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入主南山人壽 引狼入室? 林保華
台灣金融業剛剛對中國開放,就引來一批中國炒家。他們像一批惡狼,
早已呲牙咧嘴在等待,聞到腥味就立刻撲上。這次準備收購南山人壽的,就
有這批惡狼在內。這批惡狼中,有與中共特權集團有千絲萬縷聯繫的,也有
在香港相當完備金融制度的灰色地帶中長期鑽營的能手。
這次最惹人關注,而且已經“中標”的,是一個叫做“博智南山控股”
的金融機構,它由中策集團(八成)與博智金融(兩成)組成,出任行政總
裁的是宦國蒼。其中中策集團雖是老牌公司,但是已經多次易手改組,最近
因為注入新資金而導致原股東只剩2.05%股權的新中策;而博智金融則是私
募基金。
宦國蒼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到美國留學,而在90年代因為中國股市的誕
生,并在香港發行H股而第一批回到香港發展的“海歸”。他是宦鄉的侄兒。
宦鄉在文革前擔任過外交部部長助理,文革結束後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
長,算是中國改革派人物。當時歐美跨國投資銀行招聘在中國有廣泛人脈的
中國留學生到香港工作,以便發展中國市場。宦國蒼就是在1993年以JP摩根
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區)身分到香港的,當時住在半山的豪宅,每
個月的租金津貼一萬美元,羨煞其他的中國外派人員。其後他不斷跳槽,最
後自己創業。當時與他情況類似而比較著名的有單偉建,他所屬的新橋集團
早在三年前就投資台新金并出任董事。
中策曾以收購國有企業聞名
至於中策集團,是香港的上市公司,90年代在香港還頗有名氣,當時的
董事局主席是黃鴻年,他是從印尼回到中國再回流到香港的華僑,并且一度
專門收購中國瀕臨破產的國有企業,加以整頓、改造後出售賺錢而聞名,因
此有“金手指”之稱。在香港,這可以有“公司醫生”的雅號;但是在中國
,則因為轉手賺錢而被中共官僚所眼紅,1995年一度被中國國務院機關報“
經濟日報”點名“中策現象”而加以批判。理由是“會不會影響我們公有制
的主體地位和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呢?!”還指責“他們的目的在於牟利”
。當時,中國正因為大量國有企業虧本而“抓大放小”,尋求脫手,自己沒
本事搞好,被別人買去又心有不甘。說別人買去的目的是為了牟利,更是廢
話,如果不是為了牟利,難道為了虧本而去收購?
根據1996年度的資料,中策純利近1億3千萬港元。2000年,黃鴻年賣掉
中策,移居星加坡。以後中策每下愈況,去年全年虧損為452百萬港元,較
前年的虧損擴大;今年上半年雖然由虧轉盈,也只是48.24百萬港元。現在
主要從事製造及買賣電池產品及相關配件,與證券投資及墊款。
中資在最近擴資前的董事局主席趙晶晶,網上搜索找不到她的資料,經
筆者了解,她是充當人頭的中國高幹子弟。她的父親趙卓雲, 早年在廣西從
事統戰工作,文革前是廣東省副省長, 文革期間1968年“革命三結合”時為
廣東省革委會常委,80年代回河北老家出任省人大副主任。哥哥趙渡,是香
港另一家上市公司中國科技有限公司的主席兼執行董事,公司主要從事投資
財務工具及物業投資(炒家的代名詞?),去年、前年也是虧損企業。
轉手售出可能性大
擴資後的新中策,主要人物有由重慶來香港,并在香港擁有上市公司的
富豪張松橋,以及香港巨富鄭裕彤、劉鑾雄等,他們不但從事地產,在金融
市場也是能呼風喚雨的一流高手。我們不要忽略中策長於收購及“證券投資
”的老傳統,更不能忽視新股東在金融市場的能量,因此收購南山人壽可以
說是必然之舉;然而轉手售出,可能性也非常之大。因為這些新舊老板都沒
有從事壽險業的經驗,他們能否經營好這家公司?然而即使收購不成,因為
這項收購消息而刺激股價大升(如果收購不成,大股東也會比其他投資者事
先知道),就這點來說,他們也是穩賺不賠。而目前重慶一把手薄熙來正在
清算前朝的政經紅人,因此也要觀察張松橋會不會被捲入。
今年夏天,中策擴資配股時,有香港股民在網上大喊Gogogo!!! Rise
rise rise!!!還問:“你地入左貨未??? 大升一觸即發!!!”,但是也有人
持不同意見說:“賊股你都買?你知唔知235(中策的代號)個大股東係殼
王陳XX呀?”所謂“殼王”,就是專門炒作空殼公司而牟利的大炒家。香港
一些“仙股”(以“仙”為價位的低價股,中策、中國科技均是仙股),
實際上就是沒有太多實際內容的空殼公司,容易被消息刺激而大上大落進行
投機炒作。
政府應嚴格監督把關
上述只是檯面上人物,幕後還有沒有其他藏鏡人?然而僅僅是檯面人物
,也已經有太多疑點。在這個情況下,收購南山人壽事件,不但政府必須嚴
格把關,南山人壽的員工也必須挺身而出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要任人擺佈。
不但如此,四百萬客戶的個人資料也要流出,這是多麼恐怖的事情。然而最
有權力把關的是政府,如果政府作出錯誤的決定,別想逃脫人民的審判!
還有報導說,今年9月初在香港接見準閣揆吳敦義的香港區全國政協委
員及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郭炎也插手收購南山人壽的事件。吳郭
會曝光後,有一位認識郭炎的港商告訴我,郭有意收購台灣的金融公司,當
時我以為是透過吳敦義宴請的德意志銀行收購金控公司,現在有媒體報導,
原來是想染指南山人壽。而更怪異的是,吳郭會曝光後,郭炎在當月就已經
辭去政協的相關職務,難道是為了方便在台灣從事收購活動?
從這次收購事件,也可看出台灣向中國開放金融業,是危機步步,陷阱
處處,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而看到“工商時報”“中策如過關 香港中資
排隊來”的大標題,投資者與普通民眾(台灣金控公司的客戶),反應是喜
,還是驚?看來,台灣民眾必須看緊自己的荷包,并阻止個人資料的外泄。
為此,必須強力監督與制止馬政府向中國一邊倒的政策。
玉山周報 第21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