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
——訪費正清教授 林保華 1989.8.13
【編者按:香港專欄作家林保華最近訪美,八月十三日在波士頓訪問了
哈佛大學著名學者費正清(John K.Fairbank)教授,談中國大陸的政局變
化,錄音帶交本刊整理。】
中國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
——訪費正清教授 林保華 1989.8.13
【編者按:香港專欄作家林保華最近訪美,八月十三日在波士頓訪問了
哈佛大學著名學者費正清(John K.Fairbank)教授,談中國大陸的政局變
化,錄音帶交本刊整理。】
戴厚英的信 1989.5.13
在報上看到戴厚英抨擊上海市委查封「世界經濟導報」的事,知道她已
經回到上海了,於是寫信給她,很快接到了她的回信。
施叔青在她所著的「文壇反思與前瞻」中,有一篇對戴厚英的訪問,其
「撮要」中說:「上海女作家戴厚英做為『小棍子』登上文壇,文革後總結
凌鋒:晤劉曉波 1988.11.30
劉曉波在挪威講學三個月後,路過香港到美國。他在香港只逗留幾天,幾個朋友和他一起喝茶。可惜時間所限,未能多聊上幾句。
第一次看到劉曉波的名字,是這裡的一份雜誌從“深圳青年報”轉載了他的一篇講話。那是一篇有關文藝批評的講話,觀點相當偏激,雖然不能完全茍同,但是確實有不少真知灼見。從繁榮文藝的角度出發,對文藝界提出苛刻的要求,有時不一定是壞事,何況中國大陸的文藝界,確實有時出現一些半死不活的情況。後來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深圳青年報”被封,固然主要是要鄧小平退休的那篇文章出問題,而刊登劉曉波這篇講話,該也是自由化的“罪行”之一。所以這次和劉曉波見面,還以此來打趣。雖然某些“趣”是含著數不清的“悲”。就如原來在“深圳青年報”工作的詩人徐敬亞,因反自由化而失業,至今處境仍然不佳。
在談話中,劉曉波對一些事情的看法,仍然非常尖銳。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看法,和“河殤”應屬同一類型。
記不得是如何談起中國人的民族性了,好像是從柏楊在中國大陸的遭遇談起。劉曉波對中國民族質素的評價極低,所以在中國常常發生不可理喻的事。我說,非洲黑人也是如此,他回一句說,至少,非洲人還有性自由。這句話倒把我說得瞠目結舌。
晤劉曉波 1988.11.30
劉曉波在挪威講學三個月後,路過香港到美國。他在香港只逗留幾天,
幾個朋友和他一起喝茶。可惜時間所限,未能多聊上幾句。
第一次看到劉曉波的名字,是這裡的一份雜誌從“深圳青年報”轉載了
他的一篇講話。那是一篇有關文藝批評的講話,觀點相當偏激,雖然不能完
追蹤戴晴
----訪葉劍英的誼女 凌鋒
第一次見到「戴晴」這個名字。是一九八六年秋天。那時本港的一份報
章轉載了著名歷史學家黎澍和戴晴的對話。
這篇對話非常精彩,他們在談到文革悲劇時,戴晴問:「這麼說來,防
戴晴來港 1988.8.14
不久前,我曾在本欄談到戴晴的一些作品,甚至有意向認識戴晴的朋友
作進一步瞭解。豈料,事情發展的還更快一些,在八月三日晚上香港文化界
一些朋友組織的歡迎劉賓雁的聚餐會上,我見到了戴晴。
那天中午,偶然間見到了郎郎,正好談及戴晴,說是她會出席今晚的歡
又見劉賓雁 1988.8.9
劉賓雁來香港,又掀起一陣旋風。
被開除出黨以後,劉賓雁能獲批准去美國,說明中共也在變。雖然香港
是敏感地區,但是他終於還是輾轉來到了香港。
八月三日,香港一些文化界的朋友開了一個歡迎會,我總算第二次見到
往事難忘 1988.7.24
戴厚英今春過港時送我一本她的近著“往事難忘”,最近我才抽空把它看完。
這本書是她的長篇著作“流淚的淮河”第一部,背景是淮河流域的農村,時間
則是抗戰到大躍進。戴厚英是安徽潁上人,自己就是淮河的兒女,因此寫來格外真
切;而這個年限,正是戴厚英出生和讀書的時期,因此可以說,裡頭有好些她自己
戴厚英論倪匡 1988.4.26
和上海作家戴厚英同車到深圳。她在夏威夷探望女兒後,在香港逗留幾
日才回去。
在這以前,她的“經理人”林振名請吃飯,戴厚英就坐在倪匡旁邊。聽
著倪匡“胡說八道”,戴厚英面不改色,間中還穿插兩句,問他:“你這樣
悼胡華老師 1988.2.9
接到同學來信,告知胡華老師的逝世。
去年九月回北京,沒有時間回母校中國人民大學,只和兩個同班同學聚
了一下,并託代向胡華老師及其他老師和同學問好。這個口訊總算轉達到了
。不久,胡華老師因腹痛入院,後來檢查出是肝癌,立即轉上海第二軍醫大
哈公之死 1987.6.17(2010.4.5上部落格)
六月十五日午後剛和朋友飲茶回家,哈公的女兒打電話來,告知哈公凌
晨三時在醫院病逝。
兩年前,就查出哈公內臟有問題。開始他緊張了一下,以後就抱著無所
謂的態度,這大概就是他的樂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