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3 5《綠色參考》
(林保華主編;提供林保華等人的評論與綠媒以外的信息。)
全文刊於林保華部落格:http://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
更多中國資訊請瀏覽《共產中國》網站:http://redchina.ning.com
探討中國;中國大學生為何信仰基督?外交部拒談軍費;中國在東盟立威;限帶奶粉過激;恐懼超專業
理性、客觀探討中國 林保華
社團法人李登輝民主協會在3月2日舉辦了一場《探討中國學術研討會》。
常務理事張燦鍙在致詞時說,不管中國是夥伴還是敵人,我們都要理性、
客觀地研究它。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說,“中國不幸,有此鄰居”,指的是日本。其實更有
資格表示自己不幸的是台灣,因為中國才是真正的惡鄰。其實何止台灣,
現在幾乎中國的所有鄰國,都為“中國威脅論”而不安,擔心成為中華大
帝國的“藩屬”,而台灣,居然被說成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這
個“不幸”,不但民進黨與國民黨經常爭吵,連國民黨內部的馬英九與連
戰,也透過下屬開展罵戰,可見它已經成為台灣的重要“亂源”。
為了把台灣的“不幸”轉為“有幸”或“僥倖”,必須對中國開展理性、
客觀的研究。這是第一步,在對中國有真實的瞭解後,才能制定正確的政
策。
對中國的研究,涉及許多領域,前一陣,因為中共18大的召開,焦點都投
射在中共內部的權力鬥爭,如今這個探討中國的學術研討會,就轉向相對
比較“冷門”的其他領域。雖然研討會的議程涉及文化、社會、經濟、政
治,其實主要是文化、社會、經濟,軍事則沾了一點邊。
經濟因為平時媒體也有許多報導,因此我比較感興趣的,還是文化與社會
部分。但是因為中國實質上的“國進民退”政策,大型國有企業進一步膨
脹而對外擴張,對國企的探討還是很有看點。而中國勞動生產成本上升而
導致外資的駐足與撤出,當然也是台商關心的問題。
而中華文化,更是應該探討的重點,不論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還是
目前台灣的現實狀況,離開對文化的探討與改革,民主就無法深入發展。
因為台灣的文化,深深籠罩在所謂“中國五千年文明”中而難以自拔,不
瞭解中國文化,就難以解開台灣民主發展的死結。研討會對中國文化有精
彩的分析。當中國一些遊客把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而歸功於所謂“中華
文化”與儒家教育時,台灣的學者更應該在這個方面給予實事求是的澄清
。
我參與評論的是有關中共對社會控制的部分。我在中國的21年,中共對社
會的全面性控制令人窒息,更令人恐懼。由於“治於人”的身份,更有生
動與深刻的體會,套句老話,就是筆墨難以形容。這些當然不可能在研討
會中去說。有幸者是,中共的鐵板一塊已經不復存在,而是出現了鬆動。
這不是中共大發善心,而是民脂民膏被權貴所掠奪去的代價;也是科技發
展,出現網路世界,乃至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結果。這是人類的希望,
也是台灣的希望所在。這也是我們應該去努力的方向,也就是探討中國的
必要。
有關社會部分,涉及中國的民族政策與宗教政策,這是相當敏感的問題,
但是絕對不可迴避,尤其是宗教與政治的關係。如果推展到國際,是非常
大的一個課題。探討中,也涉及台灣的宗教問題。但是因為主要是研究中
國,台灣的問題就無法展開,但也是台灣民主發展不可迴避的問題。
軍事問題的沾邊,是中共的航母。近來充斥相關新聞,顯見更多是表演的
成分。日前在高雄參觀海軍的明德訓練班時,講解員提及當時的思想犯涉
及海軍內部的鬥爭,以及因為投共而禍延他人。我就想到1949年鄧兆祥帶
著從英國回來最先進的《重慶號》巡洋艦投共的歷史,當時重慶號停泊在
葫蘆島港口,被國民黨空軍炸沉,不過新華社封鎖這則新聞,但是從此再
無該艦的新聞。近來中日關係緊張,可能爆發軍事衝突,有網民就估計,
一旦雙方發生衝突,日方可能集中力量擊沉中共第一艘的《遼寧號》航空
母艦,如果真是如此,共軍內部,乃至中共中央,就要大亂了。
中國的軍事領域,應該是“匪情中心”研究的最熱門專題,然而如果匪情
中心變為友情中心,研究的就變成共軍、國軍如何變成中國軍來對付“小
日本”,那麼民間將變成研究主力了,但是會有許多困難。
目前習近平的改革似乎從“憲政”開始,台灣是否也有人從這方面進行配
合中國的改革?只是台灣自己的憲政也存在許多問題,乃至法治也很不如
人意,探討中國的法治,應該也改革自己。
探討中國,任重道遠,政府迴避,在野黨呢?難道由民間擔大樑?
極光電子報 2013.3.5
http://www.taup.org.tw
(穿越30多年時空的重要評論,以及人生的酸甜苦辣,請看
林保華部落格 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新舊評論還在繼續增加與上網中)
(要了解中國最新重要資訊,請觀看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網
站http://www.twyac.org內的“共產中國”網站:
http://redchina.ning.com)
中國大學生為何信仰基督
李雪莉為紐約時報中文網撰稿 2013年03月02日
一個冬日的星期天,北京一所知名藝術院校的宿舍樓裏,其他的學生正懶散地打著哈欠,杜佳妮和她的室友們卻已經早起開始唱讚美詩歌。這三坪大(約10平米)的女生房間裏,有著宿舍少有的清麗潔淨。大學四年,這間寢室裏的四位中有三位都成了基督徒。
杜佳妮打開她的私人衣櫃,櫃門垂落著一個十字架,櫃裏擺著十來本公用聖經和印製精美、給初信基督者的學習教材。她說:“就是為了能夠提供給來這裏聚會的同學,沒有聖經的,就讓他們拿來看的。”她每週帶著同學和室友查經,聯手機鬧鈴都改為經文:“懶惰的人啊,如果你再睡覺,就會使你貧窮起來。”女孩們低頭、手把著手禱告。這樣的敬拜,專注的追求,驟然與中國轟鬧、糾結的時代氛圍,阻隔起來。
如果把時間調回四十年前,那時的中國年輕人,人手一本毛語錄,心中沒有神,也沒有毛以外的權威;而四十年後的中國青年,卻開始讀起各類宗教經典。
即便在擁擠得讓人無法坐定神安的北京地鐵車廂裏,也能看到有人專注讀聖經或佛經的畫面,突兀而銘刻。
雍和宮裏焚香祝禱的,路上配戴泰佛的,還有到北京邊郊佛寺禮佛的人也都多了。無神論的國度,正有了極大的信仰需求,其中基督徒的人數與成長最叫世界詫然。
中國社科院2010年宗教藍皮書的官方統計稱,中國基督人口(指基督新教,不包含天主教和東正教)已有2305萬,但也有民間學者如世界和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凡等估計,中國基督徒更高達7000萬到1億。基督徒集中在東岸沿海與長江流域,與十九世紀殖民通商口岸的歷史足跡密切相關。
七、八千萬不是小數字,它與中國共產黨員等量其觀。
如今,不只農民工為治病和平安而信主,都會的知識階層信基督的比例也在急速擴大。
90後信基督的年輕人,更呈井噴式增長。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大城市都出現了許多校園團契,像在北京,從北大、清華、人大、礦業大、北京醫科大、北京航太大、北京語大、北京師大、北京傳媒等,團契遍地開花,一個比一個大。
這讓我想起九零年代的臺灣,高中生被迫死背三民主義、大學聯考必考孫中山思想,僵化教育陪著我們這一代長大。上了大學後,呼吸了自由市場與民主選舉的氣息,年輕人開始反權威、反叛一切官方給予的教條。而現在的中國比臺灣那時更斷裂,學生必修馬克思,書本裏談的是無產階級的崇高理想,現實生活卻很殘酷,無產者如此沒地位;年輕人對國家宣導的教條心生懷疑,這個疑問也包括共產黨六十多年來的無神論教條。
在唯利是圖、意識型態單一的中國,基督教對仍抱有理想的年輕人,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問幾位學生為何開始信仰?大學生溫馨說,“中國的反差太大,沒有信仰特別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外頭有很多的欺騙,其實很污穢的,教會裏相對單純。如果有信仰也許不會有那麼多人會做出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這樣的事。”
不信任的社會、一胎化的獨生子女、強大的市場競爭、過度的訊息量、離異的家庭等……都是促成這一代對信仰的渴望的因素。
另一位長得很像影星吳彥祖的大學生趙耘頡,說起信仰的觸動是因為感情不順利。他觀察周遭,覺得這個世代跟他有同樣問題的人很多,“同樣會有那種空虛、空洞,然後需要有填補的東西。但是那時候很多人往往去找的,可能是一些性、娛樂這種東西,但是我覺得如果是尋找神,會更好一些。”
甚至,不少來到中國讀書的外國學生,信仰都比在自己的國家更虔誠。到北京讀書的牙買加女孩摩根說,她因印象中的禮儀之邦而來到中國,但在中國三年,她感覺到這個地方給人平常的尊重都沒有,“沒有謝謝、對不起,這些簡單的事都會讓人抓狂”,而她更遭遇嚴重的種族歧視。
多數時刻,學生們祈求的是和生活、課業、感情相關的事,很務實,就象一位連續三年開放自家客廳給年青人聚會的職業婦女基督徒所說:“我覺得這一代挺憂鬱、得病的年輕人不少,我就繼續邀請年輕人、朋友、鄰居來,這幾年來的確發掘許多有困惑而願意信主的年輕人。”甚至有學生常為政府和國家領導人禱告,“希望領導人有從上帝而來的智慧”。
學生們偶爾在教會談自由或公共議題,也會知道劉曉波、艾未未等被中國封鎖的消息或新聞,他們全是微博和翻牆高手,但他們會把握尺度,為了安全和私密,很少在禮拜日牧師講道時談論,而是小組團契聚會才聊起。
這些大學團契聚會都很低調,多半謝絕媒體與拍攝。但與上一兩代經過文革的教會朋友相比,年輕這一代仍較為大膽地談論信仰自由。例如在杜佳妮的學校,她們遇到的老師態度較為自由包容,認為人該有信仰,所以學生較為敢言。
但其他學校的運氣就不見得這麼好。一位自臺灣赴北京學醫的女學生Sherry說:“老師到週五就會跟同學說,我知道你禮拜天去教會,信仰不要太熱忱”、“又例如我們的團契信箱,有陣子發了耶穌或神這些關鍵字,信箱就被封鎖。”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學生們把團契的標題改為“我們聚在一起給爸爸唱歌”,用爸爸取代天父,或是用“吃東西”取代“禱告會”。
這些大學團契也很國際化,一是吸納了來自世界各國學生的信仰需求,特別是南韓留學生,在北京五道口附近,他們常常在自己開設的咖啡店裏,放聖歌,提供基督徒聚會;二是在國外接受基督教洗禮的海歸派或到中國發展的華裔外國人。
北京大學的團契,甚至用英文禱告,有從美國來的華人和許多亞裔外籍人士加入,他們年輕、高學歷。外國神職人員穿梭在沿海甚至遠方如新疆的校園團契。雖然國家宗教法規定,外國人傳教需要政府正式批文,但互動實在太頻繁,幾乎省略此程式。
比起中國政府明顯扶植佛教與道教,基督教是被打壓的,部分原因是基督教的一神論(相信上帝是唯一的真理、道路),和中國共產黨把党視為母親和唯一真理的價值,有較大的矛盾。另外,基督教標舉普世價值,是個有組織、有領導的自主團體,並不以官方立場馬首是瞻,也是令共產黨感到恐懼的原因。
在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的基督教,才能合法生存。
官方允許的基督教只有三自教會。官方出版的《中國宗教》這本刊物如此解釋,中國基督教是要徹底割斷基督教的聯繫,所以要“三自”(自治、自養、自傳),目標是要揚棄它的西方色彩,探索符合聖經但又融合中國文化和適合中國處境的基督教。
幾位傳教士私底下表示,香港、臺灣、大馬等華人臉孔的牧師或傳教士較放鬆,但若是白人傳教士,就特別謹慎,他們猶記2007年北京奧運會之前,有一大群外國傳教士誤判情勢,以為北京在京奧前會放鬆宗教管制,結果宣教動作太大,反被請出中國。因為中國政府對“洋教”和“帝國主義的荼毒”仍心懷敵意。
官方因此把基督教當做一個需要隨時被監督的物件,中央或地方政府的公安部、國家安全局的便衣,隨時隱藏其中。
不過,矛盾的是,正是共產黨的嚴控和打壓扮演了一個促進年輕人積極信仰基督教的力量。這裏頭有兩個關鍵因素。
一是,中共釜底抽薪斷除了傳統信仰。
早在十六世紀,義大利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便將福音傳入中國,卻無法廣泛深入民間,因為中國有多元的信仰文化和濃厚的家庭祭祀觀。又如在華人社會裏,基督教很難快速擴展的原因是傳統信仰的羈絆,像在臺灣,拜天祭祖是相當普遍的習俗,中元普渡與新春開工,街頭巷尾都擺滿了祭祀的隊伍。信佛的母親遇上信耶穌的孩子,經常會鬧上家庭革命。
反觀中國,破四舊和文革去神、去崇拜,使得中國廟宇、教堂被摧毀,人們多元的鬼神信仰沒了。這等於拿掉信仰基督教最大的阻力:家族與傳統信仰的支配。
關鍵之二,巨大的社會不公,讓基督教快速填補年輕人價值的空缺。
基督教的兩大價值主張是“愛與公義”,特別是長老教會這一派別,強調積極介入社會、改變社會。中國人治的政治體制下,仍存有太多違法拆遷、人權、司法公正等公義的問題。
這兩股力量相乘,對年輕人特別有號召力。我看到不少90後勇於在798的街上唱聖歌、在五道口附近發禮拜傳單、在校園送聖經;而那些已在國外念書、在華人教會禮拜的80後,則成為90後的後盾,分享許多在美國所見所聞、一個理想世界的樣貌;他們甚至透過微博,一同聲援那些被拆的教會、土地,還有批評高漲的房價、吃民脂民膏的貪官。
這讓我想起,近代許多國家的民主轉型,無論是南非或臺灣,基督教都扮演了不小的角色。
例如在臺灣,即便三十年前一直就很自由,但也是基督教,特別是海內外的長老教會,作為臺灣黨外運動重要的精神庇護,算得上對臺灣民主轉型推了一把;他們宣揚人權、救援政治犯,從而建立了自己的特殊管道。
現在,中國不止從無神國度成了信仰大國,年輕人更是從黨的教條中走出,開始追尋真正的信仰。
90後的年輕孩子在眼前唱起聖歌,他們一會兒單純地笑,一會兒又淚流滿面。他們說,“在這裏如果你沒有信仰,中國這社會會改變你或摧毀你。”這句話說的既糾結又孤獨,但盤根錯節的力量,卻意外地讓他們回過頭來改變這塊曾經沒有信仰的土壤。
或許他們可以為中國創造另一種文化地貌。
李雪莉是台灣《天下》雜誌主筆。
(林保華按:傅瑩不願為軍方背書。反映外交部與軍部的矛盾越來越激烈。軍部的好戰言論另外交部非常被動,何況訛詐來的軍費許多落入軍頭的口袋裡。)
人大首位女發言人 優雅「耍太極」
傅瑩破常規拒談軍費
港蘋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今日揭幕。這不但是中國政府換屆大會,更是「習李體制」的關鍵演出。昨首場記者會備受關注,主持記者會的新科發言人傅瑩,雖形象高貴優雅,剛柔並濟,令人耳目一新,但回答的內容卻未能給外界帶來驚喜,尤其是她拒絕透露軍費預算數字,破了多年全國人大首場記者會慣例,回應政治改革等問題時,又採取「耍太極」態度,令外界大失所望。
「抱歉!大會堂的路徑也是比較曲折的,我這個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麼容易。」昨午11時許,身穿寶藍色上衣配黑色項鏈、黑色耳環、黑色細金屬框眼鏡的傅瑩入場時,記者們無不為她的高貴優雅而讚嘆。傅開場充份發揮職業外交家的優勢,借自己遲到5分鐘作了漂亮的暖場,然後開始她的首場記者會。記者會還一改往年先說後繙譯方式,採用同聲傳譯,更讓外界讚好。
記者會變怨言發洩地
不過,接下來的記者問答,卻讓外界大失所望。按以往多年傳統,每年全國人大首場記者會,外媒記者都會無一例外問到中國來年軍費的情況,亦成為每年人大首場記者會的「例牌」焦點,而大會發言人亦不相瞞。不料,路透社記者提出這個問題,傅竟拒絕透露數字,還反詰稱:「這個問題似乎是人大新聞發佈會的必答題,每年這個問題都會出來……好像中國每年都需要向外界解釋,為甚麼我們要加強國防建設,為甚麼我們要增加軍費。」有外媒即以「中國人大拒絕透露軍費開支」為題對外發稿,令原本充滿期待的記者會變成怨言發洩地。有分析人士指,這顯示中共不願意把軍費開支當成每年兩會的熱門話題,所以改變做法,拒絕提前透露。
在回答日本共同社記者關於「中國外交是否會更加咄咄逼人」提問時,傅瑩說:「剛才你提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中國記者都笑了。其實很多中國人的意見包括媒體人的意見,是希望中國更加強硬一些,尤其面對挑釁的時候,希望有更加強硬的姿態。」她說,中日之間存在的分歧原因比較清楚,中國希望通過對話、磋商,通過商談去解決分歧和矛盾的。「中國人經常講『一個巴掌拍不響』,要雙方都有這樣的意願,如果對方選擇的是強硬的舉措,選擇的是背棄共識的做法,那麼中國還有一句話叫『來而不往非禮也』。」
較李肇星少強詞奪理
傅瑩將最後一問留給美國CNN記者Jaime Flor Cruz:「我們好久沒見了,希望你的問題客氣一點。」對這位老友拋出中共「政改滯後」的問題,傅稱她去過不少國家,像中國30多年堅持改革的很少見,又指一些發達國家面臨困難不比中國少,但也沒說要改變他們的政治制度,強調中國不會改變原有做法。
北京獨立學者高瑜認為,傅瑩較前任李肇星少了粗嗓門的強詞奪理,多了柔聲細語:「這對媒體可不是好兆頭。她回答CNN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提問,都繞到中國糧票時代了。總的感覺,這位女發言人會前功課都用在參透習近平講話上了,迴避制度性的根本問題。」
人民網/《蘋果》記者
傅瑩小檔案
年齡:60歲
籍貫:內蒙古通遼
家庭:父親阿民曾官至內蒙古軍區宣傳部副部長;
丈夫社科院民族學者郝時遠,兩人育有一女
學歷: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畢業,英國肯特大學國際關係碩士研究生,
英國諾丁漢大學名譽法學博士
語言:中、英、法及羅馬尼亞語
經歷:
‧1977年大學畢業後,就進入外交部,先後任中國駐菲律賓、澳洲及英國
等大使,是中國首位少數民族女大使。2010年起,任外交部副部長,
是繼王海容之後中國第二位女副外長,主管亞洲地區、邊界與海洋事務等
‧曾為鄧小平、楊尚昆、江澤民及李鵬等擔任繙譯、陪同出訪等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傅瑩金句
回應中國對日是否咄咄逼人
‧「中國希望通過對話、磋商,通過商談去解決分歧和矛盾的。中國人經常
講『一個巴掌拍不響』,要雙方都有這樣的意願,如果對方選擇的是強硬
的舉措,選擇的是背棄共識的做法,那麼中國還有一句話叫『來而不往非
禮也』。」
回應中國政改滯後等問題
‧「我走過很多國家……像中國這樣三十多年如一日,堅持不懈推進改革,
確實是很少見的。」
‧「一些發達國家現在面臨着非常嚴峻的困難,不比中國的困難小,但是沒
有聽說他們要改變自己的政治制度。中國已找到自己的正確道路,而且正
在取得成功,我們沒有理由不堅持下去。」
資料來源:新華社
盡論中國︰溫家寶三大政策的敗筆
李平 港蘋
被稱為「影帝」的中國總理溫家寶的告別演出今日上演,將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宣讀政府工作報告。溫家寶自2003年出任國務院總理,主政中國十年,其間廢止收容法、廢除農業稅,是最值得稱道的德政,而持續時間最長、後遺症最嚴重的三大政策當數四萬億刺激經濟、房地產調控和行政管理改革。
2008年溫家寶連任總理後,環球金融海嘯爆發,美歐曾批評「中國官方遲遲未能拿出勇氣和魄力」救市。溫家寶最終還是推出四萬億元刺激經濟增長,地方政府藉機開閘放水,結果雖如溫家寶後來所辯稱保持了中國經濟發展勢頭、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但終究令中國錯過了調整經濟增長模式的機會,落後產能過剩、推高通脹等後遺症迄今仍飽受批評。
沒政改 受制利益集團
應該說,溫家寶推出的政策,不少是要為替前總理朱鎔基買單,包括致力搬走「看病難、上學難、買房難」新三座大山,其中成效最微的是自2009年12月開始的第二輪房地產調控,國務院連年推出「國四條」、「國11條」、新「國八條」,都未能遏制樓價「過快上漲」,2012年的調控被稱為「史上最嚴」,結局也被輿論形容為「市場失控」,於是又有了近日的二手房交易稅由交易額1%升至20%,昨日更造成內地股市暴跌。
溫家寶為紓緩被批評空喊政改的壓力,在行政管理改革方面有不少動作,包括六次推出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涉及2,497項項目,他也自詡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但內地學者張卓元認為,問題在於實質取消了多少,「比如有十項審批,取消了九項,剩下一項,然後把已經取消的審批項目打包到留下的那一項中去,那這種改革等於零啊。」
溫家寶的三大政策都涉及利益分配問題,沒有政治制度改革的配合,在「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困局下,必然受制於地方諸侯、利益集團、權貴集團,以致變形走樣,堪為下屆政府之鑑。
(林保華按;留學英國與在香港的經歷,讓她還保留民主良心?)
女富豪張欣:中國人最想要民主
港蘋
中國女富豪、SOHO中國的行政總裁張欣,近日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王牌新聞節目《60分鐘時事雜誌》訪問時表示,「中國人最想要民主」,還指「中國未來20年內會有民主」,令主持人愕然。
71歲資深記者Lesley Stahl在節目中問張欣:「中國人需要甚麼?」張語出驚人說:「中國人不要房子、也不要豐衣足食,每個中國人都要民主。」她又指,雖然在內地非人人都可看CNN、上facebook,但有近五億網民在微博自由發表言論。女主持追問中國人可否評論政府,張則說:「內地人可自由評論政府政策,只是不可批評個別官員。」她認為中國在未來20年內會有民主。製作組對張欣突然「爆肚」感不可思議,她也坦言「只是想說就說」。張去年登上「2012胡潤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今年又在《福布斯》被冠亞洲商界權勢女強人;SOHO中國近月被指涉「房姐」龔愛愛洗黑錢醜聞,張給予否認,並稱自己是外籍。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萬科瘋併購 去年13天吞1家
大陸新聞組上海4日電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March 04, 2013 06:00 AM | 282 次 | 0 | 1 | |
隨著中國樓市調控持續深入,房地產行業洗牌進一步助推房企分化。作為住宅開發龍頭的萬科去年收購28家房地產企業,合計支付收購對價約人民幣27億8600萬元,平均13天收購1家,顯示萬科合作開發項目比重明顯下滑。
萬科去年新增加開發專案78個,其中有46個屬於合作開發項目,合作開發項目占總項目的比重為60%,較2011年的73%下滑。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雖然萬科總裁郁亮日前表示,合作開發是萬科的發展需要,全面合作是大的前提,是長期不變的策略。但在行業洗牌加劇的2012年,萬科合作開發模式出現微妙變化,萬科自身的權益占比出現大幅回升。
去年新增開發專案中,萬科權益建築面積,占規畫建築總面積的比重為77%,較2011年的60%大幅上升17%。合作開發項目數量比重大幅下滑和權益建築面積比重大幅上升,意味著萬科的合作開發模式出現結構性變化。
報導說,國泰君安的研究報告認為,萬科2012年拿地權益占比回升至最近五年的次高值,而權益占比的提升,可減少槓桿內移對利潤的侵蝕,降低增收與增利之間的差額。
一方面,在萬科未來的發展路徑中,合作開發仍將會是打破土地瓶頸、進軍低級別城市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權益占比的回升顯示在市場調整和集中度提高階段,萬科在土地市場上議價能力的增強,資金和品牌的優勢將有助於其在合作項目中獲取更多優勢。
作為資源擴張的另一手段,萬科在合作開發的同時,還不斷展開行業併購,主要目的是獲取併購物件的土地資源。萬科2012年收購企業的數量和頻率,超過行業整合高峰時的2009年,達到萬科歷史上的最高紀錄,顯示控制能力進一步增強。
對照歷年財報,2005年萬科收購13家公司,2006年以23億8000萬元收購22家公司,2007年以18億7000萬元收購27家公司,2008年以近30億元收購18家公司。2009年以近18億元收購27家公司,2010年和2011年分別收購24家和21家。
(林保華按:這就是李鵬寶貝兒子的政績。)
山西砸5000萬建公廁 像「故宮」像「鳥巢」…
大陸新聞組北京4日電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March 04, 2013 06:00 AM | 168 次 | 0 | 1 | |
以北京「鳥巢」為造型的公廁。(取材自山西晚報)
slideshow
公廁設計仿長城的烽火台。(取材自山西晚報)
slideshow
豪華公廁外設有巨型雕塑。(取材自山西晚報)
slideshow
紅牆金瓦的公廁,宛如北京故宮。(取材自山西晚報)
slideshow
被稱為「華夏第一都」的山西省臨汾市,自2008年以來投資逾5000萬元大舉興建超豪華公廁。這些公廁內部裝修豪華、外部設有巨型雕塑等,部分造型獨特,有的像北京故宮、有的像國家體育場「鳥巢」、有的更仿效萬里長城的烽火台而建。山西晚報報導,這些豪華公廁每年管理費用高達300萬元,引發民眾熱議;有人認為此舉「惠民」,但也有不少人批評當局「燒錢」、打造面子工程。
臨汾市政府聲言為解決民眾「上廁難」問題,在2008年首次將公廁建設納入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設範圍,大舉興建公廁。目前臨汾市已投資5000多萬元新建160多座公廁。其中,市區已建成公廁60座,當中40座達五星級標準,12座達四星級標準;這些公廁每年管理費達300萬元。
這些星級公廁24小時免費開放,裝修和設施與大酒店的廁所相比毫不遜色。公廁外面普遍是綠化環繞,不少更設有巨型雕塑。廁所內部亦寬敞乾淨,部分還有扶老助殘、體重測量、應急救助等設施。
除裝修豪華、設備先進外,臨汾不少星級豪華公廁設計造型獨特萬分,有的紅磚金瓦,宛如北京故宮;有的古色古香,像窯洞民居。另有的更像長城的烽火台,以及北京的國家體育場「鳥巢」等。
2010年以來,北京、遼寧、河南等地有關政府部門紛紛到臨汾參觀學習公廁建設管理經驗。臨汾市環衛局亦公布,至2015年,該市還將新建200座公廁。
青心直說:內銀盤數有排執
港蘋
內銀最大的煩惱,當然是最大風險所在的不良貸款比率,內地銀行體系面對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用最快時間,將壞賬變好賬,一方面期望企業現金流改善,同一時間貸款又不斷加批,就製造更多潛在壞賬,要內銀大幅削減貸款,集中處理壞賬,談何容易。
執筆時,路透社有一篇報道,指內地為應付城鎮化開支,計劃發行總額40萬億元人民幣債券。40萬億元,相當於大約五年的新增貸款總和,銀行一定吃不消。這個天文數字的債券,誰會買?城鎮化推動經濟平衡發展是不容置疑,但要靠大量舉債,就證明地方政府是有資金短缺問題,加上基建項目回收期長,有出冇入的建設期,債息如何負擔?況且以外資近年對發掘中國信貸泡沫風險的狂熱程度,除非息率相當吸引,兼且擔保條文十分清晰,否則外資只會佔買家的少數,剩下來,其實又是由內地銀行繼續擔當國家的信貸機器。
現時內地數以萬億元計的債券融資當中,有60%是由內銀持有,無論貸款以及債券,技術上中國大部份融資都是由內銀包底。但比起貸款組合,內銀手持的債券披露透明度極低,既可以列入應收賬,亦可以將之視作長期持有至到期的投資,只要債息夠高年期夠長,內銀利息收入就一定多,而債券本身的信貸質素,基本上就不會對銀行賬目表的不良貸款比率構成任何影響。
溫家寶臨換屆開殺戒
總理溫家寶臨換屆開殺戒,來個撥亂反正,是基於他在六年前已向市場提醒,對中國經濟存在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表示關注;尤其銀行潛在壞賬上升之同時,過去十年間,內地私人債務佔GDP比重較以往趨勢高,遠超國際清算銀行的6%警戒線指標。比起歐美,內銀是更加大至不能倒閉;也正因如此,西方的評論及分析,喜歡車輪式報道有關內地金融體系的問題。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司馬觀點:中國在東盟立威(江春男)
2013年03月05日 台蘋
央視日前直播死刑犯行刑前畫面惹議。中新社
死刑犯遊街示眾,是殘暴落後的社會標誌,中國大陸早已拋棄這種作法;想不到,前天中央電視台卻直播四名死刑犯行刑前的場景,西方媒體批評此舉「不文明」、「極度噁心」。法院說這是執行注射死刑,彰顯中國的文明水平與法治精神。
直播毒梟死刑
但是,最受國際注意的是,這是中國公安首次在海外執法,4名死囚都是外國人。全世界有能力跨國緝兇的國家不多,中國此舉已在東盟立威。
這些人是在金三角橫行的毒梟,首腦是緬甸人,還有泰國人和寮國人。他們前年10月參與湄公河搶案,殺害13名中國船員,並勾結泰國軍人裁決在船上放毒品。屍體被綑綁,或者蒙眼,漂浮在四不管的湄公河上,死狀極慘,噩耗傳來民憤沸騰,北京下令緝兇。
兇案發生後,中國軍警即在金三角展開巡邏和追捕行動,去年10月,中國公安與寮國合作,逮到藏在該地的毒梟首腦,並追蹤其黨羽到緬甸東北山區。
據說,中方一度考慮以無人機直搗黃龍,好像老美在巴基斯坦突擊賓拉登一樣,但上級指示必須活捉到案,才放棄計劃。不過,國際專家認為中國對無人機的指揮和操作,技術上仍有問題待解決。
這件事為中國提供寶貴的國際合作經驗,加強中國在湄公河計劃及東盟的影響力,十多年來,中國致力於整合越、寮、泰、緬、中南半島諸國的經貿利益,已有卓著成果。
越來越像美帝
專家預言,不久的將來,中國也會用無人機在泰緬邊區山地執法,中國特種部隊和美國海豹部隊一樣到海外執行任務,以保護中國人的生命財產,到時候,中國和美帝越來越像了。
向巴平措:境外藏胞屬華僑
【明報專訊】過去一年,四川、青海、甘肅等地的藏區連續發生自焚事件,西藏自治區內相對平靜。西藏人大原主任向巴平措昨日表示,目前西藏形勢安定祥和,一方面要「團結絕大多數」,另一方面「打擊極少數」。
「我們一部分是強力維護穩定,這是形勢所需要的,保一方平安」,向巴平措對本報說,「另一方面,我們做大量的爭取人心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團結絕大多數,包括僧侶、群眾,最大限度地打擊極少數,這樣的話,我們的向心凝聚力就越來越強。」
記者又問西藏當地政協有「歸國藏胞」(即曾逃亡到印度再返回境內的藏人)界別,全國政協是否會考慮納入歸國藏人,向巴平措回應稱﹕「境外藏胞的工作屬於華僑的一部分,因此加強這一方面工作正在進行,至於說其他方面該怎麼弄,我說不清楚。」
京報:港限帶奶粉過激
指如「聯合國禁運」 質疑港人懶於掙錢
【明報專訊】香港限帶奶粉出境法例上周五生效,內地輿論近日轉趨強硬,內地官方《環球時報》昨發表評論員文章,指香港政府反應過激,質疑猶如「聯合國禁運」,「滑稽地」規定針對帶奶粉回內地的懲罰措施,又稱應將內地來港買奶粉視為機會而非負擔,質疑「是不是內地的支持,把香港人變得對掙錢懶惰和不敏感」。
內地名人同狠批
內地地產商潘石屹、Google前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等亦在微博狠批這是「惡法」,「竟把帶奶粉的人處以兩年徒刑」。國家衛生部長陳竺則指中港是一家人,又稱奶粉質量可以解決。
多名正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委員亦稱,限帶奶粉法例未有周詳考慮,傷害內地人民感情(見右下稿)。香港海關稱,截至本月3日,有68人被捕,包括40名港人、26名內地人及2名外籍人,搜獲237罐罐裝奶粉,另有31盒裝奶粉(詳刊A14)。
《環球時報》昨發表該報評論員「單仁平」的文章,稱理解特區政府決定,「可以收繳、罰款,但為幾罐奶粉祭出監禁,出手未免過重」,反應過激。他指內地人因食安危機到港買奶粉,應被視作機會而非負擔,「搞得像『聯合國禁運』一樣,滑稽地規定一系列針對向內地帶奶粉的懲罰措施,香港實在承受不起自絕於中國大陸門戶職能的代價」。作者期望限帶只是臨時措施,避免內地人因此對香港的不滿定型。
李開復:兩年徒刑離譜
內地名人在微博亦有意見,地產商潘石屹稱,內地孩子捱餓時,香港同胞送奶粉過來都是應該的,「居然出台這樣的法律,把帶奶粉的人處以2年徒刑」,建議立會修改「惡法」。Google前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寫道:「限制兩罐,甚至罰款都可以理解,離譜的是兩年徒刑」。作家鄭淵潔指「賣壞奶粉的不坐牢,買好奶粉的坐牢,童話都不敢這麼寫」。
衛生部長:質素問題只是暫時
衛生部長陳竺昨於北京回應香港限帶奶粉令是否合理、會否引發中港矛盾時說﹕「我們都是一家人,就是家裏人,有些時候也是不容易」,又指內地會統一食品和藥品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建立制度和推廣企業誠信,解決內地奶粉質素問題,「相信(時間)不會太長,問題只是暫時,一定會得到解決」。港澳辦副主任華建稱限帶奶粉屬特殊措施,可妥善解決,不認為會引發中港矛盾。
劉銳紹:官員發言作平衡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說,《環球時報》文章未必代表官方,只因內地傳媒長期受控制,不能批評香港,故透過民生議題,將長期被遏抑的情緒偶爾爆發,內地官員昨日亦有發言作平衡。
黃振豪、何曉勤、楊曦、陳子凌、李泉、麥俊、張聞文、楊歡、林迎 - 明報兩會採訪組 北京報道
蘋論:人民恐懼超越核電專業
2013年03月05日 台蘋
支持核電的人,包括官員,批評反核人士最大的理由是:「核電是非常專業的議題,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搞懂,只跟著一些外行人瞎起鬨!」
批評反核是傲慢
這是菁英主義的傲慢與偏見。不錯,一般人沒有核電的專業知識,但有生命安危的生物本能意識與感覺。在民主社會,人民覺得生命財產有危險,出來提醒政府根除危險的源頭,有什麼不對嗎?生存的危機感比核電知識重要得多,位階上也優先得多。
民主社會人民的兩種特質政府必須尊重並嚴肅處理:
第一是常識。人民不必有專業知識,但政府對大家共有的常識必須認真看待。經過車諾比、三哩島和福島,又經常看到電視播出廣島、長崎遭原子彈轟炸死傷累累的慘狀,得出核電危險,不可能百分百安全的常識。再加上核廢料的污染常識,就足夠有資格對抗那些專家了。因為專家不敢保證絕對的安全,人民有畏懼的權利,即使只有常識都有足夠的反核電正當性,因為出了事故受害的是人民。
第二是恐怖感。經過上述的體會和累積他山之石的經驗,體會和經驗會形成直覺—人民的集體感覺或直覺,專家官僚們不可以藐視民眾的危機意識。
應開放辯論恐懼
「免於恐懼的自由」意味著人民有免於恐懼的權利。專家一直說不必恐懼,沒事的,核電非常安全。正常情況下,專家具有權威性,人們會相信他們的判斷,就像看病相信醫生一樣。但是,當案例告訴我們核電並不安全,這項事實與專家的認知天差地別時,即使民眾無知,都有權利表達恐懼,作為決策者與仲裁者(人民vs.台電)的政府,應該要體會人民的恐懼感,開放辯論(非專業辯論,而是辯論恐懼)、並以公正的公投解決之。
政府該感到羞恥
這是場只有常識和恐懼感的民眾,對抗專業和官僚體的鬥爭。人民的恐怖感覺不是虛構的、不是被欺騙的、不是被人政治利用的,而是鮮活真實地感受到的。政府不能左袒國營事業的台電,應要站在害怕的民眾這一邊。這麼多民眾害怕,是對政府失去信心的表現,是政府的羞恥。
辣蘋果:核四非信任投票(余艾苔)
2013年03月05日 台蘋
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潘孟安說,要把公投視為對馬英九政府的不信任案。潘孟安不是搞錯方向,就是不想讓公投成案,因為核四公投變成藍綠對決的信任投票,可能有一半以上支持國民黨的人不會想投票,第一關投票率就跨不過門檻,遑論要停建核四?
過去「公投綁大選」,公投不僅是假議題,還被邊緣化,藍綠無人真正了解公投的實務運作,所以國民黨的「停建公投」案,找不到黨籍立委扮演與政院唱反調的提案人,同樣的民進黨若堅持「續建公投」命題,等於反核反了三十年,卻要大力辯護核四應續建,真是晚節不保。
別搞成政權保衛戰
這部《公投法》與據此而訂的各種辯論辦法,確實讓擁核與反核的人,全都卡住,這是過去藍綠惡鬥的產物,如今雙方嘗到苦果,看看能不能在公投結束後,合力將《公投法》修的較為合理些。
然而在此之前,綠營若真將公投視為不信任投票操作,就是跳脫不了舊思維,核四變成政權保衛戰,模糊了政策公投的焦點。同理可推,江宜樺可以在核四停建公投過關後辭職,但犯不著事前塑造悲劇角色。
唯有藍綠以實際行動宣示退位,拿開干預的髒手,核四公投才能成功。
核四公投「政黨把手拿開」
藍綠拼投票率過半「讓輸方服氣」
2013年03月05日 台蘋
30多名反核民眾及學生,昨到核三廠門外拉布條,表達反核立場。陳宏銘攝
【綜合報導】核四公投議題延燒,藍綠昨不約而同喊出,政黨退位,力拼投票率過半!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核四公投不但會去投票,還呼籲全國踴躍投票;新北市長朱立倫希望政黨把手拿開,國民黨團書記長賴士葆強調,「回歸專業,讓投票率過半」。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昨重申催出投票率,迎戰核四公投,黨中央也定調,三○九廢核遊行,降低政黨色彩。
為回應律師陳長文投書媒體,「催出過半公投,核四才能終局解決」,江宜樺昨表示,核四公投意義重大,希望大家透過神聖的一票表達意見,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建立台灣民主深化的重要契機。總統府發言人李佳霏也指出,馬總統一定會去投票,也鼓勵民眾投票。
賴士葆表示,國民黨對核四公投案是玩真的,一定要讓投票率過半,輸的一方才會服氣;不要有任何政治算計,回歸專業、理性辯論,才能說服民眾。
「勝負力量在人民」
蘇貞昌昨出席立院黨團大會,也再次宣示「全面迎戰」,不另提公投案,會結合反核力量讓公投過關;蘇強調「我們不能選擇戰場,但可以決定勝負,勝負的力量在人民」。
民進黨團幹事長潘孟安昨在黨團大會前受訪時表示,國民黨擬提的核四公投是全國性公投,可能離核能電廠較遠的縣市會比較沒有投票意願,而導致投票率無法過半,因此,民進黨會把公投當成對馬政府的不信任案投票。
但此說在黨團大會中遭推翻,總召柯建銘說,核四公投應是一個反廢墟運動,整個運動不要有太多政治力介入,而是鼓勵社會多方投入,為台灣生存、正義而戰。
綠版門檻訂450萬票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也將針對《公投法》修正草案進行協商,民進黨決以葉宜津版本做為黨版,亦即「公投同意票超過公民數四分之一,且多於不同意票,公投即算通過。」來取代目前百分之五十投票率門檻。葉說,這約四百五十萬同意票門檻,不比現行門檻低,只是取消投票率限制。林鴻池認為,公投是補代議政治不足,門檻不宜太低;若門檻過低,動不動就用公投決定國家政策,「那還需要國會幹嘛?」
審查三座核廠安全
另外,對於目前運轉中的核一、二、三廠的安全性問題,原能會也邀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核能署專家小組六人,在昨天抵台展開為期兩周的「運轉中核電廠壓力測試國家報告」審查工作,預計十五日提出初步審查結果,原能會將對外公開。
核四公投案 藍綠態度
●國民黨
◎由國民黨團研擬停建核四主文,目前暫訂由反對核四的黨籍立委提案
◎馬英九、江宜樺強調會去投票,並鼓勵民眾投票
◎《公投法》不考慮調降投票及得票門檻
●民進黨
◎蘇貞昌強調,不另提公投案,結合反核力量,讓公投過關
◎繼續推動《公投法》修法,降低門檻
◎鄭麗君、陳其邁等四綠委,向監察院舉發江宜樺違反《公投法》
◎3月9日廢核大遊行,鼓勵黨員參加,但不會要求黨公職強制動員
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
別忘了「背後的電費」(陳弘美)
2013年03月05日 台蘋
日本人經過311之後方知自己一直付著兩種電費:每個月帳單上,看得到的電費;另一個是看不到的,從稅金付的電費(背後的電費)。
去年9月日本原電(核電營運公司)在沒有任何核電商運之下,竟然收入730億日圓,這是餵了維修核電的費用。台灣也不例外,只是沒有公開數字而已。比方核電的螺絲一個要幾百萬,這些都是我們看不到的「背後的電費」。
核電確實是在運作時比水、火力便宜,但是真正耗資是在商運前、後階段:銅牆鐵壁及種種安全設備(天災防不勝防,安全設備近乎無止境加設)。日本至今光是廢核料處理已花了四十兆,而且不是永逸,全是納稅者的負擔,「背後的電費」長年腐蝕社會成本。台灣三、四十年來經濟成長,國民卻沒有享有和所得對等的社會環境水準,如舒適先進的基本建設普及,水、空氣品質,社會福利保障等先進國應有的標準。
「台灣的電太便宜」,如同台電發言人似的馬總統,其實他心裡清楚,這是昧著良心的話,除非身為總統真不知道「電費構造的真相」,那更可怕。漲電價不是多付幾百元就了事,這是是非問題,責任追究問題,經營失敗加上貪污弊病,卻讓國民去承當。在一個健全的民主國,這是嚴重對國民背信的罪名,應追究到任命的人─行政院長、總統。
即使是你向來支持的政黨,在「電」的利害上,可能和你是對立的,而你不自覺。比如此次漲電,你看出來誰在替國民把關?這就是答案。你的電源,他的財源。你關心生活,他擔憂政治生涯。
稅金填補永不枯竭
電費被稱為「第二種稅金」,因為你無從選擇。當它是獨佔事業時(像台灣、日本),容易成為政、官、電力公司圍綁的金庫,因為:一、永不枯竭,即使赤字也可以稅金填補;二、電費是「最容易徵收的稅金」,不必像一般稅金調漲時需受朝野重重審核,並有多種名目可以混淆不受質詢;三、電力事業是牽動許多周邊事業的龐大母體,工程發包、買賣等,政、官方便直接、間接受惠,這「原子村」現象,日本、台灣一樣。電力公司肥,政、官、商也肥,肥的來源是國民的口袋,就是利害和你對立之意。只要國民追蹤一下,「電力利益分布圖」可以得知。「電利」是不分藍綠政黨,日本是不分民主黨、自民黨。
核電只是兩種人之間的抗爭:既得利益層和被剝削層。既得利益者是無法自淨的,需要我們自己持續抗爭。
作者著有《日本311默示》一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