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抗爭運動的三大分歧
林保華
《看》雜誌 168期(2016年6月號)
www.watchinese.com
香港的非建制派,或者說是爭取自由民主而對抗北京與特區政府的反對派,目前是山頭林立,原因是理念與手段都存有許多分歧。這些不但會影響到今年9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也將影響到未來抗爭運動的進行及其壯大。
這些分歧,大致上來說就是激進與溫和、本土與中華、暴力與和平的分歧。
激進VS.溫和
所謂激進與溫和的分歧,包括目標與手段的不同。這些政黨與團體,有主張獨立的,有主張自決的,有主張自治的,當然也有依照原有的基本法模式爭取香港的民主自由,雖然基本法已經被綁架與特區政府糟蹋的不成樣子。在這些目標中,主張香港獨立與自決的,自然最激進,按照中國的觀點,自決就是獨立之故,因為敢於以自己的民意為依歸,豈非就是擺脫共產黨而自立門戶?依照基本法模式維持在立法會內部進行議會鬥爭的,自然最保守與溫和,基本上願意接受北京所設立的框架,間有突破性的言行,也難撼動大局。
本土VS.中華
在理念的激進與溫和中,涉及到認同本土還是中華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本土膠”與“大中華膠”。毫無疑問,本土比中華激進,因為本土包括了獨立與自決(住民自決就是本土民眾的自決),至少也是中共所反對的“地方主義”與“本位主義”,公然與中共唱對台戲也。在北京違背基本法而拒不認錯時,就只能在基本法之外尋找香港的出路。
承認大中華理念的,往往就是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香港是地方政府,因此在北京拿出中央的架勢為所欲為時,基本上也只能服從。因為基本法規定的一國兩制與高度自治,只是紙上的東西,不論如何橫行霸道,地方又能怎樣?自治派也屬大中華,就是在“一中”框架之內的自治,只是對“自治”有更完整的論述,不完全依照北京的基本法。
這樣的“愛國”與中共認定的“愛國”雖然有認同普世價值與認同獨裁專制的區別,但也很難完全區別開來。例如即使說“中共”不是“中國”,能夠得到13億人民的認同嗎?能夠得到國際的認可嗎?中共一黨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難道不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嗎?何況從1949年到現在,有大規模的對中共的“顛覆活動”嗎?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乖乖的做了順民。即使八九學運的百萬人遊行,也是認同中共的統治,只是要求它改革而已。
如果中共不願改革,也不認同香港的改革,並且迫使香港“中國化”,面臨香港的存亡之秋,不去保衛香港本土核心價值,而是附和北京的主張,或只是言語上做裝模作樣的反對,那是毫無意義的,是兩種“愛國”的逐步合流,最終必然是犧牲了香港的普世價值。所謂“中國沒有民主,香港就不可能有民主”之說,不但藐視香港人的基本權利,也是軟弱投降的遁詞。
暴力VS.和平
至於手段上的激進與溫和,主要有主張暴力與和平抗爭的不同。但是所謂激進,也不一定就是暴力,例如因為街頭運動導致的肢體碰撞與佔領行動,並非暴力鬥爭。即使暴力,也有不同主張,有的認為要主動出擊,有的只認同在受到暴力攻擊時進行暴力反抗。
然而中共的獨裁統治,即使沒有對你進行暴力攻擊,它也是一種暴力統治。因此如果要“以牙還牙”,對前面那個“牙”要如何界定?
反對暴力抗爭的有一個“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口號,簡稱“和理非”,但是也有人擴大到“和理非非”,後面一個非是“非粗口”。這種抗爭不止是和平,還是“溫良恭儉讓”。至於和平、非暴力就是理性,恐怕也很難說。像1989年羅馬尼亞獨裁者齊奧塞斯庫在群眾集會時被民眾運用暴力抓起來槍斃,難道就不理性?那個時候還強調非暴力,要求這位獨裁者自願引頸就戮嗎?還是讓他自願離開?
“和理非”對其他國家也許適用,但是對共產國家,尤其是毛式共產國家卻不一定不適用,因為列寧主義聲稱統治階級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除非自行改革,否則如何實現政黨輪替?然而因為巨大的利益糾葛,他們會改革嗎?如果不改,還不是“共產黨萬歲”!
民主運動要有胸襟包容不同分歧
對目標是激進還是溫和,手段是暴力還是和平,我的看法是:目標不妨激進,也就是有一個終極目標;但是在實現目標方面,必須講究策略,除了要有階段性而非一步到位目標,在敵強我弱時盡量運用體制內的合法形式以減少損失,但是必須有適當的街頭運動,乃至某些衝擊行動,才能對當政者形成壓力。
由於港獨與自決超越了中共的規限,他們在議會中也欠缺代表人物,因此他們會用激進的手法引發社會的關注。而泛民因為有議會議席,加上惰性作怪,比較上反對激進與暴力。
如果有人認為只有暴力抗爭才能有效對抗中共,而且決定以身試法,我尊重他們,敬佩他們的勇氣,但是也勸說他們要保重,注意自己的安全。但是我不贊成鼓吹暴力,卻是要別人衝鋒陷陣而自己卻躲得遠遠的,對衝鋒者也不施以援手。
民主講究包容,對民主運動者,應該有廣闊的心胸來對待不同意見,可以合作就合作,不能合作就不合作,但是切勿相互攻擊而親痛仇快,不要把不認同自己主張的,當作是敵人派來的,或者就是出賣香港。對抗中共的獨裁專制,是最大公約數。然而本土優先一定是前提,沒有香港這個本土根據地,怎樣去關心中國?去“建設民主中國”更是在沙灘上的空想。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
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穿越30多年時空的重要評論,以及人生的酸甜苦辣,請看林保華部落格
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新舊評論還在繼續增加與上網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