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保華按:
這是一位22歲年輕朋友寫的文章,他不是香港人,2012年開始觀察香港民主黨,也尋找一些資料來看,卻可以寫出這樣的文章,即使你沒有全

部同意他的觀點,但是對中共的統戰策略與對民主黨如此細緻的觀察與研究,還是使人佩服,尤其他把劉慧卿與民主黨其他領導人分開來看,讓我驚訝。

回顧香港統戰歷程,看民主黨轉變
冷無情Mar 16, 2014友善列印
想想論壇
關鍵字:香港共產黨民主黨民族主義民主運動

時光倒流至二零零四年,民主黨是當時香港民主派的支柱和道德象徵。每當在公開場合出現,就受到支持民主的公眾歡迎。

近年香港的政局大變,中共加強控制香港,因應潮流,香港民主派的政治光譜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激進派和本土派相繼崛起。民主黨因立場保

守,未能順應潮流,在一連串政經活動中進退失據,先有和中聯辦密室談判,再有在不堅持公民提名「缺一不可」。他們不單止受到立場較激

進的民主人士嗆聲,連相對溫和的民主人士也與之區隔,儼然已喪失道德高地。箇中原因,恐怕不是劉慧卿主席及一眾民主黨員一句「你哋收

左共產黨錢」可以搪塞過去。筆者無意從陰謀論出發,僅試從中共統戰角度,以事實分析之,望能成一合理解釋,才疏學淺,觀點或有紕漏,

還望有識之士不以指正為吝。

中共「槍杆子」、「筆杆子」如何厲害,人人熟悉,但其統戰這把「軟刀子」的作用,恐怕不易察覺。統戰,是「統一戰線」的簡稱,其概念

,由列寧提出。統戰的核心內容是「無產階級在領導革命時,要擴大本方陣型,爭取遊離於大資產階級外的小資產階級、中農、民族資產階級

的支持或保持中立,從而最大程度孤立大資產階級」。簡單來說,可以概括成「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這套統戰的理念,經共產國際移植到中共,并由中共「發揚光大」,成為其奪取大陸政權的「三大法寶之一」(毛澤東語)。統一戰線的創設

,必須要有一個政治綱領,由中共作主導。所以只有中共統戰別人,沒有別人統戰中共之說。

中共的統一戰線,依其邏輯劃分,不同時間段,有不同政治綱領,玆錄如下:
1. 民主聯合陣線(1924-1927) 國民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
2. 工農民主聯合戰線(1927-1936)武裝奪權時期(第一次國共內戰)
3.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6-1945)抗日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共合作)
4.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45-1949)解放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共內戰)
5. 建國初期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
6. 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造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52-1962)三大改造時期
7. 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1978至今)改革開放時期

中共的統一戰線,除文革前後不計,一直是「黨的建設方針」,幾從未中斷。其對香港統戰,自四九年前後一直不斷,唯因其在大陸倒行逆施

,成效一直不大,甚至在「六七暴動」後幾乎破產.直到所謂「改革開放」時期,才重新恢復。

七十年代末,鄧小平在北京接見時任港督麥理浩時,已經「拍板」,表示中共要收回香港。隨著八十年代的到來,中共一方面和英國就香港前

途問題展開談判,另一方面則透過新華社運用「動之以情,曉之以利」的方式,對香港各界人士「逐個擊破」,開展統戰。

在「利」的方面,中共以當時「開放」的形象,對商界大班們許下「馬照跑,舞照跳」、「資本主義五十年不變」的承諾,以穩定商界人心。

儘管開始時信之者寥寥,香港經濟一度出現波動,然隨著《中英聯合聲明》的簽訂,大局已定,商界除了撤資離港者,其餘大部份亦漸漸倒向

中共陣型。

在「情」的方面,中共所費的周折則更多。香港長期作為反共基地,無論普通市民或是精英階層,都對共產黨不信任。但是香港也是民族主義

基地,生活在香港的人,十之八九都會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者是香港的中國人,故香港只有政權認同的危機,並無國家認同的危機。

共產黨於是從這方面下手,調整統戰策略,用「新時期愛國主義統一戰線」作政治包裝。在這個政治綱領下,只要「愛國」,認同中共在大陸

的政權,不需認同所謂的「共產主義」,就可成為中共的入幕之賓。

中共的這一套方法十分「高明」,放棄了過往在意識形態的糾纏,用相對「務實」的方式,籠絡人心。其「高明」之處,在於把民族主義捆綁

所謂的「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祖國」,消弭香港人反共的意底牢結,從而用民族主義麻痹港人。。鄧小平對此,有過一番「精彩」的闡述

:「有人說社會主義不等於愛國。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愛什麽呢?港澳、臺灣、海外的同胞不要求擁護

社會主義,但至少不能反對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否則怎麼能叫愛國呢?」

中共此一策略,十分奏效。香港人受惑於大陸的「改革開放」局面和自身的民族主義情感,甚少對中共的「愛國主義」產生質疑。民主黨已故

「黨鞭」司徒華和現時核心人物李柱銘、何俊仁、李永達、張文光等,都是典型的民族主義者,,儘管對中共的體制產生懷疑,但民族主義在

他們的意底牢結裡作祟,認為大陸會一步步變好,成為自由、民主、富強的國家。李柱銘和司徒華還加入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為「草委」之

一。

2010年司徒華最後一次出席維園六四燭光晚會(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但隨著「六四屠城」的出現,他們和絕大多數香港人一樣,對中共幻想破滅。司徒華更是創立「支聯合」聲援大陸民主運動,用自己的方式踐

行民族主義,和中共的「愛國主義」切割。後來更成立港同盟、組建民主黨和中共周旋,雖然手法略嫌溫和,倒也不失原則,義無反顧支持民

主。中共也相應調整了統戰策略,使用「親疏有別」的方法,讓「又傾又砌」的民協成員入籌委會和臨立會,孤立民主黨及其前身港同盟,并

扣上一頂「反中亂港」的大帽子。民主黨和共產黨就這樣「老死不相往來」,直到二零一零年。

二零零三年,香港爆發七一大遊行,廿三條立法擱置。中共氣急敗壞,成立港澳協調小組,并重新部署統戰。此後,中共調整了策略,雖然「

愛國主義」的旗號不撤,,但主要靠純粹的利害關係去作統戰。在統戰實行之際,中共需要有「硬」的一手。所以鄭經翰、黃毓民先後被封咪

,人大「發功」否決雙普選,立法會選舉出盡法寶壓制泛民不過半數等等。一切準備功夫已做好後,「維穩」局面已成,統戰的時機成熟。

2003年7月1日的蘋果日報頭版(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民主黨自零四年後境況也不好。自九五年立法會後,民主黨在議會的議席不斷減少,在泛民的的政治能量逐漸被公民黨、社民連取替,民主黨

必須尋求解決辦法,保住其在立法會的席位。再者,第一次政改動議在二零零五年被否決,中共此時不斷發動輿論戰,「筆杆子」們不斷諉過

民主黨員和司徒華,譏其阻礙香港政制民主發展。司徒華此時也有自己的盤算,畢竟年事已高,心中牽掛著「晚節問題」。他需要中共承認其

「愛國者」地位,償其夙願。一次立法會會議中,司徒華和曾鈺成針鋒相對,他說下這樣的話「我愛國,我愛的國不是甚麼階級鎮壓階級的機

器,我愛的是祖國的人民、傳統文化、壯麗山河。」

中共對民主黨和司徒華的心態很清楚,於是開始統戰工作。在零九年年尾讓梁愛詩作傳聲筒,和民主黨高層接洽,使其能直達天聽。并在翌年

四月,用高規格邀請民主黨劉慧卿、何俊仁、張文光進入中聯辦,再在六月宣佈接納「改良方案」,使民主黨在政改投下關鍵的八票。整個過

程裡面,中共一氣呵成,毫無愧作,讓民主黨成為入幕之賓!

民主黨和司徒華也得到回報。二零一一年的區議會選舉,民主黨的何俊仁、涂謹申「被放生」,得以獲得參選超級議席的資格。相反,發動五

區公投的社民連、公民黨和社民連分裂出來的人民力量則全軍盡墨。及至二零一年的立法會選舉,民主黨儘管直選一敗塗地,但在超級議席上

,中共棄劉保何,讓民主黨得以維持在議會內「泛民第一大黨」的地位。

司徒華在逝世之後,新華社和中新社都有報導,雖只稱他為「立法會議員」,倒也給他除了「反中亂港」這頂大帽子!曾蔭權也遵從上意,在

悼詞裡讚揚司徒華「一生熱愛中華、熱愛香港,致力推動民主發展。他為人剛直不阿,一直堅持理想,從不言休。崢崢風骨,深受各界尊敬。

」司徒華一直牽掛的晚節問題終於得到了「圓滿解決」。

中共就這樣擊垮了香港民主派支柱,讓泛民徹底分裂成兩個陣型,讓兩個陣型相爭,自己收取漁人之利。新的一輪政改將至,中共將故技重施

,繼續「爭取」一些泛民黨派投向本方陣型,操弄香港的民主。

身為為臺灣人,眼見香港受中共卵翼下,已顯支離破碎,價值混淆,更應該要站穩立場,堅持底線,不能受「兩岸統一」這些口號政治之惑,

讓臺灣成為下一個香港。一國兩制不可信,獨立建國才是出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gFengComment 的頭像
    LingFengComment

    林保華

    LingFengCom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