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7 22《綠色參考》

(提供林保華等人的評論與綠媒以外的信息、評論。)

 

全文也貼在我的部落格:

http://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

 

農業與“三大差別” ;港蘋採訪賴昌星家鄉;政經亂象頻生衝擊中港穩定;壹電視將把台灣電視帶向哪裡;李登輝 黃大洲 宋楚瑜

 

農業與“三大差別”    林保華

 

當年接受“共產主義ABC”教育的第一門課就是所謂“社會發展史”,認

為人類發展的幾個階段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

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只有具有實現共產主義這個“人類發展最高

歷史階段”堅強信念的人,才可以加入共產黨。經過“組織”審批後,在

黨旗面前宣誓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

 

那麼什麼是“共產主義社會”?標誌是“三大差別”的消滅,這“三大差

別”就是工業與農業的差別、工人與農民的差別、城市與鄉村的差別。這

1940年代末期與1950年代初期中共剛建國時所宣傳的,越到後來越不提

這些理論,因為共產黨統治下,農民生活甚至更加貧困,這是因為官方所

訂工業產品與農產品價格的“剪刀差”非常大,形成工業剝削農業、城市

剝削農村的嚴重情況。中國的共產革命實際上是農民革命,但是革命結果

農民更加貧困,大躍進時還出現餓死三、四千萬農民的慘劇,共產黨根本

背叛了農民。

 

如果純粹是農民革命,倒也罷了,偏偏中共還引進洋人的“共產主義”理

論,結果農民不但得不到什麼好處,連安身立命的土地也被“充公”。在

進行虛假的土地改革後,又以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形式一步步把

農民的土地以“集體化”為名收回去,更糟糕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乾

脆規定全國的土地國家所有。

 

即使現在的所謂“走資”,農民被大量強迫離開土地,農民與進行強拆的

官商打官司很難打贏的根本原因,就是官方一抬出憲法,土地是國家的,

國家當然可以隨時收回,農民還有什麼話說?

 

台灣是資本主義國家,土地私有,然而目前台灣農民的處境居然越來越像

中國的農民,他們也被趕離自己的土地,抗議收效不大,這似乎也是“國

共”兄弟黨統治下農民的共同遭遇。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耕者有其田”

,到馬英九手裡也被拋到九霄雲外了。

 

徵地不是不可以,問題是必須是非常有必要的徵地,公平合理的徵地,而

不是以徵地發展工業或進行其他基建為名,行官商勾結之實而趁機炒作地

皮房產。尤其是台灣的製造業已經大量遷到中國,許多工業用地閒置,如

何再度充分利用它們才是,而不是不斷排擠農地去發展,使台灣的農業衰

落凋敝,使台灣的農民無路可走。

 

共產黨消滅三大差別是謊言,但是地球上的確還是有三大差別雖未消滅,

確實差別已經大大縮小的國家,那就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北歐

。除了城市的摩天樓建築與農村的透天厝的差別外,城鄉一般生活設施,

並無太大差別,不像中國農村還有燒柴火,或者無電、無自來水。其中廁

所的差距最大。中國即使每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是講如何發展農村,實際

執行上,還是特權集團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而使農村長期處於落後、貧困狀

態。

 

台灣農村情況當然好多了,但是如何改造農村,而不是被財團剝削,以及

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也還存在問題。農業縣更是貧困縣的代名詞,外省

權貴自然不會關心土生土長的台灣農民死活,因此資源分配存在很大問題

。馬政府的“五都”區域改革,實際上是擴大城鄉差別的政策。其他農產

品價格被中盤商所操控,也是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雖然馬英九聲稱他

“賣果”而不“賣國”。

 

李登輝前總統提出“大農”路線,也是西方發達國家的路線,是發展農業

的根本路線,不論是哪一個黨執政,必須走這條路線,否則年輕一代勢必

離開農村而後繼無人,那是關係國家安全的大事。因為如果台灣的農產品

,尤其是糧食都要依靠外國,仰賴其他國家鼻息是十分危險的。這也是農

村徹底擺脫貧困的辦法。但是在實現“大農”的過程中,國家必須介入以

減少農民在轉型過程中的痛苦。

 

台灣民主的深化,也與農業的發展有關,小農經濟,不可能孕育出成熟的

民主國家。

《極光》電子報  2011.7.18

 

(穿越30多年時空的重要評論,以及人生的酸甜苦辣,請看

林保華部落格  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新舊評論還在繼續增加與上網中)

(要了解中國最新重要資訊,請觀看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網

http://www.twyac.org內的“共產中國”網站:

http://redchina.ning.com

 

揭黑記者捱整 同行悲新聞之恥

屢爆不公內幕 曾遭黑幫500萬買人頭

 

 

【明報專訊】北京《中國經濟時報》內部的一個機構調整,引起軒然大波。日前,由該報首席記者、內地著名調查記者王克勤領導的「特別報道組」遭撤銷,王克勤獲報社分配的住房亦遭收回,引來內地傳媒圈對王克勤的聲援此起彼伏。

 

 

北京近百記者前晚聚集在東城簋街一家餐館聚會,為王克勤團隊打氣。現場打出「向調查記者王克勤致敬」橫幅,席間,王克勤歷數多年經歷,感慨良多。47歲的王克勤,出生甘肅省農村。21年記者生涯,一直在一線跑新聞,尤其擅長調查報道(類似偵查報道),因此贏得了「中國調查記者第一人」、「中國的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1866-1932年,美國著名揭黑記者)」等美譽。

 

 

他從在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西部商報》任職時,就熱中調查報道。僅2001年一年,由於他的調查報道,就導致160多名黑社會及惡勢力分子入監,在揭發甘肅蘭州股市黑幕的報道刊出後,王家一度恐嚇電話不斷,甚至傳出有黑社會揚言出500萬元(人民幣)要買其人頭,警方要派4名公安荷槍實彈到他家駐守多日。

 

 

04年報道 驚動國保公安國安

 

 

同年,因撰寫「公選????引爆黑幕」引起甘肅省委領導震怒,他被《西部商報》開除,被迫離開甘肅。到《中國經濟時報》後,2004年首次因報道遭國安約談,還曾被國保、地方公安、國安「三堂會審」,一度要返回甘肅老家避風頭。

 

 

王克勤說,做調查報道,採訪中捱打或推撞算平常事,「有時候,命都不在乎了」。他直言,社會轉型造就大批新聞素材,提供調查記者寬舞台,21世紀最優秀的調查記者應在中國。

 

 

他亦回憶原多任報社負責人給其寬鬆舞台,「有時可兩個月寫一篇稿」,但他拒絕評論現任社長。對於報社今次的「撤銷」決定,他稱自己仍堅持上班,暫未規劃未來,但仍希望繼續做一線調查記者。

 

 

有傳媒同行在微博留言稱,王克勤以多篇深入報道捍衛公共利益,成為調查記者「標杆」。現在,年近五十的他,無房無車,卻受此羞辱,實乃中國新聞業之共恥!

 

 

報社聲明:正常內部調整

 

 

前晚,《中國經濟時報》亦發表聲明稱,撤銷特別報道組,是該報向以經濟類報道為主轉型的「正常內部調整」,指有人借機透過微博等管道發布「不實信息」,污蔑和人身攻擊報社領導,將保留法律追訴權利。

明報記者

 

北京聞風﹕中央遏通脹放風留餘地

 

【明報專訊】中國上半年經濟數據出爐後,喜憂各半。喜的是經濟增速受控

放緩;憂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高點不斷後移,6月份同比上升6.4%

創近3年最高。未來央行貨幣政策從緊的基調不變,已有大體共識,但緊縮

力度與頻率將會變強還是變弱,仍有爭議。分析人士認為,中央將在下半年

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細節或有變化。

 

溫總鬆口風 留調整空間

 

日前總理溫家寶赴陝西等地調研時公開表述,要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

性、前瞻性」,其表述力度弱於以往,為CPI見頂及經濟增速進一步趨緩之

後的政策調整預留空間。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在公開演講中表

示:「中國能夠容忍經濟轉型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定程度的通脹。」有分析認

為,該講話傳遞出一個信號,即央行正在逐步放鬆控制通脹的政策。

 

多數觀點認為,CPI將於第3季見頂。但未來走勢如何,尚有一些不確定因素

。應該說,目前通脹形勢,與過去兩三年中的貨幣超發有很大關係。中國的

貨幣政策雖名義「從緊」,但實則仍處於稍寬鬆狀態,廣義貨幣(M2)增速

一直遠高於GDP增速。

 

從過去幾年中央貨幣政策執行看,所謂「穩健」政策,亦有「從緊漸鬆」和

「從鬆漸緊」兩種不同的操作方式。但即便以從緊論,流動性收縮幅度料也

不會太大。

 

貨幣財政政策互掣肘

 

另一應該關注的問題是,近期央行特別提出了「社會融資總量」的概念。這

一提法的背景是,目前作為國家信貸主體的商業銀行體系只提供了社會融資

規模的不到54%。這說明,央行對流動性的控制力有一定程度局限。

 

未來遏通脹最大難題,恐怕還在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互為掣肘。前日內

地傳媒引述發改委專家的觀點指出,目前貨幣政策已被中央財政「挾持」,

「雖然貨幣政策的袋子愈收愈緊,但財政投資的口袋永遠大開,使市場上的

投資性資金並未減少」。

 

建房1000萬套 財政政策埋單

 

今年中央計劃建設1000萬套保障房,該項目幾乎全賴財政政策支持,另有10

年投資4萬億的水利工程建設大單等。財政口袋短期內不會收攏,為抗通脹

效果增加變數。

文﹕鍾鳴九

 

首座核廢料反應堆發電

第四代技術 提升鈾利用率60

 

 

【明報專訊】中國首個用核廢料發電的核子反應堆昨日開始與公共電網併網發電,象徵第四代核能系統正式投產。這一被稱為快堆反應的技術,能把普通核反應後留下的廢品重新變為燃料,令核原料鈾的利用率從1%提升至60%以上,目前全球同類運行的反應堆不足10個。中國成為了繼美、德、法、英、俄、日、印後,第8個掌握這一技術的國家。

 

 

新華社報道,中國第一個快中子增殖反應堆(簡稱「快堆」)昨晨10時開始向公共電網發電。反應堆位於北京房山區中國原子能科研院內,發電功率為20兆瓦(大亞灣核電站一個反應堆約944兆瓦)。

 

 

官方稱中國研究這一技術長達20年,實現了自主研究、設計、建造。該技術被列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前沿技術,昨日發電的反應堆在去年721首次達到臨界,開始工作。中國實驗快堆首席專家徐銤表示:「快中子反應堆是世界上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的主力堆型,代表了第四代核能系統的發展方向。」

 

 

第四代核能主力

 

 

目前一般核反應堆只能用提純後的鈾-235發電,而佔天然鈾99.2%以上的鈾—238,則只能當做核廢料處理。預計到2030年,全球易開採的低成本鈾資源的80%都將被消耗掉。但若用快堆反應,就可變鈾—238為核燃料,大大緩解鈾礦資源枯竭問題。此外,使用快堆處理鈾-238,也能實現放射性廢物的「最小化」。

 

 

早在1946年,美國就建成了世界首個快堆,隨後幾十年間,法、德、英、日、俄、印都相繼建造了自己的快堆。但到上世紀90年代,由於環保團體反對,歐美國家逐漸放棄了快堆。今年3月經歷過一場讓舉國提心吊膽的核危機後,日本也在幾天前宣布,可能會永久終止全國唯一的快堆「文殊」。1994年首次正常工作後,該反應堆因事故頻頻而關閉逾15年。

 

 

緩解鈾資源枯竭 減少核廢物

 

 

因此,中國與俄羅斯、印度將成為全球僅餘的3個仍在使用快堆的國家,目前全球已在使用的快堆不足10個。日本3月遭遇地震與核危機後,眾多發達國家開始重新審視核電發展。

 

 

但中國官員不止一次強調,不會改變核電發展的大方向,只會在選址方面更謹慎。韓國、巴西等國目前仍在研發快堆技術。

 

特稿:晉江鄉親不忘賴昌星「他是福建的驕傲」

20110722 港蘋

(3)瀏覽人次:5,367回應:0

FacebookTwitter轉寄朋友文章回應

賴昌星走私案至今已 12年,但在 105萬人口的福建晉江,賴昌星和遠華集團的影子,仍揮之不去。當地民眾一談及他,無不豎起拇指,認為他是晉江的驕傲、甚至福建省的驕傲,更有地方官員建議,要為他建博物館。

「我在晉江生活了 60多年,要說變化最大、發展最快的,就是 90年代中期,所謂賴昌星走私那幾年,人人都懂得做生意、賺錢!」晉江的士司機顏先生曾開了 40多年的長途車,見聞廣闊,他說:「那時候誰不走私?走私是因為國家的法律有漏洞,這怎麼能怪老百姓呢?要問罪應問政府身上。」

顏又稱,賴昌星走私賺了錢不是獨吞,而是捐助公益:「我們這裏有很多公共建設都是他捐建的,包括遠華中學、遠華小學、行人天橋、公路和晉江機場。現在晉江有錢的人比那時候多,但有誰能像賴昌星那般行善?」

 

 

官員倡舊居建博物館

放大圖片

 

在燒厝村村口牌坊,仍然保留賴昌星捐建的字樣。本報記者攝

 

在賴昌星出錢興建的燒厝村遠華中學,在旗杆座下原有「燒厝村賢達賴昌星先生捐建」一行大字,現在已被鏟去。據該校一名保安透露,賴出事後,學校領導吩咐鏟去大字,稱學校是官辦機構,與官方一樣,都想盡量磨去賴的一切記憶,但學生家長對賴仍念念不忘。

賴昌星昔日所在的燒厝村南區 106號,由三座、三層高小樓圍成的大院,現已人去樓空,大理石地面、琉璃瓦屋頂依舊,卻散發着敗落氣息。當地有官員私下表示,希望能將賴的舊居改建成博物館,供人們永久懷念。

《蘋果》記者

 

加拿大法院就遣返案作關鍵聆訊

親友避談賴昌星如傷疤

20110722 港蘋

(4)瀏覽人次:12,500回應:0

FacebookTwitter轉寄朋友文章回應

《蘋果》記者福建直擊

中共建政後最大走私案──廈門遠華集團主腦賴昌星外逃 12年後,今日面

臨是否被遣返的裁決。加拿大聯邦法院昨深夜起就遣返案作關鍵聆訊,若法

官裁定他敗訴,他將最快下周一( 25日)遣返中國。《蘋果》記者在賴家

鄉福建晉江,得悉北京和福建當局也為他返國做準備;鄉親對他回國的前途

多感憂慮;賴家親友更對事件三緘其口,如被揭傷疤。

 

星弟睇實 鄉里望賺多 D

 

「我媽媽去北京好多天了,不知道跟這個是不是有關。」賴昌星 25歲的女

兒賴真真回應《蘋果》記者查詢時表示。 25歲的她和母親曾明娜,前年 5

月從加拿大自願返國,當局安排他們在廈門某特定的地方居住,禁與外界接

觸。

 

放大圖片

 

剛在內地獲釋的賴昌圖,十分關注哥哥的動向,連日來上網搜索他的消息。

 

放大圖片

 

身在溫哥華的賴昌星被戴上手銬,早前出席保釋聆訊。美聯社

 

女兒稱母親赴北京多天

父母雖離異,但賴真真表示:「我們也在等着爸爸的消息,我們當然希望他

能回來,但最好不要坐太長的牢。」福建公安部門已通告賴的直系親人,這

幾天要與當局保持聯繫,以備加拿大有關判決出來後,及時應變。

 

當記者提出登門探訪時,賴真真一口拒絕:「不方便,我們現在的情況特殊

,真的不方便。」而賴昌星的大兒子賴俊健更對記者要到訪大為緊張:「千

萬不要來,你一來,我們大家都會有麻煩,拜託了!」隨即掛斷。 28歲的

賴俊健,去年初也從加拿大回國,因能操流利英語,現主要在上海發展。

 

本報記者前往賴昌星前外母蔡秀灔位於晉江的家採訪,開門的是曾明娜的胞

弟曾明鐵,曾因前姐夫賴昌星案一度逃到菲律賓,後回國曾被判監 10年。

 

他與賴顯然心有怨結,聽到問賴的事,面色一沉:「不要講他!」隨即關門

拉閘。鄰居透露 70多歲的曾父患肝癌,已不久人世,曾母篤信佛祖,日日

在家燒香求兒女平安。

 

「這些日子,天天都有記者來找他們。」曾家鄰居向《蘋果》記者透露。曾

家小院在晉江青陽蓮嶼街上,大理石貼牆,紫金色硫璃瓦,盡顯當年富貴。

 

進大門分為左右兩幢樓,右邊三層樓出租,左邊三層曾家自住,但鐵門長閉

。記者隔鐵閘欄柵可見,地下正廳佛枱上,香火繚繞。

 

放大圖片

 

賴昌星前岳母蔡秀灔在家中看着一家人早前的合照,十分傷感。

 

放大圖片

 

2009年,賴昌星(右)在溫哥華接受內地記者的訪問。互聯網

 

胞弟天天上網搜看消息

放大圖片

 

晉江鄉親認為,「阿星最好不要回來」。本報記者攝

 

在晉江燒厝村,記者遇到賴昌星的胞弟賴昌圖,但一聽說是記者,也是即刻

翻臉:「我們家為這個事,已經夠慘的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拜託不要

再給我們找麻煩!」言畢拂袖而去。據他的身邊好友透露,這段時間賴天天

上網搜看他三哥賴昌星的消息,「他是賴昌星家族中,跟賴昌星最親的人」

。賴昌圖幾日前剛服刑期滿,恢復自由,現正在當地商界大展拳腳,大有東

山再起之意。

 

與賴家人三緘其口不同,當地民眾對賴昌星回國反應不一。住在賴昌星舊居

旁的賴先生父子都認為,賴「最好不要回來」,「誰知道共產黨講話算不算

數?說不判死刑,但像他大哥那樣,在牢裏不明不白死了,誰知道?就算不

死,關你 10 20年,還不跟死了一樣?」遠華案爆發後,賴的兩個哥哥一

個弟弟全部被判監,其中大哥賴水強在獄中死了,二哥出獄後與人毆鬥被打

死,只剩小弟賴昌圖。

 

住在燒厝村村口的多名老人,更是對賴昌星回國充滿遐想:「阿星回來好呀

,他給村裏做了那麼多好事,又是建學校,又是修路……」但是聽記者告之

賴回來也要坐牢,不能直接返回老家後,老人們又頓感失望:「他不是在加

拿大坐了十多年牢了嗎?回來還要坐呀?中國比加拿大還狠心呀!」

 

村民有話說

放大圖片

 

燒厝村小學六年班畢業生

賴麗同學( 12歲)

「我下個月就要入讀這間中學(遠華中學)了,我當然知道是誰捐建的,雖

然我出生那年他就被趕到外國去了,但我的爸爸媽媽跟我講過,吃水不忘挖

井人。」

 

放大圖片

 

燒厝村南頭居民賴清輝( 75歲)

「阿星給我們發了 5年養老金,每人每年 500元(人民幣),周圍幾條村上

千老人( 60歲以上),個個有份。他回來,沒有錢不要緊,有我們吃的,

就有他吃的。我們養他。」

 

放大圖片

 

晉江人賴先生( 36歲)

「我 20多歲時靠着賴昌星賣過香煙,他出事後,我也被關了半年,生意沒

了,現在靠幫人打工過日子,真希望星哥回來,再給我們帶來發財的機會。

 

賴昌星:會尊重判決結果

20110722 港蘋

(1)瀏覽人次:3,267回應:0

FacebookTwitter轉寄朋友文章回應

廈門遠華集團走私案主腦賴昌星再次遭遇「釋而未放」。加拿大聯邦法院昨日作出裁決,接受移民部有關暫緩執行加拿大移民暨難民局准許賴有條件假釋的申請,因此,賴仍未獲保釋,依然遭羈押。賴表示,無論今日聯邦法院聆訊的裁決如何,他都會尊重判決。

現年 52歲、擁有香港身份證的賴昌星, 1994年成立廈門遠華集團。國務院朱鎔基主政時,遠華集團被指從事走私活動,五年間走私貨物總值 530億元(人民幣.下同),偷逃稅額 300億元,而遭朱下令查辦,大批中共黨政軍要員落馬,包括公安部副部長李紀周、解放軍總參情報部副部長姬勝德,以及福建省委副書記石兆彬等。 1999 8月,賴攜妻兒從香港逃往加拿大尋求政治庇護,隨後港府宣佈取消賴的香港居民身份。賴妻曾明娜其後與他離婚,並已前年攜大女兒返回中國。賴昌星在這次的聆訊一旦敗訴,最快在下周一遣返中國。若勝訴的話,有關案件可能會拖一年才有結果。

中央社

 

吞金獸瓦良格號 修復已花700億

大陸新聞組北京21日電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July 21, 2011 06:00 AM | 844 次 | 0 

 

 | 3   |   |  中國軍方高層近日首次承認正在建造航母,就在盛傳首艘航母即將下水之際,官媒發表專文強調,中國「至少還需新建三艘航母」。文章坦承,現代大中型航母確實是道道地地的「吞金獸」,從建造到維護,每艘航母一生的全部開銷將超過1000億美元。針對外界質疑搞「形象工程」或「政績工程」,文章強調,擁有航母是富國強兵的重大基礎工程,「它的戰略價值大於戰術意義」。

中通社引述中國軍方人士稱,首艘航母「瓦良格」號的新命名仍屬機密,但「今年肯定下水(成軍)」。文章分析,從美國經驗來看,要形成連續作戰能力,需要建造三批航母戰鬥群。中國這艘修繕的航母很可能將作訓練之用,「如果要形成戰鬥力,未來還需新建至少三艘航母。」

曾有媒體對當前這股「航母熱」表示憂慮,認為航母這個「海上巨無霸」花費太昂貴。據了解,一艘航母就如同一座科技城,僅電纜總長就達1000多公里、電話近2000多部、雷達發射機80多部、接收機150多部、雷達天線70多個……耗費鋼材7萬多噸。

中國的「瓦良格」號,從一艘幾乎僅留鐵銹斑斑的航母船殼,一天天變成軍艦的模樣。原海軍副司令員張序三便曾向媒體透露,要將「瓦良格」號修復改裝完畢,需花費700億元人民幣。

航母由於自身的特點不可能單獨使用,而必須與巡洋艦、驅逐艦或護衛艦及潛艇等艦只組成航母作戰編隊活動於海上,再加上各種艦載飛機和武器系統等,其訓練和建造費用巨大。無論是其預研、設計,還是建造乃至後期保養,以及最後的報廢處理,所需的花銷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按照全壽命期5—8倍來計算,整個航母「一生」的全部費用將超過1000億美元。中小國家是無法承擔如此高額的開支的。總之,航空母艦從論證、設計、建造、裝備、服役,到維修、保養,再到退役報廢,可以說耗費巨資、技術復雜、培訓麻煩、生成戰鬥力極其不易。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吞金獸瓦良格號 修復已花700

 

「蛟龍號」潛4000 今試5000

 

 

【明報專訊】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昨日成功下潛到4000以下,打破

了自身的下潛紀錄。今日「蛟龍號」還將挑戰5000的深度。

 

新華社報道,載崔維成、葉聰、楊波3名潛航員的「蛟龍號」昨晨8點在東

太平洋國際海域試驗區成功完成了第一次下潛試驗,經現場指揮部確認,它

最大下潛深度達到4027。整個試驗歷時5小時,3名潛航員對「蛟龍號」水

下各項功能進行了試驗,運作正常。今天凌晨,「蛟龍號」將再次下潛,向

5000的深度挑戰。

 

可潛7000 將破日紀錄

 

「蛟龍號」設計下潛深度為7000,去年曾創下3759的下潛紀錄,並將在

適當時候挑戰7000的深度。日本的載人潛水器曾到達6527深的海底,創

造了載人潛水器深潛的世界紀錄。若「蛟龍號」能成功下潛到7000的深度

,將會刷新載人潛水器的世界紀錄。

 

日媒認為,「蛟龍號」可在深海攔截敵對國家機密通訊,同時繪製高精度的

地圖,提高解放軍潛艇的行動能力。另外,「蛟龍號」也可參與海底採

礦活動。

 ---------------------------------------

 

蘋論:政經亂象頻生 衝擊中港穩定

20110722

(2)瀏覽人次:1,500回應:0

FacebookTwitter轉寄朋友文章回應

美債、歐債、中國地方債,是近期困擾市場、主導股市升跌的三大直觀因素。但更令人困擾的是,中國政治、經濟亂象頻生,各種自相矛盾的政治消息紛傳,經濟數據時好時壞,結果不只將加大股市震盪、增大市場風險,也將衝擊中港兩地政局和社會穩定。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將舉行會議,就下半年的重大政策、人事安排作出決定,但能否減輕衝擊,並不樂觀。

中國近期最大的政經亂象,莫過於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的死去活來,儘管死訊已被否認,但江澤民的健康對中港兩地政壇人事佈局的衝擊,可謂餘波未消。另一亂象是,過往一再準確「預告」中央決策的市場消息人士,近期言之鑿鑿地表示,決定下半年政策取向的北戴河會議即將召開,但左等右等,會議未見舉行,反成了影響市場的不明朗因素。而總理溫家寶則火上加油,一時說通脹已受控,一時說要把穩定物價放在宏觀調控的首位,令市場對中央的政策取向更莫衷一是。

在經濟數據方面,國家統計局早前公佈,中國今年上半年的 GDP(國內生產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 9.6%,外界對中國經濟硬着陸的擔憂剛被紓緩,滙豐銀行昨日公佈的中國 PMI(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竟跌至 47.2,創下 28個月新低,立即推跌 A股。而東莞資深玩具企業「素藝」、紡織企業「定佳」的突然倒閉,令內地傳媒驚呼「東莞企業與長三角企業一樣,目前到了 2008年以來最危險的時期」。

現行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新聞制度,決定了中國的政治、經濟的不透明,也決定了政經亂象何時休是不會有答案的。但短期形勢能否明朗一些,中港兩地的政治風波、股市震盪能否減少一些,端看近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而不是傳聞中的北戴河會議。

中共高層及退休元老,以往夏天會聚集在有「夏都」之稱的河北北戴河,邊休假邊就人事分配、經濟決策等討價還價,但胡錦濤、溫家寶主政之初決定取消一年一度的北戴河會議,以減少擾民及減少元老干政,他們顯然不會在卸任之際再恢復北戴河會議。而習近平、李長春、周永康等領導人,近兩日分別結束西藏、甘肅、廣東的行程,其他政治局常委昨日亦未公開露面,顯示政治局會議即將或已在舉行。

按慣例,這次會議將決定今年下半年的政策取向、人事安排,同時決定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大致會期、議程,對穩定中港兩地的政治、經濟、社會,將有一定的幫助,但受制於三大問題,效果恐怕有限。其一,決策不透明。政治局會議的決定,只會經由新華社發佈四平八穩的新聞稿,結果一向引來外界五花八門的解讀。其二,朝令夕改、政令不出中南海等痼疾,削弱了中央決策的成效。其三,中共高層的權鬥要到明年十八大舉行才會告一段落,現時的幕後角力,難免影響政策取態。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

 

內地婦「誕孖女」疑點重重

一嬰似10多天大 醫院報警

 

 

【明報專訊】伊利沙伯醫院疑發生內地產婦自製「假孖女」事件。該內地婦昨凌晨抱兩名女嬰到伊院求診,院方發覺婦人體內無胎盤,「孖女」體型及外貌均不相似,立即報警。警方其後在尖沙嘴一酒店尋獲胎盤,認為沒有刑事成分而未作處理;惟消息稱,其中一女嬰疑已出生多時,不排除有人企圖為嬰兒取居港權,有待入境處深入調查。

 

 

涉事內地婦馬×雲(33歲),目前仍在伊院產科病房留醫,她曾表示「很累,仍發燒,好想休息」,對事不欲多言。至晚上其丈夫往探病,兩人結伴到兒科深切治療部探望嬰兒。

 

 

曾私院留位不排除有人爭居權

 

 

浸會醫院證實,馬婦曾經留位產子,主診醫生為該院掛單醫生。昨日凌晨2時許,該孕婦乘坐中港七人車抵達浸會,手抱兩名包裹得乾淨整齊的女嬰,報稱剛在酒店誕下,主診醫生為母嬰檢查,並建議她們轉往伊院檢驗是否受感染。

 

 

伊利沙伯醫院指出,母女目前情穩定。院方稱昨凌晨4時,一名非本地女士帶同兩名初生女嬰到該院急症室求診,鑑於未能提供確切資料供院方核實,醫療人員對兩女嬰身分有懷疑,故報警處理。

 

 

稱酒店分娩兩嬰共重12

 

 

消息人士指事件有很多可疑之處,首先,馬婦由一名內地女子陪同到醫院,兩人表現十分鎮靜,其中馬婦自稱剛誕下雙胞胎女嬰,但身體狀和神情卻很飽滿,沒有產後的疲累感。

 

 

據知兩女嬰外貌毫不相似,而且分別重66半,即共重12半,普通孕婦若無醫護在場,應難以在酒店自然分娩誕下如此巨型的孖胎。而其中一名女嬰皮膚已「收晒水」,身體很乾淨,好像洗了澡,用布包裹才送院,估計她可能已出世10多天。另一女嬰身體還有些「胎脂」黏、濕漉漉,估計是真正的初生嬰兒。

 

 

同行婦曾認醫師 醫護認出似中介

 

 

另外,同行的內地婦最初曾自認是中醫師,又表示在酒店為馬婦接生,但醫護查問時支吾以對,其後更改稱僅是親友,沒有參與生產過程。有伊院產科醫護認出她似是中介人,曾多次陪同內地產婦來伊院產子,令事件更添疑團。有人猜測若女嬰並非孖胎之一,認為執法當局應追查其入境來源,以及是否有人蓄意騙取居港權。

 

 

醫生﹕看臍帶驗DNA即知真相

 

 

警方調查後,在尖沙嘴麼地道一間酒店尋獲胎盤,認為事件不涉刑事成分,列作雜項處理。婦產科醫生靳嘉仁說,雙胞胎可分為同卵雙生及異卵雙生,體型和外貌可以稍有不同,但無論如何,單看臍帶數目已能看出是否雙胞胎,若有疑問,只要做DNA檢驗即能查出真相。

 

 

涉事產婦曾在本港私家醫院預約,靳嘉仁指出,懷孕89星期已能知道是否雙胞胎,其肚子亦會較常人大,加上必須接受兩至三次產前檢查,故根本難以瞞騙。他直指事件「神奇」及難以置信,並指處理兩名各重約6的「大隻」雙胞胎,通常需剖腹生產,因自然分娩會增加風險,傷口會很深,會大量出血及有併發症。

 

 

明報記者談誦言 蔡方山 鍾炳然

實習記者 陳曉欣

 

銀行閂水喉內地客(買豪宅)卻步

20110722 港蘋

(5)瀏覽人次:6,333回應:0

FacebookTwitter轉寄朋友文章回應

 

【本報訊】一石擊起千重浪,豪宅連環劈價對市場構成壓力,事源於金管局

陸續收緊 1000萬元或以上豪宅按揭,有心來港買豪宅的內地客向地產代理

商反映,縱使本身實力夠,但按形勢政府首要打擊豪宅樓價,故寧願看定後

才部署入市。

 

豪宅後市存憂

豪宅成敗皆因內地客,早前有代理行統計,本地一手豪宅買家 25%來自內地

,證明內地客入市行動左右豪宅市道,因此今番有內地富豪劈價賣樓套現,

或多或少反映他們對豪宅後市看法存隱憂。

 

事實上,多個豪宅區已少了內地客入市蹤影,除了開售中的大角嘴瓏璽外,

紅色資金幾近絕迹於其餘區分,豪宅價亦由高位回落,料新興豪宅回落速度

較急。

 

另外,新地代理業務部項目總監(銷售)張卓秀敏表示,旗下筲箕灣 i

UniQ譽.東首推 30伙,平均每呎價 14398萬元,計劃下周二開賣,入場費

580.7萬元,為 7 B室,單位面積 420呎。

 

張卓秀敏指出,該項目接獲 4500宗查詢,當中兩成為內地或中港人士;她

並謂,整項物業平均呎價料逾 1.45萬元,頂層特色戶呎價約 2萬元,若全

部單位沽出料可套現 7億元。

 

大角嘴瓏璽昨加推第 3 B 10伙,及同座 C D室共 60伙,平均呎價

1.25萬元。

 

銅鑼灣藥店明劏遊客 一劑凉茶三萬元

20110722 港蘋

(20)瀏覽人次:36,033回應:0

FacebookTwitter轉寄朋友文章回應

【本報訊】一劑下火清熱的「凉茶」竟索價 3萬元!來自湖南長沙的遊客朱氏夫婦,前日到銅鑼灣一間中西藥行購買藥油時,店員指兩人氣色不好,推介包含「手指參」等的清熱解毒秘方,但未有明言價格單位便磨成粉末。一直誤以為每両 520元的朱氏夫婦此時才知是以「錢」計算,幾經爭論後付了 1萬元才能脫身。《蘋果》記者昨陪同夫婦到該店理論,店方見驚動傳媒,即時「回水」。

記者:梁曙光、馮樂琳、簡明恩、鄭大康

 

三萬蚊劑涼茶 未降火先來火

 

朱氏夫婦自稱從事小生意,兩人戴着在港購買的鑽石名錶,自言到過中國各地旅遊,也買過更昂貴的東西,但從未遇過如此類情況,他們說不敢再在香港購物。

 

 

涉事店舖有前科

放大圖片

 

朱氏夫婦展示被磨成粉的藥材及單據。梁曙光攝

 

涉事店舖「興隆燕窩莊」位於全港租金最貴地段之一的銅鑼灣怡和街 16號地下,去年 9月開業。據了解,該店今年已被投訴七次,全都涉及不良銷售手法,該店亦疑與油尖區一些過去常用此類手法「劏客」的參茸店有關連。

朱氏夫婦前日抵港旅遊,即日到銅鑼灣購物,路經興隆燕窩莊,原只想購買紅花油。朱先生稱其間店員指兩人「肝火盛、濕氣重」,推薦他們購買「手指參」,聲稱比冬蟲草有益,打折後要 520元,更送上下火祛濕的秘方。但記者從單據所見,除手指參外,只列出雲苓、陳皮等普通藥材。朱太表示曾多次問店員, 520元可買到多少手指參,但對方未有回答,更說「反正吃得好,就不要計較多少錢」。

 

報警無法還公道

此時,原本一小盤手指參已被店員磨成粉,店員此時終道出「真相」,說 520元是以錢計算,朱氏購入 6両共 60錢,總數 3萬元,打折後 2.7萬多元。朱氏夫婦拒絕購買,雙方爭持多時,夫婦最終付上 1萬元才能離開。兩人事後大感不忿,試圖回店內要求退款,朱太形容店員惡言相向,拒絕退款。

先生其後坐在店舖門外,店員更將地氈的塵埃撥到他身上,疑試圖逼他走。朱氏夫婦報警,警員到場了解後,只建議他們向消委會等機構投訴。

朱氏夫婦向蘋果求助,記者昨與他們一起到有關店舖理論,幾經交涉後店方最後同意全數退款。

 

 

中醫未聞手指參

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表示,他任中醫多年,從未聽過或見過手指參。記者昨到上環永樂街和觀塘向多間參茸店查問,大部份職員都說未聽聞手指參。職員又指,不排除有人以手指大細、次一級的人參稱為手指參誤導顧客。

參茸藥店涉及以不良手法經營的投訴個案,近年有上升趨勢,消費者委員會去年接獲 164宗相關投訴,較 08年的 83宗增加近倍,而今年上半年已有 116宗投訴,較去年上半年增加 63%

 

壹電視新聞台上MOD 90萬戶可看

最快下月底 民眾:很期待

2011 0722 台蘋

【徐毓莉╱台北報導】壹電視新聞台前天取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執照,中華電信昨預估,最快下月底壹電視新聞台可在MOD上架,屆時申辦中華電信MOD的九十萬用戶都有機會收看壹電視新聞台。中華電信北區分公司副總經理黃子漢說,壹電視新聞台上架對提升MOD用戶的滿意度會有很大助益。

可望納家庭豪華餐

壹電視總經理王子云表示,新聞台內容包括整點新聞、財經新聞、台語新聞、娛樂新聞和新聞性節目等,頻道位置則希望放在顯眼、消費者容易找到的地方。另網樂通機上盒也將持續提供節目。

黃子漢表示,目前申辦以優惠價搭配不同頻道組合的家庭類套餐用戶有近四十九萬戶,目標年底可超過六十萬戶;壹電視新聞台上架後,須再討論放在哪一個頻道組合,目前以納入月費三百五十九元的家庭豪華餐機率最高;至於未申辦套餐的用戶,則可單獨訂閱壹電視新聞台。

中華電信強調,目前仍須就相關細節與壹電視討論,若一切順利經NCC備查後最快下月底上架。

壹電視新聞台上架也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台大批踢踢(telnet://ptt.cc)署名TheDark的網友說:「我開始對我家MOD有所期待了」。

「選擇多考慮訂購」

上班族林廷彥說,壹電視新聞台上架對觀眾是多一個新選擇,衝著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的經營魄力,且MOD的頻道選擇也不少,會考慮訂MOD。

壹電視新聞台MOD上架資訊

◎頻道:壹電視新聞台

◎位置:5059頻道之間

◎播出時段:6:0024:00

◎價格:

●訂閱單頻道收費50100元,確實收費未定

●納入現有家庭類套餐,民眾只要繳交套餐費用就可直接收看壹電視新聞台,目前以納入359元家庭豪華餐機率最高

◎上架時間:最快下月底

資料來源:中華電信、壹電視

 

蘋論:歡迎根據事實的批評

2011 0722 台蘋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獲得壹傳媒老闆黎智英的7項承諾後,通過給予新聞台的播放許可。這是官民雙贏的局面,政府免去了涉嫌違憲、違法、限縮新聞自由的質疑;壹傳媒也承諾成立「跨媒體倫理委員會」,納入外部的學者專家擔任委員,進行對壹傳媒主動自律的監督。

媒體受到政府(特別是司法部門)及民間相關人士的監督,在民主國家已相當普遍。壹傳媒不能例外,多次表示歡迎監督,並且認真遵守經與社會團體謹慎論證後的規範,此皆有目共睹,也是NCC願意發給執照的主因。同時,媒體間互相監督批評也所在多有,壹傳媒對此誠懇接受,並感謝同業的指教。

然而,就像媒體報導新聞與監督政府一樣,最最基本的功課就是根據事實、釐清事實、尊重事實,所有的故事展開的報導和評論分析,都必須完全根據事實,這已是媒體工作的ABC

 

 

媒體竟當起警總

NCC通過壹電視新聞台的執照後,就有媒體氣急敗壞地拿出戒嚴時警總事先審查的伎倆,堅認壹電視不會遵守承諾,並嘲諷NCC副主委所說的:「不要預設立場,認定他們一定違反」是「善體人意」、是「相信人性本善」,「令人佩服又稱奇」。好笑的是NCC不做警總了,媒體反而當起警總來了,而且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為了彰顯他們的論點,還舉梅鐸旗下英國報紙的竊聽案為例,指摘NCC發照給壹電視。這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干的事,是邏輯上的類比謬誤。

回到事實最大的媒體最高原則。該氣急敗壞的媒體在報導中說:「不過事實上,壹傳媒的跟拍與監聽手法,幾乎師法梅鐸新聞集團……」文中所謂的「事實上」剛好不是事實。

壹傳媒從未否認的確有跟拍,這本來就是調查採訪的必要手段;但是絕對沒有監聽。那篇想當然耳的文章違反了最基本新聞倫理──就事實論事實,以致完全破功,所有的論證都失去說服力。

壹傳媒旗下的所有媒體都可受公評,而且歡迎根據事實的批評。細心的讀者已發現創刊初期的《蘋果日報》跟現在比起來,已經改善很多,都是接受各界批評的結果。但是沒有事實做根據的批評,則是無中生有,違法失格,令人遺憾。

 

壹電視將把台灣電視帶向哪裡 (呂一銘)

2011 0722 台蘋

 

從黎智英2001年在台創辦《壹週刊》、《蘋果日報》以來,衝擊台灣媒體市場最大者,莫如產生「蘋果化」現象(一般指八卦、羶色腥),其實早年《聯合報》、《徵信新聞》(《中國時報》前身)的「三版」,即已有之(在兩蔣的「淨化新聞」政策下淡化);只是壹傳媒的高薪和狗仔做法,顛覆了傳統新聞製作模式,亦衝撞了新聞倫理道德規範(黨國留下的遺緒),引發社會爭議多,許多創新的手法,包括動畫呈現新聞的「動新聞」,雖是一項創舉,但也惹來婦女兒少團體的質疑和憂心,諸此種切,致使壹電視執照申請兩年一波多折,現總算有條件的過關(提出7項承諾),固維護了低度的新聞自由(理應先核符基本規範後檢視附加條件),總算有了比較開放的認知,不過仍多少存有「淨化」殘餘的威權心態,這些的條條框框,對壹電視今後能否持續創新和衝撞的勇氣及堅持,恐須經一番寒澈骨,始見分曉。

事實上,新聞就是新聞,只是媒體處理的方式不同罷了。比如在民主國家或阿拉伯、佛教國家,一旦涉及宗教信仰便有不同;而高、中低開發的民主社會,其新聞的倫理道德規範亦然,無法一概而論。

 

 

現有電視新聞太差

再者,社會教育背景、地區不同的閱聽對象,對新聞的濃淡口味,一樣不同,像有人根本不吃牛肉麵,但有人偏愛辛辣牛肉麵,還有人只愛清烹牛肉麵,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就產生「分眾」情形,沒有一家媒體可以包山包海,更沒有什麼「質報」、「量報」,完全視讀者或觀眾、聽眾的需求,均須經市場考驗,才能生存發展,例如黨公營媒體的沒落,網路的崛起,即為例證。

壹電視的出現,對現有的電視台,必然產生衝擊。一者是時勢使然,因為現有的電視新聞表現太差,猶如「淺碟子」,相當膚淺,無異戕害「知的權利」;譬如懶到每天讀報編製新聞,未能深入或挖掘真相,只要有編導式的影片配襯文字就算交差,又缺乏專業和敬業的精神,鮮見有紮實的調查報導,讓觀眾一目了然;其次是在新聞處理上,未見創意,即便是「動新聞」淨化,恐亦比現有的新聞表現生動活潑;加以不論政府或商業的置入性新聞充斥,淪為「廣告新聞化」,特別是醫藥保健新聞,經常插入置入性廣告,而農業部門的廣告,更是形同「文宣」,一片歌功頌德,然農民何以會一再抗爭或上街頭?缺乏檢討省思。換言之,目前的電視新聞不是「搞笑」,就是「綜藝化」,甚至相互抄襲、重複,還不如好好的讀兩份不同報紙,或許收穫更多。

有人說台灣媒體太多,市場競爭劇烈易走偏鋒,無乃似是而非。因為目前不論平面或廣播、電視能合乎閱聽大眾需求者,究有多少?大家心知肚明,況且其中摻雜政商目的者有之,而混水摸魚者多,自須經由市場嚴酷檢驗淘汰。簡言之,以媒體為職志有理想者,又能富創意善於管理經營者(兼具社會責任和理想抱負),畢竟不多;社會亦應給予機會和珍惜,不能抱殘守缺、故步自封,才有利社會的自由開放和進步,將能產生更多的優質媒體,才是閱聽大眾的福氣。

近來「世界新聞」的話題很夯,此乃是屬於手段觸法的問題,和犯罪(色羶腥)新聞的如何處理絕然不同,實無須與壹傳媒牽強附會,沒啥意義。倒是壹電視未來將會引領台灣電視走向何方,有無予人耳目一新的作為,無寧更是令人關注。

 

 

作者為前國營《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

 

宋楚瑜錯在太耀眼 (陳茂雄)

2011 0722

政壇上傳出親民黨將提名20位區域立委候選人,宋楚瑜不排除到花蓮參選。前總統李登輝表示「他做立委(位置)太小了,應該有機會讓他做大一點,他屬台灣有能力的人,我覺得行政方面應該讓宋做,他算台灣優秀人才」。有記者詢問「大位是指院長還是總統?」李前總統回答「我不知道」。

李前總統的話有媒體解讀為鼓勵宋楚瑜參選總統,事實上這是一場誤會,有關這方面相關的問題,筆者曾經向李前總統請益,他認為宋楚瑜是標準的行政院長人才,三年前馬總統若敢用他,今日政壇的景象會截然不同,2012年的總統大選,民進黨要面對艱難的苦戰,甚至於難有當選的空間。
今日的國民黨與下野前的國民黨完全不同,以前國民黨執政時,絕大部分政務官都出身資深常任文官,團隊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對突發事件都會主動處理。今日國民黨的政務官是空降,沒有團隊運作的經驗,嚴重的是整個團隊形成被動應付,常任文官等待政務官指揮,政務官又沒有經驗,當然績效不佳。

國親合作變併吞

九二一震災及八八水災都是執政者沒有經歷過的災害,可是政府在九二一震災的應變連日本都表達敬佩,八八水災的處理方式則雜亂無章。常任文官擁有知識,政務官反而只須要常識,所以施政的靈魂還是在於常任文官。政府處理九二一震災所以會有相當好的績效,就是常任文官主動出擊,發揮團隊力量;相對的,發生八八水災時,常任文官被動的等待命令,政務官又沒有經驗,雜亂無章是意料中事。
由省主席及省長任內,可以察覺宋楚瑜的團隊績效甚佳,當初若由宋楚瑜擔任閣揆,相信行政團隊的績效不可同日而語。政治人物雖然嘴巴說是為國家社會而奮鬥,事實上個個都在爭資源,所以資源的分配在政壇上是相當重要的工作,宋楚瑜另一個專長就是懂得分配資源,若由他擔任行政院長,立法院會平靜得多。目前立法院席次國民黨佔絕對多數,可是還是一樣不平靜。
宋楚瑜在接受電視台專訪時表示,他訪問中國時,曾對中國的高幹表示,「毛主席」遠比「宋主席」高明,懂得保留自己的實力。在抗日時期,國共合作抗日,但毛主席一直保留共產黨的勢力,沒有讓國民黨瓦解共產黨。可是台灣的「國親和」卻不一樣,宋主席將親民黨的勢力全部劃給國民黨,卻沒有獲得國民黨善意的回應。

藍營有人呼籲國親兩黨要合作,以免讓民進黨得漁翁之利。可是馬主席的合作卻是併吞親民黨,完全沒有合作的誠意。政黨之間的合作必須要做到政治資源合理分配,可是國親合作卻不是如此,國民黨將親民黨的將與兵全部吸收,卻將親民黨的主帥踢到外面,不讓宋主席加入國民黨團隊,不要說閣揆不敢請宋楚瑜,連不重要的工作都不敢放,這算哪門子合作?
馬主席排斥宋主席不是始自今日,在台北市長選舉時,馬英九就完全切割宋楚瑜,因為宋楚瑜的能力遠比馬英九強,輩分又高,只要給他舞台,他就會有精采的表演。當然,宋楚瑜有了舞台,馬英九就會失色,所以馬英九不可能給他舞台。宋楚瑜唯一的錯誤就是太耀眼,讓他人感到恐懼。

作者為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李登輝 黃大洲 宋楚瑜 (趙少康)

2011 0722 台灣蘋果日報

 

2000年總統大選,陳水扁獲得4,977,697票,宋楚瑜得到4,664,972票,連戰則得2,925,513票,許信良及李敖共得96,211票。2004年連宋合,原以為會贏過陳水扁,但連宋得6,442,452票,小輸陳水扁的6,471,970票,只差不到三萬票。到了2008,馬英九得7,658,724票,大贏謝長廷的5,445,239票,相差高達2,213,485票,這幾組數字代表什麼意義?

兩千年選舉連宋分,陳水扁漁翁得利,04年連宋合,一般以為連宋一定贏,以兩千年連加宋的票共759萬,怎不會贏陳水扁的497萬呢?雖然有兩顆子彈,但陳水扁執政政績那麼爛,結果怎麼會突然增加了近149萬票呢?你把連戰在兩千年得到的2,925,513票除以二,得出146萬票,是不是跟陳水扁增加的149萬票很接近?也就是說,連戰在兩千年因是李登輝的提名,所以他的近三百萬張票有一半是中國國民黨的票,有一半是台灣國民黨的票,等到李登輝被逐出國民黨,連戰兩千年有一半的票在04年就跑到陳水扁身上。

 

 

等到08年大選,因為馬英九本身條件好,又長期尊李,從不對李登輝口出惡言,再加上陳水扁貪腐,台灣國民黨和中國國民黨合流,選票集中給馬,他才拿到765萬張票,接近兩千年連宋共得的759萬票。

由這些數字觀察,馬英九想贏2012的連任,必須團結中國國民黨與台灣國民黨,而不是砍掉這個,丟掉那個,「團結必贏,分裂必敗」,但最近對李登輝的起訴、宋楚瑜的叫陣以及黃大洲的下台,對馬都不是好現象,難怪昨天發表的遠見民調馬英九支持度下降。

黃大洲是李登輝的愛將及愛徒,原先在南部種蔬果也頗自得其樂,把他請來做圓山飯店董事長出乎大家的意料,因為他原來並不是一個做生意的人,外界遂猜想必定是想藉由黃大洲向李登輝示好,怎知才幹了一年多,就把他換了下去,難道是「成也李登輝,敗也李登輝」?上台就上得怪,下台下得更怪,黃大洲是一個好人,一個敦厚的人,原不適合到圓山飯店這個複雜難搞的地方,但既然把他請來,他也想努力做些改革,為何又惹他走得有怨言怨氣,連交接儀式都缺席,有點「始亂終棄」、「不歡而散」的味道,何必呢?

 

 

「團結」才是王道

起訴李登輝不是不可以,為何挑在這個敏感時候?政治固然不該影響司法,司法也不該影響政治,起訴李登輝,已經引起很大的政治效應了,三、四個月後開庭,李登輝隨便在庭上說些什麼,勢必又吹皺一池春水,甚至帶來風暴,何必呢?

至於宋楚瑜,大風大浪走過好幾回,並不是個不識大體的人,否則就不會有08年的連宋合,功敗垂成,令人扼腕,卻也莫可奈何,李登輝及民進黨要聯宋制馬,當然是「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宋楚瑜怎會不知?但李宋都能和解,馬宋難道不能?有那麼大的仇恨,非要搞到你死我活?何必呢?

不以人廢言,陳水扁勸蔡英文「抓大放小」有他的道理,選舉要抓大原則,小枝小節不必去管,「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最重要的王道。

 

 

作者為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

<趙少康傳真>

 

遠見民調 雙英再度平手

〔記者黃宣弼/台北報導〕二○一二年總統大選「雙英對決」戰況白熱化,根據遠見雜誌最新民調顯示,現任總統馬英九的支持度為三十七.三%,而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的支持度則是三十七.二%,雙方差距僅○.一%,勝選機率為五五波。

 

遠見民調中心昨日發布「二○一二年總統大選暨參選人兩岸關係立場」民調,在兩位總統參選人的支持度部分,馬英九為三十七.三%,比起六月的四十一.二%,大幅下滑了三.九個百分點,比五月的三十八.九%還低;至於蔡英文則是三十七.二%,較六月的三十六.三%小幅上升○.九個百分點,但也較五月的三十八.六%下滑。

 

馬英九領先蔡英文差距縮小,遠見民調中心總監戴立安表示,近來兩方都有負面消息,包括執政黨的農業政策失靈、民進黨不分區派系紛擾等,導致此次調查不投票、未表態者占二十五.五%,創下近三個月來新高;但近三個月觀察,馬英九、蔡英文的民調微幅波動,整體而言,民調結構趨於穩定,在藍、綠支持者的這一塊,偏向意識形態,不太會受議題影響,目前多數均已表態。

 

戴立安指出,台灣有政治立場的民眾約占六成五至七成,未來勝負仍在中間選民,雖然比重只占四%至五%,但一來一往間,將是左右雙英最後誰能勝出的重要關鍵。

自由時報

--------------------------------------------------------------------------------------------------------------

 

辣蘋果專欄:外交部灰頭土臉(余艾苔)

2011 0722 台蘋

 

六月下旬我駐斐濟代表秦日新被民進黨立委高志鵬踼爆詐領眷屬補助費,還有與日本駐斐濟大使館前女祕書有不倫關係。新聞鬧得沸沸揚揚,外交部只好成立調查小組調查,誰知不到一個月,秦再被爆料人沒有回到斐濟,而審計部資料也顯示他拿了眷補費。紙再也包不住火,秦只得請辭代表。

從秦日新案事後發展來看,如果不是秦日新刻意隱瞞,就是外交部也是共犯之一。

 

 

召回卻不說明

秦在六月二十九日記者會中,特地表示他隔天就要返回斐濟修補兩國關係,但人到了首爾準備轉機,竟又被外交部緊急召回,究竟是何意外發現,讓外交部急急如律令地要秦回來,外交部不解釋清楚,反讓人懷疑,秦回斐濟是障眼法,目的在鬆懈各界心防,好讓秦躲掉媒體追蹤。

再者秦說沒有領眷補費,但審計部資料明明記載秦拿了錢,結果外交部卻說因秦未拒領,就把錢撥到其帳戶,外交部錢真多,完全不查明此人是否有資格領眷補費,硬是把錢塞到秦的戶頭,現在才說要追回,豈不自相矛盾?

 

 

行事荒腔走板

外交部處理秦日新案可說是荒腔走板,讓外界猶如剝洋蔥般戳破秦的謊言,搞得外交部也被嗆得眼淚直流,真是裡外不是人。

 

 

世界人口 10月破70億

編譯中心綜合20日電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July 21, 2011 06:00 AM | 271 次 | 0   | 1   |   | 

十多年前世界人口約60億人,但到今年10月底將飆破70億。統計顯示,每秒鐘有五位嬰兒誕生,換句話說,世界人口每年增加7800萬人。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1800年,世界人口還不到10億,1960年增加至30億,1999年達60億人。聯合國指出,下一個具指標性數據將出現在2025年,全球人口將達80億。

大多數遽增的人口來自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未來十年恐以倍數成長。國家地理雜誌刊出的報導「70億」作者庫齊格說,「人口以每年約8000萬人成長,很難不令人恐慌。目前,地球上的地下水位連年下降、土壤風化、冰山融解、漁產銳減,每天有將近10億人挨餓。」

研究人員表示,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到達90億。庫齊格質疑,要養活90億人口,是嚴重的問題。

介於10到24歲的青年目前約有18億。人口統計學家說,未來每對夫妻至少要生2.1個小孩才能維持人口平衡。青壯年人口不夠支持持續增加的退休人口,是歐洲及東亞國家關注的議題。

Copyright 2011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All rights reserved.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世界人口 10月破7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