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四紀念爭議,活動百花齊放
林保華

《看》雜誌  169期(2016年7月號)
www.watchinese.com

今年香港的六四紀念活動,年輕的本土派與由傳統泛民組成的支聯會再度爆發齟齬,而且比往年更加激烈。原因是往年參與六四燭光晚會的學聯宣佈退出。去年,是退出學聯的一些大學學生會不參加,學聯仍然參加,如今連學聯也不參加。這顯示學生的本土與獨立意識越來越擴大,而把支聯會的紀念活動視為大中國意識。

年輕學生本土意識持續擴大

其實,學生不參與維園的燭光晚會,在學校裡還是組織小型的紀念活動,亦即他們不是認為六四不應該紀念,任其遺忘,而是不認同紀念的方式,尤其是“建設民主中國”的口號,認為建設民主中國並不是香港人的責任,香港人應該把捍衛本土價值作為優先。因此應該說,雙方是有分歧,但是並非敵對,有妥協的餘地。但是一方有比較激進的言論出現,另一方則是固執己見,不願修正口號,並認為另搞活動就是另有目的,因此相互爭辯,最後還是各搞各的活動。

今年新任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的孫曉嵐就比較嗆辣,一上任就表達對港獨與暴力抗爭的看法,支持港獨,抗爭以不傷害他人身體為底線。這次對紀念六四,她認為“以大中華愛國主義為出發點”的悼念可以畫上句號,卻被媒體炒作為“紀念六四畫上句號”,引發支聯會主席何俊仁的強烈反擊。其實,港大學生仍然舉辦紀念六四的活動,並未畫上句號。問題是這個紀念活動並非出於“愛國”,而是人權與普世價值。

然而樹仁大學學生會編委會總編吳桂龍於該會臉書專頁發表文章,指支聯會一方面要求平反六四,另一方面卻向中共獻媚,就如妓院的鴇母龜公,誘拐少女受污,上貢暴徒土匪,期望他滿足獸欲後,浪子回頭,施恩賞賜、寵幸一番云云。這種說法顯然太過分,引發許多批判。不過這些爭議反而引發人們對六四紀念活動的關注,也激發人們的
參與。

維園燭光晚會那晚,將近八點時,一批身穿黑衣手持支持“香港獨立”及“Hong Kong is NOT China”旗幟的香港民族陣線成員衝上台,與義工發生激烈衝突,多人倒地,一人更上台高喊港獨口號及“不要建設民主中國”。這種“踩場”的做法,也引發許多不同意見。因為要宣揚自己的理念,不必採用這種手段,而是應該相互尊重。

香港“天下三分”

六四前的星期天,也是支聯會舉行遊行的傳統做法,今年參與人數支聯會說有1500人,實際上不到1千人。因此很擔心燭光晚會的出席人數,不過在對付中共獨裁方面,香港人還是很顧大局,所以雖然是這幾年人數最少的一次,支聯會說還有12萬5千人。

而籌款數字則是大增,從去年134萬元(港元,下同),增加至174萬元,足足多出40萬元,金額是近5年來第二高紀錄,甚至比2014年有18萬人參加的25周年集會再多出4萬元,也是自從支聯會有公佈籌款金額以來的第5高紀錄。其原因除了是中國政府與特區政府更加蠻橫導致港人反共情緒的升高以外,也可能因為9月要舉行立法會的選舉,捐款也包含了選舉捐款的成份。其中,由“雙學”(學民與學聯)部分成員黃之鋒、羅冠聰新成立而投入選舉的新團體眾志,就籌到45萬元,是主辦單位支聯會以外得款最多的政黨與團體。也可見香港人對這些年輕人的支持與期望。

雖然表面上看,紀念活動是“分裂”了。客觀上卻是“百花齊放”,可謂“因禍得福”,並不如某些人所認為的“別有用心”。香港著名的評論員練乙錚在他的《信報》專欄裡寫了一篇《天下三分 六四悼念不再疲憊》,對維園、港大與中大的不同紀念活動給予充分肯定,尤其是年輕人的創意。他說:“維園燭光如海大體依舊,中大港大的另類悼念內容則比去年更豐富,論壇上老中青猛將如雲,媒體的採訪也非常有效出色。過往,六四翌日各大報不外在年年如是的燭光照上方打出參與人數再加一些小訪問便幾乎是全部,但今年的報道不僅深入詳盡,還抓到了路線分歧背後的根莖枝葉,如《明報》之在維園、立場新聞之在中大港大。”

其實就是天安門母親,從丁子霖到尤維潔,都尊重香港紀念六四的多元活動,並不強求統一。這點也可以作為中國未來民主運動發展的新思路,包括如何提升紀念六四的口號。口號除了必須增加香港意識之外,我們思考中國的民主出路,也可以提出以自治與獨立運動來瓦解中央集權的政權,由下而上朝聯邦或邦聯制邁進。

試看當年的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與辛亥革命後聯省自治運動時中國思想界最活躍時期,連毛澤東也主張中國應該分裂成為27個國家,包括建立湖南國在內,那麼限在除了台灣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以外,在中國境內也有藏獨、疆獨,乃至港獨的活動,將來其他少數民族,甚至粵、閩、滬等省市,都可能展開自治與獨立運動,並且以自由民主爭取民心,這才是結束一黨專政的中國民主化希望。

至於練乙錚說的“天下三分”,指的是香港的三種勢力,即建制派、傳統的泛民,以及新興的港獨/本土派,後者是香港新形成的第三勢力,以年輕人為主。去年的區議會選舉已經初試啼聲,今年的立法會選舉,是更大的考驗,他們與泛民的整合可能很困難,自己的整合也不容易,因而可能有利於親共的建制派,這是不少人憂心的問題,然而也可能是避不可免的問題。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
  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穿越30多年時空的重要評論,以及人生的酸甜苦辣,請看林保華部落格
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新舊評論還在繼續增加與上網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