有意成立「類主權基金(即國家級投資公司)」,引進國內外資金支持5大創新產業發展,由政府做最大股東,但民間持股過半,「可以完全運用國內的過度儲蓄」,未來公共投資的財源規劃傾向將投資證券化,不走提高舉債或編列預算的老路。

龔明鑫曾任蔡英文競選團隊產業組召集人,周三接受彭博專訪時透露上述規劃,基金規模還在討論,不排除由國際專業團隊經營、政府做最大股東,但民間資金持股過半,這樣的安排是為了在主導投資評估外,同時確保操作彈性,「台灣的錢很多,但大家只放在那裡領固定利息,藉由創新融資機制,可完全運用國內的過度儲蓄。」
除了蔡英文競選時提出的物聯網、新能源、生技、智慧機械與國防5大創新產業,龔指該基金不排除購併擁有技術的早期創新事業,但不會像新加坡淡馬錫等主權基金一樣參股大企業。基金成立方式有兩種可能,一是在現有法源基礎下,在國發基金之下再成立一個子基金;另外則是為此項類財富基金訂定特別條例。
全案還在設計階段

彭博引述龔明鑫說法指出,新政府對公共建設與產業的資金投入,不想走提高舉債或編列預算的老路,公共投資的財源規劃傾向將投資證券化,可避免利益由少數人獨享,並維持中央政府赤字佔GDP(國內生產毛額)不逾3%的原則。
該篇報導引發各界關切,人在國外的龔明鑫昨接受《蘋果》越洋電訪時證實,政府初期出資規模不會太大,投資方向則與淡馬錫不同,將鎖定「Early Stage」(指早期研發、創立)產業,即使是國內發展多年的半導體業,也可在應用面上提供新創研發或投資的空間。
龔強調全案還在設計階段,會有一套監督與引進專業經理人機制,目的不僅為對抗中國紅色供應鏈,更為促成下個世代新興產業發展機會,該基金由政府結合民間、地方與外資投入,政府資金有點火效果,符合蔡英文的「堆柴理論」。
「不會動外匯存底」

民進黨幕僚則澄清,「類主權基金是彭博講的」,過去是討論成立「國家級投資公司」,不傾向複製主權基金,也不會動到外匯存底。資金來源尚未定案,一部分會來自國家的基金,其他來自公民營事業及國外投資機構,從國發基金或一般銀行借中長期資金出來。而「國家級投資公司」最主要功能,是配合國家產業發展策略與結構調整,重點式投資,帶動其他民間投資發展重要產業。
不具名專家分析,國外主權基金多由政府100%持股,資金來源有外匯存底(如中國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國有資產(如新加坡的GIC與淡馬錫)、天然資源收入(如挪威的政府退休金基金與其他產油國主權基金),與蔡英文版本的精神可能不盡相同。
彭淮南:須有法源

財政部次長吳當傑說,成立類主權基金是好的構想,若能發揮效益,樂觀其成。央行總裁彭淮南則多次表示,總額逾3兆元的勞退、勞保、國民年金、退撫等4大政府基金可成立資源整合平台,但須有相關法源,且不贊成動用外匯存底。
蔡英文新政府 類主權基金規劃

★基金規模
.討論中,未定案,規劃採用「國家級投資公司」形式
★資金來源
.政府資金、公民營事業、外資;不動用外匯存底
★股權分配
.官民共同參與,官股不過半
★經營管理
.交專業經理人,不排除委託國際團隊經營
★投資方向
.新能源、生技、智慧機械、物聯網與國防等5大產業
★成立方式(2擇1)
.在國發基金下新成立子基金
.為本基金訂定特別條例
資料來源:彭博、《蘋果》採訪整理
------------


林保華按:
第一,沒有台灣的主權,中國違反協議,台灣能怎樣監督?國際法庭、WTO也不會理睬,因為北京代表中央政府!第二,如果有很大爭議,就慢慢溝通,急什麼?自己經濟自己救,馬英九依賴中國的教訓還不夠嗎?

獨派轟綠:換位子換腦袋
促監督條例以「兩國」定位 綠:心領了
2016年03月05日  台蘋
新台灣國策智庫昨舉辦「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記者會。吳貞慧攝

【政治中心╱台北報導】民進黨力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兩岸的定位,可能回歸《憲法》,而非強調「兩國論」。曾在前總統陳水扁政府擔任政務委員的許志雄昨在記者會砲轟民進黨,在野一種主張,執政就180度大轉變,「換位子換腦袋,不是好現象!」民進黨「兩岸監督條例工作小組」召集人邱太三昨說:「大老的意見,我們都心領了!」

民進黨內對於如何界定兩岸,看法分歧。立法院會現已付委審查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共有4版本,分別由民進黨立委李應元、李俊俋、尤美女與時代力量黨團提出。李應元與尤美女的版本名稱都稱兩岸,但李俊俋與時代力量的版本,則以兩國論為基礎,李俊俋的定義是「台灣與中國」,時代力量的定義則是「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柯建銘:會去溝通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在上個月立院開議前已宣示,將重新提出監督條例草案,條例名稱會不一樣,不會再是上屆提出的「台灣與中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草案」。不過柯昨不願鬆口透露,新的版本是兩岸還是兩國,但強調,民進黨中央與黨團兩岸小組將於最快時間內會商提出黨版兩岸監督條例,個別立委提案則待黨版提出後,再進行整合。且版本出來前也會與獨派團體溝通。
「重點是監督機制」

時代力量黨團總召徐永明說,獨派團體愛之深責之切,民進黨版本還沒出來,應耐心等待,但監督條例重點應還是放在監督機制上。
新台灣國策智庫昨舉辦「兩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記者會,現為嘉義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許志雄說,兩岸是準敵國,對岸1千多枚飛彈對準台灣,海峽兩岸還是處於冷戰情況,因此協議監督條例採取較嚴格的規定是合理的。
新台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也強調,協議監督條例在國家名稱與定位上,應以台灣優先,最能展示國家主體性,中華民國次之,若用「兩岸」一詞避開爭議問題,須慎重考慮。
2版訂公務員刑責

除名稱外,尤美女、時代力量的版本還訂出公務員的刑責,時代力量主張,行政機關若未經立法院同意,就簽訂協議傷害我國主權,參酌《刑法》私與外國訂約罪,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尤美女也主張,兩岸協議若傷害我國主權,可以外患罪處相關人員7年以上有期徒刑。
國民黨立委費鴻泰昨質詢時痛批,這些法案若通過,沒人願到陸委會、沒人敢上談判桌,乾脆裁掉陸委會算了。
行政院長張善政也說,怎樣算傷害主權,很難定義,不能把公務員當有嫌疑的人看,否則會打擊公務員士氣。陸委會主委夏立言也說,若硬扣帽子,的確無人願意談判,任何條例都應合乎《憲法》,也要可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