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毛的三次高潮 1992.10.14
由《人民日報》社長高狄創辦的《人民論壇》雜誌,最近有一篇文章談到毛澤東的三次
高潮。準確一點,是「毛澤東熱」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在一九四九年前後,據說實質是「為人民服務」;第二次在文革期間,形
成「個人崇拜」和極左思潮;第三次將是一九九三年的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
老毛的三次高潮 1992.10.14
由《人民日報》社長高狄創辦的《人民論壇》雜誌,最近有一篇文章談到毛澤東的三次
高潮。準確一點,是「毛澤東熱」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在一九四九年前後,據說實質是「為人民服務」;第二次在文革期間,形
成「個人崇拜」和極左思潮;第三次將是一九九三年的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
俄、烏之旅
六月,參加華南旅行社辦的俄羅斯、烏克蘭之遊。感想很多,回來後給
幾份雜誌寫了些,但意猶未盡,特別是一些遺漏了的花絮,因此決定在專欄
裏寫一些。為了不影嚮對其他問題的評論,「俄、烏之遊」將分批刊出。
蘇聯改革開放後,香港就有旅行社主辦了一些旅遊團。但是到我要參加
訪獨聯體雜記 凌鋒 1992年7月
蘇聯瓦解了,開放後的「蘇聯」人民一下子從大國的自豪墮入到貧窮的境地
。物資缺少、物價高漲、設施落後、服務質素差等,已成了各加盟共和國獨
立後的通病。
此行參加旅遊團去莫斯科、聖彼得堡、基輔三個城市。旅行社安排的路
赫魯曉夫睡覺新解 1992.6.19
「深愛祖國的年邁海外中國人,現在可以長眠在夢鄉----皇陵。」這是
北京出版英文《中國日報》對海外華人推銷墓地的廣告。據稱,買了這些墓
地,海外華人就有幸與中國的皇帝和皇后長眠一起,因這是北京郊區皇帝陵
墓附近的地皮。
廣東評選十佳期刊 1992.4.17
■林保華
廣東省這十多年來的經濟建設發展有目共睹,在叫罵聲中被鄧小平譽為
在全國起了「龍頭」的作用。而在「精神文明」方面.我們除了看到一些不
良現象之外,也應該看到文化事業的發展。特別是經濟活躍以後,文化事業
鄧小平南巡語錄評析 林保華 1992.2.14
一月十四日鄧小平剛南下深圳,我在這裏寫了一篇:《鄧小平南下深圳
意義大》,那是從表象來分析鄧小平南下的目的。我當時說:「這次鄧小平
來深圳,不知道會留下下甚麼錦囊妙計,但是至少來一來,已經可以鼓舞改
無厘頭毛詩
據報導﹐“毛澤東詩詞墨跡選”一書中收有任何毛詩選本中所沒有的一首﹐是毛澤東在1939年6月1日為延安出版的“中國婦女”雜誌寫的。全文
如下﹕
婦女解放﹐突起異軍﹐兩萬萬眾﹐奮發為雄。
男女並駕﹐如日方東﹐以此制敵﹐何敵不傾。
書法 1991.10.2
黃苗子先生最近在香港。那天,他到香港大學遇張五常教授,張五常乘機向他請教書法。
張五常有多種多樣的業餘愛好,包括攝影(曾經是「專業人士」),收集田黃雞血、壽山石,也愛國畫。但是他最近以來又迷上了書法,專門買了一個可以調高調低,並在面上鋪有一層毛毯的枱子,專練書法之用。他練了兩個星期之後,已經可以向外人展示他的書法成績了。其實根據我所知道的,少年時候,他不但嗜愛古文,可以背誦好多散文詩詞,而且也曾經練過書法,此時「童心」再起,可說有點駕輕就熟了。他的書法,也已開始贈送友人。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名師指點,張五常的書法又上一層樓。
據黃苗子先生所云,書法不在於字好字壞,而是要宇字有勁,特別是最後一個筆劃要保持力度。另外字的大小不一樣也不很重要,重要是整體看要美觀。
娘娘腔 1991.9.10
報載上海市小學男性教師急劇減少,已嚴重影饗對下一代的教育和培養
。
實在不明白男老師和女老師有何區別?為何小學教師一定要有相當比例
的男教師?一般說,女人對小孩子比較溫柔、和善,由她們來教幼兒園和小
牛丸 1991.9.9
和朋友在館子裏吃飯,我叫了一個牛丸湯,他立即反應說:「上一次你
也是這個。」
牛丸確實是我最愛吃的食品之一。追根溯源,還是誼小學的時候。那是
在中爪哇的一個小城市梭羅,上午上完課後,因為父母親沒有下班,就到學
影印機 1991.9.8
昨天說到的影印機,我不知道它是甚麼時候發明和使用的。七十年代中
期我來香港,對它感到很新鮮,因為我在大陸,不但沒有見過它,甚至還沒
有聽過。所以看到有這樣方便的東西,很為高興。
僅僅是我移居香港的前幾個月,大陸在流傳周恩來的遺囑。我也用複寫
基地 1991.9.7
一位來自喬治亞州的美國商人,在香港經營影印機炭粉的生意,不久前
將生意擴展到莫斯科,並在那裏物色了一位代理商,為耶歷辛(葉利欽)的
辦公室提供炭粉盒的服務。
當蘇聯發生政變時,所有印刷廠被克格勃控制,耶歷辛的政令和傳單只
電腦 1991.9.1
對現代電腦科技,雖然沒有排斥感,但是很難接受。
一值澳洲的學者(按:已故著名經濟學家楊小凱)來香港時,多次勸我
用電腦來寫稿。我一聽「電腦」兩字,就嚇怕了。另一位搞電惱資訊工作的
朋友有一次還謂我看他們公司的一次示範表演,我看了以後,也下不了決心
中共的腐敗和反腐敗史 1991.8.27
八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
,研究在新形勢下加強反腐敗鬥爭,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的思路和對策,動員
各級黨組織和紀檢監察機關落實中共中央關於近期內反腐敗的工作部署,保
林保華按:
1991年中共慶祝建黨70週年,華東大水,我寫了一篇文章“天怒人怨哀中國
”,被香港左報圍剿長達一個月。這是我其中的一篇反擊文章,第一次在國
外披露中國的“七五八大水”(1975年8月在河南發生的特大水災)。據我後
來看到的其他報導,當官員向當時擔任副總理的鄧小平報告時,鄧小平正好
“七五八”大水和水災的人為因素
林保華
1991.7.26
七月十九日我在對《文匯報》亂扣帽子的「來論」做出回應後,第二天《文匯報》又出現另一個署名「青水」的「來論」,其後有其他謾罵文章,擺明要進行車輪大戰了。這篇來論主要談水利問題,責問筆者﹕「他手頭上究竟有什麼資料斷定共產黨不修水利,又有什麼資料可以進一步斷定共產黨是因為搞階級鬥爭而忽視水利。如果沒有根據而下結論,那麼反對改革的人可將水災歸咎於農村經濟改革,說因為在農村搞改革才會出現水災,否則為什麼不發生在文化大革命呢?」文章當然不能不承認水利工作確實有問題(前水電部長錢正英都承認了,他能不承認嗎?),「但這種檢討畢竟要由水利專家作,而非反共專家來作」。我不敢承認自己是專家,更不敢承認是「反共專家」,只是覺得自己是個中國人,希望中國好,希望中國人民有好日
子過,所以我要說話。國內的那種政治環境,一些知識份子都要冒著坐牢的風險說話,我們在言論自由的香港,豈可在恐嚇下不說話而埋沒自己的良心
天怒人怨哀中國
林保華
1991.7.12
和蘇州籍的一家朋友吃飯,話題不期然地轉到了當地的水災。據稱那裡連下兩個月雨,太湖水漲,蘇州三分之二地區已被水淹,市中心地勢比較高,尚未受影響,而著名的名勝虎丘下面也已被水浸。我當然想到了楓橋、寒
山寺、木瀆鎮,以及拙政園、獅子林等著名園林。他們說,寒山寺、木瀆在河邊,估計凶多吉少,那些園林有些在郊區,可能也浸了,兩天後看報紙報導,蘇州古城區內幾十座古典園林、名勝古跡,因為環繞古城有十六公里的防水牆,所以免遭水害,心裡稍稍鬆一口氣。
生日 凌鋒 1991.7.1
一位內地的老朋友來港公幹,他還記住我的生日,我很感動。
當年在內地,生日只能邀幾個親朋,吃一頓,不能大做,否則就會犯上。
因此能知道我生日的人,當然是比較要好的朋友。生日那天,自然還是吃
,香港什麼菜都有,難得他能出來,就吃他的第二家鄉的菜。(林保華按
傳媒導師和烈士 林保華 1991.5.3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為紀念創系二十五周年,舉辦了「傳播與
社會發展研討會」,為時三天。與會的幾十個學者主要來自海峽兩岸和本港
,也有來自美國和日本的華人學者。