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江:一台一港一帶一路
林保華
中國黨媒製造政治名詞,在全球應該是首屈一指,以爭奪話語權。其中的「一個中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更是台海之間最
被頻繁使用的。至於中港台關係,一般使用「兩岸三地」,但是從目前人大委員長、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張德江訪問香港的情況來看,
雖然對港獨多所指責,但是還沒有到「一中一港」的程度;沒有出現在言語上的,卻有「一台一港」之隱憂。
張德江:一台一港一帶一路
林保華
中國黨媒製造政治名詞,在全球應該是首屈一指,以爭奪話語權。其中的「一個中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更是台海之間最
被頻繁使用的。至於中港台關係,一般使用「兩岸三地」,但是從目前人大委員長、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張德江訪問香港的情況來看,
雖然對港獨多所指責,但是還沒有到「一中一港」的程度;沒有出現在言語上的,卻有「一台一港」之隱憂。
《林保華專欄》老而不vs.小混蛋
自由時報
2015-08-12 06:00
七月下旬來台灣交流的香港學民思潮前發言人、香港中文大學前學
生會會長張秀賢,在明報發表對台灣反黑箱課綱運動的感想。他到
昨晚出席千風為愛音樂會。策劃人林衡哲醫生看到香港來的張秀賢非常高興,晚上請我們宵夜,已經多年沒有享受過這個情趣啊,就怕“大肚腩”。林醫師是馬勒迷大家知道,我說他是“言必稱馬勒”,所以昨晚自然有馬勒的作品。但是最多的還是蕭泰然的作品,大概有3/4。也為此紀念最近剛去世的台灣偉大音樂家吧。音樂會最後安可的是《望春風》與《嘸通嫌台灣》。
林醫師這幾年成為黎剎專家。黎剎是菲律賓國父(菲律賓才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創立者),曾經在香港行醫。最近他到香港考察,發現黎剎曾經在香港大學附近的一個餐館吃過飯,曾經在港大就讀的孫中山相信也在那個餐館吃過飯。那是兩個“國父”的交集?
我們與秀賢則是兩三年前被高雄市政府邀請參加一個活動時認識的,其後不論他來台灣,還是我們去香港,都沒有見到他。這次他來台灣以背包客身份來旅遊,正好遇上中學生反對課綱微調的運動,讓他稱奇。他說他13、14歲就參與香港的社會運動,所以學民思潮成立的時候,他就擔任發言人。後來考上中文大學,擔任中文大學的學生會會長,積極參與雨傘運動,最近剛卸任,才自己跑來香港玩。小小年紀就有豐富社會運動的
歷練,很不簡單,而且現在對台灣並不陌生,包括聽到蔣渭水
的名字就肅然起敬。
《林保華專欄》革命進行式的史明與長毛
自由廣場
2015-02-25
由立法委員姚文智擔任製作人,紀錄片名家陳麗貴執導的革命前輩史明紀錄片《革命進行式》將在今晚舉行首映式。最新一期《新新聞》週刊
有採訪陳麗貴,講述她的國族認同過程與這部片子拍攝經過。
香港的台灣誘惑與泛民困境
Tweet2015-02-07 07:49
[民報專欄]林保華
資深政經評論家、中共黨史學者。親歷反右、大躍進、文革各項政治運動。曾任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中共黨史。2009年創辦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擔任理事長。著有﹕《一個中國人的台灣情》﹑《中共風雨八十年》﹑《告別江澤民》﹑《閒話鄧伯伯》﹑《神州千奇百怪論》﹑《血與淚-----八九學運札記》等。台灣在香港的誘惑力與其是地產,其實不如說是台灣的民主與主權相對獨立。(圖片:民報合成)最近到香港幾天,雖然雨傘運動在特首梁振英的強力鎮壓下暫時收場,但是導致雨傘運動的政治與社會原因毫無緩解的跡象。且不說政改還沒有妥協的跡象,房價更是繼續飆漲。更可怕的是人們似乎對房價感到麻木,梁振英更是自吹自擂說打擊了炒房。
因此接觸到的一些朋友,有些開始考慮去留問題,好似六四後面對屠城的心境。其中,好多都在詢問在台灣的樓價。原來,香港《蘋果日報》從前個星期開始,逢星期四推出「台灣地產王」的廣告,本星期的廣告就有四版。
劉慧卿“統獨”風波因果緣起
作者﹕林保華
2003.9.16
今年三月﹐我隨設立在美國紐約的亞洲民主基金會主辦的訪問團到台灣﹐爭取台灣朝野對中國民主運動的支持。訪問團解散後﹐我準備到香港﹐但是因為世界衛生組織對香港發出旅遊警告﹐香港去不成﹐在台灣多逗留幾天﹐在一個飯局中﹐認識了群策會的人士﹐他們告知將在六月二十八日香港主權回歸六周年前夕﹐主辦對香港“一國兩制”的研討會﹐邀請我參加。當時我表示﹐同一天我將在紐約法拉盛公共圖書館有一個“香港回歸六周年”的講演﹐如果講演能改期﹐我會來台灣參加研討會。我也仍然希望順道開會時﹐能在根據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的國安條例在香港通過前到香港看看。
國際研討會六月推遲到八月
《林保華專欄》香港罷課:「民主回歸」已死 「命運自主」抬頭
字體列印轉寄|facebookshareplurkshare
2014-09-24
甲午充滿變數。九月廿二日,香港大學生開始舉行為期一週的罷課,抗議北京對香港普選的「落閘」(關上大門)。雖然北京
聲稱「不可撼動」,其香港走狗也採取多種恐嚇手段,還是有一萬三千人出席罷課大集會,超出預期,中學生也表示會跟進,
Taipei Times 20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